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油杯件、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2021-07-06 18: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雾化 雾化器 电子 组件 油杯件
油杯件、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油杯件、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油杯组件采用塑胶件与硅胶件结合的密封结构,且密封结构通过注塑工艺包覆于塑胶件和雾化加热元件,使密封结构能够用于密封并支撑雾化加热元件,同时密封结构和雾化加热元件一体成型,由于油杯组件需要定期更换,如油杯组件内的烟油使用完毕时,更换下来的油杯组件丢弃,油杯组件内的雾化加热元件无法重复使用,使油杯组件的使用环保性较差;

此外,为节约运输成本,油杯组件在运输使用之前,烟油预先注入油杯内并通过增加设置密封保护膜,以对烟油和雾化加热元件进行分隔,受运输平稳性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密封保护膜容易意外破裂,使油杯组件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存在漏油的情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油杯件、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油杯件,包括:

油杯本体,所述油杯本体形成有相连通的储油腔和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用于在使用时连接于雾化件;

导气管,所述导气管位于所述储油腔内,且所述导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油杯本体连接,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开口槽处,所述导气管开设有与所述开口槽连通的出气通道;

储油件,所述储油件位于所述储油腔内并套设于所述导气管,所述储油件用于存储烟油;

导油件,所述导油件位于所述储油腔内并套设于所述导气管;所述储油件和所述导油件沿所述储油腔内的烟油的导出方向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导油件的过油速率小于所述储油件的过油速率;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开口槽内并与所述油杯本体弹性抵接,且所述密封件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位于所述开口槽内的端部,以封堵所述出气通道,所述密封件用于在使用时拆卸于所述油杯本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油件为储油棉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油件为导油棉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包括相连接的密封座和封堵部,所述密封座位于所述开口槽内并与所述油杯本体弹性抵接,且所述密封座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位于所述开口槽内的端部,所述封堵部位于所述出气通道内并与所述导气管弹性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座邻近所述导气管的一侧开设有抵接槽,所述导气管部分位于所述抵接槽内并与所述密封座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座包括密封座本体和密封环,所述密封座本体位于所述开口槽内并与所述油杯本体弹性抵接,且所述密封座本体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位于所述开口槽内的端部,所述封堵部与所述密封座本体连接,所述密封环套设于所述密封座本体的周壁上,所述密封环弹性抵接于所述油杯本体的内周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杯本体还开设有与所述开口槽连通的定位凹槽,所述密封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定位凹槽内并与所述油杯本体的内周壁弹性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座本体的外周壁设有第一卡台,所述油杯本体还开设有与所述开口槽连通的卡接槽,所述第一卡台卡入所述卡接槽内,所述卡接槽还用于在使用时与所述雾化件卡接。

一种雾化组件,包括雾化件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油杯件,所述雾化件位于所述开口槽内并与所述油杯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雾化件与所述导油件抵接,以对所述导油件上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所述雾化件抵接于所述导气管,所述雾化件开设有过气孔、进气孔和雾化腔,所述雾化腔分别与所述出气通道、所述过气孔和所述进气孔连通。

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上述的雾化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油杯主体形成有相连通的储油腔和开口槽,导气管位于储油腔内,且导气管的一端与油杯本体连接,导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开口槽处,储油件和导油件均位于储油腔内并套设于导气管,所述储油件和所述导油件沿所述储油腔内的烟油的导出方向依次层叠设置,储油件内存储的烟油依次通过储油件和导油件导出,由于导油件的过油速率小于储油件的过油速率,使烟油经过储油件和导油件的速率依次减缓;

2、在运输时,密封件位于开口槽内并与油杯本体弹性抵接,且密封件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位于所述开口槽内的端部,以封堵所述出气通道,实新烟油可靠地密封于储油腔内,加上导油件的过油速率小于储油件的过油速率,且烟油存储于储油件且缓冲于导油件内,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烟油容易从密封件与油杯本体的连接处渗漏的问题,也无需增加设置密封保护膜,解决了传统的油杯组件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存在漏油的情形;

