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彝茶的加工方法及其产品与流程

2021-10-30 02: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加工 茶叶 方法 产品


1.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彝茶的加工方法及其产品。


背景技术:

2.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目前已知道的情况,地球上的茶树植物,已有六、七万年以上的历史,而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也在四、五千年前左右。中国是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国的云、贵、川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存野生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这里的野生茶树,具有最原始的特征和特性。
3.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自古至今分布最广的土著民族之一,也是最早发现、制作和饮用茶的民族之一。彝族称茶为“拉”,茶叶为“拉觉”,茶水为“拉依”。据四川凉山彝文《茶经》记载:“彝人社会初始,已在锅中烤制茶叶,女里时代煮茶茶气飘香,社社时代始用茶水敬献诸神”。这里所说的“女里”和“社社”,指的上古时代,在世间经过混沌时期之后,首先出现的两个时代,相当于母亲氏族社会时期,这说明彝族发现、制作茶的历史已相当悠久。而千百年来,彝人总是把茶放在酒肉之先,形成了“一茶二酒三肉”的独特饮食文化。
4.现述的彝茶多指彝族的饮茶方式即烤茶,饮用时先选用一个拳头大小的陶罐,将茶罐在火塘上烤热,然后放入适量绿茶焙烤,边烤边翻动茶罐,使茶叶受热均匀,不被烤焦;等茶叶色泽转黄并发出缕缕香气时,冲入八分热水令其沸腾两三分钟,即可将茶汤冲入预先准备好,放置有盐、炒米、核桃仁、芝麻等佐料的茶碗中,与各种作料混合食用,而彝茶至今并未作为一种茶叶产品在市面流通,更未有相应的加工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彝茶的加工方法,以满足彝族人民、部分有特殊饮食习惯饮食文化地区人民及爱茶人士的需要,本发明的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彝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7.1)湿热处理:取混合茶叶通入蒸汽至茶叶含水量为35wt%~45wt%,得到湿热混合茶叶;或取黑茶、红茶和黄茶分别通入蒸汽,至茶叶含水量为35wt%~45wt%,得到湿热黑茶、湿热红茶和湿热黄茶;
8.2)发酵:将步骤1)所得物料在温度为35~45℃,湿度为60%~90%的条件下发酵18~36h,得到发酵混合茶叶或发酵黑茶、发酵红茶和发酵黄茶;
9.3)干燥:将步骤2)所得物料在60~80℃的温度下干燥0.5~1.2h,至含水量为7wt%~11wt%,得到干燥混合茶叶或干燥黑茶、干燥红茶和干燥黄茶;
10.4)做形:将步骤3)所得干燥混合茶叶通入蒸汽,再压制成成品茶叶的固定形状,然后干燥至含水量为6~8wt%;
11.或将步骤3)中干燥黑茶、干燥红茶和干燥黄茶分层堆叠后通入蒸汽,再压制成诺苏图案,然后干燥至含水量为6~8wt%;
12.或将步骤3)中干燥黑茶、干燥红茶和干燥黄茶分别先通蒸汽,然后按照诺苏图案
分层堆叠后压制成固定形状,再干燥至含水量为6~8wt%。
13.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混合茶叶包括黑茶20~60份、红茶10~50份和黄茶10~50份,按重量份计,混合而成。
14.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黑茶20~60份、所述红茶10~50份和所述黄茶10~50份,按重量份计。
15.进一步的,所述黑茶选自茶树鲜叶的一芽3~6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黑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黑茶。
16.进一步的,所述红茶选自茶树鲜叶的一芽2~5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红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红茶。
17.进一步的,所述黄茶选自彝黄1号、金凤1号、金凤2号、中黄1号等黄化品种茶树鲜叶的一芽2~5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绿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黄茶。
18.该加工方法既保留了黑茶、黄茶和红茶优点,同时利用黑茶、红茶和黄茶的不同颜色,在做型过程中压制成诺苏图案,可以体现彝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且富有美感,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19.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所述加工方法制得的彝茶产品,包括以下特点:
20.本方法制得的彝茶,巧妙地将不同颜色的茶叶与彝族的诺苏图案结合起来,形成红、黑、黄三种颜色茶叶组合成诺苏图案,使彝族文化和茶文化茶产品完美结合起来,保留了黄茶中较高的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既具有黑茶易于存放越陈越香的特点,又具有红茶可溶性糖含量高滋味甜醇的特点,产品性温,口感柔和,是一个具有鲜明彝族文化特色的茶叶创新产品。
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2.1、本发明的一种彝茶的加工方法,使得彝茶外形具有诺苏图案,棕褐油润,条索肥壮有毫,匀整度好;汤色红亮,香气纯正高长,滋味甜醇爽口,回甘明显,叶底黑、红、黄相间,柔软完整的特点。
23.2、本发明巧妙地将红、黑、黄三种不同颜色的茶叶与彝族的诺苏图案结合起来,形成红、黑、黄三种颜色茶叶组合成诺苏图案,使彝族文化和茶文化产品通过茶科技完美结合起来,既能够保证川茶产品的差异性及多样性发展,满足彝族及部分有特殊饮食习惯及饮食文化地区人们的需要,又有利于提高川茶产业在国内外茶叶市场的竞争力,是一个茶文化的创新产品。
