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气囊防护服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1-10-16 03: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防护服 气囊 安全防护 控制 方法


1.本发明属于安全防护领域,特别是一种气囊防护服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人们在行走、活动或比赛等场合,身体容易因摔倒、碰撞而产生伤害,有必要对使用者进行防护,基于此目的,现已出现了安全气囊气囊防护服,在安全气囊气囊防护服内设有安全防护气囊。
3.使用者将安全气囊气囊防护服穿戴于身上,当使用者摔倒或出现意外时,气囊内快速的充入高压气体而膨胀,该气囊在使用者的身体与地面或其他物体之间进行隔离和缓冲,进而对使用者起到保护作用。
4.现有的安全气囊气囊防护服常常为了能够保护使用者的重点部位而整体覆盖使用者重点位置,影响使用者的灵活性,或者影响使用者摔倒或出现意外后的平衡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防护服及其控制方法,用以改善现有的安全气囊气囊防护服为了保护使用者的重点位置而影响使用者的灵活性或者影响使用者摔倒或出现意外时的平衡性。
6.其技术方案如下:
7.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防护服,所述气囊防护服包括本体以及与所述本体连接的供气装置、控制开关、防护气囊和控制电路;所述本体具有背部;
8.所述供气装置通过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防护气囊连通;
9.所述控制电路具有感应元件,且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控制开关电性连接;
10.所述防护气囊包括第一护背囊体和第二护背囊体,所述第一护背囊体和所述第二护背囊体均设置于所述本体的背部且沿所述本体的高度方向延伸。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气囊还包括第三护背囊体,所述第一护背囊体、第二护背囊体和所述第三护背囊体依次首尾连接并相通形成三角支撑结构。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气囊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护背囊体和/或第二护背囊体连接并相通的头部气囊,所述头部气囊围合成有开口的头部空间,且所述头部气囊在对应于所述头部空间的顶部朝所述开口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开口相互独立的开窗。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护背囊体和所述第二护背囊体的连接处与所述头部气囊连接。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部气囊包括相互连接并相通的第一头部囊组和第二头部囊组,所述第一头部囊组和第二头部囊组围合成有所述头部空间,且所述第一头部囊组和所述第二头部囊组在对应于所述头部空间的顶部朝所述开口的一侧相隔开形成有所述开窗。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头部囊组包括第一后部囊体以及与所述第一后部
囊体连接的第一侧部囊体和第一顶部囊体,所述第二头部囊组包括第二后部囊体以及与所述第二后部囊体连接的第二侧部囊体和第二顶部囊体,所述第一后部囊体与第二后部囊体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后部囊体、第二后部囊体、第一侧部囊体、第一顶部囊体、第二顶部囊体和第二侧部囊体围成所述头部空间,且所述第一顶部囊体与所述第二顶部囊体连接并向所述开口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顶部囊体与所述第二顶部囊体在对应于所述头部空间的顶部朝所述开口的一侧相隔开形成有所述开窗。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头部囊组与所述第二头部囊组沿所述本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侧部囊体和所述第二侧部囊体均包括至少两个依次排列的囊体条。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气囊还包括下摆气囊,所述下摆气囊与所述第三护背囊体远离所述第一护背囊体、第二护背囊体的一侧连接并相通。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摆气囊包括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三护背囊体连接的下摆囊体,各所述下摆囊体沿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依次连接形成具有缺口的环状结构,且所述缺口背向所述本体的背部。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下摆囊体远离所述第三护背囊体的一侧相互独立形成间隙。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本体宽度的松紧调节件。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气装置包括高压气瓶和导向连接件,所述防护气囊通过所述导向连接件与所述高压气瓶相通。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气装置还包括单耳无极卡箍,所述防护气囊的进气端通过所述单耳无极卡箍固定于所述导向连接件的出气口端。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气装置还包括消声器,所述消声器设置于所述导向连接件的导气通道中。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具有内层以及与所述内层连接的外层,所述内层和外层之间设置有夹层空间,所述防护气囊设于所述夹层空间中。