3、在使用时,将密封件拆卸于油杯本体,雾化件位于开口槽内并与油杯本体可拆卸连接,雾化件与导油件抵接,使雾化件对导油件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当油杯件内的烟油使用完毕之后,将雾化件拆卸于油杯本体,更换新的油杯本体即可,方便快捷,如此雾化件可以重复使用,只需将用于储存烟油的油杯件进行更换即可,大大提高了油杯组件的使用环保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的油杯件在使用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油杯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油杯件包括油杯本体、导气管、储油件、导油件以及密封件,所述油杯本体形成有相连通的储油腔和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用于在使用时连接于雾化件;所述导气管位于所述储油腔内,且所述导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油杯本体连接,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开口槽处,所述导气管开设有与所述开口槽连通的出气通道;所述储油件位于所述储油腔内并套设于所述导气管,所述储油件用于存储烟油;所述导油件位于所述储油腔内并套设于所述导气管;所述储油件和所述导油件沿所述储油腔内的烟油的导出方向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导油件的过油速率小于所述储油件的过油速率;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开口槽内并与所述油杯本体弹性抵接,且所述密封件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位于所述开口槽内的端部,以封堵所述出气通道,所述密封件用于在使用时拆卸于所述油杯本体。

上述的油杯件,由于油杯主体形成有相连通的储油腔和开口槽,导气管位于储油腔内,且导气管的一端与油杯本体连接,导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开口槽处,储油件和导油件均位于储油腔内并套设于导气管,所述储油件和所述导油件沿所述储油腔内的烟油的导出方向依次层叠设置,储油件内存储的烟油依次通过储油件和导油件导出,由于导油件的过油速率小于储油件的过油速率,使烟油经过储油件和导油件的速率依次减缓;在运输时,密封件位于开口槽内并与油杯本体弹性抵接,且密封件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位于所述开口槽内的端部,以封堵所述出气通道,实新烟油可靠地密封于储油腔内,加上导油件的过油速率小于储油件的过油速率,且烟油存储于储油件且缓冲于导油件内,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烟油容易从密封件与油杯本体的连接处渗漏的问题,也无需增加设置密封保护膜,解决了传统的油杯组件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存在漏油的情形;在使用时,将密封件拆卸于油杯本体,雾化件位于开口槽内并与油杯本体可拆卸连接,雾化件与导油件抵接,使雾化件对导油件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当油杯件内的烟油使用完毕之后,将雾化件拆卸于油杯本体,更换新的油杯本体即可,方便快捷,如此雾化件可以重复使用,只需将用于储存烟油的油杯件进行更换即可,大大提高了油杯组件的使用环保性。

如图1和图2所示,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00包括雾化件110和油杯件130。如图3所示,油杯件130包括油杯本体131、导气管133、储油件135、导油件137以及密封件139。所述油杯本体131形成有相连通的储油腔131a和开口槽131b,所述开口槽131b用于在使用时连接于雾化件110。所述导气管133位于所述储油腔131a内,且所述导气管133的一端与所述油杯本体131连接,所述导气管133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开口槽131b处,所述导气管133开设有与所述开口槽131b连通的出气通道133a。所述储油件135位于所述储油腔131a内并套设于所述导气管133,所述储油件135用于存储烟油。所述导油件137位于所述储油腔131a内并套设于所述导气管133。

所述储油件135和所述导油件137沿所述储油腔131a内的烟油的导出方向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导油件137的过油速率小于所述储油件135的过油速率,避免因烟油通过导油件137的速率过快而出现漏油的情形。所述密封件139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并与所述油杯本体131弹性抵接,使密封件139与油杯本体131的内壁紧密连接,且所述密封件139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133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的端部,以封堵所述出气通道133a,所述密封件139用于在使用时拆卸于所述油杯本体131。所述雾化件110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并与所述油杯本体131可拆卸连接,所述雾化件110与所述导油件137抵接,以对所述导油件137上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所述雾化件110抵接于所述导气管133,所述雾化件110开设有过气孔110a、进气孔110b和雾化腔110c,所述雾化腔110c分别与所述出气通道133a、所述过气孔110a和所述进气孔110b连通,雾化件110加热烟油产生的烟油气体经过过气孔110a进入雾化腔110c内,外围的空气气流经进气孔110b进入雾化腔110c内与烟油气体混合,形成雾化气体,雾化气体经出气通道133a流出导气管133。

