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1: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扭力 扳手 输出 机构


1.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扭力扳手,且特别是关于一种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


背景技术:

2.现代物品会利用各种螺丝螺帽来相互固定,当使用者透过扳手及套筒进行螺丝与螺帽固定时,早期需凭借自我感觉来判断是否锁固。但不同材质间的锁固或是不同材质的螺丝所能承受的扭力皆不尽相同,当使用者的判断有误差时,常常容易因为应力太大而造成锁固件崩坏,亦或是未确实锁紧。
3.因此,发展出可设定扭力值的扭力扳手。传统响声式扭力扳手利用扭力大于压缩弹簧后脱开的机制来达到扭力值设定,而跳脱的瞬间虽然有敲击本体内壁的声音提醒使用者应立即停止施力,否则扭力将继续施加在螺锁物件上;然而,就算使用者于听到响声时即马上停止转动施力仍还是会有时间落差,且无法得知此段时间所施加的扭力值。此外,传统响声式扳手仅能以手动施力,无法使用气动或是电动驱动。
4.如中国台湾发明专利第i645944号专利「扭力扳手」一案中,其跳脱机构包含连动片与二滚动件,以传动杆及推顶组件分别连结于连动片的两端而形成连杆机构。二滚动件枢设于推顶组件且滚抵于该套管的内壁,当施力达到预设的扭力值时,传动杆的敲击部会敲击该套管的内壁,进而透过连动片带动推顶组件向后移动而挤压弹性件。


技术实现要素:

5.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态样是在提供一种用于扭力扳手,可精准控制扭力,并自动跳脱的扭力调整机构。利用下齿与驱动轴间具滚珠轴承的设计,使得达到预设扭力值后,下齿跳脱与上齿啮合转而相对于驱动轴上下位移时的摩擦力趋近于零,进而可将上齿与下齿间的啮合力直接换算为扭力值,来达到扭力设定的精准度,并且自动跳脱施给螺锁件的扭力。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调整机构除了以手动施力外,也可利用气动或电动驱动,以达到自动化生产的目的。
6.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一种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包含本体、上齿、驱动轴、螺栓、下齿、多个滚珠、弹性元件以及压力环。本体其纵剖面呈ㄇ型,本体顶端中央具有开口,底端装设垫片。上齿固设于本体的开口下方,上齿中央具有通孔以及底部具有多个齿牙,通孔与本体的开口对应,其中每一齿牙夹角为10
°
~90
°
,且每一齿牙的齿顶左侧具有倒角。驱动轴顶端中央具有固定孔,固定孔内装设限止柱,且驱动轴上端壁面具有直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导轨,下端具有驱动部。螺栓穿设上齿的通孔并螺锁于驱动轴的固定孔内同时抵于固定孔内的限止柱,以将驱动轴与上齿作可相互自由转动的结合。下齿套设于驱动轴,并具有多个齿牙与上齿啮合,且下齿的每一齿牙的齿顶右侧具有倒角,其中下齿内壁面具有直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导轨,用以对应于驱动轴的第一导轨,并于第二导轨下端装设挡片。滚珠装设于第一导轨及第二导轨间,借此使下齿可相对于驱动轴上下位移。弹性元件套设于驱动轴外,且弹性元件的顶端抵顶于下齿,底端则抵于垫片,并以压力环螺锁于本体底部。
7.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述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更包含上驱动部固设于本体顶端。
8.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其中上驱动部与本体为一体成型。
9.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其中垫片与压力环间装设多个钢珠。
10.依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其中本体外表面设有握持部。
11.依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上述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更包含第一油封、第二油封与第三油封,且本体内部填充适量的润滑液体。第一油封装设于上齿顶端与本体的开口间;第二油封,装设于压力环与驱动轴间;第三油封装设于压力环与本体之间。
12.依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上述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中,上齿的每一齿牙的齿顶右侧以及下齿的每一齿牙的齿顶左侧分别具有倒角。
13.依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上述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更包含装设于下齿的第二导轨上端的减震垫片。