25.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护气囊,所述防护气囊包括第一护背囊体、第二护背囊体和第三护背囊体;所述第一护背囊体和所述第二护背囊体均设置于所述本体的背部且沿所述本体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护背囊体、第二护背囊体和所述第三护背囊体依次首尾连接并相通形成三角支撑结构。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气囊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护背囊体和/或第二护背囊体连接并相通的头部气囊,所述头部气囊围合成有开口的头部空间,且所述头部气囊在对应于所述头部空间的顶部朝所述开口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开口相互独立的开窗。
2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气囊防护服控制方法,所述气囊防护服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8.获取气囊防护服返回的监测数据,所述监测数据由所述气囊防护服的感应元件采集;
29.根据预设的预警标准信息对所述监测数据进行检测;
30.当检测到所述监测数据不符合所述预警标准信息时,触发控制开关,供气装置的高压气体进入防护气囊内并使防护气囊膨胀。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气囊防护服返回的监测数据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32.根据触发的定位获取请求,获取所述气囊防护服返回的定位数据;
33.展示所述定位数据。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检测到所述监测数据不符合所述预警标准信息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35.根据预警装置所对应的气囊防护服,触发警报播放指令;
36.根据所述警报播放指令播放警报通知。
37.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
38.该气囊防护服通过本体、供气装置、控制开关、防护气囊和控制电路相互配合,以使该气囊防护服能够穿设于使用者身上,便于使用者进行各种作业操作,当使用者摔倒时,该防护气囊的第一护背囊体和第二护背囊体能够鼓起以支撑使用者的背部,对使用者的背部形成有效防护,有效避免使用者背部受到撞击,且通过该第一护背囊体和第二护背囊体配合设置于使用者背部局部位置即可形成稳定支撑,能够减少气囊物料使用量,降低成本,能够有效降低对使用者的行动阻碍,且能够避免影响使用者摔倒或者出现意外后的平衡性。
附图说明
39.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
40.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4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气囊防护服的防护气囊处于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42.图2是图1气囊防护服的防护气囊处于展开状态时防护使用者的结构示意图的正视图;
43.图3是图1气囊防护服的防护气囊处于展开状态时防护使用者的结构示意图的右视图;
44.图4是图1气囊防护服的防护气囊处于展开状态时防护使用者的结构示意图的后视图;
45.图5是图1气囊防护服的防护气囊处于展开状态时防护使用者的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46.图6是图1的气囊防护服穿戴于使用者身上的结构示意图;
47.图7是图1的气囊防护服的正视图;
48.图8是图1的防护气囊处于展开状态且膨胀后的结构示意图;
49.图9是图8的防护气囊处于展开状态但未膨胀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0是图9的防护气囊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51.附图标记说明:
52.100、气囊防护服;
53.1、本体;11、第一连接件;12、第二连接件;13、口袋;14、第三爆拆口;15、覆盖层;16、第四爆拆口;2、供气装置;21、高压气瓶;22、导向连接件;23、单耳无极卡箍;25、消声器;3、防护气囊;31、第一护背囊体;32、第二护背囊体;33、第三护背囊体;34、下摆气囊;341、下
摆囊体;4、控制电路;5、头部气囊;51、开窗;52、第一头部囊组;521、第一后部囊体;522、第一侧部囊体;5221、囊体条;523、第一顶部囊体;53、第二头部囊组;531、第二后部囊体;532、第二侧部囊体;533、第二顶部囊体;6、松紧调节件。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55.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现实的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
56.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57.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59.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防护服100,如图1至图8所示,气囊防护服100包括本体1以及设置于本体1中的供气装置2、控制开关、防护气囊3和控制电路4;本体1具有背部,具体地,该本体1能够套设于使用者身上形成类似于马甲等衣物,能够在使用者任意场合下穿戴进行防护,其中该本体1的背部是指该本体1套设于使用者身上时靠近使用者背部的一侧。
60.如图2和图8所示,供气装置2通过控制开关与防护气囊3连通。控制电路4具有感应元件,且控制电路4与控制开关电性连接,可以理解地,感应元件用于感应使用者的状态,当感应元件感应到使用者摔倒或者发生意外时,控制电路4控制该控制开关打开,以使供气装置2与防护气囊3连接通,供气装置2对防护气囊3供气以使防护气囊3鼓起。