上述的油杯件130及雾化组件100,由于油杯主体形成有相连通的储油腔131a和开口槽131b,导气管133位于储油腔131a内,且导气管133的一端与油杯本体131连接,导气管133的另一端延伸至开口槽131b处,储油件135和导油件137均位于储油腔131a内并套设于导气管133,所述储油件135和所述导油件137沿所述储油腔131a内的烟油的导出方向依次层叠设置,储油件135内存储的烟油依次通过储油件135和导油件137导出,由于导油件137的过油速率小于储油件135的过油速率,使烟油经过储油件135和导油件137的速率依次减缓;在运输时,密封件139位于开口槽131b内并与油杯本体131弹性抵接,且密封件139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133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的端部,以封堵所述出气通道133a,实新烟油可靠地密封于储油腔131a内,加上导油件137的过油速率小于储油件135的过油速率,且烟油存储于储油件135且缓冲于导油件137内,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烟油容易从密封件139与油杯本体131的连接处渗漏的问题,也无需增加设置密封保护膜,解决了传统的油杯组件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存在漏油的情形;在使用时,将密封件139拆卸于油杯本体131,雾化件110位于开口槽131b内并与油杯本体131可拆卸连接,雾化件110与导油件137抵接,使雾化件110对导油件137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当油杯件130内的烟油使用完毕之后,将雾化件110拆卸于油杯本体131,更换新的油杯本体131即可,方便快捷,如此雾化件110可以重复使用,只需将用于储存烟油的油杯件130进行更换即可,大大提高了油杯组件的使用环保性。

进一步地,所述储油件135与所述储油腔131a的内周壁存在第一间隙,即所述储油件135与所述储油腔131a的内周壁非直接接触,使储油件135内存储的烟油仅能通过抵接于导油件137部位流入导油件137内,以免储油件135上的烟油从储油腔131a的内周壁漏油的情形。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油件137与所述储油腔131a的内周壁存在第二间隙,即所述导油件137与所述储油腔131a的内周壁非直接接触,使导油件137内的烟油仅能从导油件137与雾化件110抵接的部位导出,以免导油件137上的烟油从储油腔131a的内周壁漏油的情形。

为使储油件135具有较好的储油性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油件135为储油棉件,使储油件135具有较好的吸油及储油性能,同时使储油件135具有较好的弹性。相比于传统的纯油杯式的储油,在储油腔131a内增加储油件135,且储油件135储油件135为储油棉件,使烟油更好地存储在储油件135内,不易出现漏液的情形。

为使导油件137具有较好的导油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油件137为导油棉件,使导油件137具有较好的导油性能,同时使导油件137具有较好的弹性。在本实施例中,导油件137的过油速率小于储油件135的过油速率,使烟油通过导油件137的速率小于通过储油件135的速率。具体地,导油件137内的过油孔隙直径小于储油件135的过油孔隙直径,使烟油通过导油件137的速率小于通过储油件135的速率,进而使导油件137能够较好地进行稳定地导油。

进一步地,油杯件还包括定位件,导油件邻近储油件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定位槽,储油件邻近导油件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定位槽,定位件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内,使导油件和储油件通过定位件进行定位固定,以免导油件和储油件的抵接处相对移动而影响烟油从储油件流入导油件的效果较差的问题,进而使导油件和储油件之间更好地抵接导油。在本实施例中,定位件为定位管件,使储油件内的烟油部分可以通过定位件流入导油件内,实现储油件与定位件相对定位,同时提高了导油速率。具体地,定位管件的内壁形成有多个过流孔,多个过流孔间隔分布,且每一过流孔沿定位管件的轴向延伸开设,使储油件内的烟油部分可以通过定位件流入导油件内。为避免定位件的两端过度插入相应的定位槽内影响导油件与储油件之间的可靠定位,进一步地,定位件的外周壁的邻近定位件的两端处分别凸设有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导油件邻近储油件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与第一定位槽连通。储油件邻近导油件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槽与第二定位槽连通。第一限位柱用于在定位件插入第一定位槽内时抵接于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柱用于在定位件插入第二定位槽内时抵接于第二限位槽,第一限位柱对定位件插入第一定位槽的深度进行限位,第二限位柱对定位件插入第二定位槽的深度进行限位,避免定位件的两端过度插入相应的定位槽内影响导油件与储油件之间的可靠定位的问题。进一步地,定位件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定位件对称设置于导气管的两侧。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均为两个,每一定位件的两端分别位于相应的第一定位槽和相应的第二定位槽内,进而使导油件和储油件的抵接处更好地相对对位。

