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向流道泵装置顶板栅条消涡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4: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顶板 水利工程 市政工程 双向 装置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向流道泵装置顶板栅条消涡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进水流道(1)、出水流道(2),进水流道(1)的顶部设有进水流道顶板(5),出水流道(2)设置于进水流道(1)的上部;进水流道(1)、出水流道(2)之间设有喇叭管(4),进水流道(1)、出水流道(2)经喇叭管(4)贯通,喇叭管(4)的上端延伸至出水流道(2)内,喇叭管(4)的下端延伸至进水流道(1)内;所述喇叭管(4)内设有叶轮(3);所述进水流道顶板(5)的长度方向设有若干道第一顶板消涡栅条(6

1),且第一顶板消涡栅条(6

1)分布于喇叭管(4)沿进水流道顶板(5)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进水流道顶板(5)的宽度方向设有若干道第二顶板消涡栅条(6

2),且第二顶板消涡栅条(6

2)分布于喇叭管(4)沿进水流道顶板(5)的宽度方向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流道泵装置顶板栅条消涡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水流道顶板(5)长度方向位置设有8道第一顶板消涡栅条(6

1),进水流道顶板(5)长度方向的喇叭管(4)两侧分别设置4道第一顶板消涡栅条(6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流道泵装置顶板栅条消涡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水流道顶板(5)宽度方向位置设有6道第二顶板消涡栅条(6

2),进水流道顶板(5)宽度方向的喇叭管(4)两侧分别设置3道第二顶板消涡栅条(6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流道泵装置顶板栅条消涡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顶板消涡栅条(6

1)的高度为叶轮(3)直径的0.15倍,第一顶板消涡栅条(6

1)的宽度为叶轮(3)直径的0.14

0.16倍,第一顶板消涡栅条(6

1)与第一顶板消涡栅条(6

1)之间的间隙为叶轮(3)直径的0.14

0.16倍;进水流道(1)长度方向一侧的若干第一顶板消涡栅条(6

1)布置范围为叶轮(3)直径的0.98

1.12倍,另一侧的若干第一顶板消涡栅条(6

1)布置范围也为叶轮(3)直径的0.98

1.12倍;所述第二顶板消涡栅条(6

2)的高度为叶轮(3)直径的0.15倍,第二顶板消涡栅条(6

2)的宽度为叶轮(3)直径的0.14

0.16倍,第二顶板消涡栅条(6

2)与第二顶板消涡栅条(6

2)之间的间隙为叶轮(3)直径的0.14

0.16倍;进水流道(1)宽度方向一侧的若干第二顶板消涡栅条(6

2)布置范围为叶轮(3)直径的0.7

0.8倍,另一侧的若干第二顶板消涡栅条(6

2)布置范围也为叶轮(3)直径的0.7

0.8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流道泵装置顶板栅条消涡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水流道(1)长度方向喇叭管(4)一侧第一顶板消涡栅条(6

1)与喇叭管(4)另一侧第一顶板消涡栅条(6

1)间隔与喇叭管(4)直径相等;所述进水流道(1)宽度方向喇叭管(4)一侧第二顶板消涡栅条(6

2)与喇叭管(4)另一侧第二顶板消涡栅条(6

2)间隔与喇叭管(4)直径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流道泵装置顶板栅条消涡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水流道顶板(5)的长度方向为进水流道(1)内水流方向;进水流道顶板(5)的宽度方向为与进水流道(1)内水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流道泵装置顶板栅条消涡结构,包括进水流道、出水流道,进水流道的顶部设有进水流道顶板,出水流道设置于进水流道的上部;进水流道、出水流道之间设有喇叭管,进水流道、出水流道经喇叭管贯通,喇叭管的上端延伸至出水流道内,喇叭管的下端延伸至进水流道内;所述喇叭管内设有叶轮;所述进水流道顶板的长度方向设有若干道第一顶板消涡栅条,且第一顶板消涡栅条分布于喇叭管沿进水流道顶板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进水流道顶板的宽度方向设有若干道第二顶板消涡栅条,且第二顶板消涡栅条分布于喇叭管沿进水流道顶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通过本实用新型,可有效提高泵站运行效率,消除顶板入泵漩涡。消除顶板入泵漩涡。消除顶板入泵漩涡。


技术研发人员:蒋红蕾 夏鹤鹏 夏臣智 蒋天敏 张帝 胡炜 陆施娟 蒋红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蒋红蕾
技术研发日:2021.01.25
技术公布日:2021/10/23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