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固定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08: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污水处理 化装 固定 生物 系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采用工艺以活性污泥法衍生的a2o工艺为主:经预处理后的废水首先进入厌氧池,厌氧池中有大量厌氧活性污泥经历:水解阶段;产酸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降解部分有机物,同时厌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将大分子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易降解有机物,在缺氧池,污水与好氧池回流的硝化液混合,在活性污泥中反硝化细菌作用下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从系统中排出,污水由缺氧池进入好氧池,由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继续降解有机物,降低bod,同时硝化细菌将氨氮和有机氮转化为硝态氮,并通过硝化液回流返送至缺氧池进行反硝化脱氮。沉淀池将生化系统排出的活性污泥与水的混合物通过重力沉降进行泥水分离,分离后的上清液排出,沉降的活性污泥污泥部分回流至系统前端的厌氧池继续发挥作用。
3.现有的污水处理模块化设备中活性污泥在面对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的工业废水时,容易受到冲击,系统稳定性有待提高,冲击后恢复较慢。需要二沉池来泥水分离,还需污泥回流来保持系统内活性污泥浓度,耗费电力,操作繁琐。每日产生老化的生化污泥需要排出处理,污泥压滤、处置费用较高。现有一体化设备在生化启动初期需要寻找活性污泥源作为接种微生物来源,在全国销售的情况下,寻找活性污泥源的工作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固定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5.为达到以上目的,提供如下方案:一种固定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加药池、混凝沉淀池、厌氧池和好氧池,所述加药池的底部与混凝沉淀池的底部连通,所述混凝沉淀池的顶部与厌氧池的顶部连通,所述厌氧池的底部与好氧池的底部连通,所述混凝沉淀池内设有斜管填料,所述厌氧池内设有第一载体填料和推流设备,所述好氧池内设有第二载体填料和曝气设备,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混凝排污口,所述厌氧池的底部设有第一生化排污口且第一生化排污口靠近好氧池的一侧,所述好氧池的底部设有第二生化排污口且第二生化排污口远离厌氧池的一侧。
6.进一步,所述加药池内设有若干隔板。
7.进一步,所述厌氧池的内设有第一隔挡承托层,所述第一载体填料与推流设备均安装在第一隔挡承托层上。
8.进一步,所述好氧池内设有支撑件和第二隔挡承托层且支撑件安装在第二隔挡承托层上方,所述第二载体填料安装在支撑件上,所述曝气设备安装在第二隔挡承托层上。
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在于:本固定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通过混凝沉淀池、厌氧池和好氧池同作用,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本装置的稳定性,
使得本装置处理污水的能力保持高效稳定,且无需额外增加沉淀池对处理完毕的污水进行二次泥沙沉淀,无需频繁清理本装置,可直接将污泥排出,无需活性污泥启动本装置,操作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1.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12.1.加药池,2.混凝沉淀池,3.厌氧池,4.好氧池,5斜管填料,6.混凝排污口,7.第一载体填料,8.第一隔挡承托层,9.推流设备,10.第一生化排污口,11.支撑件,12.第二载体填料,13.第二隔挡承托层,14.曝气设备,15.第二生化排污口。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4.如图1所示,一种固定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加药池1、混凝沉淀池2、厌氧池3和好氧池4,所述加药池1的底部与混凝沉淀池2的底部连通,所述混凝沉淀池2的顶部与厌氧池3的顶部连通,所述厌氧池3的底部与好氧池4的底部连通,所述混凝沉淀池2内设有斜管填料5,所述厌氧池3内设有第一载体填料7和推流设备9,所述好氧池4内设有第二载体填料12和曝气设备14,所述混凝沉淀池2的底部设有混凝排污口6,所述厌氧池3的底部设有第一生化排污口10且第一生化排污口10靠近好氧池4的一侧,所述好氧池4的底部设有第二生化排污口15且第二生化排污口15远离厌氧池3的一侧。
