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2021-10-12 15:3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隔热 效能 厨具 燃气灶 好灶用


1.本发明涉及家用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热效能好的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燃气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锅具搭置在锅支架上来加热,锅与燃烧器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间隔,这样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除了用来加热锅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逸到周围环境中,造成能源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内国内就出现了一些集热聚能罩,如中国专利cn203404823u所公开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圈和具有其的燃气灶”,聚能圈是包围设置在燃烧器外围的节能部件,对于应用有聚能圈的燃气灶来说,由于受到聚能圈的阻挡,因而向燃烧器提供的侧向二次空气会进一步受到影响,此外,应用有聚能圈的燃气灶,其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均为侧向进风,虽然在流经聚能圈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时二次空气能被预热,但由于预热面小的原因而造成二次空气的预热效果不佳,为此本技术人提供了如专利号为zl 201821338317.6(cn209459017u)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燃气灶》其公开了一种灶用隔热罩,该灶用隔热罩包括有环形的罩体,所述罩体的中央形成有环形腔,所述罩体为双层并具有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在形成所述环形腔的内侧壁上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连通所述环形腔与所述空腔的出气孔,所述罩体在外侧壁或底壁上则开设有供外界空气流入所述空腔的进气孔,为了能确保灶用隔热罩向燃烧器提供的侧向二次空气顺畅并足量,所述进气孔与外部的供气部连接,优选地该供气部可以为鼓风机。
3.上述专利申请公开了为了充分燃烧有效地预热了二次空气,但除了二次空气,燃气灶燃烧器为了充分燃烧还需要在引射燃气时补充一次空气,而同样为了预热一次空气,还需要对现有的灶用隔热罩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向燃烧器提供经预热的一次空气的灶用隔热罩。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6.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灶用隔热罩,包括有环形的罩体,所述罩体的中央形成有环形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还具有下层罩,所述下层罩与所述罩体形成有预热空腔,所述下层罩在形成所述环形腔的内侧壁上局部开设有连通所述环形腔与所述预热空腔的补风口,所述罩体在外侧壁或底壁上则开设有供外界空气流入所述预热空腔的进气部。
7.为了能使补风口流出的空气为预热后的空气,优选地,所述下层罩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能将所述补风口与所述预热空腔隔开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8.分隔件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从结构简单的角度出发,优选地,所述分隔件包括有竖向间隔设置的两块侧板,所述两块侧板之间具有连通所述预热空腔与所述补风口的间隙。两块侧板的能将预热空腔与补风口风隔开,其中预热空腔为相对封闭的空腔,为此能更好地预热空气,进而在燃烧器的引射管的引射作用下能将驱使预热空腔的空气预热后经间隙流出至补风口,在引射入对应引射管时作为一次空气与燃气共同进入。
9.为了更好地实现在燃烧器的引射管的引射作用下能将驱使预热空腔的空气预热后更快地经间隙流出至补风口,优选地,相较所述预热空腔更为下沉,所述补风口邻近所述间隙具有自上而下逐渐向所述补风口倾斜的导流坡。
10.为了更好地预热经进气部进入预热空腔的空气,优选地,所述下层罩的底壁包括对应所述预热空腔的第一底壁,所述第一底壁的上表面具有沿径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预热槽以及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预热槽。
11.为了更好地实现更好地聚能效果,优选地,所述罩体为双层结构,包括有上层罩和中层罩,所述下层罩与中层罩之间形成有环形缝,所述环形缝构成所述进气部,所述下层罩沿周向间隔地向所述中层罩延伸的至少两个连接筋。通过连接筋将下层罩和中层罩通过点接触的方式连接,可避免罩体在燃烧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热向下传导至下层罩,进而传导至燃气灶面板后造成的燃气灶面板过热现象。
12.为了更好地支承锅具,优选地,所述上层罩的上表面沿周向设置有锅支脚。
13.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包括燃气灶面板以及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有:
14.基座;
