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WebGIS的城市文化信息交互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2021-10-29 23: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文化 城市 交互 规划 方法

基于webgis的城市文化信息交互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城市规划和文化规划交叉(以下简称城市文化规划)技术领域,具体是基于webgis的城市文化信息交互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从城市文化规划的角度看,一方面,规划技术人员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文化规划等类型规划时,对各类文化保护区域、城市文化单元的要素认知、保护与发展需求的掌握等,是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各城市均尚无一个针对文化保护区域和各城市文化单元的专门电子数据库,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文旅广部门虽然会对所属城市的文保单位以档案形式登记造册,但普遍尚未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电子数据库,规划编制人员在使用相关数据时难以直观、便捷、便携的查阅相关信息,对非文保单位型的城市文化单元则罕有统计与归档记录。
3.另一方面,城市空间使用者的行为偏好亦是规划师编制规划的重要依据。具体包括,使用者对空间的文字性评价与描述等主观性反馈,以及驻足点、行动轨迹等客观实际行为,对于使用者的主观性反馈意见,常用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等,近些年来,亦可通过网络数据爬取等方法获取信息。对使用者客观实际行为的信息收集,主要采用观察法进行记录和计数,随着技术更新,亦出现了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影像识别等方法。从规划师工作实践经验看,传统的数据获取方法,其数据收集与处理需投入人力、物力、时间较大,新出现的方法并非规划专业内容,且专业性强,规划编制人员学习使用时间成本高、存在一定难度,请专业团队负责则会额外增加资金成本与沟通成本。
4.从信息系统构建的角度看,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辖内部分规模较大的文化景点开展了智慧景区建设,但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也往往未有统一规划的整体的信息化系统。一些特别热门的景区与主流的地图应用则基于导游需求建立了一些合作,这对于方便人民群众在特定的文化单位内活动是有帮助的,但由于现有的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更多的是文化单位整体信息介绍和连接各个地点的交通等线路的信息优化,对于在内部细分和较小的范围内信息密度较大的城市文化单位表达能力存在不足。同时,独立商业化运作的地图应用也无法将用户在城市文化空间的行动数据根据规划需求进行必要的采集、脱敏并回传规划单位,以作为编制规划的依据。
5.所以,需要从城市文化规划的实际特点出发,对城市文化信息进行统一、整体的数据建模,数据模型能够涵盖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保护单位和文化单体,结合现有的gis技术,让数据库与地理信息融合起来,通过最终用户实际使用情况和各文化单位采集的文化单位得以使用的数据,通过统计学的方法生成动态的使用数据反馈给规划单位。


技术实现要素:

6.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在城市规划在文化规划方面缺乏全
面的数据库作为规划依据,对城市空间使用者的行为偏好的采集成本高、专业性强,缺乏统一规划的整体的信息化系统的问题。
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基于web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文化信息交互方法,包括:
8.采集城市文化信息,并基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
9.利用webgis技术将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与地理信息进行融合显示,生成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
10.采集用户反馈数据,基于所述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对所述反馈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分析结果为制定城市文化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集城市文化信息,并基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包括:
12.获取城市文化信息,将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板块划分,生成底层数据;
13.对所述底层数据进行分类划分,生成管理信息,基于所述底层数据与所述管理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底层数据进行分类划分,生成管理信息,基于所述底层数据与所述管理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包括:
15.获取城市文化信息,基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对城市文化场所进行综合评估,生成综合评估结果,并将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存储至所述底层数据库中;
16.基于所述底层数据库的编码标准对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编码,生成城市文化编码;
17.将所述综合评估结果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字段标识,生成城市文化标识;
18.将所述城市文化编码、所述城市文化标识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绑定,生成所述管理信息,并基于所述底层数据与所述管理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户反馈数据,包括:
