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儿童安全座椅的制作方法

2021-10-12 17:2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儿童 乘员 座椅 公开 设备


1.本公开涉及儿童乘员乘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安全座椅。


背景技术:

2.针对较小年龄组,尤其是5个月以下或是身高小于等于830mm的儿童乘员而言,其监护人往往更关注儿童安全座椅与机动车的固定连接是否牢固,容易忽视儿童安全座椅的正确乘用,甚至完全不懂得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方法或未仔细阅读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说明,进而容易出现误用儿童安全座椅的问题。
3.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儿童安全座椅在以下三个场景容易被儿童乘员的监护人误用:
4.1)不知道头枕的高度应该调整至什么位置,而头枕高度不合适可能带来对儿童乘员头部保护的潜在风险;
5.2)不知道安全带约束拉力应该拉到多紧才合适,拉得过紧容易使得儿童乘员不舒服,而拉得过松则对儿童乘员的安全约束不佳;
6.3)对不同身高的儿童乘员乘用儿童安全座椅时,座椅朝向机动车的车头方向还是车尾方向安装不清楚,尤其当身高不足830mm的儿童乘员使用使,如果儿童安全座椅被错误地前向安装使用,容易导致非常严重的安全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7.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儿童安全座椅,能够让儿童安全座椅在使用过程中不被误用,使儿童乘员的监护人即使在完全不懂儿童安全座椅的正确使用方式的情况下,也能按照儿童安全座椅的智能侦测信号正确地让儿童安全座椅根据儿童乘员的乘坐情况进行调整,从而解决儿童安全座椅容易被误用的问题。
8.有鉴于此,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儿童安全座椅,包括:
9.底座,通过isofix接头与机动车固定连接;
10.座椅本体,通过中心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
11.头枕,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
12.安全带组件,可调节松紧地连接于所述头枕和所述座椅本体,包括从中央调节器分出的左肩带、右肩带、左跨带、右跨带和前跨带;
13.侦测组件,用于侦测所述儿童安全座椅的乘用情况;和
14.适应性调节组件,通信连接于所述侦测组件,并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侦测组件的侦测结果,使所述头枕相对于所述座椅本体的距离或所述座椅本体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转角被适应性地调整。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侦测组件包括:
16.乘坐状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儿童乘员的乘坐状态;
17.所述适应性调节组件包括头枕高度调节模块,所述头枕高度调节模块能够根据所
述乘坐状态检测模块的乘坐状态检测情况,使所述头枕相对于所述座椅本体的距离被适应性地调整。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乘坐状态检测模块包括:
19.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前跨带和所述座椅本体之间的压力值;
20.所述头枕高度调节模块包括:
21.第一伺服马达;以及
22.齿轮