15.内环火盖,设置在基座之上,并且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内环混气室;
16.内引射管,包括有入气口端和出气口端,所述内引射管的出气口端与所述内环混气室相连通;
17.其特征在于:
18.所述隔热罩的环形腔围住所述燃烧器而搁置在燃气灶面板上,所述罩体的补风口与所述内引射管的出气口端对齐设置。
19.为了更好地实现外环火盖的出火均匀性,优选地,还包括有外环火盖以及外引射管,所述外环火盖也设置在所述基座之上,并且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外环混气室,所述外环混气室包括有内环壁、外环壁以及连接内环壁和外环壁的底环壁,所述底环壁具有至少一处下凹口,所述外引射管的出气端与所述下凹口相连通,所述下凹口处上覆盖有匀流板。匀流板的设置能加强经外引射管流出的燃气更均匀地流入外环混气室。
20.为了加强燃烧器的引射能力,提高燃烧效率,外引射器分有两个,为此优选地,所述下凹口具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所述底环壁的下凹处分隔为第一下凹口和第二下凹口,而所述第一下凹口具有朝所述分隔部方向倾斜的第一坡部,所述第二下凹口具有朝所述分隔部方向倾斜的第二坡部,对应地,所述外引射器包括有出气端与第一下凹口相连通的第一外引射器以及出气端与第二下凹口相连通的第二外引射器。
21.为了实现外环火盖的燃烧效率,优选地,所述第一下凹口处上覆盖有第一匀流板,所述第一匀流板包括有对应所述第一坡部的第一封闭部以及对应所述第一下凹口处中除第一封闭部的第一开放部,所述第一开放部具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并且所述第一封闭部
自所述分隔部向所述第一开放部逐渐向上倾斜。第一封闭部起到将从第一外引射器引射出的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更快地导引入第一开放部,由于第一开放部具有至少两个通孔,为此燃气和一次空气可因第一开放部而使得更均匀地流向外环混气室。
22.同样地,所述第二下凹口处上覆盖有第二匀流板,所述第二匀流板包括有对应所述第二坡部的第二封闭部以及对应所述第二下凹口处中除第二封闭部的第二开放部,所述第二开放部具有至少两个第二通孔,并且所述第二封闭部自所述分隔部向所述第二开放部逐渐向上倾斜。第二封闭部起到将从第二外引射器引射出的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更快地导引入第二开放部,由于第二开放部具有至少两个通孔,为此燃气和一次空气可因第二开放部而使得更均匀地流向外环混气室。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从灶用隔热罩的进气部流入的空气进入隔热罩的预热空腔中能被有效预热,预热后的空气能被燃烧器的引射作用下流出补气口,从而进入燃烧器的引射管中以提供了经预热后的一次空气,进而有效地提高燃气利用率,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该燃气灶能利用设置在灶具面板上的隔热罩流出的经预热后的空气连同燃气被引射管引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燃气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灶用隔热罩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的剖视图;
2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层罩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4的剖视图;
29.图6为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外环混气室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匀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匀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4.如图1~9所示,为本发明最佳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灶用隔热罩包括有环形的罩体1,罩体1的中央形成有环形腔11,罩体1还具有下层罩12,下层罩12与罩体1形成有预热空腔13,下层罩12在形成环形腔11的内侧壁上局部开设有连通环形腔11与预热空腔13的补风口14,罩体1在外侧壁或底壁上则开设有供外界空气流入预热空腔13的进气部15,从灶用隔热罩的进气部15流入的空气进入隔热罩的预热空腔13中能被有效预热,预热后的空气能被燃烧器4的引射作用下流出补气口,从而进入燃烧器4的引射管中以提供了经预热后的一次空气,进而有效地提高燃气利用率。
35.具体地,为了能使补风口14流出的空气为预热后的空气,下层罩1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分隔件2,分隔件2能将补风口14与预热空腔13隔开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其中分隔件2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从结构简单的角度出发,优选地,分隔件2包括有竖向间隔设置的两块侧板,两块侧板之间具有连通预热空腔13与所述补风口14的间隙21,两块侧板的能将预
