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及安装方法与流程

2021-10-12 20: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隔舱 安装 防撞 定位 方法


1.本发明涉及气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2.在一些高级公务轿车中,为了提高前排乘座的强度,并提高该车的档次,增加美观度,通常在前后排乘座之间设置隔舱。但是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由于隔舱的存在,会导致后排乘员的身体部位与隔舱发生碰撞,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3.现有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的结构种类虽然较多,但是由于所应用的安装位置不同,因此各种气帘无法通用,也就无法将现有气帘直接安装到隔舱上作为保护后排乘员使用,因此,我们提出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及安装方法,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现有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的结构种类虽然较多,但是由于所应用的安装位置不同,因此各种气帘无法通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及安装方法。
5.本发明提出的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包括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对称设置的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外壳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分别套设啮合盘和啮合齿轮,所述啮合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所述啮合盘与啮合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呈矩阵排列的啮合杆,所述啮合杆的数量为四个,每上下相邻的两个啮合杆相互靠近的一端上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定位弹簧,所述第一外壳内设有四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啮合杆转动连接,每上下相邻的两个连接杆的一端上转动连接有同一个拉动杆,所述第一外壳内设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分别与啮合盘和拉动杆相配合,所述第二外壳内设有调节机构,所述第一外壳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气帘。
6.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定位杆、套管、拉伸弹簧、调节齿轮、带动杆、弧形杆和拉动带,所述弧形杆的数量为四个,所述调节齿轮和带动杆的数量均为八个,所述定位杆、套管和拉伸弹簧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调节齿轮转动连接在第一外壳的前侧内壁上,所述调节齿轮与带动杆固定连接,所述带动杆与弧形杆转动连接,所述弧形杆滑动连接在第一外壳的前侧内壁上,所述拉伸弹簧靠近电机输出轴的一侧与定位杆远离电机输出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拉伸弹簧的远离电机输出轴的一侧与套管远离电机输出轴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与套管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定位杆靠近电机输出轴的一端与啮合齿轮远离电机输出轴的一侧相啮合,所述拉动带远离电机输出轴的一端与定位杆靠近电机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拉动带与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套管与第一外壳的前侧内壁转动连接,连接机构用于将定位杆和啮合杆连接起来,在电机拉动定位杆时,定位杆可控制