14.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一种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包含本体、上齿、驱动轴、螺栓、下齿、多个滚珠、弹性元件以及压力环。本体顶端中央具有套接孔,底端装设垫片。上齿固设于本体的套接孔下方,上齿中央具有通孔以及底部具有多个齿牙,通孔与本体的套接孔对应,其中每一齿牙夹角为10
°
~90
°
,且每一齿牙的齿顶左侧具有倒角。驱动轴顶端中央具有固定孔,固定孔内装设限止柱,且驱动轴上端壁面具有直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导轨,下端具有驱动部。螺栓穿设上齿的通孔并螺锁于驱动轴的固定孔,同时抵于固定孔内的限止柱,以将驱动轴与上齿作可相互自由转动的结合。下齿套设于驱动轴,并具有多个齿牙与上齿啮合,且下齿的每一齿牙的齿顶右侧具有倒角,其中下齿内壁面具有直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导轨,用以对应于驱动轴的第一导轨,并于第二导轨下端装设挡片。滚珠装设于第一导轨及第二导轨间,借此使下齿可相对于驱动轴上下位移。弹性元件套设于驱动轴外,且弹性元件的顶端抵顶于下齿,底端则抵于垫片,并以压力环螺锁于本体底部。
15.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其中垫片与压力环间装设多个钢珠。
16.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上述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更包含第一油封、第二油封与第三油封,且本体内部填充适量的润滑液体。第一油封装设于上齿顶端与本体的套接孔间;第二油封装设于压力环与驱动轴间;第三油封装设于压力环与本体之间。
17.依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上述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中,上齿的每一齿牙的齿顶右侧以及下齿的每一齿牙的齿顶左侧分别具有倒角。
18.依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上述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更包含装设于下齿的第二导轨上端的减震垫片。
19.依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一种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包含本体、扭力刻度环、上齿、驱动轴、螺栓、下齿、滚珠、第一弹性元件、压力环、扭力调整环、以及固定组件。本体顶端具有套接孔,本体下端表面具有多个螺纹。扭力刻度环套设于本体上端外,并以螺帽固定。上齿固设于本体内套接孔下方,上齿中央具有通孔以及底部具有多个齿牙,通孔与本体的套接孔对应,其中每一齿牙夹角为10
°
~90
°
,且每一齿牙的齿顶左侧具有倒角。驱动轴顶端中央具有固定孔,固定孔内装设限止柱,且驱动轴上端壁面具有直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导轨,下端具有驱动部,且驱动部外壁面固设定位元件。螺栓穿设上齿的通孔并螺锁于驱动轴的固定孔,同时抵于固定孔内的限止柱,以将驱动轴与上齿作可相互自由转动的结合。下齿
套设于驱动轴,并具有多个齿牙与上齿啮合,且下齿的每一齿牙的齿顶右侧具有倒角,其中下齿内壁面具有直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导轨,用以对应于驱动轴的第一导轨,并于第二导轨下端装设挡片。滚珠装设于第一导轨及第二导轨间,借此使下齿可相对于驱动轴上下位移。第一弹性元件套设于驱动轴外并抵顶于下齿。压力环套设于驱动轴下端并抵于第一弹性元件下端。扭力调整环内壁面具有螺纹,由本体下方与本体螺合,且扭力调整环内侧底部抵顶于压力环下端,借此扭力调整环相对于本体旋转以上下位移并透过压力环压缩第一弹性元件,扭力调整环侧面具有固定孔。固定组件装设于扭力调整环的固定孔,用以固定扭力调整环与本体。
20.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述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更包含第二弹性元件,套设于第一弹性元件外,且第二弹性元件的上端抵于下齿,而第二弹性元件的下端抵于压力环。
21.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上述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更包含第一油封、第二油封与第三油封,且本体内部填充适量的润滑液体。第一油封装设于上齿与本体的套接孔间;第二油封装设于压力环与驱动轴之间;第三油封装设于压力环与本体间。
22.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上述固定组件包含中空柱、铜套、以及调整环固定螺丝。中空柱焊接于扭力调整环侧面的固定孔。铜套具有多个螺纹,装设于中空柱内并咬合本体的螺纹。调整环固定螺丝螺锁于中空柱内并抵顶铜套,借以固定扭力调整环与本体。