热空腔13与补风口14风隔开,其中预热空腔13为相对封闭的空腔,为此能更好地预热空气,进而在燃烧器4的引射管的引射作用下能将驱使预热空腔13的空气预热后经间隙21流出至补风口14,在引射入对应引射管时作为一次空气与燃气共同进入。另外为了更好地实现在燃烧器4的引射管的引射作用下能将驱使预热空腔13的空气预热后更快地经间隙21流出至补风口14,而相较预热空腔13更为下沉,补风口14邻近间隙21具有自上而下逐渐向补风口14倾斜的导流坡141。其中下层罩12的底壁包括对应预热空腔13的第一底壁121,第一底壁121的上表面具有沿径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预热槽1211以及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预热槽1212,第一预热槽1211和第二预热槽1212交叉设置能使得空气在预热空腔13中停留的时间更久,预热效率更高。而为了更好地实现更好地聚能效果,本实施里的罩体1为双层结构,包括有上层罩101和中层罩102,下层罩12与中层罩102之间形成有环形缝103,环形缝103构成进气部15,下层罩12沿周向间隔地向所述中层罩102延伸的至少两个连接筋104,通过连接筋104将下层罩12和中层罩102通过点接触的方式连接,可避免罩体1在燃烧器4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热向下传导至下层罩12,进而传导至燃气灶面板后造成的燃气灶面板过热现象。最后为了更好地支承锅具,上层罩101的上表面沿周向设置有锅支脚1011。
36.另外,燃气灶包括燃气灶面板(图中未显示)以及燃烧器4,燃烧器4包括有基座41、设置在基座41之上,并且与基座41之间形成内环混气室43的内环火盖42以及内引射管44,该内引射管44包括有入气口端441和出气口端442,内引射管44的出气口端442与内环混气室43相连通,而隔热罩的环形腔11围住燃烧器4而搁置在燃气灶面板上,罩体1的补风口14与内引射管44的出气口端442对齐设置,该燃气灶能利用设置在灶具面板上的隔热罩流出的经预热后的空气连同燃气被引射管引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燃气燃烧效率。为了更好地实现外环火盖45的出火均匀性,还包括有外环火盖45以及外引射管46,外环火盖45也设置在基座41之上,并且与基座41之间形成外环混气室47,外环混气室47包括有内环壁471、外环壁472以及连接内环壁471和外环壁472的底环壁473,底环壁473具有至少一处下凹口4731,外引射管46的出气端461与下凹口4731相连通,下凹口4731处上覆盖有匀流板5,匀流板5的设置能加强经外引射管46流出的燃气更均匀地流入外环混气室47。其中为了加强燃烧器4的引射能力,提高燃烧效率,外引射器分有两个,为此优选地,下凹口4731具有分隔部4731b,分隔部4731b将底环壁473的下凹口4731分隔为第一下凹口4732和第二下凹口4733,而第一下凹口4732具有朝分隔部4731b方向倾斜的第一坡部4732a,第二下凹口4733具有朝分隔部4731b方向倾斜的第二坡部4733a,对应地,外引射器包括有出气端461与第一下凹口4732相连通的第一外引射器6以及出气端461与第二下凹口4733相连通的第二外引射器70。而为了实现外环火盖45的燃烧效率,第一下凹口4732处上覆盖有第一匀流板5,第一匀流板5包括有对应第一坡部4732a的第一封闭部5a以及对应第一下凹口4732处中除第一封闭部5a的第一开放部5b,第一开放部5b具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51b,并且第一封闭部5a自分隔部4731b向第一开放部5b逐渐向上倾斜,第一封闭部5a起到将从第一外引射器6引射出的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更快地导引入第一开放部5b,由于第一开放部5b具有至少两个通孔,为此燃气和一次空气可因第一开放部5b而使得更均匀地流向外环混气室47。同样地,第二下凹口4733处上覆盖有第二匀流板7,第二匀流板7包括有对应第二坡部4733a的第二封闭部7a以及对应第二下凹口4733处中除第二封闭部7a的第二开放部7b,第二开放部7b具有至少两个第二通孔71b,并且第二封闭部7a自分隔部4731b向第二开放部7b逐渐向上倾斜,第
二封闭部7a起到将从第二外引射器70引射出的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更快地导引入第二开放部7b,由于第二开放部7b具有至少两个通孔,为此燃气和一次空气可因第二开放部7b而使得更均匀地流向外环混气室47。
37.具体过程如下,本发明的隔热罩为上层罩101和中层罩102形成的二层结构的罩体1和下层罩12共同形成的三层罩,其中上层罩101和中层罩102形成的罩体1内还设置有蓄热材料,以起到更好地聚能效果,而下层罩12与中层罩102之间形成构成进气部15的环形缝103,并且下层罩12沿周向间隔地向中层罩102延伸的至少两个连接筋104,通过连接筋104将下层罩12和中层罩102通过点接触的方式连接,可避免罩体1在燃烧器4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热向下传导至下层罩12,进而传导至燃气灶面板后造成的燃气灶面板过热现象,该隔热罩还包括有预热空腔13和补风口14,二者通过间隙21相流体连通,而当隔热罩通过环形腔11围住燃烧器4而搁置在燃气灶面板上时,隔热罩的补气口相较预热空腔13更为下沉,且隔热罩的补风口14与内引射管44的出气口端442对齐设置,该燃气灶能利用设置在灶具面板上的隔热罩流出的经预热后的一次空气连同燃气被引射管引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燃气燃烧效率,最后,为了提高外环火盖45的燃烧效率,本实施例的外环火盖45为红外燃烧器4,其中为了加强燃烧器4的引射能力,提高燃烧效率,对应红外燃烧器4的外引射器、外引射管46分有两个即第一外引射管46a和第二外引射管46b,为此外环火盖45为了提高燃气和一次空气在外环混气室47内的混合,外环混气室47具有与外引射管46的出气端461直接连接的下凹口4731具有分隔部4731b,分隔部4731b将底环壁473的下凹口4731分隔为第一下凹口4732和第二下凹口4733,并在第一下凹口4732以及第二下凹口4733的作用下实现经第一外引射管46a和第二外引射管46b流出的燃气和一次空气分别围绕外环混气室47的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流动,同时因第一匀流板5和第二匀流板7的作用下,最终实现燃气和一次空气于外环混气室47内具有更好地混合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