啮合杆与第一齿条脱离,来对第一齿条解锁。
7.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齿形带、贴合杆、齿形带轮、转动杆、旋钮、绞绳、转动齿轮、第二齿条、滑动杆、压缩弹簧、圆柱、t字杆、配合杆和滑轨,所述旋钮的前端与转动杆的后侧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的底端延伸至第二外壳内,所述齿形带轮、压缩弹簧、第二齿条和滑动杆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滑轨远离电机输出轴的一侧与滑动杆靠近电机输出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滑动连接在第二外壳的内壁上,所述压缩弹簧与滑动杆固定连接,所述配合杆与t字杆固定连接,所述配合杆与滑轨相配合,所述t字杆与第二齿条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齿条滑动连接在第二外壳的前侧内壁上,所述第二齿条与转动齿轮相啮合,靠近电机输出轴的转动齿轮的后侧与齿形带轮的前侧固定连接,远离电机输出轴的齿形带轮的后侧与贴合杆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贴合杆转动连接在第二外壳的内壁上,所述齿形带套设在齿形带轮上,所述绞绳与旋钮固定连接,所述绞绳与转动齿轮固定连接,调节机构用于调节贴合杆的角度,就可更好的适配汽车内壁。
8.优选的,所述配合杆的后侧固定安装有对称设置的圆柱,所述圆柱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圆柱的外侧与滑轨的内壁滑动连接,使得配合杆在被拉动时可带动两个滑轨相互靠近,滑轨再带动两个滑动杆与齿形带分离,对齿形带解锁。
9.优选的,所述第二外壳上开设有矩形凹槽,所述贴合杆的外侧与矩形凹槽内壁滑动连接,使得贴合杆可在第二外壳内转动,来适配不同车型的内壁。
10.优选的,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上开设有垂直滑槽,所述滑动杆的后侧与垂直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使得滑动杆可在第二外壳的内壁上滑动与齿形带分离。
11.优选的,所述啮合盘上开设有等间距排列的多个连接槽,所述定位杆与连接槽的内壁滑动接触,在定位杆与连接槽啮合时,定位杆转动就可带动啮合盘转动。
12.优选的,所述贴合杆上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所述处理器与电机电连接,所述处理器与气帘电连接,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贴合杆与汽车内壁的对接情况,处理器则用于控制电机和气帘。
13.本发明还提出了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需要将气帘安装到汽车内时,先将第一外壳横置在汽车内,然后再通过处理器启动电机,电机旋转先会收卷拉动带,然后拉动带再拉动定位杆插入到啮合盘内,与啮合盘上的连接槽啮合,此时电机输出轴就会带动定位杆转动,定位杆再带动啮合盘和啮合齿轮转动,在两个定位杆被拉动的同时还会拉动弧形杆,弧形杆再通过带动杆带动调节齿轮在第一外壳的内壁上转动,调节齿轮再带动与其啮合的另一个调节齿轮转动,此时四个弧形杆就会相互靠近来组成一个环状物体,然后定位杆就会在四个弧形杆的内层滑动,弧形杆在被拉动的同时还会拉动拉动杆,拉动杆再拉动连接杆,连接杆再拉动两个啮合杆在第一外壳的内壁上滑动,使得两个啮合杆相互靠近并收缩定位弹簧,此时啮合杆就会放开两个第一齿条,对第一齿条解除定位,然后啮合齿轮转动再带动两个第一齿条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此时两个第一齿条就会带动两个第二外壳相互远离,两个外壳就会带动两个贴合杆相互远离,两个贴合杆就会与汽车的左侧和右侧内壁接触,此时就将第一外壳固定在了汽车内,s2:当贴合杆在与汽车内壁接触时就会触发贴合杆上的压力传感器,当压力传感