61.防护气囊3包括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均设置于本体1的背部且沿本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该本体1的高度方向即是指该本体1套设于使用者身上时沿使用者的高度方向,即该本体1套设于使用者身上时该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均沿使用者的高度方向设置于使用者的背部,以使该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能够适应使用者的背部形状。
62.可以理解地,该气囊防护服100的使用方法如下:使用者将该气囊防护服100套设于身上,当使用者处于安全状态时,防护气囊3收纳于本体1上,此时气囊防护服100可以形成马甲等衣物套设于使用者身上,便于进行各种作业,当使用者摔倒或者发生意外时,此时感应元件感应到使用者此时的状态,并通过控制电路4控制该控制开关打开,供气装置2与防护气囊3连通,供气装置2对防护气囊3的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供气,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鼓起于使用者的背部,对使用者的背部进行防护。
63.综上,该气囊防护服100通过本体1、供气装置2、控制开关、防护气囊3和控制电路4
相互配合,该气囊防护服100能够穿设于使用者身上,便于使用者进行各种作业操作,当使用者摔倒时,该防护气囊3的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能够鼓起以支撑使用者的背部,对使用者的背部形成有效防护,有效避免使用者背部受到撞击,且通过该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配合设置于使用者背部局部位置即可形成稳定支撑,能够减少气囊物料使用量,降低成本,能够有效降低对使用者的行动阻碍,且能够避免影响使用者摔倒或者出现意外后的平衡性。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防护气囊3还包括第三护背囊体33,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和第三护背囊体33依次首尾连接并相通形成三角支撑结构。可以理解地,通过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和第三护背囊体33配合形成三角支撑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背部的防护性能及平衡性能。
6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防护气囊3还包括与第一护背囊体31和/或第二护背囊体32连接并相通的头部气囊5,头部气囊5围合成有开口的头部空间,且头部气囊5在对应于头部空间的顶部朝开口的一侧开设有与开口相互独立的开窗51,即该开窗51与头部空间的开口位置不相连通。可以理解地,该头部空间用于容纳使用者头部,当用者摔倒或者发生意外时,供气装置2对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和头部气囊5进行供气,供气后的该头部气囊5能够形成头部空间以容纳使用者的头部,对使用者的头部进行保护,有效避免使用者面部受到撞击,在使用者头的后部受撞击后,也可以从前方对头部起到支撑作用。此外,在头部气囊5对应于头部空间的顶部朝开口的一侧开设有与开口相互独立的开窗51,即该开窗51开设于头部气囊5对应于使用者额头的位置,能够降低该头部气囊5对使用者额头的压力,且能够使该头部气囊5更加贴合于使用者的额头以对额头进行防护,降低风阻,及减小防护气囊3用料。
6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的连接处与头部气囊5连接,可以理解地,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的连接处靠近使用者的颈部,以使该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和第三护背囊体33在使用者的背部形成正三角结构,以能够适应使用者的背部形状,对使用者形成平衡支撑,且该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均能够对头部气囊5进行供气,能够提高头部气囊5的鼓起速度,以及能够提高该头部气囊5的展开顺畅性。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头部气囊5包括相互连接并相通的第一头部囊组52和第二头部囊组53,第一头部囊组52和第二头部囊组53围合成有头部空间,且第一头部囊组52和第二头部囊组53在对应于头部空间的顶部朝开口的一侧相隔开形成有开窗51。可以理解地,通过第一头部囊组52对应设置于使用者头部左侧,第二头部囊组53对应设置于使用者头部右侧,能够适应使用者头部的形状,以使第一头部囊组52和第二头部囊组53贴合于使用者头部,且第一头部囊组52和第二头部囊组53在对应于头部空间的顶部朝开口的一侧相隔开形成有开窗51,能够使使用者在佩戴头部气囊5后额头部分位置镂空,能够降低对使用者额头的压力,降低风阻及减小气囊用料,并使该头部气囊在鼓起过程中能够同步鼓起以快速保护使用者头部。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头部囊组52包括第一后部囊体521以及与第一后部囊体521连接的第一侧部囊体522和第一顶部囊体523,第二头部囊组53包括第二后部囊体531以及与第二后部囊体531连接的第二侧部囊体532和第二顶部囊体533,第一后