齿条传动机构,具有齿轮和齿条,所述齿轮由所述第一伺服马达驱动,所述齿条由所述齿轮驱动,用以调整所述头枕相对于所述座椅本体的距离;
23.所述头枕高度调节模块被进一步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测量的压力值达到第一预设压力值时,启动所述第一伺服马达以降低所述头枕,而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测量的压力值达到第二预设压力值时,停止所述第一伺服马达,进而停止所述头枕的降低。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乘坐状态检测模块包括:
25.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头枕的两翼下端面,用于测量所述头枕的两翼压向儿童乘员肩部的压力值;
26.所述头枕高度调节模块被进一步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测量的压力值达到阈值时,停止所述第一伺服马达,进而停止所述头枕的降低。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侦测组件包括:
28.拉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前跨带和所述座椅本体的连接处,用于测量所述安全带组件的拉力大小;
29.所述头枕高度调节模块被进一步配置为:在所述安全带的拉力大小达到第一拉力阈值时,降低所述头枕的高度,而在所述安全带的拉力大小达到第二拉力阈值时,停止所述头枕的高度调节。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侦测组件包括:
31.坐姿肩高侦测模块,用以侦测所述儿童乘员的坐姿肩高;
32.所述适应性调节组件包括:
33.座椅本体转向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头枕的高度调节停止后,根据所述坐姿肩高侦测模块的侦测结果,使所述座椅本体相对于所述底座从面向所述机动车的车头方向或面向所述机动车侧门方向,向面向所述机动车的车尾方向调整。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本体包括靠背和坐板,所述坐姿肩高侦测模块包括:
35.测距装置,用于测量儿童乘员的肩部与坐姿肩高基准线之间的距离,所述坐姿肩高基准线为所述靠背和所述坐板的相交线;
36.所述座椅本体转向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测距装置实际测量儿童乘员的坐姿肩高位置与所述坐姿肩高基准线之间的距离测量值所对应的儿童乘员的坐姿肩高或身高,调整所述座椅本体相对于所述底座绕所述中心转轴的转角。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距装置包括:
38.t型永磁体,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靠背,且相对于所述坐姿肩高基准线的距离被配置为:使距离所述坐姿肩高基准线在设定区间以内的空间包括从上到下分布的强磁区域和弱磁区域,而在所述强磁区域以上的空间包括第一无磁区域,在所述弱磁区域以下的空间包括第二无磁区域;以及
39.干簧管,设置于所述头枕的两翼下端,且与所述t形永磁体相对,被配置为在经过所述强磁区域、所述弱磁区域、所述第一无磁区域和所述第二无磁区域时产生不同的磁通量变化,并通过控制电路对应地输出不同的控制指令信号。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t型永磁体的高度为8mm,所述t型永磁体的下端与所述坐姿肩高基准线的距离为321mm,所述t型永磁体的上端与所述坐姿肩高基准线的距离为329mm。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t型永磁体相对于所述座椅本体的靠背高度可调,以使所述t型永磁体的下端与所述坐姿肩高基准线的距离在321~329mm的区间可调,且上端与所述坐姿肩高基准线的距离在329~337mm的区间可调。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本体转向模块包括:
43.第二伺服马达;以及
44.锥齿

冠齿传动机构,其中的锥齿由所述第二伺服马达驱动,冠齿由所述锥齿驱动,用以带动所述座椅本体相对于所述底座绕所述中心转轴转动;
45.所述座椅本体转向模块被配置为:
46.当所述干簧管在从所述弱磁区域向下进入第二无磁区域的过程中,控制所述座椅本体转向机动车的车尾方向;
47.当所述干簧管在所述弱磁区域内移动的过程中,控制所述座椅本体不做转动;
48.当所述干簧管在从所述弱磁区域向所述强磁区域移动并稳定在强磁区域时,控制所述座椅本体转向机动车的车头方向;
49.当所述干簧管在从所述强磁区域向所述第一无磁区域移动时,进一步复核所述座椅本体是否转向机动车的车头方向;
50.当所述干簧管在从所述第一无磁区域向所述强磁区域移动并稳定在所述强磁区域时,控制所述座椅本体转向机动车的车头方向;以及
51.当所述干簧管在从所述强磁区域向所述弱磁区域移动的过程中,控制所述座椅本体转向机动车的车尾方向。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本体转向模块包括:
53.语音广播系统模块,用以甄别由所述侦测组件发出的儿童安全座椅的乘用情况信号,并触发扬声器发出预存的对应于不同乘用情况信号的语音提示信息;
54.所述座椅本体转向模块被配置为:
55.当所述干簧管在从所述强磁区域向上进入所述第一无磁区域的过程中,由所述语音广播系统模块发出已超过坐姿肩高侦测范围的语音提示;
56.当所述干簧管在从所述第一无磁区域向下进入所述强磁区域的过程中,由所述语音广播系统模块发出已进入坐姿肩高侦测范围的语音提示;
57.当所述干簧管从所述弱磁区域向所述强磁区域移动并稳定在所述强磁区域时,发出前向安装座椅,已适合使用机动车安全带的语音提示;
58.当所述干簧管在从所述强磁区域向所述弱磁区域移动时,由所述语音广播系统模块发出使用安全带组件,推荐后向安装座椅的语音提示;
59.当所述干簧管在所述弱磁区域向所述第二无磁区域移动时,由所述语音广播系统模块发出后向安装座椅的语音提示;
60.当所述干簧管在从所述第二无磁区域向所述弱磁区域移动并稳定在所述弱磁区
域时,由所述语音广播系统模块发出要后向安装使用的语音提示;以及
61.当所述干簧管在所述弱磁区域内移动时,所述语音广播系统模块不发出语音提示。
6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本体转向模块包括:
63.触发开关,分别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两侧,并被配置为:响应于按压指令,通过所述第二伺服马达驱动所述座椅本体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向90度,以使所述座椅本体转向所述机动车的左侧方向或右侧方向。
6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本体转向模块还包括:
65.控制器,通信连接于所述第二伺服马达、所述触发开关,被配置为在所述儿童安全座椅首次使用过程中,将所述座椅本体朝向车头方向的正中位置设为初始位置,在按压一次所述触发开关时,记录所述第二伺服马达驱动所述座椅本体在顺时针旋转90度或逆时针旋转90度过程的转速和时长。
6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本体转向模块还包括:
67.停车触点,分别分布于所述底座的3点钟方向、6点钟方向、9点钟方向和12点钟方向;
68.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停车触点,被配置为在按下座椅本体一侧的触发开关时,使座椅本体转向模块通过第二伺服马达驱动所述座椅本体转至按压触发开关的位置,能够在座椅本体转动抵接该位置的停车触点时停止所述第二伺服马达,以使所述座椅本体被转至3点钟方向、6点钟方向、9点钟方向或12点钟方向时停止继续转向。
69.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70.声控模块,能够接受儿童乘员的看护人员发出的语音指令,并据此控制所述适应性调节组件,使所述头枕相对于所述座椅本体的距离或所述座椅本体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转角被适应性地调整。
71.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通过侦测组件和适应性调节组件实现儿童安全座椅的防呆设计,针对容易出现误操作的三个场景,分别实现对头枕的高度、安全带的拉紧程度和座椅本体的转向进行调节,使儿童乘员的监护人即使在完全不懂儿童安全座椅的正确乘用方式的情况下,也能按照正确的调整顺序,将上述头枕、安全带及座椅本体的朝向调整至合理位置,从而解决儿童安全座椅容易被误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72.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73.参照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公开,其中:
74.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后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75.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主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76.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中安全带组件的连接状态结构示意图;
77.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侧视角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78.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中前跨带和第一压力传感器的设置
位置示意图;
79.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中第二压力传感器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80.图7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齿轮