24.3、本发明制得的彝茶既保留了黄茶中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及egcg高的特点,又保留有红茶可溶性糖含量高滋味甜醇的特点,同时又具有黑茶易于存放越陈越香和茶色素含量高的特点,产品性温,口感柔和,同时咖啡碱含量较低,对睡眠不好的人影响也较小。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效果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是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所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6.实施例1:
27.一种彝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8.1)湿热处理:取混合茶叶通入蒸汽,至茶叶含水量为35wt%,得到湿热混合茶叶。
29.2)发酵:将湿热混合茶叶在温度为35℃,湿度为65的条件下发酵18h,得到发酵混合茶叶;
30.3)干燥:将发酵混合茶叶在65℃的温度下干燥1h,至含水量为9wt%,得到干燥混合茶叶;
31.4)做形:将干燥混合茶叶通入蒸汽,再压制成各种形状,然后干燥至含水量为7wt%。
32.其中,所述混合茶叶包括黑茶、红茶和黄茶;按重量份计,所述黑茶30份、所述红茶40份和所述黄茶30份。
33.所述黑茶选自茶树鲜叶的一芽3~5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黑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黑茶。
34.所述黄茶选自彝黄1号、金凤1号、金凤2号、中黄1号等黄化品种茶树鲜叶的一芽2~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绿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黄茶。
35.所述红茶选自茶树鲜叶的一芽2~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红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红茶。
36.实施例2
37.一种彝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8.1)湿热处理:取混合茶叶通入蒸汽,至茶叶含水量为40wt%,得到湿热混合茶叶。
39.2)发酵:将湿热混合茶叶在温度为38℃,湿度为70的条件下发酵20h,得到发酵混合茶叶;
40.3)干燥:将发酵混合茶叶在75℃的温度下干燥0.8h,至含水量为8wt%,得到干燥混合茶叶;
41.4)做形:将干燥混合茶叶通入蒸汽,再压制成各种形状,然后干燥至含水量为6wt%。
42.其中,所述混合茶叶包括黑茶、红茶和黄茶;按重量份计,所述黑茶40份、所述红茶40份和所述黄茶20份。
43.所述黑茶选自茶树鲜叶的一芽3~5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黑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黑茶。
44.所述黄茶选自彝黄1号、金凤1号、金凤2号、中黄1号等黄化品种茶树鲜叶的一芽2~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绿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黄茶。
45.所述红茶选自茶树鲜叶的一芽2~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红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红茶。
46.实施例3
47.一种彝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8.1)湿热处理:取黑茶、红茶和黄茶分别通入蒸汽,至茶叶含水量为35wt%。
49.2)发酵:将步骤1)所得物料在温度为40℃,湿度为75%的条件下发酵25h,得到发酵黑茶、发酵红茶和发酵黄茶;
50.3)干燥:将步骤2)所得物料在80℃的温度下干燥0.8h,至含水量为8wt%,得到干燥黑茶、干燥红茶和干燥黄茶;
51.4)做形:取干燥黑茶、干燥红茶和干燥黄茶通入蒸汽后,蒸分层堆叠成诺苏图案并压制成方块形状,然后干燥至水分含量为7wt%。
52.其中,按重量份计,所述干燥黑茶50份、所述干燥红茶30份和所述干燥黄茶20份。
53.所述黑茶选自茶树鲜叶的一芽3~5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黑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黑茶。
54.所述黄茶选自彝黄1号、金凤1号、金凤2号、中黄1号等黄化品种茶树鲜叶的一芽2~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绿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黄茶。
55.所述红茶选自茶树鲜叶的一芽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红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红茶。
56.实施例4
57.一种彝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8.1)湿热处理:取黑茶、红茶和黄茶分别通入蒸汽,至茶叶含水量为40wt%。
59.2)发酵:将步骤1)所得物料在温度为45℃,湿度为90%的条件下发酵30h,得到发酵黑茶、发酵红茶和发酵黄茶;
60.3)干燥:将步骤2)所得物料在80℃的温度下干燥0.8h,至含水量为8wt%,得到干燥黑茶、干燥红茶和干燥黄茶;
61.4)做型:取干燥黑茶、干燥红茶和干燥黄茶通入蒸汽,使茶叶变软,然后按照诺苏图案分层堆叠压制成圆形形状,然后干燥至水分含量为7wt%。
62.其中,按重量份计,所述干燥黑茶60份、所述干燥红茶20份和所述干燥黄茶20份。
63.所述黑茶选自茶树鲜叶的一芽5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黑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黑茶。
64.所述黄茶选自彝黄1号、金凤1号、金凤2号、中黄1号等黄化品种茶树鲜叶的一芽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绿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黄茶。
65.所述红茶选自茶树鲜叶的一芽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并按照红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红茶。
66.感官评审
67.当前,国内没有制定专门的彝茶产品标准,由于彝茶加工过程中部分工艺与黑茶加工工艺类似,参照国家标准gb/t 23776