部囊体521与第二后部囊体531过渡连接,第一后部囊体521、第二后部囊体531、第一侧部囊体522、第一顶部囊体523、第二顶部囊体532和第二侧部囊体533围成头部空间,且第一顶部囊体523与第二顶部囊体533连接并向开口的方向延伸,且第一顶部囊体523与第二顶部囊体533在对应于头部空间的顶部朝开口的一侧相隔开形成有开窗51,各囊体供气鼓起后即可直接对头部进行防护。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后部囊体521、第二后部囊体531、第一侧部囊体522、第一顶部囊体523、第二顶部囊体533和第二侧部囊体532代表具体的部位,不代表气囊的数量,也不代表各囊体之间必然进行分割,各囊体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头部囊组52与第二头部囊组53沿本体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以使头部气囊5佩戴于使用者头部时,第一头部囊组52的第一顶部囊体523和第二头部囊组53的第二顶部囊体533连接处之间的开窗51准确位于使用者的额头;第一侧部囊体522和第二侧部囊体532均包括至少两个依次排列的囊体条5221,该囊体条5221的数量根据使用者头部大小进行具体设置,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侧部囊体522和第二侧部囊体532的囊体条5221均设置有两个,以能够完整包裹使用者头部。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防护气囊3还包括下摆气囊34,下摆气囊34与第三护背囊体33远离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的一侧连接并相通。可以理解地,该下摆气囊34在充气鼓起后围设于使用者的髋部,该下摆气囊34能够对使用者的髋部进行保护,有效避免使用者髋部受到撞击。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下摆气囊34包括至少两个与第三护背囊体33依次连接的下摆囊体341,各下摆囊体341沿本体1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依次连接形成具有缺口的环状结构,且缺口背向本体1的背部。可以理解地,通过在该下摆气囊34背向本体1的一侧形成缺口,以使该下摆气囊34能够对人体髋部进行保护,同时能够有效避免该下摆气囊34对使用者行走造成阻碍。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相邻两个下摆囊体341远离第三护背囊体33的一侧相互独立形成间隙。可以理解地,相邻两个下摆囊体341在靠近第三护背囊体33的一侧紧密连接,在远离第三护背囊体33的一侧相互独立形成间隙,以能够进一步有效避免该下摆气囊34对使用者各种作业造成阻碍。
7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该供气装置2设置于下摆气囊34上,供气装置2喷出的气体经由下摆气囊34传送至第三护背囊体33、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后再送至头部气囊5,其中通过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同时对头部气囊5进行供气,能够使头部气囊5快速打开,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各气囊打开的速度,在本实施例中,该供气装置2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下摆气囊34对应于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的相对两侧,能够进一步提高打开速度。
7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本体1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本体1宽度的松紧调节件6,具体地,该松紧调节件6可以是抽绳等能够抽紧或者松开本体1的部件,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通过松紧调节件6的调节能够使本体1适应使用者的各种体型,以使本体1贴紧于使用者身上,从而使设置于本体1上的感应元件能够迅速感应使用者状态,从而在使用者遇到意外时快速爆开各气囊以保护使用者。
7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供气装置2包括高压气瓶21和导向连接件22,防护
气囊3通过导向连接件22与高压气瓶21相通。可以理解地,通过导向连接件22将高压气瓶21与防护气囊3连通,高压气瓶21喷出的高压气体能够通过导向连接件22缓冲后输送至防护气囊3,有效避免防护气囊3由于气体速度过快导致撕裂,且通过设置各种形状的导向连接件21,能够提高该高压气瓶21和防护气囊3的位置灵活性,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向连接件21可以折弯形成折弯形状,以能够适应不同轴的高压气瓶21和防护气囊3的形状。
7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供气装置2还包括单耳无极卡箍23,防护气囊3的进气端通过单耳无极卡箍23固定于导向连接件22的出气口端,通过单耳无极卡箍23能够将防护气囊3的进气端快速并稳固地固定于供气装置2上,具有结构简单、固定快速、拆卸方便的特点。
77.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气装置2还包括消声器25,消声器25设置于导向连接件22的导气通道中,消声器25能够有效减小高压气瓶21喷出高压气体的声音,提高用户体验感,且消声器25内置于导向连接件22内,能够减小部件外置的情况,便于整体结构的装配及有效避免消声器25损坏。
78.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4包括控制单元及电池,传感元件位于控制单元内;该控制电路4设于防护气囊3对应于本体1背部的位置,从而快速感应使用者的实时状态。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本体1上与背部相对的一侧为前部,本体1的前部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均与控制电路4电性连接,且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形成配合形成连接开关。可以理解地,该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可以作为本体1的锁紧结构,同时也作为整个气囊防护服100工作开启的开关;当第一连接件11与第二连接件12相对接时,整个电路导通,气囊防护服100各个电子元件处于工作状态,当第一连接件11与第二连接件12松开时,电路断开,整个气囊防护服100处于非工作状态。具体地,该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具体可以是卡扣连接或者搭扣连接,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8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本体1上设有口袋13,口袋13通过拉链闭合于本体1上,供气装置2容纳于该口袋13内,打开口袋13可以方便的对供气装置2进行更换。