20.个体特征数据、行为偏好数据、时空数据、关注度数据与评分数据。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集用户反馈数据,基于所述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对所述反馈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分析结果为制定城市文化规划方案提供依据,包括:
22.根据所述个体特征数据、所述行为偏好数据、所述时空数据、所述关注度数据与所述评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生成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3.采集所述时空数据,基于所述时空数据生成用户活动轨迹,将所述用户活动轨迹与所述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进行融合,生成用户行为数据,并基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进行行为密度分析,生成行为密度分析结果;
24.基于所述个体特征数据、所述行为偏好数据和所述时空数据构建相关性分析模型,并基于所述相关性分析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生成相关性分析结果;
25.基于所述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所述密度分析结果和所述相关性分析结果制定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规划方案。
26.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基于webgis的城市文化信息交互系统,包括:
27.构建模块,用于采集城市文化信息,并基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
28.融合显示模块,用于利用webgis技术将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与地理信息进行融合显示,生成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
29.分析模块,用于采集用户反馈数据,基于所述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对所述反馈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分析结果为制定城市文化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3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构建模块,包括:
31.板块划分子模块,用于获取城市文化信息,将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板块划分,生成底层数据;
32.分类划分子模块,用于对所述底层数据进行分类划分,生成管理信息,基于所述底层数据与所述管理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
3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类划分子模块,包括:
34.综合评估单元,用于获取城市文化信息,基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对城市文化场所进行综合评估,生成综合评估结果,并将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存储至所述底层数据库中;
35.编码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底层数据库的编码标准对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编码,生成城市文化编码;
36.字段标识单元,用于将所述综合评估结果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字段标识,生成城市文化标识;
37.绑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城市文化编码、所述城市文化标识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绑定,生成所述管理信息,并基于所述底层数据与所述管理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
3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户反馈数据,包括:
39.个体特征数据、行为偏好数据、时空数据、关注度数据与评分数据。
4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析模块,包括:
41.描述性统计分析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个体特征数据、所述行为偏好数据、所述时空数据、所述关注度数据与所述评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生成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42.行为密度分析子模块,用于采集所述时空数据,基于所述时空数据生成用户活动轨迹,将所述用户活动轨迹与所述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进行融合,生成用户行为数据,并基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进行行为密度分析,生成行为密度分析结果;
43.相关性分析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个体特征数据、所述行为偏好数据和所述时空数据构建相关性分析模型,并基于所述相关性分析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生成相关性分析结果;
44.制定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所述密度分析结果和所述相关性分析结果制定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规划方案。
4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4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webgis的城市文化信息交互方法,本方法将手机应用程序作为来源媒介,以大数据形式收集使用者关于城市文化空间的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后作为规划师完善提升城市文化空间的依据,城市文化信息地图在规划数据来源与管理、规划设计辅助和旅游导航等方面具有功能革新或突破:数据来源渠道更广、更具有实效性,相比于城市文化地图需要定期录入更新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城市文化信息地图可通过用户终端和后台服务器,分别从用户终端处获得其关于文化空间的行为偏好类数据和时空行为类