齿条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81.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中齿轮

齿条传动机构和第一伺服马达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82.图9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第二伺服马达和锥齿

冠齿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83.图10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锥齿

冠齿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84.图11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锥齿

冠齿传动机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85.图12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锥齿

冠齿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86.图13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t型永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87.图14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t型永磁体与干簧管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88.图15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干簧管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89.图16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顺时针90度旋转按钮/逆时针90度旋转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90.图17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后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91.图中:
92.1,底座;11,isofix插头;2,座椅本体;21,靠背;22,坐板;3,头枕;4,安全带组件;41,左肩带;42,右肩带;43,左跨带;44,右跨带;45,前跨带;46,中央调节器;51,第一压力传感器;52,第一伺服马达;53,齿轮

齿条传动机构;54,第二压力传感器;55,拉力传感器;61,t型永磁体;62,干簧管;63,第二伺服马达;64,锥齿

冠齿传动机构;7,语音广播装置;81,触发开关。
93.应当明白,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此外,相同或类似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94.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公开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95.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
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96.在本公开中,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当描述到特定器件连接其它器件时,该特定器件可以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不具有居间器件,也可以不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具有居间器件。
97.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98.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99.如图1~17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儿童安全座椅。在一些实施例中,儿童安全座椅包括:
100.底座1,通过isofix接头11与机动车固定连接;
101.座椅本体2,通过中心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座1;
102.头枕3,高度可调地设置于座椅本体2;
103.安全带组件4,可调节松紧地连接于头枕3和座椅本体2,包括从中央调节器46分出的左肩带41、右肩带42、左跨带43、右跨带44和前跨带45;
104.侦测组件,用于侦测儿童安全座椅的乘用情况;和
105.适应性调节组件,通信连接于侦测组件,并被配置为根据侦测组件的侦测结果,使头枕3相对于座椅本体2的距离或座椅本体2相对于底座1的转角被适应性地调整。
106.上述座椅本体2和头枕3分别构成了对儿童乘员的躯干和头部的承载性结构件,在此承载基础上,安全带组件4被用来牢固地将儿童乘员束缚在由座椅本体2和头枕3所构成的容置空间内。由座椅本体2

