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大型挖掘或装载设备发动机的机油加注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08:3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加注 机油 工程机械 装载 发动机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型挖掘或装载设备发动机的机油加注系统。


背景技术:

2.润滑系统作为发动机最重要的系统之一,更换发动机机油,是挖掘机保养中每次都必须做的内容。目前挖掘机加注机油时,需要先打开发动机机顶罩,然后从发动机机油加注管或者发动机缸盖罩上预留的机油加注口加注机油。上述操作对于超大型挖掘机而言费时费力,同时,更换机油时需要使挖掘机停机,频繁的机油更换降低了挖掘机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挖掘机更换发动机机油频繁,操作复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大型挖掘或装载设备发动机的机油加注系统。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机油加注系统,包括:机油箱;循环管路,连接在机油箱和发动机的油底壳之间;循环泵,设置在循环管路上;液位检测装置,设置在油底壳内,循环泵根据液位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循环管路内机油的流动方向;过滤装置,设置在循环管路上。
5.可选地,循环管路包括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循环泵包括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适于使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的机油流动方向相反,过滤装置设置在第一循环管路和/或第二循环管路上。
6.可选地,第一循环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油底壳和机油箱连通,第一循环泵设置在第一循环管路上,第一循环泵适于使机油由油底壳至机油箱的方向流动,第一循环管路与油底壳的连接点位于上下限油位之间。
7.可选地,第二循环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油底壳和机油箱连通,第二循环泵设置在第二循环管路上,第二循环泵适于使机油由机油箱至油底壳的方向流动,第二循环管路与油底壳的连接点位于上限油位的上方。
8.可选地,过滤装置设置在第二循环泵和油底壳之间。
9.可选地,第一循环管路与油底壳的连接点位于油底壳的下部,第二循环管路与油底壳的连接点位于油底壳的上部。
10.可选地,液位检测装置为液位传感器。
11.可选地,循环泵为双向泵,循环管路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一循环管路的两端分别与循环泵的第一端口和油底壳连通;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三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的第一端和第二循环管路的第一端均与机油箱连通,其中,循环泵的第二端口配置为选择性地与第二循环管路的第二端或者第三循环管路的第二端连通。
12.可选地,机油加注系统还包括换向阀,第二循环管路的第二端、第三循环管路的第二端以及循环泵的第二端口通过换向阀连接。
13.可选地,第二循环管路的第一端连接在机油箱的底部,第三循环管路的第一端连接在机油箱的顶部,过滤装置设置在第三循环管路上。
14.可选地,第一循环管路与油底壳的连接点位于油底壳的下部。
15.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6.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油底壳内的油位过低时,循环泵将机油从机油箱泵送至油底壳内;当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油底壳内的油位过高时,循环泵将多余的机油从油底壳泵送至机油箱内,进而使得油底壳内的机油随时保持最佳液位。进一步地,过滤装置使得机油在循环的过程中得到过滤,从而延缓机油的变质速度,延长机油的更换周期。当需要更换机油时,将循环管路与外部废油桶和新机油桶连接,即可实现机油的更换,简化了机油更换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挖掘机更换发动机机油频繁,操作复杂的缺陷。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机油加注系统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机油加注系统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0、机油箱;20、循环管路;21、第一循环管路;22、第二循环管路;23、第三循环管路;30、油底壳;31、机油上刻线;32、机油下刻线;40、循环泵;41、第一循环泵;42、第二循环泵;50、液位检测装置;60、过滤装置;70、换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6.实施例一
27.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一种大型挖掘或装载设备发动机的机油加注系统包括机油箱10、循环管路20、循环泵40、液位检测装置50以及过滤装置60。其中,循环管路20连接在机油箱10和发动机的油底壳30之间。循环泵40设置在循环管路20上。液位检测装置50设置在油底壳30内,循环泵40根据液位检测装置50的检测结果控制循环管路20内机油的流动方。过滤装置60设置在循环管路20上。
28.利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液位检测装置50检测到油底壳30内的油位过低时,循环泵40将机油从机油箱10泵送至油底壳30内;当液位检测装置50检测到油底壳30内的油位过高时,循环泵40将多余的机油从油底壳30泵送至机油箱10内,进而使得油底壳30内的机油随时保持最佳液位。进一步地,过滤装置60使得机油在循环的过程中得到过滤,从而延缓机油的变质速度,延长机油的更换周期。当需要更换机油时,将循环管路20与外部废油桶和新机油桶连接,即可实现机油的更换,简化了机油更换操作。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挖掘机更换发动机机油频繁,操作复杂的缺陷。
29.需要说明的是,机油箱10为外置油箱,也即机油箱10相对于发动机的油底壳30独立设置,机油箱10和油底壳30之间通过上述的循环管路20连接。