器检测到一定压力时就会通过处理器停止电机,当处理器检测到较大的震动时就会启动气帘;s3:当电机停止后啮合杆通过定位弹簧复位,啮合杆重新与第一齿条啮合,对第一齿条的位置形成定位,也就形成了对第二外壳和贴合杆的定位,同时第一外壳横置在汽车内,定位杆再通过拉伸弹簧复位与啮合盘脱离,定位杆再推动弧形杆复位,两个定位杆再拉动两个拉动带,带动两个拉动带复位,拉动带还会拉动电机输出轴反转;s4:当贴合杆的位置不适合将第一外壳安装在车内时,可通过在第一外壳的后侧摇动转动杆来调节贴合杆的位置,先在转动杆上转动旋钮,旋钮再带动转动齿轮转动,转动齿轮再带动上方或者下方的第二齿条向左侧移动,第二齿条再拉动t字杆,t字杆再拉动配合杆,配合杆再拉动两个圆柱在滑轨内滑动,就会带动两个滑轨相互靠近,两个滑轨再拉动两个滑动杆相互靠近并压缩压缩弹簧,两个滑动杆再与齿形带的内侧脱离,对齿形带解锁,然后再摇动转动杆,转动杆再带动左侧位置的齿形带轮转动齿形带轮再带动齿形带转动,齿形带再带动位于右侧位置的齿形带轮转动,位于右侧位置的齿形带轮再带动贴合杆转动来适配车内壁上的弧度,调节好之后先松开旋钮,旋钮放开绞绳,绞绳再放开转动齿轮,然后再两个滑动杆就会通过压缩弹簧复位来重新与齿形带啮合,对齿形带进行定位,就会对贴合杆的当前位置进行定位。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启动电机,电机先对两个第一齿条进行解锁,然后再带动两个第一齿条相互远离,两个第一齿条再带动两个第二外壳相互远离,两个第二外壳再带动两个贴合杆相互远离,来紧贴汽车内壁,此时就将第一外壳固定在了汽车内,第一外壳的底部还安装了气帘,就可对后排乘客进行有效保护。
15.2、通过旋转旋钮,旋钮先对齿形带进行解锁,然后再转动转动杆,转动杆再通过齿形带带动贴合杆转动,贴合杆就会在第二外壳内转动,此时就调节了贴合杆的角度,贴合杆就可适配不同弧度的汽车内壁。
16.本发明通过启动电机,电机带动两个第二外壳相互远离,第二外壳带动贴合杆紧贴汽车内壁,就可直接将第一外壳安装在汽车内,第一外壳底部安装有气帘,贴合杆的角度还可进行调节,就可适配不同弧度的汽车内壁。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的结构三维图;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的结构主视图;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的结构定位杆与弧形杆的连接仰视图;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的结构a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的结构b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的结构c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的安装方法的系统框图。
18.图中:1第一外壳、2第二外壳、3第一齿条、4气帘、5齿形带、6贴合杆、7齿形带轮、8转动杆、9旋钮、10绞绳、11拉动杆、12定位弹簧、13连接杆、14啮合杆、15电机、16啮合盘、17
啮合齿轮、18定位杆、19套管、20拉伸弹簧、21调节齿轮、22带动杆、23弧形杆、24拉动带、25转动齿轮、26第二齿条、27滑动杆、28压缩弹簧、29圆柱、30 t字杆、31配合杆、32滑轨、33处理器、34压力传感器、35矩形凹槽、36垂直滑槽、37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实施例
20.参考图1

7,本实施例中提出了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包括第一外壳1,第一外壳1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对称设置的第二外壳2,第二外壳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外壳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一齿条3,第二外壳2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电机15,电机15的输出轴上分别套设啮合盘16和啮合齿轮17,啮合齿轮17与第一齿条3相啮合,啮合盘16与啮合齿轮17固定连接,第一外壳1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呈矩阵排列的啮合杆14,啮合杆14的数量为四个,每上下相邻的两个啮合杆14相互靠近的一端上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定位弹簧12,第一外壳1内设有四个连接杆13,连接杆13与啮合杆14转动连接,每上下相邻的两个连接杆13的一端上转动连接有同一个拉动杆11,第一外壳1内设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分别与啮合盘16和拉动杆11相配合,第二外壳2内设有调节机构,第一外壳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气帘4,连接机构包括定位杆18、套管19、拉伸弹簧20、调节齿轮21、带动杆22、弧形杆23和拉动带24,弧形杆