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手持式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11:2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风扇 手持式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手持式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2.目前,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已设计有手持式无叶风扇,这样可以随时使用风扇进行吹风降温。但现有的无叶风扇,从出风口吹出的风向不统一,这样会影响吹风效果,并且无法保证水平出风,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持式无叶风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叶风扇出风效果差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持式无叶风扇,手持式无叶风扇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中部为空腔,壳体组件具有进气口、空气流道以及出气口,进气口和出气口均与空气流道连通,空气流道沿竖直方向延伸,出气口位于空气流道的侧部;手柄,设置在壳体组件上;格栅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内,且位于出气口处。
5.进一步地,格栅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导流板,多个第一导流板沿空气流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在壳体组件内,且每个第一导流板沿水平方向延伸。
6.进一步地,进气口位于空气流道的一端,相邻两个第一导流板的间隔朝远离进气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7.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第一导流板的间隔大于或等于7mm。
8.进一步地,格栅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与第一导流板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导流板位于第一导流板的靠近空气流道的一端,第二导流板的远离第一导流板的一端朝进气口延伸。
9.进一步地,第二导流板为直线形,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之间具有夹角a,其中,120
°
≤a≤150
°

10.进一步地,第二导流板为弧形。
11.进一步地,第一导流板的长度小于或等于14mm,和/或,第二导流板的长度小于或等于14mm。
12.进一步地,壳体组件包括:顺次连接的上壳体、中壳体以及下壳体,其中,中壳体具有两个,上壳体、两个中壳体以及下壳体共同形成环形结构,中壳体与下壳体相互连通,空气流道设置在中壳体和下壳体内,出气口设置在中壳体上,进气口设置在下壳体的侧壁上。
13.进一步地,下壳体具有相互独立的两个进风腔,下壳体具有两个进气口,一个进气口对应与一个进风腔连通,手持式无叶风扇还包括叶轮,每个进风腔内设置有一个叶轮。
14.进一步地,上壳体与中壳体之间设置有阻挡筋,以分隔上壳体和中壳体。
15.进一步地,壳体组件的底部设置有转轴,手柄设置在转轴上,手柄可相对壳体组件转动。
1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手持式无叶风扇具有壳体组件、手柄以及格栅组件,其中,壳体组件上设置有进气口、空气流道以及出气口,空气流道沿竖直方向延伸,出气口位于空气流道的侧部,通过出气口进行送风,将格栅组件设置在出气口处,可以利用格栅组件调整出气口的出风方向,使出气口的风朝同一方向吹出,这样能够使风更加聚集,保证预设方向的送风量,进而能够提高送风质量和送风效果。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无叶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无叶风扇的剖视图;
20.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无叶风扇的中壳体的内部示意图。
2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2.11、上壳体;12、中壳体;13、下壳体;
23.111、进气口;112、空气流道;113、出气口;
24.20、手柄;
25.31、第一导流板;32、第二导流板;
26.40、叶轮;50、阻挡筋。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持式无叶风扇,该手持式无叶风扇包括:壳体组件、手柄20以及格栅组件。其中,壳体组件的中部为空腔,壳体组件具有进气口111、空气流道112以及出气口113,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13均与空气流道112连通,空气流道112沿竖直方向延伸,出气口113位于空气流道112的侧部。空气经进气口111进入空气流道112内,并从出气口113排出。手柄20设置在壳体组件上,以便于用户握持。格栅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内,且位于出气口113处。通过格栅组件可以调整出气口113的出风方向,使气体能够朝预设方向排出。具体的,进气口111可设置为格栅或者网孔结构,优选为网孔结构,孔为圆形,直径选择在2mm至4mm,网孔阵列排布在壳体组件上,以保证进气量,使气流更加均匀。
29.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手持式无叶风扇,该壳体组件上设置有进气口111、空气流道112以及出气口113,空气流道112沿竖直方向延伸,出气口113位于空气流道112的侧部,通过出气口113进行送风,将格栅组件设置在出气口113处,可以利用格栅组件调整出气口113的出风方向,使出气口的风朝同一方向吹出,这样能够使风聚集,保证预设方向的送风量,
进而能够提高送风质量和送风效果。
