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3: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节点 钢管 框架 连接 建筑


1.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节点连接形式各异,有的通过在钢管柱上开孔来与框架梁的钢筋连接,但这样钢管柱会直接受到钢管柱结构受力影响;有的是在钢管柱外周布置环梁,框架梁的钢筋直接搭接在环梁上,但这样框架梁端部弯矩的传递不直接。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能够有效传递载荷,有效提高连接节点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所述连接节点包括第一框架梁、第二框架梁和环设在所述钢管柱的外周的连接环梁,所述连接环梁内设有环梁钢筋笼,所述环梁钢筋笼包括内环钢筋、外环钢筋和用于连接所述内环钢筋与外环钢筋的环梁箍筋,所述第一框架梁与第二框架梁对称地设置在所述钢管柱的两侧,所述第一框架梁与第二框架梁的结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框架梁与第二框架梁均至少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框架梁与第二框架梁设置在所述连接环梁的外周且与所述钢管柱垂直,所述第一框架梁和第二框架梁均包括第一纵向钢筋,所述第一纵向钢筋穿过所述环梁钢筋笼且其末端弯折形成与所述钢管柱的外壁连接的第一弯折段。
5.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钢管柱的外壁设有环形托板,所述环状托板的顶面与所述连接环梁的底面连接。
6.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环形托板与所述钢管柱的外壁之间连接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环形托板的下方。
7.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环形托板的外径等于或大于所述连接环梁的外径。
8.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框架梁和第二框架梁均包括第二纵向钢筋,所述第二纵向钢筋穿入所述环梁钢筋笼且其末端弯折形成伸入所述环梁钢筋笼内的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二弯折段与所述环梁箍筋连接。
9.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框架梁中的第一弯折段的末端与所述第二框架梁中的第一弯折段的末端连接。
10.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框架梁和第二框架梁均包括第三纵向钢筋,所述第三纵向钢筋穿过所述环梁钢筋笼且所述位于所述第三纵向钢筋钢管柱的外周,所述第一框架梁中的第三纵向钢筋的末端与所述第二框架梁中的第三纵向钢筋的末端连接。
11.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钢管柱的外壁环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钢筋。
12.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内环钢筋与所述外环钢筋均设有多个且沿所述钢管柱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内环钢筋的数量与所述外环钢筋的数量相同;所述环梁箍筋包括水平箍筋、第一纵向箍筋和第二纵向箍筋,同一水平高度上的所述内环钢筋与所述外环钢
筋之间连接有所述水平箍筋,所述第一纵向箍筋连接所有所述内环钢筋,所述第二纵向箍筋连接所有所述外环钢筋。
13.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钢管柱包括中空钢管,且所述中空钢管的内腔填充有混凝土。
14.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5.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框架梁和第二框架梁能够有效与连接环梁连接,有效地将框架梁梁端载荷通过环梁传递至钢管柱,而且第一框架梁与第二框架梁中的第一弯折段与钢管柱外壁连接,使框架梁与钢管柱形成粘结力,实现框架梁梁端载荷有效地传导至钢管柱,而且通过设置连接环梁能够抵抗梁柱节点的弯矩;可见,本发明能够有效传递载荷,有效提高连接节点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7.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的纵截面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的横截面示意图;
19.图3是环形托板的连接结构图;