23.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上述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更包含垫片与多个钢珠。垫片装设于扭力调整环底部内侧,并与压力环定义出一空间,多个钢珠则装设于压力环与垫片定义的空间内。
24.依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上述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中,上齿的每一齿牙的齿顶右侧以及下齿的每一齿牙的齿顶左侧分别具有倒角。
25.依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上述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更包含装设于下齿的第二导轨上端的减震垫片。
附图说明
26.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27.图1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的外观立体图;
28.图2a是绘示图1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的纵剖图;
29.图2b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的纵剖图;
30.图3是绘示图2a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的上齿侧视图;
31.图4是绘示图2a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沿剖线a

a的横剖图;
32.图5是绘示图2a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的上齿、下齿与驱动轴的立体示意图;
33.图6是绘示图2a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中固定组件剖面图;
34.图7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的纵剖图;以及
35.图8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的纵剖
图。
36.附图标记列表
37.100: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
38.102:第一油封
39.104:第二油封
40.106:第三油封
41.107:垫片
42.108:钢珠
43.110:本体
44.112:套接孔
45.114:螺纹
46.120:扭力刻度环
47.122:锁固件
48.130:上齿
49.132:通孔
50.134:齿牙
51.140:驱动轴
52.141:固定孔
53.142:第一导轨
54.143:限止柱
55.144:驱动部
56.145:螺栓
57.146:定位元件
58.150:下齿
59.152:齿牙
60.154:第二导轨
61.156:挡片
62.158:减震垫片
63.160:滚珠
64.170:第一弹性元件
65.172:第二弹性元件
66.180:压力环
67.190:扭力调整环
68.192:螺纹
69.194:底部
70.196:固定孔
71.200:固定组件
72.202:中空柱
73.204:铜套
74.205:螺纹
75.206:调整环固定螺丝
76.300: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
77.302:第一油封
78.304:第二油封
79.306:第三油封
80.310:本体
81.312:开口
82.314:垫片
83.316:握持部
84.320:上齿
85.322:通孔
86.330:驱动轴
87.331:固定孔
88.332:第一导轨
89.333:限止柱
90.334:驱动部
91.335:螺栓
92.340:下齿
93.344:第二导轨
94.346:挡片
95.348:减震垫片
96.350:滚珠
97.360:弹性元件
98.370:压力环
99.372:钢珠
100.400: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
101.402:第一油封
102.404:第二油封
103.406:第三油封
104.410:本体
105.420:上齿
106.430:驱动轴
107.440:下齿
108.450:滚珠
109.460:弹性元件
110.470:压力环
111.480:上驱动部
112.482:套接孔
113.a

a:剖线。
具体实施方式
114.请参照图1与图2a,其系分别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100的外观立体图与纵剖图。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100包含本体110、扭力刻度环120、上齿130、驱动轴140、下齿150、滚珠160、第一弹性元件170、压力环180、扭力调整环190、以及固定组件200。以下先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100各元件之间关系。另外,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元件。