23的数量为四个,调节齿轮21和带动杆22的数量均为八个,定位杆18、套管19和拉伸弹簧20的数量均为两个,调节齿轮21转动连接在第一外壳1的前侧内壁上,调节齿轮21与带动杆22固定连接,带动杆22与弧形杆23转动连接,弧形杆23滑动连接在第一外壳1的前侧内壁上,拉伸弹簧20靠近电机15输出轴的一侧与定位杆18远离电机15输出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拉伸弹簧20与远离电机15输出轴的一侧与套管19远离电机15输出轴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定位杆18与套管19的内壁滑动连接,定位杆18靠近电机15输出轴的一端与啮合齿轮17远离电机15输出轴的一侧相啮合,拉动带24远离电机15输出轴的一端与定位杆18靠近电机15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拉动带24与电机15输出轴固定连接,套管19与第一外壳1的前侧内壁转动连接,连接机构用于将定位杆18和啮合杆14连接起来,在电机15拉动定位杆18时,定位杆18可控制啮合杆14与第一齿条3脱离,来对第一齿条3解锁,调节机构包括齿形带5、贴合杆6、齿形带轮7、转动杆8、旋钮9、绞绳10、转动齿轮25、第二齿条26、滑动杆27、压缩弹簧28、圆柱29、t字杆30、配合杆31和滑轨32,旋钮9的前端与转动杆8的后侧顶部固定连接,转动杆8的底端延伸至第二外壳2内,齿形带轮7、压缩弹簧28、第二齿条26和滑动杆27的数量均为两个,滑轨32远离电机15输出轴的一侧与滑动杆27靠近电机15输出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滑动杆27滑动连接在第二外壳2的内壁上,压缩弹簧28与滑动杆27固定连接,配合杆31与t字杆30固定连接,配合杆31与滑轨32相配合,t字杆30与第二齿条26滑动连接,第二齿条26滑动连接在第二外壳2的前侧内壁上,第二齿条26与转动齿轮25相啮合,靠近电机15输出轴的转动齿轮25的后侧与齿形带轮7的前侧固定连接,远离电机15输出轴的齿形带轮7的后侧与贴合杆6的前侧固定连接,贴合杆6转动连接在第二外壳2的内壁上,齿形带5套设在齿形带轮7上,绞绳10与旋钮9固定连接,绞绳10与转动齿轮25固定连接,调节机构用于调节贴合杆6的角度,就可更好的适配汽车内壁,配合杆31的后侧固定安装有对称设置的
圆柱29,圆柱29的数量为两个,圆柱29的外侧与滑轨32的内壁滑动连接,使得配合杆31在被拉动时可带动两个滑轨32相互靠近,滑轨32再带动两个滑动杆27与齿形带5分离,对齿形带5解锁,第二外壳2上开设有矩形凹槽35,贴合杆6的外侧与矩形凹槽35内壁滑动连接,使得贴合杆6可在第二外壳2内转动,来适配不同车型的内壁,第二外壳2的内壁上开设有垂直滑槽36,滑动杆27的后侧与垂直滑槽36的内壁滑动连接,使得滑动杆27可在第二外壳2的内壁上滑动与齿形带5分离,啮合盘16上开设有等间距排列的多个连接槽37,定位杆18与连接槽37的内壁滑动接触,在定位杆18与连接槽37啮合时,定位杆18转动就可带动啮合盘16转动,贴合杆6上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34,第一外壳1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处理器33,处理器33与压力传感器34电连接,处理器33与电机15电连接,处理器33与气帘4电连接,压力传感器34用于检测贴合杆6与汽车内壁的对接情况,处理器33则用于控制电机15和气帘4。
21.工作原理:在需要将气帘安装到汽车内时,先将第一外壳1横置在汽车内,然后再通过处理器33启动电机15,电机15旋转先会收卷拉动带24,然后拉动带24再拉动定位杆18插入到啮合盘16内,与啮合盘16上的连接槽37啮合,此时电机15输出轴就会带动定位杆18转动,定位杆18再带动啮合盘16和啮合齿轮17转动,在两个定位杆18被拉动的同时还会拉动弧形杆23,弧形杆23再通过带动杆22带动调节齿轮21在第一外壳1的内壁上转动,调节齿轮21再带动与其啮合的另一个调节齿轮21转动,此时四个弧形杆23就会相互靠近来组成一个环状物体,然后定位杆18就会在四个弧形杆23的内层滑动,弧形杆23在被拉动的同时还会拉动拉动杆11,拉动杆11再拉动连接杆13,连接杆13再拉动两个啮合杆14在第一外壳1的内壁上滑动,使得两个啮合杆14相互靠近并收缩定位弹簧12,此时啮合杆14就会放开两个第一齿条3,对第一齿条3解除定位,然后啮合齿轮17转动再带动两个第一齿条3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此时两个第一齿条3就会带动两个第二外壳2相互远离,两个外壳就会带动两个贴合杆6相互远离,两个贴合杆6就会与汽车的左侧和右侧内壁接触,此时就将第一外壳1固定在了汽车内,当贴合杆6在与汽