头枕3

安全带组件4构成了儿童安全座椅的基本结构。
107.安全带组件4包括五点式安全带,也即从一个中心连接点出发的五条绑带分别从儿童乘员的头部和四肢两两之间束缚至座椅本体2或头枕3,从而确保儿童乘员在机动车出现意外情况时不至于从安全带的空隙中钻出。
108.考虑到不同的儿童乘员,或是成长中的儿童乘员在不同的时期内身体条件的差异均较大,使得正确乘用儿童安全座椅存在新的挑战:头枕3相对于座椅本体2的高度、安全带组件4的松紧程度和安全座椅的朝向都对于不同身体条件的儿童乘员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
109.例如欧盟最新的儿童安全座椅标准ece

r129,要求儿童身高在830mm(按q系列假人标称的坐肩高和身高换算为儿童乘员的坐姿肩高为321mm
±
7)之前,乘坐儿童安全座椅必须后向安装在机动车的后排座椅上。在儿童身高在985mm(按q系列假人标称的坐肩高和身高换算为儿童乘员的坐姿肩高为329mm
±
7)之前时,乘坐儿童安全座椅推荐后向安装。
110.这些座椅安装方向的规定在儿童安全座椅具有转动功能的前提下,要求儿童照护
人员主动地依据儿童身高或坐姿肩高自己判断并操作后向或前向安装座椅。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对身高低于830mm的儿童乘员,照护人员要想把儿童从后向座椅中抱出来,需要先将座椅从后向转为侧向或前向。而在重复使用时,照护人再一次将儿童放入座椅后,又要再把座椅转为后向。
111.可见上述不断调整座椅朝向的操作既有不方便之处,还十分容易疏忽,特别是更换了新的照护人员后,又对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要求不熟悉,就更有可能误用儿童安全座椅。而如果儿童乘员长高到一定程度后,满足儿童安全座椅前向安装的要求,照护人员未能意识到调整时机,就容易因再次疏忽而误设儿童安全座椅的方向。
112.对于头枕3高度调节,儿童安全座椅在出厂前,通常将头枕3调整至最低位置,并把五点式安全带扣合拉紧。所以第一次使用需要先按压安全带中央调节器46解锁按钮,把五点式安全带从头枕3引导孔中拉出来,解开安全带插扣并把安全带分布在本体两边。因为安全带被配置为从头枕3通孔中引导穿出,所以只有在安全带拉长状态才有可能调高头枕3。
113.儿童落座后,标准的头枕3高度为头枕3两翼下端接近儿童乘员的肩部,并使头枕3下端与儿童头部下颚角边缘齐平,从而对儿童乘员的头部进行更完备地保护。在调整好头枕3高度后,再扣合五点式安全带的安全扣,拉紧前跨带45,直到安全带组件4达到设定的约束力值为止。
114.然而考验照护人员的是:由于安全带约束的松紧就受到头枕3的高度调整的影响——向上调整头枕3会导致安全带被拉紧,向下调整头枕3则会导致安全带被放松,因此先调整头枕3后收紧安全带的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防护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头枕3不是处于最佳保护儿童乘员头部的位置;进而牵拉安全带在扣合拉紧后也处于不正确约束儿童乘员的肩部及胸部的位置。
115.针对上述使用场景与痛点,本公开实施例通过侦测组件侦测儿童安全座椅的乘用情况,并通过适应性调节组件使头枕3相对于座椅本体2的距离或座椅本体2相对于底座1的转角被适应性地调整,从而避免儿童乘员的照看者因为疏忽大意或未能掌握儿童安全座椅的正确使用方法而误用儿童安全座椅。
116.针对儿童安全座椅头枕3高度的调节,优选先于对安全带拉力的调整和对座椅本体2朝向的调整。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侦测组件包括:乘坐状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儿童乘员的乘坐状态。适应性调节组件包括头枕高度调节模块,头枕高度调节模块能够根据乘坐状态检测模块的乘坐状态检测情况,使头枕3相对于座椅本体2的距离被适应性地调整。
117.具体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乘坐状态检测模块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51,用于检测前跨带45和座椅本体2之间的压力值。头枕高度调节模块包括:第一伺服马达52和齿轮