115.如图2a所示,本体110顶端具有套接孔112,用以套接扳手的驱动头,如手动棘轮扳手、气动或电动起子。本体110外表面靠近下端部分具有多个螺纹114。扭力刻度环120套设于本体110不具螺纹114的外表面,并以锁固件122固定。
116.图3系绘示图2a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的上齿侧视图。请同时参照图2a及图3。上齿130固设于本体110内套接孔112下方,其中上齿130中央具有通孔132以及底部具有多个齿牙134,通孔132与本体110的套接孔112对应。再者,上齿130的每一齿牙134具夹角a。
117.图4系绘示图2a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沿剖线a

a的横剖图。请同时参照图2a及图4。驱动轴140顶端中央具有固定孔141,固定孔141内装设限止柱143,且驱动轴140上端壁面具有直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导轨142,下端具有驱动部144,用以连接被驱动件。螺栓145穿设于上齿130的通孔132并螺锁于驱动轴140的固定孔141,同时抵于固定孔141内的限止柱143,以将驱动轴140与上齿130作可相互自由转动的结合。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驱动部144为突出连接块(如图2b所示,其系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的纵剖图)或六角凹孔,如图2a所示,供连接被驱动件,如一般的套筒或六角起子头(screwdriver bits)。此外,于驱动轴140下端的驱动部144外壁面装设定位元件146,借以防止扭力调整环190脱落。
118.图5系绘示图2a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的上齿、下齿与驱动轴的立体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2a、图3、图4及图5。下齿150套设于驱动轴140,并具有多个齿牙152与上齿130啮合。详细来说,下齿150以多个齿牙152与上齿130的多个齿牙134啮合,如图5所示。此外,上齿130的每一齿牙134的齿顶左侧与下齿150的每一齿牙152的齿顶右侧分别具有倒角135、153,用以于达到预设扭力时,下齿150可顺利跳脱与上齿130的啮合。或者,如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齿130的每一齿牙134的齿顶两侧与下齿150的每一齿牙152的齿顶两侧皆分别具有倒角135、153,如图3及图5所示。
119.同时,下齿150内壁面具有直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导轨154,用以对应于驱动轴140的第一导轨142。滚珠160装设于第一导轨142及第二导轨154间,借此使下齿150可相对于驱动轴140上下位移。借由第一导轨142、第二导轨 154、与滚珠160的设计,使得下齿150相对于驱动轴140上下位移时与驱动轴140间的摩擦力趋近于零。另装设挡片156固定于第二导轨154下端,用以挡止滚珠160,以及于下齿150的第二导轨154上端装设减震垫片158,以降低达到预设扭力值时,下齿150与上齿130脱开复合时的震动及磨损。
120.请参照图2a。第一弹性元件170套设于驱动轴140外并抵顶于下齿150。压力环180套设于驱动轴140下端并抵于第一弹性元件170下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上述
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100更包含第二弹性元件 172,套设于第一弹性元件170外,且第二弹性元件172的上端抵于下齿150,而第二弹性元件172的下端抵于压力环180。
121.扭力调整环190内壁面具有多个螺纹192,由本体110下方与本体110的多个螺纹114螺合,且扭力调整环190内侧底部194抵顶于压力环180下端,借此扭力调整环190相对于本体110旋转以上下位移并透过抵顶压力环180 压缩第一弹性元件170与第二弹性元件172。此外,扭力调整环190侧面具有固定孔196,用以装设固定组件200,以固定扭力调整环190与本体110。