数据;从规划人员处可通过后台服务器随时对文化空间的规模、用地性质等客观实体数据,以及历史文化沿革等文字信息数据随时进行更新,所有数据均随前端或后台使用行为的发生而即时录入,数据收录对象上,从文化保护单位扩大到广场、剧场等多样化的文化场所,增加了城市文化地图的全面性;从规划设计辅助功能来说,使用者可通过用户终端对文化空间进行检索、评论等,进而实现对文化空间的热度、使用者对文化空间的行为偏好的分析。由于前端开放了定位功能,可获取使用者在文化空间内的时空数据,并形成访问点密度和游览轨迹线密度等;最后,为文化空间游客提供导航攻略功能,基于城市文化空间数据库,利用用户终端将其向游客开放,并提供检索、导航、介绍、评论等功能,拓宽受众人群的同时,也拓宽了数据获取的渠道和类型,提高了用户体验。
47.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48.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4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5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webgis的城市文化信息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5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结构示意图;
5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收集、反馈、分析功能图;
53.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01流程图;
5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城市文化数据库总体集成示意图;
55.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011流程图;
56.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03流程图;
57.图8为实施例2提供的使用者个体特征采集示意图;
58.图9为实施例2提供的国子监检索结果主界面示意图;
59.图10为实施例2提供的城市文化空间评价系统示意图;
60.图11为实施例2提供的国子监游客情绪地图;
61.图12为实施例2提供的游客分布热力图;
62.图13为实施例2提供的行动轨迹线密度图;
63.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webgis的城市文化信息交互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64.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65.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webgis的城市文化信息交互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s101~s103;
66.s101、采集城市文化信息,并基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
67.具体的,参照图2所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采用数据层、管理层、服务层、应用层的四层结构设计,数据层主要负责数据的收集与储存,管理层由专业人员负责数据的编辑、增删、查询等各方面工作,是数据层与服务层间的衔接,服务层提供各种分析服务,包括空间分析、三维模拟等,应用层主要为相关政府、研究机构和公众提供应用服务,按照内网和外网不同模式,内网是学科研究的基础平台,针对专业用户提供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制图等服务,外网针主要是运用webgis技术,实现数据的公示化,方便公众查询、监督等。
68.进一步地,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分为文化空间数据库、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活动平台数据库三个子库,文化空间数据库包含各类承载文化资源的空间载体,文化资源数据库按照文化资源的汇集和输出类型进行分类,文化活动平台数据库主要体现了在文化空间发生的、体现各类文化资源特质的多种多样的活动。
69.s102、利用webgis技术将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与地理信息进行融合显示,生成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
70.具体的,基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构建城市文化信息三维模型,并采集地理信息,利用webgis技术将所述地理信息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中的城市文化信息进行匹配,基于匹配结果将所述地理信息显示在相应的城市文化信息三维模型的相对城市空间场所处,进而将城市各文物保护单位与文化单体以点的形式进行空间落位,并将各自相关信息录入,形成一个具有空间属性的电子数据库(即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并可通过用户终端和后台服务器的形式分别向用户和规划师呈现系统化的具象信息。
71.s103、采集用户反馈数据,基于所述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对所述反馈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分析结果为制定城市文化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72.具体的,所述用户反馈数据,包括:个体特征数据、行为偏好数据、时空数据、关注度数据与评分数据。
73.进一步地,用户终端作为开源媒介,以大数据形式采集用户关于城市文化空间的反馈信息,后台服务器则作为收集数据的存储和分析介质,为规划师编制规划方案提供数据和结论支撑。