齿条传动机构53。齿轮

齿条传动机构53的齿轮由第一伺服马达52驱动,齿条由齿轮驱动,用以调整头枕3相对于座椅本体2的距离。
118.头枕高度调节模块被进一步配置为:在第一压力传感器51测量的压力值达到第一预设压力值时,启动第一伺服马达52以降低头枕3,而在第一压力传感器51测量的压力值达到第二预设压力值时,停止第一伺服马达52,进而停止头枕3的降低。
119.通常,儿童安全座椅的头枕高度调整过程是从上到下调整,当头枕3较高时,前跨带45与座椅本体2之间的连接的“日”型扣上设置的压力传感器也会由于较紧的安全带而受到较大的压力。此时在较大的第一预设压力值的影响下,头枕3将开启下降过程。当头枕3从
上到下地被调整高度时,压力传感器所受的压力将逐步降低,当达到适宜松紧的第二预设压力值后,头枕3的高度降低过程就被停止。
120.需要注意的是,头枕3调整过程可以不仅仅参考安全带组件4的松紧程度,还可以参考头枕3自身与儿童乘员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具体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乘坐状态检测模块包括:第二压力传感器54,设置在头枕3的两翼下端面,用于测量头枕3的两翼压向儿童乘员肩部的压力值。头枕高度调节模块被进一步配置为:在第二压力传感器54测量的压力值达到阈值时,停止第一伺服马达52,进而停止头枕3的降低。
121.当第二压力传感器54检测到达到阈值的压力后,就说明头枕3对儿童乘员的肩部压迫已经影响到乘坐体验了,此时就应当停止头枕3的降低。当如,本公开实施例的头枕高度调节模块还被进一步地设置为在停止头枕3的降低后,以达到阈值的压力所对应的竖直位置为原点,向上抬升头枕3预设的距离,从而直接使头枕3处于合理的高度位置。
122.而为了对安全带组件4的拉力情况进行检测,在一些实施例中,侦测组件包括:拉力传感器,设置于前跨带45和座椅本体2的连接处,用于测量安全带组件4的拉力大小。头枕高度调节模块被进一步配置为:在安全带的拉力大小达到第一拉力阈值时,降低头枕3的高度,而在安全带的拉力大小达到第二拉力阈值时,停止头枕3的高度调节。
123.安全带的拉力可以作为头枕3高度停止调整的触发条件,表征着此时头枕3的高度和安全带的松紧程度都处于合理的区间。由此,安全带的拉力也可以作为开始调整座椅本体2朝向的触发条件。
124.在一些实施例中,侦测组件包括:坐姿肩高侦测模块,用以侦测儿童乘员的坐姿肩高。适应性调节组件包括:座椅本体转向模块,被配置为在头枕3的高度调节停止后,根据坐姿肩高侦测模块的侦测结果,使座椅本体2相对于底座1从面向机动车的车头方向或面向机动车的侧门方向,向面向机动车的车尾方向调整。
125.考虑到不同儿童乘员的体形差异,以儿童乘员的坐姿肩高作为参照量进行座椅本体2朝向的调整。靠背21与坐板22的相交线为坐姿肩高模块侦测儿童乘员坐姿肩高的基准线,沿靠背21高度方向、不同身高的儿童乘员会有不同高度的坐姿肩高线,头枕3两翼下端常态对正儿童乘员肩部的连线与坐姿肩高基准线的距离。在儿童被安全座椅合规性约束情况下,头枕3两翼下端的连线与坐姿肩高高度基准线的距离略等于儿童乘员的坐姿肩高
126.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本体2包括靠背21和坐板22。坐姿肩高侦测模块包括:测距装置,用于测量儿童乘员的肩部与坐姿肩高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座椅本体转向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测距装置实际测量儿童乘员的坐姿肩高位置与坐姿肩高基准线之间的距离测量值所对应的儿童乘员的坐姿肩高或身高,调整座椅本体2相对于底座1绕中心转轴的转角。
127.为了实现儿童乘员的坐姿肩高与座椅本体2转向之间的联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测距装置包括:t型永磁体61和干簧管62。t型永磁体61设置于座椅本体2的靠背21,且相对于坐姿肩高基准线的距离被配置为:使距离坐姿肩高基准线在设定区间以内的空间包括从上到下分布的强磁区域和弱磁区域,而在强磁区域以上的空间包括第一无磁区域,在弱磁区域以下的空间包括第二无磁区域。
128.干簧管62设置于头枕3的两翼下端,且与t形永磁体相对。干簧管62被配置为在经过强磁区域、弱磁区域、第一无磁区域和第二无磁区域时产生不同的磁通量变化,并通过控制电路对应地输出不同的控制指令信号。
129.为了使由t型永磁体61和干簧管62所确定的座椅本体2转向的临界点对应于相关技术标准对儿童乘员的最优保护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t型永磁体61的高度为8mm,t型永磁体61的下端与坐姿肩高基准线的距离为321mm,t型永磁体61的上端与坐姿肩高基准线的距离为329mm。
130.当然,儿童乘员的看护人也可以在一个符合技术标注要求的区间内调整座椅本体2转向的临界点的位置,也即在一些实施例中,t型永磁体61相对于座椅本体2的靠背21高度可调,以使t型永磁体61的下端与坐姿肩高基准线的距离在321~329mm的区间可调,且上端与坐姿肩高基准线的距离在329~337mm的区间可调。
13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要检测儿童乘员的坐姿肩高,还可以利用照片拍摄及图像分析技术,通过比较位于座椅本体2的靠背21