122.具体来说,扭力调整环190相对于本体110旋转以上下位移并透过抵顶压力环180来压缩第一弹性元件170与第二弹性元件172,使得第一弹性元件 170与第二弹性元件172产生压力以提供上齿130与下齿150间的啮合力量 (摩擦力)。当使用者借由套接于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输入力量时,因上齿130与下齿150间具摩擦力(由弹性元件170、172的压缩力抵顶于下齿150提供),透过上齿130啮合下齿150转动,进而下齿150带动穿挂于上齿130的驱动轴140转动,而将扭力由驱动轴140的驱动部144传递至被驱动件,借以转动被驱动件。当输入力(扭力)大于上齿130与下齿150 间的啮合力量(摩擦力)时,上齿130与下齿150便会脱开,并使得下齿150 相对于驱动轴140上下位移而无法带动驱动轴140转动。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中,下齿150与驱动轴140间的第一导轨142、第二导轨154与滚珠160的设计,使得下齿150相对于驱动轴140上下位移时的摩擦力趋近于零,因此上齿130与下齿150脱开时的输入扭力即为设定的上齿 130与下齿150间的啮合力量(摩擦力),换句话说,即为弹性元件170、172 抵顶于下齿150的压力,借此可精准计算并控制所需扭力,提高灵敏度。
123.此外,若固定第一弹性元件170与第二弹性元件172所提供的压力时,当上齿130的每一齿牙134的夹角a越大,则上齿130与下齿150间啮合力(摩擦力)越小,即所能转换的扭力值越小;反之,当夹角a越小,则上齿130 与下齿150间啮合力(摩擦力)越大,即所能转换的扭力值越大。然而,当夹角a过大时,上齿130与下齿150间啮合力极弱,或者,夹角a过小时,上齿130与下齿150间啮合力太大,皆不适于实际使用所需。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上齿130与下齿150的每一齿牙134、152的夹角a为10
°
~ 90
°

124.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100更包含第一油封102、第二油封104与第三油封106,且本体110内部填充适量的润滑液体。第一油封102装设于上齿130与本体110的套接孔112之间;第二油封104装设于压力环180与驱动轴140之间;第三油封106则位于压力环180与本体110之间,如图2a所示。借由润滑液体达到润滑与散热的功效。
125.再者,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上述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100 更包含垫片107与多个钢珠108。垫片107装设于扭力调整环190底部内侧,并与压力环180定义出一空间,多个钢珠108则装设于压力环180与垫片107 定义的空间内,如图2a所示,以降低压力环180与扭力调整环190间相对转动时的摩擦力。
126.图6系绘示图2a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中固定组件200剖面图。固定组件200包含中空柱202、铜套204、以及调整环固定螺丝206。中空柱202 焊接于扭力调整环190侧面的固定孔196。铜套204具有多个螺纹205,装设于中空柱202内并咬合本体110的螺纹114。调整环固定螺丝206螺锁于中空柱202内并抵顶铜套204,借以固定扭力调整环190与本体110。
127.具体来说,因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中,下齿150与驱动轴140间的第一导轨142、第二导轨154与滚珠160的设计,使得下齿150与驱动轴140间的摩擦力趋近于零,因此上齿130与下齿150脱开时的输入扭力即为上齿130与下齿150间的啮合力(摩擦力),而此一啮合力为弹性元件 170、172抵顶下齿150的压力。因此,当使用者转动扭力调整环190向上推抵压力环180以压缩第一弹性元件170与第二弹性元件172,借以提供上齿 130与下齿150间的啮合力时,可根据扭力调整环190上缘对应至扭力刻度环 120所示的数字来设定所需扭力值,而不需再考虑上齿130与下齿150脱开时,下齿150与驱动轴140间的摩擦力,借此精准计算并控制所需扭力,提高灵敏度。而当使用者转动扭力调整环190至所需扭力值后,借由锁紧中空柱202内的调整环固定螺丝206,抵顶铜套204于本体110的螺纹114,借此将扭力调整环190与本体110相对位置固定,完成扭力值设定。
128.图7系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300的纵剖图。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300包含本体310、上齿320、驱动轴330、下齿340、多个滚珠350、弹性元件360以及压力环370。
129.于此实施方式中,本体310其纵剖面呈ㄇ型,本体310顶端中央具有开口312,底端装设垫片314。
130.上齿320固设于本体310的开口312下方,上齿320如前述实施方式,中央具有通孔322以及底部具有多个齿牙,通孔322与本体310的开口312对应,且每一齿牙夹角为10
°
~90
°

131.驱动轴330顶端中央具有固定孔331,固定孔331内装设限止柱333。且驱动轴330上端壁面具有直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导轨332,下端具有驱动部 334。螺栓335穿设上齿320的通孔322并螺锁于驱动轴330的固定孔331内同时抵于固定孔331内的限止柱333,以将驱动轴330与上齿320作可相互自由转动的结合。