30.具体的,格栅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导流板31,多个第一导流板31沿空气流道11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在壳体组件内,且每个第一导流板31沿水平方向延伸。通过上述结构,可以使风在由空气流道112运动至出气口113处时,利用第一导流板31引导风沿水平方向运动,这样能够使出气口113吹出的风也是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达到调整出风角度的目的。
31.如图2所示,进气口111位于空气流道112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111位于空气流道112的下端。相邻两个第一导流板31的间隔朝远离进气口111的方向逐渐增大,这样排布能够使风均匀送出,送风更加顺畅,并且,能够避免气体回腔产生噪音。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改善现有方案中出风偏斜的情况,实现水平送风,使用户在使用中更加舒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32.如图2和图3所示,相邻两个第一导流板31的间隔大于或等于7mm,图3中h表示相邻两个第一导流板31之间的间距大小。若相邻两个第一导流板31的间距过小,则会导致这两个第一导流板31之间的风速过大,并且会增加气体冲击所造成的损失。
33.具体的,该格栅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导流板32,第二导流板32与第一导流板31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导流板32位于第一导流板31的靠近空气流道112的一端,第二导流板32的远离第一导流板31的一端朝进气口111延伸。通过设置第二导流板32,可以引导气流从空气流道112进入相邻两个第一导流板31之间的通道内,减少气流冲击损失,使气流能够相对平缓流动。
3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32为直线形,第一导流板31与第二导流板32之间具有夹角a,其中,120
°
≤a≤150
°
。将第一导流板31和第二导流板32之间的夹角设置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减少气流冲击所造成的损失。当然,还可将第一导流板31和第二导流板32连接处设计为圆弧过渡,以进一步降低损耗。
35.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32也可设置为弧形,通过弧形设置的导流板将气体引流至第一导流板31处。
36.其中,第一导流板3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14mm,和/或,第二导流板3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14mm。如图3所示,l1为第一导流板31的长度尺寸,l2为第二导流板32的长度尺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31和第二导流板32的长度均设置在小于等于14mm。若长度过长,则会增加风损,将第一导流板31和第二导流板32设置在上述范围内,既能够保证出风方向,又能够保证风速和风量。
37.具体的,该壳体组件包括:顺次连接的上壳体11、中壳体12以及下壳体13,其中,中壳体12具有两个,上壳体11、两个中壳体12以及下壳体13共同形成环形结构,中壳体12与下壳体13相互连通,空气流道112设置在中壳体12和下壳体13内,出气口113设置在中壳体12上,进气口111设置在下壳体13的侧壁上。上述设计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安装。
38.其中,在下壳体13中设计相互独立的两个进风腔,下壳体13具有两个进气口111,一个进气口111对应与一个进风腔连通,手持式无叶风扇还包括叶轮40,每个进风腔内设置有一个叶轮40。通过上述结构,可以通过两个叶轮40同时吸风,这样能够增大风量和风速,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具体的,叶轮40采用离心式叶轮。
39.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1与中壳体12之间设置有阻挡筋50,以分隔上壳体11和中壳体12。这样能够避免气体在两个中壳体12之间窜流,减少损失。具体的,上壳体11和两个
中壳体12均通过阻挡筋50进行分隔,一个中壳体12与一个进风腔连通,一个叶轮40对一个空气流道112供风,这样可以在增大风量的同时,实现相对独立送风,两个中壳体12的气流不会相互影响。
40.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的底部设置有转轴,手柄20设置在转轴上,手柄20可相对壳体组件转动。这样设置,可以在不使用风扇时,将手柄20进行折叠,以缩小装置占用面积,方便用户携带和摆放。具体的,手柄20可转动设置在下壳体13上,手柄20可转动至壳体组件中部形成的空腔内,这样能够使手柄20完全放置在该空腔内,极大地缩减了装置整体体积。
41.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无叶风扇,在出气口113处增设格栅组件,可以调整出风方向,使风沿水平方向送出,并且能够减小气体在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通过设置两个叶轮40,能够增大风量及风压,提升出气口113处的风速;将手柄20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组件上,可以使装置结构更加紧凑,体积小巧美观,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4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3.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45.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46.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
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