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轮胎、车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0: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代步 车轮 轮胎 车辆 工具


1.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胎、车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2.免充气轮胎也就是不用充气的轮胎,不借助空气,仅利用轮胎自身材料和结构实现支撑、缓冲性能。
3.现有的免充气轮胎,部分使用纯实心橡胶胎,体验感较差,减振效果不好,而部分使用轴向打孔胎,在装胎后都会由于橡胶压缩变形量不均一,而导致骑行时存在一格一格的颠簸感,导致轮胎的舒适性不高,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轮胎、车轮及车辆。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轮胎,包括:轮胎体;
6.所述轮胎体沿周向方向设有筋条,多个空腔分布在所述筋条两侧,所述空腔具有开口,且所述开口位于所述轮胎体的内周面,位于所述筋条同侧的相邻的所述开口之间形成连接部。
7.进一步地,所述筋条沿所述轮胎体的周向方向设在所述轮胎体的中间位置。
8.进一步地,所述筋条的一侧位于所述轮胎体的内周面,另一侧位于所述轮胎体的外周面。
9.进一步地,所述筋条两侧的两个所述开口以所述筋条为对称轴呈轴对称形状。
10.进一步地,所述筋条一侧的所述开口的中心与所述筋条另一侧的所述连接部相对。
11.进一步地,所述轮胎体上的各个所述开口的形状相同。
12.进一步地,所述开口的形状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跑道形、胶囊形、菱形。
13.进一步地,所述开口沿所述轮胎体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开口沿所述轮胎体周向方向上的尺寸。
14.进一步地,所述筋条一侧的多个所述开口沿所述轮胎体的周向方向间隔第一间距均匀分布,所述筋条另一侧的多个所述开口沿所述轮胎体的周向方向间隔第二间距均匀分布。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相等;或者,所述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不相等。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轮,包括轮圈和轮辐,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轮胎。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轮。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轮胎、车轮及车辆,轮胎包括轮胎体,轮胎体沿周向方向设有筋条,多个空腔分布在筋条两侧,空腔具有开口,且开口位于轮胎体的内周面,位于筋条同侧的相邻的开口之间形成连接部。如此一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多个空腔之间的筋条主要支撑的作用,而位于筋条两侧的连接部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已匹配于轮胎体中间压力大两侧压力小的特点,即更加符合轮胎的压力分配,可有效提高轮胎的整体减振效果,提高骑行舒适性,轮胎的磨损小,续航能力较好。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轮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轮胎的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轮胎的开口的一种局部布局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轮胎的开口的另一种局部布局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轮胎的开口的另一种局部布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
27.此外,“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间接地连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28.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29.实施例一
30.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轮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轮胎,用于固定到轮圈(图中未示出),并可与轮辐组成形成车轮,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轮胎,可以应用于以下任一种车辆:自行车、电动滑板车、电动平衡车、电动车、汽车、卡丁车、漂移车等。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轮胎包括轮胎体10。
31.请结合图2,所述轮胎体10沿周向方向设有筋条11,多个空腔12分布在所述筋条11两侧,所述空腔12具有开口121,且所述开口121位于所述轮胎体10的内周面,位于所述筋条11同侧的相邻的所述开口121之间形成连接部13。
32.具体地,所述筋条11围绕所述轮胎体10一周设在所述轮胎体10的内部,多个所述空腔11在所述轮胎体10上沿着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并分布于所述筋条11的两侧,这里的所述筋条11将所述轮胎体10分成沿所述轮胎体10宽度方向的左右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所述轮胎体10上均设有多个所述空腔11,各个所述空腔11在所述轮胎体10的内周面上都设有所述开口121,即多个所述开口121也分布于所述筋条11的两侧;其中,位于所述筋条11同一侧的两个相邻开口121之间形成所述连接部13,即所述连接部13是位于所述筋条11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空腔11的阻隔部分,所述连接部12的一侧位于所述轮胎体10的内周面上,另一侧位于所述空腔11的腔底部,或者说另一侧位于所述轮胎体10的外周上。
33.在本实施例中,将多个所述空腔11分布于所述筋条11的两侧,以及在位于所述筋条11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空腔11之间设置所述连接部13,通过所述筋条来承载所述轮胎体10中部较大的压力,以及通过所述连接部13承载所述轮胎体10两侧较小的压力,且所述筋条11围绕所述轮胎体10一周具有较大的压力承受能力,而所述连接部13则是间隔设置承压能力较小,这也与所述轮胎体10中间压力大两侧压力小的特点相匹配,即更加符合轮胎的压力分配,可有效提高轮胎的整体减振效果,提高骑行舒适性,轮胎的磨损小,续航能力较好。
34.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中,为了提升所述筋条11对所述轮胎体10中部压力的承受能力,所述筋条11沿所述轮胎体10的周向方向设在所述轮胎体10的中间位置。