132.下齿340套设于驱动轴330,并具有多个齿牙与上齿320啮合,并如前述实施方式所述,上齿320的每一齿牙的齿顶左侧与下齿340的每一齿牙的齿顶右侧分别具有倒角,用以于达到预设扭力时,下齿340可顺利跳脱与上齿 320的啮合。或者,上齿320的每一齿牙的齿顶两侧与下齿340的每一齿牙的齿顶两侧皆分别具有倒角。再者,下齿340内壁面具有直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导轨344,用以对应于驱动轴330的第一导轨332,并于第二导轨344下端装设挡片346及上端装设减震垫片348。滚珠350装设于第一导轨332及第二导轨344间,借此使下齿340可相对于驱动轴330上下位移。
133.弹性元件360套设于驱动轴330外,且弹性元件360的顶端抵顶于下齿 340,底端则抵于垫片314,并以压力环370螺锁于本体310底部。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于垫片314与压力环370间装设多个钢珠372,以降低垫片 314与压力环370间相对转动时的摩擦力。
134.具体来说,压力环370抵顶垫片314,进而压缩弹性元件360而施予下齿 340与上齿320间具有一定的啮合力,当使用者输入的扭力未达此啮合力时,输入的扭力会透过紧密啮合的上下齿带动驱动轴330旋转以将此一扭力由驱动轴330的驱动部334传递到被驱动件;当输入的扭力大于啮合力时,上齿320与下齿340便会脱开,使得下齿340相对于驱动轴330上下滑动,而无法带动驱动轴330转动。并由于第一导轨332、第二导轨344与滚珠350的设计,使得下齿340上下位移时与驱动轴330间的摩擦力趋近于零,因此上齿 320与下齿340脱开时的输入扭力即为上齿320与下齿340间的啮合力(摩擦力),而此一啮合力即为弹性元件
360抵顶下齿的压力。因此,于此实施例方式中,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300透过弹性元件360所提供的压力搭配压力环370锁固于本体310底部而可精准提供额定扭力。
135.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本体310外表面设有握持部316,供使用者直接握持并转动本发明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300来施予被驱动物扭力,不需额外套接一般扳手旋转。(此实施例主要为使用者可以手握持直接施力,但是否可以另外外接驱动件并非重点,因此不额外论述)
136.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上述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300更包含第一油封302、第二油封304与第三油封306,且本体310内部填充适量的润滑液体。第一油封302装设于上齿320顶端与本体310的开口312间;第二油封304装设于压力环370与驱动轴330间;第三油封306为一止泄胶带装设于压力环370与本体310之间,如图7所示。借由润滑液体达到润滑与散热的功效。
137.图8系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的纵剖图。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400包含本体410、上齿420、驱动轴430、下齿440、多个滚珠450、弹性元件460、压力环470、以及上驱动部 480。
138.于此实施方式中,上齿420、驱动轴430、下齿440、多个滚珠450、弹性元件460、以及压力环470的结构皆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的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上驱动部480位于本体410上方,上驱动部480顶端具有套接孔482,可用以套接一般扳手的驱动头,如手动棘轮扳手、气动或电动起子。且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驱动部480与本体410为一体成型。如图8所示,本体410其纵剖面呈ㄇ型,本体410顶端中央具有套接孔482。
139.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400更包含第一油封402、第二油封404与第三油封406,且本体410内部填充适量的润滑液体。第一油封402装设于上齿420 顶端与本体410顶端上驱动部480的套接孔482间;第二油封404装设于压力环470与驱动轴430间;第三油封406为一止泄胶带装设于压力环470与本体 410之间,如图8所示。借由润滑液体达到润滑与散热的功效。
140.总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输出机构利用下齿与驱动轴间具滚珠轴承的设计,使得达到预设扭力值后,下齿跳脱与上齿啮合转而相对于驱动轴上下位移时的摩擦力趋近于零,进而可将由弹性元件提供于上齿与下齿间的啮合力直接换算为扭力值,来达到扭力设定的精准度,并提高灵敏度。再者,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扳手的扭力调整机构除了以手动施力外,也可利用气动或电动驱动,以达到自动化生产的目的。
141.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