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的制作方法

2021-09-25 10: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陀螺 拉线 轴心 抓取 轴承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陀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


背景技术:

2.陀螺是指工程中具有固定点的、绕对称轴做高速自转的对称刚体。示例性技术提出一种陀螺玩具,该陀螺玩具包括转体和旋转轴,旋转轴用于支撑该转体在地面上转动,该转体呈对称的圆柱体设置,通过旋转轴贯穿圆柱体的上、下两平面,以便于用户在使用陀螺玩具时,可以随意选择转体的上平面或下平面朝向地面进行旋转。虽然上述的结构方式有利于提高陀螺玩具的实用性,但是转体的自身质量自中心到边缘呈均匀布设,不利于提高转体的转动持久性。
3.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示例性技术仅用于辅助理解,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为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旨在提高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的转动稳定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包括转体和设于所述转体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设有凸出于所述转体底端面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转体于地面上旋转;
6.所述转体的厚度从中心到边缘呈渐缩设置。
7.可选地,所述转体的厚度范围为5cm~12cm。
8.可选地,所述转体的中心厚度h1与所述转体的外缘厚度h2之间的比例关系为:1.5≤h1/h2≤2.0。
9.可选地,所述转体的顶端面与所述转体的底端面呈结构对称设置。
10.可选地,所述旋转轴还设有凸出于所述转体顶端面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可用于支撑所述转体于地面上旋转。
11.可选地,所述转体的底端面周缘呈圆形状设置,所述转体底端面周缘的直径d1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长度d2的比例关系为:3.0≤d1/d2≤3.5。
12.可选地,所述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底端面和所述转体顶端面的轴孔,所述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包括转轴,所述转轴包括转杆和陀螺头;
13.所述转杆的一端与所述陀螺头相连,另一端自下而上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轴孔,所述陀螺头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支撑部于地面上旋转。
14.可选地,所述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还包括设于所述轴孔内的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转杆相连,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轴孔的内周壁相连。
15.可选地,所述转体由金属材料构成;和/或
16.所述旋转轴由金属材料构成。
17.可选地,所述旋转轴与所述转体一体成型。
18.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于转体的底端面凸出设置第一支撑部,以基于第一支撑部的支撑作用,使转体能够悬浮在地面上方进行旋转,从而避免在转体自转时,与地面上的物品相磕碰的现象,有利于保证转体旋转时环境的稳定性,而后通过对转体的厚度进行调整,以使转体中部(靠近旋转中心的位置)的重量,大于转体边缘(远离旋转中心的位置)的重量,这样,在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高速自转时,有利于提高转体自身的转动稳定性。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省略转轴的截面示意图;
22.图3为图1中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的俯视图;
23.图4为图1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号说明:
25.1、转体;11、顶端面;12、底端面;2、旋转轴;21、第一支撑部;22、第二支撑部;23、轴孔;3、转轴;31、转杆;32、陀螺头;4、轴承
26.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9.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0.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
3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包括转体
1和设于转体1的旋转轴2,旋转轴2设有凸出于转体1底端面12的第一支撑部21,第一支撑部21用于支撑转体1于地面上旋转;
32.转体1的厚度从中心到边缘呈渐缩设置。
33.具体而言,本技术的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包括结构对称的转体1和设置在转体1对称中心处的旋转轴2,转体1可绕旋转轴2的轴线进行自转,相应的,旋转轴2包括凸出于转体1底端面12的第一支撑部21,通过第一支撑部21的支撑,使得转体1在旋转时能够整体悬空于地面之上,以此避免转体1在旋转时与地面上的物品相磕碰的情况,有利于提高转体1转动时的稳定性。
34.进一步的,转体1的厚度自中心到边缘方向,呈逐渐变薄设置,换言之,本技术中,转体1中部的重量大于边缘的重量,不难理解,转体1的重量靠近转体1的旋转中心设置,能够保证转体1在高速自转时的稳定性,从而使得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能够更加持久的旋转,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3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于转体1的底端面12凸出设置第一支撑部21,以基于第一支撑部21的支撑作用,使转体1能够悬浮在地面上方进行旋转,从而避免在转体1自转时,与地面上的物品相磕碰的现象,有利于保证转体1旋转时环境的稳定性,而后通过对转体1的厚度进行调整,以使转体1中部(靠近旋转中心的位置)的重量,大于转体1边缘(远离旋转中心的位置)的重量,这样,在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高速自转时,有利于提高转体1自身的转动稳定性。