2018茶叶感官评审方法b.6紧压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结合彝茶品质特征,对实施例和对照例制备的彝茶产品进行评价打分。
68.评价分为外形(a)、汤色(b)、香气(c)、滋味(d)、叶底(e),共五个方面。具体评分规则如下:
69.1、外形(20%):形状完全符合规格要求,松紧度适中表面平整,给分90~99分。其次,以形状符合规格要求,松紧度适中表面尚平整的,给分80~89分。最后,形状基本符合规格要求,松紧度较适合,给分70~79分。
70.2、汤色(10%):色泽依茶类不同,明亮,给分90~99分。色泽依茶类不同,尚明亮,给分80~89分。乙色泽依茶类不同,欠亮或浑浊,给分70~79分。
71.3、香气(30%):香气纯正,高爽,无杂异气味,最优给分90~99分。香气尚纯正,无
异杂气味,给分80~89分。香气尚纯,有烟气、微粗等,给分70~79分。
72.4、滋味(35%):醇厚,有回味,给分90

99分。醇和,给分80~89分。尚醇70~79分。
73.5、叶底(5%):黄褐或黑褐,匀齐,给分90~99分。黄褐或黑褐,尚匀齐,给分80~89分。黄褐或黑褐,欠匀齐,给分70~79分。
74.对于各个实施例和对照例制备的彝茶产品的感官评审打分结果如下:
75.表1彝茶感官评审结果
[0076][0077][0078]
由各个实施例和对照例打分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彝茶产品感官评审打分全部高于对照样,最高的综合得分比对照样高9%以上,最低的综合得分也比对照高3%以上,主要表现在外形、香气、汤色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对于汤色、香气、滋味的改善尤为明显,其香气纯正独特,滋味层次感丰富、醇厚回甘,汤色橙红明亮。
[0079]
随机盲评
[0080]
将实施例和对照例制备的彝茶进行随机盲评,评价项目包括:香气(a),汤色(b)、茶汤滋味(c)。对比过程中随机邀请茶叶爱好者25位,进行盲评打分,各个维度满分10分,最低分5分,对于打分结果求取平均值,评价结果如下:
[0081]
表3彝茶盲评结果
[0082][0083]
随机盲评结果和彝茶感官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本发明彝茶相比于传统产品在茶叶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口感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优势,更为消费者喜好。所以,综合彝茶多方面评价,本发明的彝茶具有色泽黑润、香味纯正、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浓明亮、叶底
黄褐有光泽等特点,是彝茶中的上品,整体而言,本发明加工的彝茶是品质较优的新型彝茶产品。
[0084]
成分检测
[0085]
根据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对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等含量,分别采用gb/t 8304、gb/t 8312、gb/t 8305等标准进行检测,可溶性糖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有机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测试结果如下表(单位%):
[0086]
表4彝茶成分检测分析
[0087][0088]
从彝茶内所含成分的测试分析结果来看,本发明的彝茶加工方法得到的彝茶产品与传统方法加工得到的彝茶产品相比,氨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而有机酸含量较低,从而在滋味上表现为浓醇回甘,提高了彝茶产品的滋味风味和品饮价值,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特色彝茶文化创新产品。
[0089]
以上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优选实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