进一步地,导油件邻近储油件的一面为第一凹凸抵接面,储油件邻近导油件的一面为第二凹凸抵接面,第一凹凸抵接面与第二凹凸抵接面抵接定位,使导油件与储油件之间具有较大的抵接面积,进而使储油件的烟油更好地流入导油件内,加上导油件与储油件通过定位件进行定位固定,使储油件通过导油件进行可靠地导油。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139包括相连接的密封座139a和封堵部139b,所述密封座139a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并与所述油杯本体131弹性抵接,且所述密封座139a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133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的端部,所述封堵部139b位于所述出气通道133a内并与所述导气管133弹性抵接,使密封件139与油杯本体131弹性抵接,且所述密封件139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133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的端部。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座139a邻近所述导气管133的一侧开设有抵接槽1392,所述导气管133部分位于所述抵接槽1392内并与所述密封座139a抵接,使导气管133可靠地抵接于密封座139a。为使密封座139a与导气管133更紧密地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导气管133部分位于所述抵接槽1392内并与所述密封座139a套接,使抵接槽1392的底部抵接密封于导气管133邻近密封座139a的端部,同时使抵接槽1392的侧壁弹性抵接于导气管133的外周壁。进一步地,导气管133的外周缘开设有第一抵接斜面133b,抵接槽1392的内侧壁形成有第二抵接斜面1393,第一抵接斜面133b与第二抵接斜面1393弹性抵接,使密封座139a与导气管133紧密抵接。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座139a包括密封座本体1391和密封环1394,所述密封座本体1391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并与所述油杯本体131弹性抵接,且所述密封座本体1391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133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的端部,所述封堵部139b与所述密封座本体1391连接,使密封座139a与封堵部139b连接。所述密封环1394套设于所述密封座本体1391的周壁上,所述密封环1394弹性抵接于所述油杯本体131的内周壁上,使密封座本体1391的周壁还通过密封环1394紧密抵接于油杯本体131的内周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密封环1394套设于密封座本体1391的外周壁上。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杯本体131还开设有与所述开口槽131b连通的定位凹槽131d,所述密封环1394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定位凹槽131d内并与所述油杯本体131的内周壁弹性抵接,避免密封环1394相对于油杯本体131的内周壁相对移位的问题,使密封环1394可靠地弹性抵接于油杯本体131的内周壁上。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座本体1391的外周壁设有第一卡台1395,所述油杯本体131还开设有与所述开口槽131b连通的卡接槽131e,所述第一卡台1395卡入所述卡接槽131e内,使密封座本体1391与油杯本体131可靠地卡接。所述卡接槽131e还用于在使用时与所述雾化件110卡接,以便油杯本体131在使用时与雾化件110卡扣连接,进而使雾化件110与油杯本体131可靠地连接,同时实现雾化件110与油杯本体131可拆卸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卡台1395设于密封座本体1391的外周壁的远离封堵部139b的部位,密封环1394设于密封座本体1391的外周壁的邻近封堵部139b的部位,使储油腔131a内的烟油通过密封环1394可靠地进行密封,加上第一卡台1395卡入卡接槽131e内,使所述密封座本体1391与所述油杯本体131可靠地卡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台1395设于密封座本体1391的下方,即密封座本体1391密封连接于油杯本体131的内壁的部位位于密封座本体1391固定连接于油杯本体131的内壁的部位。

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密封座本体1391的远离封堵部139b的端部设有止挡凸台1396,止挡凸台1396抵接于油杯本体131的邻近密封座本体1391的端部,使密封座本体1391的密封并堵塞定位于油杯本体131的端部,以免密封座本体1391整体压入开口槽131b内不易快速取出。

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便于使用者通过拆拔块快速拔出密封座139a,更进一步地,止挡凸台1396的周缘凸设有拆拔块1397,以便使用者通过拆拔块快速拔出密封座139a。可以理解,当需要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拆拔块从开口槽内快速拔出密封座,并将雾化件110安装于开口槽内。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雾化件110包括固定座1102和导电加热件1104,固定座1102的外壁凸设有第二卡台112,第二卡台112用于在使用时卡入所述卡接槽131e内,使雾化件110与油杯本体131卡接。进气孔110b和雾化腔110c均开设于固定座1102。同时参见图5,导电加热件1104设于固定座1102,过气孔110a开设于导电加热件1104,导电加热件1104与导油件137抵接,使雾化件110与导油件137抵接。当导电加热件1104导电时,导电加热件1104产生热量,使导电加热件1104对导油件137进行抵接加热。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加热件1104开设有避位缺口,避位缺口与雾化腔110c连通,导气管133抵接于雾化腔110c的内壁上,使雾化腔110c与出气通道133a连通。