坐板22分界线两侧的儿童乘员身体图像大小,计算出儿童乘员的坐高,进而对座椅本体2的朝向进行调整。
132.为了实现座椅本体2相对于底座1的旋转,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本体转向模块包括:第二伺服马达63和锥齿

冠齿传动机构64,锥齿

冠齿传动机构64的锥齿由第二伺服马达63驱动,冠齿由锥齿驱动,用以带动座椅本体2相对于底座1绕中心转轴转动。
133.座椅本体转向模块被配置为:当干簧管62在从弱磁区域向下进入第二无磁区域的过程中,控制座椅本体2转向机动车的车尾方向;当干簧管62在弱磁区域内移动的过程中,控制座椅本体2不做转动;当干簧管62在从弱磁区域向强磁区域移动并稳定在强磁区域时,控制座椅本体2转向机动车的车头方向;当干簧管在从强磁区域向第一无磁区域移动时,控制系统进一步复核座椅本体是否转向机动车的车头方向;当干簧管在从第一无磁区域向强磁区域移动并稳定在强磁区域时,控制座椅本体转向机动车的车头方向;以及当干簧管62在从强磁区域向弱磁区域移动的过程中,控制座椅本体2转向机动车的车尾方向。
134.举例来说,当干簧管62相对本体的靠背21往下移动越过永磁体的最低端,即移动高度低于坐姿肩高线高度321mm时,干簧管62即将离开磁体区域,磁通量由稳定状态向明显减弱方向变化,此时侦测信号通过控制系统延时触发座椅本体2强制转体为后向,或触发语音系统提示要后向安装座椅本体2。
135.当干簧管62相对本体的靠背21在永体磁体高度区间移动,即在坐姿肩高线高度321

329mm之间移动时,磁通量无明显变化,系统不做任何提示或动作。
136.当干簧管62相对座椅本体2靠背21往上移动接近t型永磁体61的最高端,即移动高度等于坐姿肩高线高度329mm时,干簧管62磁通量由稳定状态向明显加强方向变化,此时语音提示:请前向安装座椅,已适合使用机动车安全带。
137.当干簧管62相对座椅本体2继续从坐姿肩高线高度329mm往下向321mm方向移动降低,干簧管62磁通量由明显加强转为稳定状态,此时语音提示:请使用五点式安全带,推荐后向安装使用。
138.当干簧管62相对座椅本体2继续越过坐姿肩高线高度321mm向下移动,干簧管62磁通量由稳定状态转为较弱状态,侦测控制系统延时触发转体结构转动座椅本体2为后向。
139.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本体转向模块包括:语音广播系统模块7,用以甄别由侦测组件发出的儿童安全座椅的乘用情况信号,并触发扬声器发出预存的对应于不同乘用情况信号的发出语音提示信息。座椅本体转向模块被配置为:
140.当干簧管62在从强磁区域向上进入第一无磁区域的过程中,由语音广播系统模块
发出已超过坐姿肩高侦测范围的语音提示;
141.当干簧管62在从第一无磁区域向下进入强磁区域的过程中,由语音广播系统模块7发出已进入坐姿肩高侦测范围的语音提示;
142.当干簧管62从弱磁区域向强磁区域移动并稳定在强磁区域时,发出前向安装座椅,已适合使用机动车安全带的语音提示;
143.当干簧管62在从强磁区域向弱磁区域移动时,由语音广播系统模块7发出使用安全带组件,推荐后向安装座椅的语音提示;
144.当干簧管62在弱磁区域向第二无磁区域移动时,由语音广播系统模块7发出后向安装座椅的语音提示;
145.当干簧管62在从第二无磁区域向弱磁区域移动并稳定在弱磁区域时,由语音广播系统模块7发出要后向安装使用的语音提示;以及
146.当干簧管62在弱磁区域内移动时,语音广播系统模块7不发出语音提示。
147.举例来说,当所述干簧管62移动到坐姿肩高线高度329mm齐平并稳定在该位置时,语音广播系统模块7发出请前向安装座椅,已适合使用机动车安全带的语音提示。
148.当所述干簧管62在从坐姿肩高线高度329mm往下向321mm移动时,语音广播系统模块7发出请使用五点式安全带,推荐后向安装使用的语音提示。
149.当所述干簧管62在从坐姿肩高线高度321mm往下移动时,语音广播系统模块7发出要后向安装使用的语音提示。
150.当所述干簧管62在从坐姿肩高线高度321mm以下的位置往上移动在321mm