74.进一步地,参照图3所示,基于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在用户终端的应用,通过用户线上的显性反馈行为和隐形反馈行为获取用户反馈数据,其中,通过程序使用者注册程序账户时填写的个人信息获取个体特征数据,个体特征数据是反映使用者基本社会经济属性的重要数据;通过程序使用者的显性反馈行为获得偏好数据,数据来源渠道包括使用者对文化空间的偏好程度描述、使用者在程序中发布的评论性、游记性文字,以及使用者填写的基于程序发布的专题问卷,行为偏好数据是用户在考量产品和服务所作出的理性的具有倾向性的选择;基于程序使用者的隐性反馈行为获得时空数据,通过手机收集使用者所处位置和行动轨迹等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还可结合到达定位和离开定位的时间,计算使用者在某处文化节点的驻足时间,时空数据是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数据,是使用者在文化空间的实体内在空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关联关系;通过关键词检索频次、偏好点评次数、留言数量、文字性内容发布片数等途径获得关注度数据,关注度数据用于衡量文化空间相关关键词量值;通过专门的页面和链接建立专项数据库获取评分数据,评分数据是使用者按
照程序设定的评分系统对目标文化空间各项属性的评价结果。
75.本实施例中,将手机应用程序作为来源媒介,以大数据形式收集使用者关于城市文化空间的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后作为规划师完善提升城市文化空间的依据,城市文化信息地图在规划数据来源与管理、规划设计辅助和旅游导航等方面具有功能革新或突破:数据来源渠道更广、更具有实效性,相比于城市文化地图需要定期录入更新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城市文化信息地图可通过用户终端和后台服务器,分别从用户终端处获得其关于文化空间的行为偏好类数据和时空行为类数据;从规划人员处可通过后台服务器随时对文化空间的规模、用地性质等客观实体数据,以及历史文化沿革等文字信息数据随时进行更新,所有数据均随前端或后台使用行为的发生而即时录入,数据收录对象上,从文化保护单位扩大到广场、剧场等多样化的文化场所,增加了城市文化地图的全面性;从规划设计辅助功能来说,使用者可通过用户终端对文化空间进行检索、评论等,进而实现对文化空间的热度、使用者对文化空间的行为偏好的分析。由于前端开放了定位功能,可获取使用者在文化空间内的时空数据,并形成访问点密度和游览轨迹线密度等;最后,为文化空间游客提供导航攻略功能,基于城市文化空间数据库,利用用户终端将其向游客开放,并提供检索、导航、介绍、评论等功能,拓宽受众人群的同时,也拓宽了数据获取的渠道和类型,提高了用户体验。
76.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上述步骤s101中所述采集城市文化信息,并基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包括:
77.s1011、获取城市文化信息,将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板块划分,生成底层数据。
78.具体的,参照图2所示,城市文化信息板块划分为地理空间数据、文化专题数据库、生态环境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起到基础定位作用,包括历史舆图、现代地图和卫星遥感影像、航空影像、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高程图等;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包括现场调研报告、相关文献资料、规划资料等;生态环境数据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图、水源涵养区、动植物源点或廊道等;社会经济数据主要包括人口数据、城市数据和经济数据。
79.进一步地,基于底层数据的具体内容将城市文化信息进行板块划分,并将板块划分后的城市文化信息存储至相应的数据库中。
80.s1012、对所述底层数据进行分类划分,生成管理信息,基于所述底层数据与所述管理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
81.具体的,由文化空间数据库、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活动平台数据库三大子库构成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的主体,在此之上,由以关键词字段为标签作为资源的分级分类导引及查询标识,以多级延展型编码结构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标识的资源分配唯一性编号,资源库的维护与管理按照信息采集、综合评估、辅助支撑和网络发布四大资源管理流程进行保障。
82.进一步地,参照图5所示,对底层数据分类划分后,需要分类划分后的底层数据进行维护管理,具体步骤为:采集城市文化信息,在文物普查等已有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整理和现场勘查,进一步核实、补充、完善城市文化数据;综合评估,实现文化资源与属性的互查,通过提供准确、详细的历史信息、现状特征、图片及影视资料,来辅助判断文化价值;规划辅助支撑,由数据库提供规划需要各类数据,并进行辅助决策;监测与网络发布,辅助
实现实时、快速的网络监测,并结合webgis技术对文化信息或保护规划进行网络发布,对文化规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引导。
83.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6所示,上述步骤s1012中对所述底层数据进行分类划分,生成管理信息,基于所述底层数据与所述管理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包括:
84.s10121、获取城市文化信息,基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对城市文化场所进行综合评估,生成综合评估结果,并将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存储至所述底层数据库中。
85.具体的,对城市文化信息对应的城市空间场所进行实地调研,对城市空间场所的保存状况和利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就该城市文化空间场所相关的文化信息进行广泛的文献收集,为后续的数据管理和相关规划提供充足的素材。
86.s10122、基于所述底层数据库的编码标准对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编码,生成城市文化编码。
87.具体的,设置多级可延展的编码结构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标识的资源分配唯一性编号,对象编码一级类码分类码小类码大大类码和小类码分别用位数字表示。
88.s10123、将所述综合评估结果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字段标识,生成城市文化标识。
89.具体的,将关键词字段为字段标识作为资源的分级分类导引及查询标识。