35.具体地,所述筋条11位于所述轮胎体10的正中央,而所述轮胎体10的正中央恰好是所述轮胎体10需要承载压力最大的位置,如此设计可以进一步提升所述轮胎体10的压力承受能力。
36.另外,所述筋条11的一侧位于所述轮胎体10的内周面,另一侧位于所述轮胎体10的外周面。
37.具体地,所述筋条11围绕着所述轮胎体10的轴向方向设在所述轮胎体10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之间,在使用时一侧与所述轮胎体10内的轮圈接触,另一侧则直接与路面接触,以起到很好的支撑施加至所述轮胎体10上面的载重的作用。
38.进一步地,请结合图3,所述筋条11两侧的两个所述开口121以所述筋条11为对称轴呈轴对称形状。
39.具体地,这里的所述筋条11可以看做是沿所述轮胎体10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在同一位置处的两个所述开口121的对称轴,即在所述筋条11位于同一位置处的两个所述开口121的形状是相同的,这里在所述筋条11位于同一位置处的两个所述开口121可以称作为一对开口121,即这里的一对开口121中的两个开口的形状是相同的,如此设计可以使得所述轮胎体11在所述筋条11两侧具有相同的承压能力,有利于提升所述轮胎体10承压的平衡性。
40.另外,对于以上实施例中相邻的两对开口121的形状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如图4所示,相邻的两对开口121的形状是不同的,而如图3所示,相邻的两对开口121的形状是相同的。
41.更进一步地,对于相邻的两对开口121的形状是相同的情况,即图3所示出的情况,即是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轮胎体10上的各个所述开口121的形状相同,即在所述轮胎10的内周面上设有多个形状相同的所述开口121,通过设置多个形状相同的所述开口121分布于所述筋条11的两侧可以使得所述轮胎体10的两侧具有相同的承压能力,有利于提升所述轮胎体10在滚动时的平衡性。
42.请结合图5,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筋条11一侧的所述开口121的中心与所述筋条11另一侧的所述连接部13相对。
43.具体地,所述筋条11两侧的所述开口121并不是以所述筋条11为对称轴对称分布的,而是沿着所述轮胎体10的周向方向错位分布,所谓错位分布即所述筋条11两侧的所述连接部13并不是相对的,而是间隔一端距离设置,所述筋条11一侧的所述连接部13对着所述筋条11另一侧的所述开口121,而非所述筋条11另一侧的所述连接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筋条11一侧的所述连接部13对着所述筋条11另一侧的所述开口121的中心位置,如图5中虚线所示。
44.如此设计,所述开口121位置的承压能力较小,而位于所述筋条10另一侧的所述连接部13具有较好的承压能力,可以起到为对侧开口121位置的承压能力进行补偿,使得所述轮胎体10的承压能力更加均衡;另外,可以有效避免因所述开口121尺寸较大而引起局部承压能力薄弱而带来的颠簸感,提升所述轮胎体10在滚动时车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45.进一步地,所述开口121的形状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跑道形、胶囊形、菱形。
46.具体地,所述空腔12可以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跑道形、胶囊形以及菱形中任一种为截面的柱状结构,以在所述轮胎体10的内周面形成以上形状中的任意一种,这些形状可以根据所述轮胎的规格以及所述轮胎的使用环境进行选择。
47.另外,请结合图3,所述开口121沿所述轮胎体10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开口121沿所述轮胎体10周向方向上的尺寸。
48.具体地,本实施例是以所述开口121的形状为长方形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构成对其他形状的排除,如图中所示长方形结构的所述开口121的长边沿所述轮胎体10周向方向布置,所述开口121的短边沿所述轮胎体10宽度方向布置,如此结构可以最佳限度的匹配于所述轮胎体10的形状,增大位于所述开口121外侧到所述轮胎体10的胎侧的宽度,从而增大所述轮胎体10两侧的承压能力,进一步提升所述轮胎的强度。
49.请结合图3

图5,所述筋条11一侧的多个所述开口121沿所述轮胎体10的周向方向间隔第一间距均匀分布,所述筋条11另一侧的多个所述开口121沿所述轮胎体10的周向方向间隔第二间距均匀分布。
50.具体地,以所述筋条11为界两侧的多个所述开口121分别沿着所述轮胎体10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其中一侧的两个所述开口121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间距,另一侧的两个所述开口121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二间距。如此设计,可以使得所述轮胎体10沿周向方向的各处具有相同的承压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所述轮胎滚动时的顺滑度,避免局部承压不同而带来的颠簸感,提升所述车辆的驾乘舒适性。
51.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相等,即所述筋条11两侧的所述开口121大小形状相同,且相邻所述开口121的间距
相同,从而使得所述轮胎体10沿周向方向的各处具有相同的承压能力,进一步提升所述轮胎滚动时的顺滑度,避免局部承压不同而带来的颠簸感,提升所述车辆的驾乘舒适性;另外,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也可以不相等,这是因为所述开口121大小形状可以不相同,通过对所述筋条11两侧的相邻所述开口121之间的间距大小进行差异化处理,可以达到所述轮胎体10沿周向方向的各处具有相同承压能力的效果,进而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所述轮胎滚动时的顺滑度,避免局部承压不同而带来的颠簸感,提升所述车辆的驾乘舒适性。
52.实施例二
5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轮,包括轮圈和轮辐,以及如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轮胎。
54.本实施例中的车轮中的轮胎的结构与功能与实施例一相同,具体可以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55.实施例三
5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可以包括以下任一种:自行车、电动滑板车、电动平衡车、电动车、汽车、卡丁车、漂移车等等。具体的,本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体,还包括如实施例二所提供的车轮。
57.本实施例中的车辆所使用的轮胎的结构与功能与实施例一相同,具体可以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58.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5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