329mm之间时,语音广播系统模块7发出要后向安装使用的语音提示。
151.当所述干簧管62在从坐姿肩高线高度321mm

329mm之间移动时,语音广播系统模块7不发出语音提示。
152.发明人还研究发现:人们对不能自理进出儿童安全座椅落座和出来的儿童来说,需要照护人员抱起儿童才能很好完成落座或从座椅抱出,所以对座椅本体2开口停留的方位有空间便利性需求。
153.通常机动车要求座椅本体2的朝向停留在3点钟方向或9点钟方向,即两个分别面向机动车两侧车门的方向为最佳。因为这两个方位照护人员可以直接在车外直接抱起儿童落座,或者直接在车外就可直接从座椅本体2中抱出儿童。
154.针对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本体转向模块包括:触发开关,分别设置于座椅本体2的两侧,并被配置为:响应于按压指令,通过第二伺服马达63驱动座椅本体2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向90度,以使座椅本体2转向机动车的左侧方向或右侧方向。
155.在此基础上,座椅本体转向模块还可以包括:控制器,通信连接于第二伺服马达、触发开关,被配置为在儿童安全座椅首次使用过程中,将座椅本体朝向车头方向的正中位置设为初始位置,在按压一次触发开关时,记录第二伺服马达驱动座椅本体在顺时针旋转90度或逆时针旋转90度过程的转速和时长。
15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座椅本体转向模块还包括:停车触点和控制器。停车触点分别分布于底座1的3点钟方向、6点钟方向、9点钟方向和12点钟方向。控制器,通信连接停车触点,被配置为在按下座椅本体一侧的触发开关按钮时,使座椅本体转向模块驱动通过第二伺服马达驱动转动让座椅本体转向至按压触发开关的方向位置,能够在座椅本体转动抵接
该方向位置的靠近四个停车触点时停止第二伺服马达,以使座椅本体被转至3点钟方向、6点钟方向、9点钟方向或12点钟方向时停止继续转向。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声控模块,能够接受儿童乘员的看护人员发出的语音指令,并据此控制适应性调节组件,使头枕3相对于座椅本体2的距离或座椅本体2相对于底座1的转角被适应性地调整。
157.类似的,儿童安全座椅还可以针对于对儿童乘员乘用情况的检测结果,实时地发出语音提醒,从而督促儿童乘员的看护人主动地对儿童安全座椅进行调整。
158.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通过侦测组件和适应性调节组件实现儿童安全座椅的防呆设计,针对容易出现误操作的三个场景,分别实现对头枕3的高度、安全带的拉紧程度和座椅本体2的转向进行调节,使儿童乘员的监护人即使在完全不懂儿童安全座椅的正确乘用方式的情况下,也能按照正确的调整顺序,将上述头枕3、安全带及座椅本体2的朝向调整至合理位置,从而解决儿童安全座椅容易被误用的问题。
159.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为了避免遮蔽本公开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160.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