3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循环泵40根据液位检测装置50的检测结果控制循环管路20内机油的流动方向”指的是,当液位检测装置50检测到油底壳30内的机油液位较低时(低于机油下刻线32),循环泵40将机油箱10内的机油泵送至油底壳30内,进而对油底壳30的机油进行补充。当液位检测装置50检测到油底壳30内的机油液位较高时(高于机油上刻线31),循环泵40将油底壳30内的多余机油泵送至机油箱10内,从而降低油底壳30内的液位。通过上述循环泵40与液位检测装置50之间的配合,能够使油底壳30内的液位始终保持最佳高度。
31.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循环管路20包括第一循环管路21和第二循环管路22,循环泵40包括第一循环泵41和第二循环泵42。其中,第一循环管路21的两端分别与油底壳30和机油箱10连通,第一循环泵41设置在第一循环管路21上,第一循环泵41适于使机油由油底壳30至机油箱10的方向流动。第二循环管路22的两端分别与油底壳30和机油箱10连通,第二循环泵42设置在第二循环管路22上,第二循环泵42适于使机油由机油箱10至油底壳30的方向流动。
32.具体而言,第一循环泵41的作用是将油底壳30内的机油泵送至机油箱10内,第二循环泵42的作用是将机油箱10内的机油泵送至油底壳30内。通过将循环泵40设置为双泵使得油底壳30和机油箱10内的机油循环控制更加灵活。当液位检测装置50检测到油底壳30内的液位过低时,启动第一循环泵41,并且第二循环泵42不工作,进而将机油箱10内的机油泵送至油底壳30内。当液位检测装置50检测到油底壳30内的液位过高时,启动第二循环泵42,并且第一循环泵41不工作,进而将循环泵40将油底壳30内的多余机油泵送至机油箱10内。
33.当然,第一循环泵41和第二循环泵42也可以是同时工作的。也即将机油箱10内的机油泵送至油底壳30内的同时,将循环泵40将油底壳30内的机油泵送至机油箱10内,进而使得油底壳30内的液位保持动态平衡,同时也使机油不停的通过过滤装置60进行过滤。此
时,机油箱10相当于发动机外接的油底壳,机油箱10内的机油成为发动机机油的一部分,增大了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机油容量,提高了机油的散热面积,延长机油加注的周期。
34.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循环管路21与油底壳30的连接点位于油底壳30的上下限油位之间。具体而言,第一循环管路21与油底壳30的连接点位于油底壳30的机油上刻线31和机油下刻线32之间。具体而言,上述设置方式使得当油底壳30内的油位降低至一定高度时,即使第一循环泵41进行工作,也无法将油底壳30内的机油泵送至机油箱10内,进而防止油底壳30内的机油液位过低。
35.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循环管路22与油底壳30的连接点位于上限油位的上方。具体而言,第二循环管路22与油底壳30的连接点位于油底壳30的机油上刻线31上方。具体而言,第二循环管路22从油底壳30的上方进行补油。
36.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循环管路21与油底壳30的连接点位于油底壳30的下部,第二循环管路22与油底壳30的连接点位于油底壳30的上部。
37.基于上述结构,当需要对机油箱10内的机油进行更换时,将第二循环管路22的端部与收集废机油的油桶连接,第二循环泵42工作将需要更换的机油泵送至油桶内。然后将第一循环管路21的端部与装有新机油的油桶连接,第一循环泵41工作,将新机油泵入至机油箱10内。然后将第一循环管路21和第二循环管路22接回至油底壳30,从而将新机油循环至油底壳30内。
38.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过滤装置60设置在第二循环管路22上。具体而言,当第二循环泵42工作时,机油经过过滤装置60进行过滤后进入至油底壳30内,进而减缓机油的变质时间,延长机油更换周期。通过延长机构更换周期可以使得超大型挖掘机长时间工作处于持续工作的状态,减少停机时间,意味着可以挖掘机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从而达到节省成本效果。
39.优选地,过滤装置60为机油滤清器。
40.优选地,液位检测装置50为液位传感器。当然,液位检测装置50也可以为其他的检测机构,例如浮子系统。
41.实施例二
42.如图2所示,实施例二中的机构加注系统和实施例一相比,区别在于,循环泵40和循环管路20的设置方式不同。具体而言,循环泵40为双向泵。循环管路20包括第一循环管路21、第二循环管路22和第三循环管路23。第一循环管路21的两端分别与循环泵40的第一端口和油底壳30连通。第二循环管路22的第一端和第三循环管路23的第一端均与机油箱10连通、机油加注系统还包括换向阀70,第二循环管路22的第二端、第三循环管路23的第二端以及循环泵40的第二端口通过换向阀70连接。换向阀70适于使循环泵40的第二端口选择性地与第二循环管路22的第二端或者第三循环管路23的第二端连通。
43.具体而言,第二循环管路22和第三循环管路23中一个用于将机油从机油箱10运送至油底壳30内,另一个用于将机油从油底壳30运送至机油箱10内。具体到实施例二中,第二循环管路22用于将机油从油底壳30运送至机油箱10内,第三循环管路23用于将机油从机油箱10运送至油底壳30内。从图2可以看到,换向阀70为二位三通换向阀,当换向阀70处于下位时,循环泵40与第二循环管路22连通,此时循环泵40的泵送方向为由油底壳30至机油箱10的方向。当换向阀70处于上位时,循环泵40与第三循环管路23连通,此时循环泵40的泵送
方向为由机油箱10至油底壳30的方向。
44.进一步地,第三循环管路23的第一端连接在机油箱10的顶部,进而防止在对油底壳30进行注油时,机油箱10内的底部沉淀杂质被注入至油底壳30内。相应的,第二循环管路22的第一端连接在机油箱10的底部。过滤装置60设置在第三循环管路23上,当机油从机油箱10泵入至油底壳30内时,机油通过过滤装置60进行过滤。
45.当然,在实施例二中,循环泵40的第二端口、第二循环管路22的第二端以及第三循环管路23的第二端之间不限于通过换向阀70进行连接的设置方式。例如,上述三者连接后,在第二循环管路22和第三循环管路23上均设置阀门。当需要将机油从机油箱10泵入至油底壳30时,将第三循环管路23上的阀门打开,将第二循环管路22上的阀门关闭。当需要将机油从油底壳30泵入至机油箱10时,将第二循环管路22上的阀门打开,将第三循环管路23上的阀门关闭。
46.根据上述结构,本实施例的发动机机油加注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47.1、加注机油无需打开挖掘机发动机机罩,加注方便;
48.2、增大机油容量,延长机油加注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49.3、缩短机油变质的速度,延长更换周期。
50.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