车内壁接触时就会触发贴合杆6上的压力传感器34,当压力传感器34检测到一定压力时就会通过处理器33停止电机15,当处理器33检测到较大的震动时就会启动气帘4,气帘4展开后与长条矩形状,就可充分对后排乘客进行有效保护,当电机15停止后啮合杆14通过定位弹簧12复位,啮合杆14重新与第一齿条3啮合,对第一齿条3的位置形成定位,也就形成了对第二外壳2和贴合杆6的定位,来形成更稳定的固定,同时第一外壳1横置在汽车内,在汽车的两侧发生碰撞时还可有效的撑住汽车,防止汽车被挤扁,同时定位杆18再通过拉伸弹簧20复位与啮合盘16脱离,定位杆18再推动弧形杆23复位,两个定位杆18再拉动两个拉动带24,带动两个拉动带24复位,拉动带24还会拉动电机15输出轴反转,方便下一次安装,当贴合杆6的位置不适合将第一外壳1安装在车内时,可通过在第一外壳1的后侧摇动转动杆8来调节贴合杆6的位置,先在转动杆8上转动旋钮9,旋钮9再带动转动齿轮25转动,转动齿轮25再带动上方或者下方的第二齿条26向左侧移动,第二齿条26再拉动t字杆30,t字杆30再拉动配合杆31,配合杆31再拉动两个圆柱29在滑轨32内滑动,就会带动两个滑轨32相互靠近,两个滑轨32再拉动两个滑动杆27相互靠近并压缩压缩弹簧28,两个滑动杆27再与齿形带5的内侧脱离,对齿形带5解锁,然后再摇动转动杆8,转动杆8再带动左侧位置的齿形带轮7转动齿形带轮7再带动齿形带5转动,齿形带5再带动位于右侧位置的齿形带轮7转动,位于右侧位置的齿形带轮7再带动贴合杆6转动来适配车内壁上的弧度,调节好之后先松开旋钮9,旋钮9放开绞绳10,绞绳10再放开转动齿轮25,然后再
两个滑动杆27就会通过压缩弹簧28复位来重新与齿形带5啮合,对齿形带5进行定位,就会对贴合杆6的当前位置进行定位;本发明还提出了方便定位安装的汽车防撞隔舱气帘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需要将气帘安装到汽车内时,先将第一外壳1横置在汽车内,然后再通过处理器33启动电机15,电机15旋转先会收卷拉动带24,然后拉动带24再拉动定位杆18插入到啮合盘16内,与啮合盘16上的连接槽37啮合,此时电机15输出轴就会带动定位杆18转动,定位杆18再带动啮合盘16和啮合齿轮17转动,在两个定位杆18被拉动的同时还会拉动弧形杆23,弧形杆23再通过带动杆22带动调节齿轮21在第一外壳1的内壁上转动,调节齿轮21再带动与其啮合的另一个调节齿轮21转动,此时四个弧形杆23就会相互靠近来组成一个环状物体,然后定位杆18就会在四个弧形杆23的内层滑动,弧形杆23在被拉动的同时还会拉动拉动杆11,拉动杆11再拉动连接杆13,连接杆13再拉动两个啮合杆14在第一外壳1的内壁上滑动,使得两个啮合杆14相互靠近并收缩定位弹簧12,此时啮合杆14就会放开两个第一齿条3,对第一齿条3解除定位,然后啮合齿轮17转动再带动两个第一齿条3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此时两个第一齿条3就会带动两个第二外壳2相互远离,两个外壳就会带动两个贴合杆6相互远离,两个贴合杆6就会与汽车的左侧和右侧内壁接触,此时就将第一外壳1固定在了汽车内,s2:当贴合杆6在与汽车内壁接触时就会触发贴合杆6上的压力传感器34,当压力传感器34检测到一定压力时就会通过处理器33停止电机15,当处理器33检测到较大的震动时就会启动气帘4;s3:当电机15停止后啮合杆14通过定位弹簧12复位,啮合杆14重新与第一齿条3啮合,对第一齿条3的位置形成定位,也就形成了对第二外壳2和贴合杆6的定位,同时第一外壳1横置在汽车内,在汽车的两侧发生碰撞时还可有效的撑住汽车,防止汽车被挤扁,定位杆18再通过拉伸弹簧20复位与啮合盘16脱离,定位杆18再推动弧形杆23复位,两个定位杆18再拉动两个拉动带24,带动两个拉动带24复位,拉动带24还会拉动电机15输出轴反转;s4:当贴合杆6的位置不适合将第一外壳1安装在车内时,可通过在第一外壳1的后侧摇动转动杆8来调节贴合杆6的位置,先在转动杆8上转动旋钮9,旋钮9再带动转动齿轮25转动,转动齿轮25再带动上方或者下方的第二齿条26向左侧移动,第二齿条26再拉动t字杆30,t字杆30再拉动配合杆31,配合杆31再拉动两个圆柱29在滑轨32内滑动,就会带动两个滑轨32相互靠近,两个滑轨32再拉动两个滑动杆27相互靠近并压缩压缩弹簧28,两个滑动杆27再与齿形带5的内侧脱离,对齿形带5解锁,然后再摇动转动杆8,转动杆8再带动左侧位置的齿形带轮7转动齿形带轮7再带动齿形带5转动,齿形带5再带动位于右侧位置的齿形带轮7转动,位于右侧位置的齿形带轮7再带动贴合杆6转动来适配车内壁上的弧度,调节好之后先松开旋钮9,旋钮9放开绞绳10,绞绳10再放开转动齿轮25,然后再两个滑动杆27就会通过压缩弹簧28复位来重新与齿形带5啮合,对齿形带5进行定位,就会对贴合杆6的当前位置进行定位。
2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