90.s10124、将所述城市文化编码、所述城市文化标识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绑定,生成所述管理信息,并基于所述底层数据与所述管理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
91.下面通过一个完整的实施例来说明对城市文化信息进行预处理的方法的。
92.实施例1:
93.以城市文化建筑为“清华校园内的新林院8号咖啡厅”为例,则相对应的城市文化信息为:清华校园内的新林院8号咖啡厅原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曾见证了梁林夫妇与学者鸿儒的文化沙龙,被认为是新中国首批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创作的诞生地。如今该建筑已变成咖啡厅,成为了”微沙龙“最活跃的场所之一,2021年3月它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级别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94.对于新林院8号,从维护与管理的角度,对该场所进行实地调研,对建筑本身的保存状况和利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就该场所相关的文化信息进行广泛的文献收集,为后续的数据管理和相关规划提供充足的素材;
95.基于城市文化数据库的编码标准对该文化资源进行编码,其中,城市文化数据库的编码标准为:一级分类码:非物质文化资源01/物质文化资源02;二级分类码:(物质文化资源)可移动文化资源01/不可移动文化资源02;三级分类码:(不可移动文化资源)自然景观01、地质公园02、古遗址03、史迹04、石刻壁画05、历史建筑06;四级分类:(文化场所)商业场所01、住宅02、工厂03、军事建筑04、宗教建筑05、公共事业场所06、庄园农场07;五级分类:全国重点保护单位01/省级02/县级03/未定级资源04;六级分类:维护良好01/部分修缮02/待修缮03;新林院8号属于物质文化资源—不可移动文化资源——历史建筑——商业场所——未定级资源——维护良好,故而编码为020206010401;
96.在新林院8号进行编码的基础上,为该场所相关的评估结果和文化信息进行字段的标识,以元素字段为例,字段标识可以为“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钱钟书”等人物关键词,或者“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建筑系”等学术相关关键词、或者“人民英雄纪念
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保护北平文物建筑的图录”等事物关键词、或者“艺术沙龙”、“展览”、“咖啡”等功能关键词;
97.将新林院8号的编码“020206010401”,元素字段以及综合评估结果进行绑定,基于新林院8号的编码存储至文化空间数据库中,隶属于历史建筑的分类;并基于元素字段也可以将“新林院8号”的相关城市文化信息存储至文化活动平台数据库中的文化沙龙、文化展览、文化讲座、社团活动的子类中。
9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上述步骤s103中所述采集用户反馈数据,基于所述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对所述反馈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分析结果为制定城市文化规划方案提供依据,包括:
99.s1031、根据所述个体特征数据、所述行为偏好数据、所述时空数据、所述关注度数据与所述评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生成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00.例如,对老幼病残无障碍设施,表示非常满意的游客,13%;表示满意的游客,23%;表示一般的游客,15%;表示不满意的游客,25%;表示非常不满意的游客,24%,可由此了解游客对无障碍设施的满意程度分布。
101.s1032、采集所述时空数据,基于所述时空数据生成用户活动轨迹,将所述用户活动轨迹与所述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进行融合,生成用户行为数据,并基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进行行为密度分析,生成行为密度分析结果。
102.具体的,行为密度分析结果可以通过热力图与轨迹图进行显示,热力图旨在根据各个程序使用者在手机端反馈回的空间定位,即可形成所有游客在文化空间的点密度图,轨迹图旨在汇总某一文化空间内全部游客的活动轨迹,统计空间内线密度。
103.s1033、基于所述个体特征数据、所述行为偏好数据和所述时空数据构建相关性分析模型,并基于所述相关性分析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生成相关性分析结果。
104.具体的,相关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程序使用者的个体特征、行为偏好、景点选择等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模型,了解使用者关于文化空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逻辑。
105.s1034、基于所述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所述密度分析结果和所述相关性分析结果制定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规划方案。
106.下面通过一个完整的实施例来说明对用户的反馈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的。
107.实施例2:
108.用户首次使用用户终端时,需要进行账户注册,参照图8所示,注册过程中需要提供使用者的名称、年龄、性别、职业等个人信息,从而采集用户的个体特征,后台服务器获得使用者的个体特征数据,建立用户终端的个人信息库;
109.采集用户的偏好数据,以国子监为例,用户可使用搜索引擎以国子监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参照图9所示,检索后,国子监主界面浮现,并展示国子监主要相关信息,具体包括国子监的文字介绍、打分评价、论坛、游记、攻略、问卷等功能板块,使用者即可以浏览其他使用者发布的关于国子监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也可以自己发布相关信息,参照图10所示,具体包括受访者对国子监的公共设施、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价格、配套设施、交通可达性的各单项评价;
