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消防无线通讯余压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8-10 16:3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监测系统 无线通讯 相关
一种消防无线通讯余压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消防余压监测系统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消防无线通讯余压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筑消防设计中,自然的通风系统不能满足火灾时的需要,容易造成火灾的蔓延,因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方式,对前室、楼梯间以及避难走道等疏散空间进行送风加压,通过形成的压强差,防止火灾的烟气和火势蔓延到疏散空间中,有效防止火灾的蔓延,且能够保证疏散空间的相对安全。

但是,现有的消防余压监测系统的各个部件之间均通过电线相连接,在火灾发生时,容易造成电线的损坏而无法及时进行信息的传送,影响正常的监测和防控,并且常见的消防余压监测系统单独设置,在日常的通风换气中,不能很好的与通风换气系统结合,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消防无线通讯余压监测系统,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防无线通讯余压监测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大多数消防余压监测系统各个部件之间均通过电线相连接,在火灾发生时,容易造成电线的损坏而无法及时进行信息的传送,影响正常的监测和防控,并且单独设置,在日常的通风换气中,不能很好的与通风换气系统结合,造成资源的浪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消防无线通讯余压监测系统,包括:

建筑楼栋,建筑楼栋中设置有前室、楼梯间、避难走道和送风机房,其中:

所述前室的右侧设置有楼梯间,且前室与避难走道对应设置,并且建筑楼栋的顶层设置有送风机房;

所述送风机房的内部设置有送风机本体和抽风机,并且送风机房的内部还设置有控制机构。

优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中央处理器、泄压阀执行器、余压监测控制器、余压传感器和火灾监控系统,其中,中央处理器与泄压阀执行器和余压监测控制器均通过信号相连接,并且中央处理器与送风机本体和抽风机上的控制器均信号连接。

优选的,所述余压传感器和火灾监控系统在每层的前室和避难走道内部均有设置,且余压传感器和火灾监控系统在楼梯间中隔层设置,并且余压传感器在前室、楼梯间和避难走道的隔墙内外两侧均有设置。

优选的,所述送风机本体的输入端通过进风管道与室外相连通,且送风机本体的输出端通过总风管与输气管道相连通,并且在总风管上设置有总控制阀。

优选的,所述输气管道上设置有换气支管和供气支管,其中,换气支管与换气进口对应设置,供气支管与供气出口对应设置,并且在换气支管上设置有换气控制阀,在供气支管上设置有供气控制阀。

优选的,所述抽风机的输出端与处理机构相连接,且处理机构的输出端与出风管道相连接,且出风管道与室外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换气进口和供气出口在前室、楼梯间和避难走道的每层均有设置,并且换气进口和供气出口的风向相反,而且换气进口和供气出口在同一层中上下分开设置。

优选的,所述前室和避难走道中的余压传感器压力值范围均设置为25pa-30pa,楼梯间中的余压传感器压力值范围设置为45pa-50pa,并且余压传感器与余压监测控制器信号连接。

优选的,所述送风机本体和抽风机均通过输气管道进行气体输送,并且送风机本体和抽风机不同时工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消防无线通讯余压监测系统,采用无线通讯的方式实现余压的监测以及加压送风工作的完成,无需电线连接,保证监测系统工作的有效性,并且与日常的通风换气系统结合,使得资源更加合理的被利用;

1、通过设置有中央处理器、泄压阀执行器、余压监测控制器、余压传感器和火灾监控系统,其中,泄压阀执行器、余压监测控制器、余压传感器和火灾监控系统均通过信号连接的方式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代替传统的电线连接,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信息的传递,进而快速的作出处理;

2、通过在送风机房的内部设置有抽风机,且抽风机通过总风管与输气管道相连接,因此,在没有发生火灾时,抽风机将工作,通过输气管道和换气进口,对前室、楼梯间和避难走道等空间进行空气的更新,并通过处理机构对抽出的空气进行处理后排出室外,辅助实现室内的换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加压送风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通风换气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避难走道平面示意图。

图中:1、前室;2、楼梯间;3、避难走道;4、送风机房;5、送风机本体;6、中央处理器;7、泄压阀执行器;8、余压监测控制器;9、余压传感器;10、火灾监控系统;11、抽风机;12、处理机构;13、总风管;14、总控制阀;15、输气管道;16、换气支管;17、换气进口;18、供气支管;19、供气出口;20、换气控制阀;21、供气控制阀;22、进风管道;23、出风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消防无线通讯余压监测系统,包括前室1、楼梯间2、避难走道3、送风机房4、送风机本体5、中央处理器6、泄压阀执行器7、余压监测控制器8、余压传感器9、火灾监控系统10、抽风机11、处理机构12、总风管13、总控制阀14、输气管道15、换气支管16、换气进口17、供气支管18、供气出口19、换气控制阀20、供气控制阀21和进风管道22,其中,送风机本体5、中央处理器6、泄压阀执行器7、余压监测控制器8、抽风机11和处理机构12均设置在送风机房4的内部;

在使用该消防无线通讯余压监测系统时,火灾监控系统10将实时对前室1、楼梯间2和避难走道3的内部进行火灾情况的监测,在没有火灾发生时,如图3中所示,火灾监控系统10将信息传递给中央处理器6,中央处理器6将通过抽风机11上的控制器控制抽风机11的启动,此时,控制器控制总控制阀14,使得总风管13与抽风机11相连通,并且换气控制阀20将被打开,供气控制阀21倍关闭,抽风机11将被启动,并通过输气管道15将空气向上抽出,同时,前室1、楼梯间2和避难走道3中的空气将通过换气进口17进入换气支管16的内部,进而进入输气管道15的内部,然后经过抽风机11将空气输送至处理机构12,经过处理机构12处理的空气将通过出风管道23被排出,同时建筑内部设置的门窗和天井将对抽出的空气进行气压的平衡,保证建筑内部气压的稳定,该过程中,能够更通过设置的输气管道15辅助完成空气净化,加快空气的流动,辅助建筑内部气体的更换;

当火灾发生时,火灾监控系统10监测到火灾的发生,并将火灾信号传递给中央处理器6,此时中央处理器6控制抽风机11的关闭,并通过送风机本体5上的控制器,控制送风机本体5的启动,并且总控制阀14将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保证总风管13与送风机本体5的连通,而与抽风机11连通的端口将被关闭,并且换气控制阀20将被打关闭,供气控制阀21倍开启,此时,送风机本体5启动,将外界空气通过进风管道22输入,并通过总风管13输入输气管道15的内部,最终通过供气支管18和供气出口19分别排入前室1、楼梯间2和避难走道3的内部,此时,由于外界空气的不断输入,前室1、楼梯间2和避难走道3内部的压强将增大,可防止前室1、楼梯间2和避难走道3以外的烟气或者火苗向前室1、楼梯间2和避难走道3内部蔓延,有助于逃生;

另外,在送风机本体5工作的同时,余压传感器9将持续工作,对前室1、楼梯间2和避难走道3隔墙内外两侧的压强进行监测,当前室1和避难走道3中的余压传感器9监测到压力范围超过25pa-30pa时,以及楼梯间2中的余压传感器9监测到压力范围超过45pa-50pa时,余压传感器9将信号传递给余压监测控制器8,余压监测控制器8将控制泄压阀执行器7的工作,进行泄压工作,防止前室1、楼梯间2和避难走道3内部的压强过大,由于前室1、楼梯间2和避难走道3中设置的疏散门开启方向均朝向疏散方式,因此当压力过大时,会导致疏散门的紧闭而难以打开,通过泄压的方式,来保证疏散门的正常打开,并可以有效控制火灾的蔓延。

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本发明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