36.可选地,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设有贯穿第一支撑部21底端面12和转体1顶端面11的轴孔23,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包括转轴3,转轴3包括转杆31和陀螺头32;转杆31的一端与陀螺头32相连,另一端自下而上可转动地穿设于轴孔23,陀螺头32用于支撑第一支撑部21于地面上旋转。
37.可以理解,参照图1和图4,当转轴3与轴孔23相互装配完成后,转轴3的上端自轴孔23的上端开口伸出形成有显露段,转轴3的下端与陀螺头32相连,陀螺头32与轴孔23的下端开口的周缘相抵顶,用以支撑旋转轴2和转体1在地面上旋转,如此设置,当用户在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高速旋转,需要对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的摆放位置位置进行改变时,便可以手持转杆31的显露段,将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提起直至陀螺头32离开地面,此时转轴3因为被捏住而不转动,但转体1和旋转轴2相对转轴3还在进行转动,而后,当用户将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移动至目标位置时,将转轴3下移直至陀螺头32与地面接触,松开转轴3之后,转轴3便可以在转体1和旋转轴2的旋转带动下,随着转体1和旋转轴2一起重新转动,如此,便可以改变高速转动的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的旋转摆放位置,而无需通过强行让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停止旋转、再驱动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旋转的方式改变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的位置,简单方便,提高产品的实用性。
38.可选地,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还包括设于轴孔23的轴承4,轴承4的内圈与转杆31相连,轴承4的外圈与轴孔23的内周壁相连。可以理解,如此设置,有利于降低转轴3外周壁与轴孔23内周壁之间的转动摩擦力,有利于提高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旋转时间、产品的竞争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39.可选地,转体1的厚度范围为5cm~12cm。可以理解,转体1的厚度为h,当h小于5cm,
即转体1的边缘厚度小于5cm时,转体1的边缘容易因为结构过薄而在磕碰时造成损坏,当h大于12cm时,即转体1的中部厚度大于12cm时,不利于降低转体1的工艺制造成本,且转体1的厚度过大容易影响转体1的观感。值得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转体1的厚度h也可以为:h<5cm,或h>12cm,对此不作限制。
40.可选地,转体1的中心厚度h1与转体1的外缘厚度h2之间的比例关系为:1.5≤h1/h2≤2.0。可以理解,因为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一般呈小型化设计,除了控制工艺制造成本外,也便于产品的运输转移,因此,当h1/h2小于1.5时,转体1的边缘厚度与中心厚度之间的重量差距并不明显,在转体1高速旋转时,对转体1的转动稳定性的提升效果过于微弱,而当h1/h2大于2.0,容易影响到转体1的整体观赏性,降低用户的购买欲望。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h1/h2的比例关系也可以为1<h1/h2<1.5,或h1/h2>2.0,对此不作限制。
41.可选地,转体1的顶端面11与转体1的底端面12呈结构对称设置。参照图1或图2,可以理解,如此设置,有利于降低轴心双轴承可抓取移动拉线陀螺的模具开发成本,同时,也便于旋转轴2与转体1之间进行转配(转体1的顶、底端面12均可用于装配)。当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转体1的顶端面11与转体1的底端面12也可以呈互异设置,例如但不限于,转体1呈圆锥体设置。
42.可选地,旋转轴2还设有凸出于转体1顶端面11的第二支撑部22,第二支撑部22可用于支撑转体1于地面上旋转。可以理解,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旋转轴2贯穿转体1的顶端面11和底端面12设置,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均可以用于支撑转体1于地面上进行高速旋转,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实用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43.可选地,转体1的底端面12周缘呈圆形状设置,转体1底端面12周缘的直径d1与第一支撑部21的长度d2的比例关系为:3.0≤d1/d2≤3.5。可以理解,当d1/d2<3.0时,容易造成转体1的整体结构相较于第一支撑部21过于娇小的现象,影响产品的观赏性,当d1/d2>3.5时,则不利于保证转子的重量往旋转中心偏移,不利于保证转体1转动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d1/d2的比例关系也可以为:d1/d2<3.0,或d1/d2>3.5。
44.可选地,转体1由金属材料构成;和/或旋转轴2由金属材料构成。可以理解,转体1、旋转轴2或转轴3的结构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结构强度,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优选的,该金属材料为价格低廉的铝材料,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陀螺仪玩具也可以由塑料材料或木质材料构成,对此不作限制。
45.可选地,旋转轴2与转体1一体成型。可以理解,如此设置,有利于保证旋转轴2与转体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竞争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旋转轴2和转体1之间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对此不作限制。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