110.针对国子监及内部各景点的检索频次与相关文字发布次数,可反映此景点的关注度与热度,具体形式包括关键词的搜索量、页面的访问量、文字信息发布次数等的排名,其
量值越高表明关注度越高;参照图11所示,针对国子监公共设施、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价格、配套设施、交通可达性等各单项的各类文字信息或评价,则主要反映出游客对其好恶,满意与不满意之处等,并可以据此绘制国子监内的情绪地图,由此掌握国子监内何处空间更受到游客青睐;
111.对表象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基于全部国子监游客个体特征数据中的年龄数据,可以建立游客的年龄结构,比如,1

5岁,5%;6

12岁,8%;13

17岁,16%;18

25岁,13%;26

40岁,24%;41

60岁,21%;60以上,13%。对国子监内老幼病残无障碍设施,表示非常满意的游客,13%;表示满意的游客,23%;表示一般的游客,15%;表示不满意的游客,25%;表示非常不满意的游客,24%,可由此了解游客对无障碍设施的满意程度分布,并且,可通过游客的驻足点,对国子监各景点的游客访问量进行横向比较,了解哪个景点更具吸引力,例如,广业堂,平均驻足人次3600人/天;敬一亭,平均驻足人次3100人/天;崇志堂,平均驻足人次2700人/天;
112.通过用户终端手机的gprs定位功能,获得使用者在国子监内游览期间的驻足点和行动轨迹等时空数据,并利用此项数据形成游客分布热力图(参照图12所示)和行动轨迹线密度图(参照图13所示),可分别用于反映游客在国子监内哪些景点驻足人数更多,驻足时间更长,以及哪条游览线路使用人数更多;
113.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模型或结构方程模型,建立游客个体特征、偏好与时空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将游客年龄与其对无障碍设施的评价作为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年龄对无障碍设施评价产生显著负影响,即游客年龄越大,对无障碍设施的评价越低,此结论证明,游客对国子监内的无障碍设施有使用需求,且现有无障碍设施不能满足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
114.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基于webgis的城市文化信息交互系统,由于该系统所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基于webgis的城市文化信息交互方法相似,因此该系统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11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webgis的城市文化信息交互系统,参照图14所示,包括:
116.构建模块141,用于采集城市文化信息,并基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
117.具体的,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采用数据层、管理层、服务层、应用层的四层结构设计,数据层主要负责数据的收集与储存,管理层由专业人员负责数据的编辑、增删、查询等各方面工作,是数据层与服务层间的衔接,服务层提供各种分析服务,包括空间分析、三维模拟等,应用层主要为相关政府、研究机构和公众提供应用服务,按照内网和外网不同模式,内网是学科研究的基础平台,针对专业用户提供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制图等服务,外网针主要是运用web gis技术,实现数据的公示化,方便公众查询、监督等。
118.进一步地,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分为文化空间数据库、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活动平台数据库三个子库,文化空间数据库包含各类承载文化资源的空间载体,文化资源数据库按照文化资源的汇集和输出类型进行分类,文化活动平台数据库主要体现了在文化空间发生的、体现各类文化资源特质的多种多样的活动。
119.融合显示模块142,用于利用webgis技术将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与地理信息进行融合显示,生成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
120.具体的,基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构建城市文化信息三维模型,并采集地理信息,利用webgis技术将所述地理信息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中的城市文化信息进行匹配,基于匹配结果将所述地理信息显示在相应的城市文化信息三维模型的相对城市空间场所处,进而将城市各文物保护单位与文化单体以点的形式进行空间落位,并将各自相关信息录入,形成一个具有空间属性的电子数据库(即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并可通过用户终端和后台服务器的形式分别向用户和规划师呈现系统化的具象信息。
121.分析模块143,用于采集用户反馈数据,基于所述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对所述反馈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分析结果为制定城市文化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122.具体的,所述用户反馈数据,包括:个体特征数据、行为偏好数据、时空数据、关注度数据与评分数据。
123.进一步地,用户终端作为开源媒介,以大数据形式采集用户关于城市文化空间的反馈信息,后台服务器则作为收集数据的存储和分析介质,为规划师编制规划方案提供数据和结论支撑。
124.进一步地,通过用户线上的显性反馈行为和隐形反馈行为获取用户反馈数据,其中,通过程序使用者注册程序账户时填写的个人信息获取个体特征数据,个体特征数据是反映使用者基本社会经济属性的重要数据;通过程序使用者的显性反馈行为获得偏好数据,数据来源渠道包括使用者对文化空间的偏好程度描述、使用者在程序中发布的评论性、游记性文字,以及使用者填写的基于程序发布的专题问卷,行为偏好数据是用户在考量产品和服务所作出的理性的具有倾向性的选择;基于程序使用者的隐性反馈行为获得时空数据,通过手机收集使用者所处位置和行动轨迹等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还可结合到达定位和离开定位的时间,计算使用者在某处文化节点的驻足时间,时空数据是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数据,是使用者在文化空间的实体内在空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关联关系;通过关键词检索频次、偏好点评次数、留言数量、文字性内容发布片数等途径获得关注度数据,关注度数据用于衡量文化空间相关关键词量值;通过专门的页面和链接建立专项数据库获取评分数据,评分数据是使用者按照程序设定的评分系统对目标文化空间各项属性的评价结果。