15.其中,加药池1用于本装置的药剂添加,混凝沉淀池2协同斜管填料5将凝絮的隔绝过滤,厌氧池3和好氧池4内的第一载体填料7和第二载体填料12用于管微生物,第一载体天理爱和第二载体填料12为同样的物质,为组合填料、立体弹性填料、多孔悬浮球填料或活性生物填料等,推流设备9用于推动厌氧池3内的污水流动,曝气设备14对好氧池4内的污水进行曝气操作,推流设备9和曝气设备14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混凝排污口6、第一生化排污口10和第二生化排污口15均用于排污。
16.如图1所示,所述加药池1内设有若干隔板。
17.其中,各隔板使得加药池1形成一个较长的通道,使得所添加的药剂能够在加药池1中与污水充分混合。
18.如图1所示,所述厌氧池3的内设有第一隔挡承托层8,所述第一载体填料7与推流设备9均安装在第一隔挡承托层8上。
19.其中,第一隔挡承托层8用于安装推流设备9。
20.如图1所示,所述好氧池4内设有支撑件11和第二隔挡承托层13且支撑件11安装在第二隔挡承托层13上方,所述第二载体填料12安装在支撑件11上,所述曝气设备14安装在第二隔挡承托层13上。
21.其中,第二隔挡承托层13用于安装曝气设备14,支撑件11为支撑杆或支撑板,用于安装第二阿载体填料。
22.污水能够穿过第一隔挡承托层8和第二隔挡承托层13。
23.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4.本固定床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载体填料7和第二载体填料12做为微生物固定生长、繁殖的载体,通过外源投加微生物菌剂的方式作为微生物接种来源,不使用活性污泥,使得大量专性微生物菌群附着于人工载体填料上形成功能强大的生物膜。系统中无需活性污泥,即可获得很高的生物降解效果。本专利采取的方式形成的生物膜在生物相上表现为众多丝状菌包裹缠绕着菌胶团与人工载体填料,钟虫、累枝虫较多,食物链丰富。生物膜本身与人工载体填料结合牢固,厚度相对较厚。加药池1中加入ph调节试剂、絮凝和助凝剂,使得污水中的部分污染物被凝絮,并被混凝沉淀池2除去。然后通过好氧池4和厌氧池3培养微生物,使用微生物菌剂培养使之在人工载体填料上形成生物膜的方法如下:
25.1、向已安装人工载体填料的好氧池4和厌氧池3池内加入1/2污水,并投加适合该污水特性的微生物菌剂,投加量为250克/m
³
池容。
26.2、停止进水,保持曝气设备14常开,闷曝3天。
27.3、第四天向系统内投加营养剂,营养剂主要成份含:生物酶、葡萄糖、尿素、磷酸盐、微量元素。投加营养剂后继续闷曝2天。
28.4、第六天开始,向系统内缓慢进水,首日进水量为设计进水量的10%,后续每日增加10%。直至达到设计进水量。
29.5、微生物开始在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时,目测可看到淡黄色粘稠状物质在载体表面,此时开始二次补投菌剂,巩固成果,同时可防止生物膜同一时间形成,同一时间脱落。影响系统稳定性。
30.由于本装置采用的固定态纯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方法,其反应吃内无活性污泥存在,不需要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亦无需污泥回流,因此可省去二沉池的设置。在系统前端添加絮凝沉淀预处理流程,使设备应对工业废水时无需单独建设预处理工艺段,强化了一体化设备的适应性,体现了一体化设备方便快速的特点。絮凝沉淀后的污水固体悬浮物更少,部分不溶性有机物在此已被去除,其在前端亦可应对高负荷冲击,为后续生化系统长期平稳运行打下基础。
31.推流设备9和好氧曝气设备14分别安装于厌氧池3和好氧池4的隔挡承托层以上,使得隔挡承托层与池体底部之间存在一个水流相对平缓的区域,便于脱落的生物膜在池底沉降聚集,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隔挡承托层以槽钢焊接制成,强度可承受设备重量,空隙间隔4厘米以上,表面涂刷防腐涂料,防止生物膜附着槽钢上堵塞空隙,导致脱落的生物膜无法沿空隙落下。
32.混凝沉淀下的污泥和生化池中脱落生物膜形成的少量污泥均可通过混凝您排污口、第一生化排污口10和第二生化排污口15单独排出,进行污泥处置。
33.本住哪个职完全摆脱了活性污泥系统,形成单纯生物膜系统,拥有生物膜法传统优势,在应对工业废水水质水量冲击时表现稳定。
34.通过人工外源投加微生物菌剂,使得池内微生物数量和质量保持较高水平,相较于其它生物膜系统依靠活性污泥为微生物接种来源的劣势,该系统由于接种菌群来源为高品质的人工强化的微生物菌剂,天然拥有更强的降解效率。
35.由于池内为纯生物膜系统,没有活性污泥,因此无需依靠污泥回流来保持池内的污泥浓度,节约的电力资源,简化了操作流程。同时由于生物膜自身生长周期较长,老化的
生物膜缓慢脱落体积较小,因此需要处置的生化污泥量会大大减少。完全符合一体化设备少人值守的使用场景。
36.本装置可根据水质特点采用不同的微生物菌剂进行生化培养,做出更适应该水质特点的生化处理系统,例如:制糖厂污水cod偏高,可向系统内多投加球状菌属、枯草芽孢杆菌等降解有机物的菌群,印花厂污水氨氮较高,可向系统内多投加硝化细菌等脱氮菌群。实现了污水处理生化系统菌群额专性培养,区别于以往以活性污泥为微生源时,难以短时间内形成适合现有水质的专性菌群的劣势。
37.将混凝沉淀预处理流程集成于系统,可适应工业废水和高浓度废水处理场景。
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适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