8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本体1具有内层以及与内层连接的外层,内层和外层之间设置有夹层空间,防护气囊3设于夹层空间中。在遇到意外时,使用者平常均可以穿着该本体1,其美观不受任何影响,本体1的样式可以按使用者的喜好进行设计,也可以设计成通用的样式。
82.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背部沿自身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爆拆口,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各自卷曲地收纳于对应的第一爆拆口内,在通常情况下,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卷曲之后,通过第一爆拆口收纳本体1的夹层空间内,当使用者摔倒或受到碰撞时,高压气体充入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并使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快速膨胀,并撑开第一爆拆口而对使用者的背部起到保护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在夹层空间对应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的第一开口位置设置四合扣,该四合扣闭合该第一开口形成该第一爆拆口,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魔术贴等闭合该夹层空间的第一开口形成第一爆拆口,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8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本体1背部沿自身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二爆拆口,第三护背囊体33卷取地收纳于第二爆拆口内,在通常情况下,第三护背囊体33卷曲之后,通过第二爆拆口
收纳本体1的夹层空间内,当使用者摔倒或受到碰撞时,高压气体充入第三护背囊体33并使第三护背囊体33快速膨胀,并撑开第二爆拆口与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共同对使用者的背部起到保护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在夹层空间对应第三护背囊体33的第二开口位置设置四合扣,该四合扣闭合该第二开口形成该第二爆拆口,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二开口可以通过魔术贴等闭合该第二开口形成第二爆拆口,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该本体1的顶部具有领部,在本体1的领部位置设置有第三爆拆口14,头部气囊5卷曲地收纳于第三爆拆口14内,在通常情况下,头部气囊5卷曲之后,通过第三爆拆口14收纳于本体1的夹层空间内,当使用者摔倒或受到碰撞时,高压气体充入头部气囊5并使头部气囊5快速膨胀,并撑开第三爆拆口14而对使用者的头部起到保护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在夹层空间对应头部气囊5的第三开口位置设置四合扣,该四合扣闭合该第三开口形成该第三爆拆口1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三开口可以通过魔术贴等闭合该第三开口形成第三爆拆口14,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8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该本体1的顶部朝底部的方向延伸有覆盖层15,覆盖层15覆盖于第三爆拆口14表面,从而使该第三爆拆口14隐藏于本体1的覆盖层15内,提高美观性,且通过将头部气囊5在未展开状态时收纳于覆盖层15内,能够便于头部气囊5的拆装,以使拆装方便快捷。
8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本体1的下摆位置设有第四爆拆口16,下摆气囊34卷曲的收纳于第四爆拆口16内。在通常情况下,下摆气囊34卷曲之后,通过第四爆拆口16收纳于本体1的夹层空间内,当使用者摔倒或受到碰撞时,高压气体充入下摆气囊34并使下摆气囊34快速膨胀,并撑开第四爆拆口16而对使用者的髋部起到保护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在夹层空间对应下摆气囊34的第四开口位置设置四合扣,该四合扣闭合该第四开口形成该第四爆拆口16,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四开口可以通过魔术贴等闭合该第四开口以形成第四爆拆口16,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8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护气囊3,如图1至图8所示,该防护气囊3包括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和第三护背囊体33,且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和第三护背囊体33依次首尾连接并相通形成三角支撑结构,具体地,该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和第三护背囊体33设置于本体1的背部,且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沿本体1背部的高度方向延伸,该本体1的高度方向即是指该本体1套设于使用者身上时沿使用者的高度方向,即该本体1套设于使用者身上时该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均沿使用者的高度方向设置于使用者的背部,以使该第一护背囊体31和第二护背囊体32能够适应使用者的背部形状。该第一护背囊体31、第二护背囊体32和第三护背囊体33配合形成三角支撑结构设置于使用者背部局部位置即可形成稳定支撑,能够减少气囊物料使用量,降低成本,能够有效降低对使用者的行动阻碍,且能够避免影响使用者摔倒或者出现意外后的平衡性。