为使导电加热件更好地对导油件进行抵接加热,同时使导电加热件更好地与导油件进行对位,进一步地,导电加热件邻近导油件的一侧设有抵接凸台,导油件邻近导电加热件的一侧开设有抵接凹槽,抵接凸台位于抵接凹槽内并与导油件抵接,使导电加热件与导油件相对对位,进而使导电加热件可靠地与导油件对位抵接,增大了导电加热件与导油件的加热面积,使导电加热件更好地对导油件进行抵接加热。在本实施例中,抵接凸台呈半圆球状,抵接凹槽与抵接凸台相适配。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抵接凸台和抵接凹槽的数目可以为多个,多个抵接凸台与多个抵接凹槽一一对位抵接。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固定座1102包括固定座体111和安装部113,第二卡台112凸设于固定座体111的外周壁,固定座体111支撑并套设于安装部113的外周壁,使固定座体111将安装部113压紧抵接于导油件137,导电加热件1104设于安装部113,安装部113还将导电加热件1104压紧抵接于导油件137,使导电加热件1104的热量可靠地作用于导油件137。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孔110b开设于固定座体111,固定座体111和安装部113共同围成雾化腔110c。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固定座1102的外壁与油杯本体131紧密连接,使固定座1102与油杯本体131密封连接。进一步地,固定座1102还包括密封连接环115,安装部113的外周壁上开设有连接槽113a,密封连接环115套设于连接槽113a的内周壁上,密封连接环115部分凸出于连接槽113a,使密封连接环115弹性抵接于油杯本体131的内周壁上,进而使固定座1102的外壁与油杯本体131紧密连接。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导电加热件1104穿设于安装部113,使导电加热件1104更好地固定于安装部113。更进一步地,固定座体111开设有第一穿设孔111a和第二穿设孔111b,导电加热件1104的两端分别穿设于第一穿设孔111a和第二穿设孔111b,使导电加热件1104的两端更好地固定于固定座体111上。为使导电加热件1104更好地外接电源,进一步地,固定座体111开设有第一裸露孔111c和第二裸露孔111d,导电加热件1104均通过第一裸露孔111c和第二裸露孔111d裸露于外,使导电加热件1104更好地外接电源。

进一步地,固定座体111邻近安装部113的一侧凸设有卡勾,安装部113开设有与卡勾对应的卡勾槽,卡勾卡入卡勾槽内,使固定座体111与安装部113卡接。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座体111与安装部113之间不仅限于卡接,固定座体111与安装部113还可以螺纹连接或螺钉固定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1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组件1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雾化组件100包括雾化件110和油杯件130。油杯件130包括油杯本体131、导气管133、储油件135、导油件137以及密封件139。所述油杯本体131形成有相连通的储油腔131a和开口槽131b,所述开口槽131b用于在使用时连接于雾化件110。所述导气管133位于所述储油腔131a内,且所述导气管133的一端与所述油杯本体131连接,所述导气管133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开口槽131b处,所述导气管133开设有与所述开口槽131b连通的出气通道133a。所述储油件135位于所述储油腔131a内并套设于所述导气管133,所述储油件135用于存储烟油。所述导油件137位于所述储油腔131a内并套设于所述导气管133。

所述储油件135和所述导油件137沿所述储油腔131a内的烟油的导出方向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导油件137的过油速率小于所述储油件135的过油速率,避免因烟油通过导油件137的速率过快而出现漏油的情形。所述密封件139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并与所述油杯本体131弹性抵接,使密封件139与油杯本体131的内壁紧密连接,且所述密封件139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133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的端部,以封堵所述出气通道133a,所述密封件139用于在使用时拆卸于所述油杯本体131。所述雾化件110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并与所述油杯本体131可拆卸连接,所述雾化件110与所述导油件137抵接,以对所述导油件137上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所述雾化件110抵接于所述导气管133,所述雾化件110开设有过气孔110a、进气孔110b和雾化腔110c,所述雾化腔110c分别与所述出气通道133a、所述过气孔110a和所述进气孔110b连通,雾化件110加热烟油产生的烟油气体经过过气孔110a进入雾化腔110c内,外围的空气气流经进气孔110b进入雾化腔110c内与烟油气体混合,形成雾化气体,雾化气体经出气通道133a流出导气管133。

