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抑爆器的制作方法

2021-08-06 12: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装置 抑爆器
一种抑爆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抑爆器。



背景技术:

石油化工生产中,常见的着火源除生产过程本身的燃烧炉火、反应热、电火花等以外,还有维修用火、机械摩擦热、撞击火花、静电放电火花以及违章吸烟等。这些火源是引起易燃易爆物质着火爆炸的常见原因,采用何种方式能够在这些火源发生爆燃、爆轰时得到快速有效抑制,对于防火防爆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油气爆炸抑制技术的研究。油气爆炸抑制技术一般分为阻隔爆技术、抑爆技术和泄爆技术三类,目前可燃油气抑爆技术已从被动泄压抑爆转向主动抑爆、阻爆技术。相对于泄爆、隔爆等安全措施而言,油气抑爆可避免爆炸冲击波对周围人员及建构物的破坏,也可减少有毒气体、未燃物、火焰等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二次爆炸或污染,是一种更为安全环保有效的防爆方法。随着研究深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展,油气抑爆技术已经取得许多新的突破,对大型石化罐区、加油站、隧道以及其他相关场所灭火中防止发生爆燃爆轰具有重要的意义。

抑爆器喷出干粉剂将燃烧或爆炸传播过程中的火焰扑灭,抑制燃烧或爆炸火焰传播。抑爆装置设计和检测依据标准:aq1079-2009瓦斯管道输送自动喷粉抑爆装置通用技术条件:要求抑爆器喷撒滞后时间不大于15ms;喷撒效率应不小于80%;喷撒完成时间应不大于150ms。而现有的抑爆器在考虑火焰阻燃方法后喷射抑爆剂时间达到不大于15ms,喷撒效率应不小于80%,喷撒完成时间应不大于150ms。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抑爆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抑爆器的喷射火焰阻燃方法对抑爆时间影响大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抑爆器,包括:

筒体组件;

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安装在所述筒体组件内部;

阻燃火焰套筒,所述阻燃火焰套筒安装在所述筒体组件内部,且阻燃火焰套筒内部安装有所述气体发生器。

本申请实施例设置有阻燃火焰套筒,限制火焰的长度,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气体发生器自身的火焰带来的二次爆燃事故,提高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地,所述阻燃火焰套筒的侧面开设有多个第一阻燃孔,相邻的所述第一阻燃孔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气孔盲区,所述第一气孔盲区与所述气体发生器的侧喷孔相对应,采用本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错位的阻燃孔能够有效避免二次爆燃事故,同时不影响喷射时间和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阻燃火焰套筒的端面开设有多个第二阻燃孔,相邻的所述第二阻燃孔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气孔盲区,所述第二气孔盲区与所述气体发生器的直喷孔相对应,采用本步的有益效果是使得达到抑爆器喷口处的火焰不会给易燃易爆炸场合发生二次爆燃事故。

进一步地,所述阻燃火焰套筒的端面中部开设有泄压孔,采用本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泄压孔能够保证阻燃火焰套筒本身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组件的底部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装配孔。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者优点:

1.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阻燃火焰套筒能够消除气体发生器自身火焰带来的二次危害,有效提高安全性。

2.本申请实施例中阻燃火焰套筒不仅能够减少二次爆燃事故的发生,而且能够保证抑爆器喷撒滞后时间小于10ms,喷撒效率应不小于90%,喷撒完成时间小于80ms,该指标优于标准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抑爆器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抑爆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筒体组件;2-气体发生器;3-阻燃火焰套筒;4-装配孔;

301-第一阻燃孔;302-第二阻燃孔;303-泄压孔;304-第一气孔盲区;305-第二气孔盲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抑爆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抑爆器的喷射火焰阻燃方法对抑爆时间影响大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总体思路如下: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增加阻燃火焰套筒,能够保证达到抑爆器喷口处的火焰不会给易燃易爆炸场合带来二次爆燃事故;而且对抑爆器本身的喷射时间影响较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抑爆器,包括:

筒体组件1,该筒体组件由筒体和上、下支撑板组成,用于装配其他部件;

气体发生器2,所述气体发生器2安装在所述筒体组件1内部,所述气体发生器2安装在所述筒体组件1内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气体发生器2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对接收火花探测器、火焰探测器、气味检测器的相关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根据不同工业现场发生爆燃危险级别判断;气体发生器2接收到信号时,启动,快速产生高速气体推动抑爆器里面的超细干粉抑爆剂,在10ms内喷射到本申请实施例的喷口出,30ms内喷射到整个作业面(距离2m,面积1m2),120ms内完成抑制作业面的火花和爆燃火焰;

阻燃火焰套筒3,所述阻燃火焰套筒3安装在所述筒体组件1内部,且阻燃火焰套筒3内部安装有所述气体发生器2。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阻燃火焰套筒3,消除气体发生器自身产生的火焰,避免二次爆燃,消除气体发生器自身火焰带来的二次危害。

具体地,所述阻燃火焰套筒3的侧面开设有多个第一阻燃孔301,相邻的所述第一阻燃孔301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气孔盲区304,所述第一气孔盲区305与所述气体发生器2的侧喷孔相对应,本申请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2的侧喷孔和第一气孔盲区304相对应,避免火焰直接通过,有效的避免了二次爆燃的情况。

具体地,所述阻燃火焰套筒3的端面开设有多个第二阻燃孔302,相邻的所述第二阻燃孔302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气孔盲区305,所述第二气孔盲区305与所述气体发生器2的直喷孔相对应,同样第二阻燃孔302和第一阻燃孔301的作用一样,也是使得气体发生器的火焰不会到达抑爆器喷口处,不会给造成易燃易爆炸场合发生二次爆燃事故。

具体地,所述阻燃火焰套筒3的端面中部开设有泄压孔303,阻燃火焰套筒3是有两个配件组装而成,在使用时,通过泄压孔303进行泄压,减少冲击力,避免阻燃火焰套筒3受到冲击后,发生分离和损坏。

具体地,所述筒体组件1的底部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装配孔4。

本申请实施例相比较现有抑爆器,在其筒体组件内部设置有阻燃火焰套筒,当气体发生器的喷射产生的火焰通过阻燃火焰套筒3阻档,火焰可以长度得到一定控制,气体从旁边的气孔排出,同时在抑爆器内的抑爆剂能够有效控制好抑爆器喷口处的火焰不会给易燃易爆炸场合发生由于气体发生器自身的火焰带来的二次爆燃事故;在整体喷射时间上延迟了3~5ms左右(没有这个装置,喷口喷射时间5ms以内),总体时间控制抑爆器在10ms内能够喷射出抑爆剂(标准要求在15ms以内)。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