8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防护气囊3还包括与第一护背囊体31和/或第二护背囊体32连接并相通的头部气囊5,头部气囊5围合成有开口的头部空间,且头部气囊5在对应于头部空间的顶部朝开口的一侧开设有与开口相互独立的开窗51。可以理解地,该头部空间用于容纳使用者头部,当用者摔倒或者发生意外时,该头部气囊5的头部空间能够容纳使用者的头部,对使用者的头部进行保护,有效避免使用者面部受到撞击,在使用者头的后部
受撞击后,也可以从前方对头部起到支撑作用。此外,在头部气囊5对应于头部空间的顶部朝开口的一侧开设有与开口相互独立的开窗51,即该开窗51开设于头部气囊5对应于使用者额头的位置,能够降低该头部气囊5对使用者额头的压力,且能够使该头部气囊5更加贴合于使用者的额头以对额头进行防护。
8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气囊防护服100控制方法,气囊防护服100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0.获取气囊防护服100返回的监测数据,监测数据由气囊防护服100的感应元件采集;该感应元件可以是各种传感器等,可以通过传感器感应人体受到的撞击力等能够迅速感应人体的状态。
91.根据预设的预警标准信息对监测数据进行检测;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该预设的预警标准信息可以是人体承受撞击力的阈值,以与检测到的人体当前受到的撞击力进行对比检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预警标准信息,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92.当检测到监测数据不符合预警标准信息时,触发控制开关,供气装置2的高压气体进入防护气囊3内并使防护气囊3膨胀。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当人体承受的撞击力超过预设的阈值时,控制开关打开,供气装置2的高压气体进入防护气囊3内并使防护气囊3膨胀,以达到对人体进行保护的状态。
9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气囊防护服100返回的监测数据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94.根据触发的定位获取请求,获取所述气囊防护服100返回的定位数据;
95.展示所述定位数据。
96.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发起定位获取请求,由应用程序接收该定位获取请求并获取所要查询的气囊防护服100的身份标识,以识别相应的气囊防护服100,根据该身份标识相应生成定位获取请求,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将该定位获取请求发送至相对应的气囊防护服100,气囊防护服100接收该定位获取请求并通过感应元件采集得到相应的定位数据,并将定位数据发送至客户端,客户端接收该定位数据并进行相应展示,用户可以通过展示画面得到该气囊防护服100的定位位置以能够实时查询该气囊防护服100的位置,此外,该客户端也可以对气囊防护服100的其他状态进行监测,如使用状态或穿戴该气囊防护服100的使用者的状态,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9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当检测到所述监测数据不符合所述预警标准信息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98.根据预警装置所对应的气囊防护服100,触发警报播放指令;
99.根据所述警报播放指令播放警报通知。可以理解地,当检测到的监测数据不符合所述预警标准信息时,触发警报播放指令并进行警报通知,该警报通知例如可以直接在客户端中形成震动以使用户获知并进行施救,或者直接将所述气囊防护服100的位置信息报知给救援中心进行施救。
10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警报播放指令播放警报通知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101.获取语音通话信号请求;
102.根据所述语音通话信号请求生成语音连接请求;
103.将所述语音连接请求发送至所述气囊防护服100;
104.获取所述气囊防护服100返回的语音连接信息并建立相应的语音通话连接。
105.可以理解地,当用户获知穿戴该气囊防护服100的使用者摔倒或者发生意外后,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语音接通气囊防护服100并进行通话,便于及时了解使用者的状态以及位置。
106.引用图纸说明时,是对出现的新特征进行说明;为了避免重复引用图纸导致描述不够简洁,在表述清楚的情况下已描述的特征,图纸不再一一引用。
107.以上实施例的目的,是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再现与推导,并以此完整的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目的及效果,其目的是使公众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不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08.以上实施例也并非是基于本发明的穷尽性列举,在此之外,还可以存在多个未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在不违反本发明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