上述的电子雾化器10,由于油杯主体形成有相连通的储油腔131a和开口槽131b,导气管133位于储油腔131a内,且导气管133的一端与油杯本体131连接,导气管133的另一端延伸至开口槽131b处,储油件135和导油件137均位于储油腔131a内并套设于导气管133,所述储油件135和所述导油件137沿所述储油腔131a内的烟油的导出方向依次层叠设置,储油件135内存储的烟油依次通过储油件135和导油件137导出,由于导油件137的过油速率小于储油件135的过油速率,使烟油经过储油件135和导油件137的速率依次减缓;在运输时,密封件139位于开口槽131b内并与油杯本体131弹性抵接,且密封件139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133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的端部,以封堵所述出气通道133a,实新烟油可靠地密封于储油腔131a内,加上导油件137的过油速率小于储油件135的过油速率,且烟油存储于储油件135且缓冲于导油件137内,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烟油容易从密封件139与油杯本体131的连接处渗漏的问题,也无需增加设置密封保护膜,解决了传统的油杯组件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存在漏油的情形;在使用时,将密封件139拆卸于油杯本体131,雾化件110位于开口槽131b内并与油杯本体131可拆卸连接,雾化件110与导油件137抵接,使雾化件110对导油件137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当油杯件130内的烟油使用完毕之后,将雾化件110拆卸于油杯本体131,更换新的油杯本体131即可,方便快捷,如此雾化件110可以重复使用,只需将用于储存烟油的油杯件130进行更换即可,大大提高了油杯组件的使用环保性。

进一步地,电子雾化器10还包括电池杆200,电池杆200与雾化组件100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电池杆200与固定座体111可拆卸连接,电池杆200套设于油杯本体131,以便电池杆200与固定座体111拆装。具体地,电池杆200上凸设有第一磁吸件,固定座体111凸设有第二磁吸件,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磁性吸附,使电池杆200与固定座体111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电池杆200上开设有第一连接槽113a,第一磁吸件位于第一连接槽113a内并与电池杆200连接。固定座体111开设有第二连接槽113a,第二磁吸件位于第二连接槽113a内并与固定座体111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进一步地,电池杆200凸设有第一导电针210和第二导电针220,第一导电针210通过第一裸露孔111c与导电加热件1104抵接,第二导电针220通过第二裸露孔111d与导电加热件1104抵接,使第一导电针210和第二导电针220分别与导电加热件1104抵接,进而使导电加热件1104导电并产生热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油杯主体形成有相连通的储油腔131a和开口槽131b,导气管133位于储油腔131a内,且导气管133的一端与油杯本体131连接,导气管133的另一端延伸至开口槽131b处,储油件135和导油件137均位于储油腔131a内并套设于导气管133,所述储油件135和所述导油件137沿所述储油腔131a内的烟油的导出方向依次层叠设置,储油件135内存储的烟油依次通过储油件135和导油件137导出,由于导油件137的过油速率小于储油件135的过油速率,使烟油经过储油件135和导油件137的速率依次减缓;

2、在运输时,密封件139位于开口槽131b内并与油杯本体131弹性抵接,且密封件139压紧抵接于所述导气管133位于所述开口槽131b内的端部,以封堵所述出气通道133a,实新烟油可靠地密封于储油腔131a内,加上导油件137的过油速率小于储油件135的过油速率,且烟油存储于储油件135且缓冲于导油件137内,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烟油容易从密封件139与油杯本体131的连接处渗漏的问题,也无需增加设置密封保护膜,解决了传统的油杯组件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存在漏油的情形;

3、在使用时,将密封件139拆卸于油杯本体131,雾化件110位于开口槽131b内并与油杯本体131可拆卸连接,雾化件110与导油件137抵接,使雾化件110对导油件137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当油杯件130内的烟油使用完毕之后,将雾化件110拆卸于油杯本体131,更换新的油杯本体131即可,方便快捷,如此雾化件110可以重复使用,只需将用于储存烟油的油杯件130进行更换即可,大大提高了油杯组件的使用环保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