20.图中,1为钢管柱;2为第一框架梁;21为第一纵向钢筋;211为第一弯折段;22为第二纵向钢筋;221为第二弯折段;23为第三纵向钢筋;3为第二框架梁;4为连接环梁;41为内环钢筋;42为外环钢筋;43为水平箍筋;44为第一纵向箍筋;45为第二纵向箍筋;5为环形托板;51为加强板;6为连接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2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3.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所述连接节点包括第一框架梁2、第二框架梁3和环设在所述钢管柱1的外周的连接环梁4,所述连接环梁4内设有环梁钢筋笼,所述环梁钢筋笼包括内环钢筋41、外环钢筋42和用于连接所述内环钢筋41与外环钢筋42的环梁箍筋,这样有效加强环梁钢筋笼的整体性,提高结构稳定性;所述第一框架梁2与第二框架梁3对称地设置在所述钢管柱1的两侧,所述第一框架梁2与第二框架梁3的结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框架梁2与第二框架梁3均至少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框架梁2与第二框架梁3设置在所述连接环梁4的外周且与所述钢管柱1垂直,所述第一框架梁2和第二框架梁3均包括第一纵向钢筋21,所述第一纵向钢筋21穿过所述环梁钢筋笼且其末端弯折形成与所述钢管柱1的外壁连接的第一弯折段211,第一弯折段211的前段与环梁钢
筋笼绑扎或焊接连接,第一弯折段211的后段与所述钢管柱1的外壁焊接连接。具体的,第一纵向钢筋21的数量远远大于第二纵向钢筋22的数量。
24.示例性的,所述钢管柱1的外壁设有环形托板5,且所述环形托板5的外径等于或大于所述连接环梁4的外径,环形托板5与钢管柱1焊接连接,有效提高两者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环状托板的顶面与所述连接环梁43的底面的混凝土连接,环形托板5对连接环梁4与框架梁起承托作用,提供冗余的安全储备,当框架梁的第一纵向钢筋21与钢管柱1之间的焊接节点失效或因锈蚀导致两者的粘结力降低时,环形托板5能够承担框架梁的主要竖向荷载,有效提高安全性。
25.示例性的,所述环形托板5与所述钢管柱1的外壁之间焊接连接有加强板51,所述加强板51位于所述环形托板5的下方,所述加强板51设有多个且环设在所述钢管柱1的外周,能够有效提高环形托板5结构强度与承重能力,并有效抵抗节点剪力。
26.示例性的,所述第一框架梁2和第二框架梁3均包括第二纵向钢筋22,所述第二纵向钢筋22穿入所述环梁钢筋笼且其末端弯折形成伸入所述环梁钢筋笼内的第二弯折段221,所述第二弯折段221与所述环梁箍筋连接,使第一框架梁2和第二框架梁3有效与连接环梁连接固定,有效传递载荷。优选的,所述第二纵向钢筋22设有多个且穿入所述环梁钢筋笼的深度各不相同,进一步地提高连接环梁4与框架梁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27.示例性的,位于所述第一框架梁2上的第一纵向钢筋21中的第一弯折段211的末端与位于所述第二框架梁3上的第一纵向钢筋中的第一弯折段211的末端连接,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连接节点的结构强度,并有效传递载荷;优选的,第一框架梁2上的第一纵向钢筋21(第一纵向钢筋21包含有第一弯折段211)与第二框架梁3上的第一纵向钢筋(该第一纵向钢筋包含有第一弯折段211)为一体结构,有效保证第一框架梁2与第二框架梁3之间的结构强度。
28.示例性的,当第一框架梁2的宽度大于钢管柱1的直径时,所述第一框架梁2和第二框架梁3均包括第三纵向钢筋23,所述第三纵向钢筋23穿过所述环梁钢筋笼且所述位于所述第三纵向钢筋23钢管柱1的外周,所述第一框架梁2中的第三纵向钢筋23的末端与所述第二框架梁3中的第三纵向钢筋23的末端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框架梁2中的第三纵向钢筋23与所述第二框架梁3中的第三纵向钢筋23为一体结构,第一框架梁2中的第三纵向钢筋23和第二框架梁3中的第三纵向钢筋23均与所述环梁钢筋笼连接,有效提高连接节点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纵向钢筋21、第二纵向钢筋22和第三纵向钢筋23均为第一框架梁2与第二框架梁3的主受力钢筋。
29.示例性的,所述钢管柱1的外壁环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钢筋6,增强了连接环梁4、框架梁与钢管柱1之间的摩擦力,有效避免框架梁在重力作用下坠落;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钢筋6设有两个。
30.示例性的,所述内环钢筋41与所述外环钢筋42均设有多个且沿所述钢管柱1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内环钢筋41的数量与所述外环钢筋42的数量相同;所述环梁箍筋包括水平箍筋43、第一纵向箍筋44和第二纵向箍筋45,同一水平高度上的所述内环钢筋41与所述外环钢筋42之间连接有所述水平箍筋43,所述第一纵向箍筋44连接所有所述内环钢筋41,所述第二纵向箍筋45连接所有所述外环钢筋42,能加强环梁钢筋笼的整体性;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内环钢筋41与外环钢筋42均设有六个。
31.示例性的,所述钢管柱1包括中空钢管,且所述中空钢管的内腔填充有混凝土,在施工后期通过在中空钢管内填筑混凝土,保证钢管柱1的承载力高、延性好且抗震性能优越。
32.综上,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框架梁2和第二框架梁3中能够有效与连接环梁4连接,有效地将框架梁梁端载荷通过环梁传递至钢管柱1;而且第一框架梁2和第二框架梁3中的第一弯折段211与钢管柱1外壁连接,使框架梁与钢管柱1形成粘结力,实现框架梁梁端载荷有效地传导至钢管柱1,而且通过设置连接环梁4能够抵抗梁柱节点的弯矩;可见,本发明能够有效传递载荷,有效提高连接节点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且构造简单,易于实现,便于推广。
3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4.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