12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构建模块141,包括:
126.板块划分子模块1411,用于获取城市文化信息,将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板块划分,生成底层数据。
127.具体的,城市文化信息板块划分为地理空间数据、文化专题数据库、生态环境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起到基础定位作用,包括历史舆图、现代地图和卫星遥感影像、航空影像、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高程图等;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包括现场调研报告、相关文献资料、规划资料等;生态环境数据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图、水源涵养区、动植物源点或廊道等;社会经济数据主要包括人口数据、城市数据和经济数据。
128.进一步地,基于底层数据的具体内容将城市文化信息进行板块划分,并将板块划分后的城市文化信息存储至相应的数据库中。
129.分类划分子模块1412,用于对所述底层数据进行分类划分,生成管理信息,基于所述底层数据与所述管理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
130.具体的,由文化空间数据库、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活动平台数据库三大子库构
成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的主体,在此之上,由以关键词字段为标签作为资源的分级分类导引及查询标识,以多级延展型编码结构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标识的资源分配唯一性编号,资源库的维护与管理按照信息采集、综合评估、辅助支撑和网络发布四大资源管理流程进行保障。
131.进一步地,对底层数据分类划分后,需要分类划分后的底层数据进行维护管理,具体步骤为:采集城市文化信息,在文物普查等已有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整理和现场勘查,进一步核实、补充、完善城市文化数据;综合评估,实现文化资源与属性的互查,通过提供准确、详细的历史信息、现状特征、图片及影视资料,来辅助判断文化价值;规划辅助支撑,由数据库提供规划需要各类数据,并进行辅助决策;监测与网络发布,辅助实现实时、快速的网络监测,并结合webgis技术对文化信息或保护规划进行网络发布,对文化规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引导。
13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类划分子模块1412,包括:
133.综合评估单元14121,用于获取城市文化信息,基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对城市文化场所进行综合评估,生成综合评估结果,并将所述城市文化信息存储至所述底层数据库中。
134.具体的,对城市文化信息对应的城市空间场所进行实地调研,对城市空间场所的保存状况和利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就该城市文化空间场所相关的文化信息进行广泛的文献收集,为后续的数据管理和相关规划提供充足的素材。
135.编码单元14122,用于基于所述底层数据库的编码标准对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编码,生成城市文化编码。
136.具体的,设置多级可延展的编码结构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标识的资源分配唯一性编号,对象编码一级类码分类码小类码大大类码和小类码分别用位数字表示。
137.字段标识单元14123,用于将所述综合评估结果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字段标识,生成城市文化标识。
138.具体的,将关键词字段为字段标识作为资源的分级分类导引及查询标识。
139.绑定单元14124,用于将所述城市文化编码、所述城市文化标识与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进行绑定,生成所述管理信息,并基于所述底层数据与所述管理信息构建城市文化信息地图数据库。
14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析模块143,包括:
141.描述性统计分析子模块1431,用于根据所述个体特征数据、所述行为偏好数据、所述时空数据、所述关注度数据与所述评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生成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42.行为密度分析子模块1432,用于采集所述时空数据,基于所述时空数据生成用户活动轨迹,将所述用户活动轨迹与所述数字化城市文化信息地图进行融合,生成用户行为数据,并基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进行行为密度分析,生成行为密度分析结果。
143.具体的,行为密度分析结果可以通过热力图与轨迹图进行显示,热力图旨在根据各个程序使用者在手机端反馈回的空间定位,即可形成所有游客在文化空间的点密度图,轨迹图旨在汇总某一文化空间内全部游客的活动轨迹,统计空间内线密度。
144.相关性分析子模块1433,用于基于所述个体特征数据、所述行为偏好数据和所述时空数据构建相关性分析模型,并基于所述相关性分析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生成相关性
分析结果。
145.具体的,相关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程序使用者的个体特征、行为偏好、景点选择等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模型,了解使用者关于文化空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逻辑。
146.制定子模块1434,用于基于所述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所述密度分析结果和所述相关性分析结果制定所述城市文化信息规划方案。
147.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