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换电载车平台、夹车道和换电站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0:3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车道 电站 更换 电动汽车 电池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的电池更换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换电载车平台、夹车道和换电站。


背景技术:

2.载车平台是电动汽车的电池更换设备中的重要部分,电动汽车驶入并被定位于载车平台,电动汽车与载车平台的位置关系影响到其他设备对电动汽车进行换电的效果。载车平台具有检测装置,对电动汽车的位置进行反馈。但是现有的接触式的检测装置通过与电动汽车发生机械碰撞进行检测,反复使用后其稳定性和寿命均会收到负面影响。
3.2018年4月20号公开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721133137.x公开了一种夹车道,其采用非接触式的停车检测组件进行检测车轮,停车检测组件设置在前定位夹紧部和后定位夹紧部上,红外线发射器的一端贯穿第一斜面,且与第一斜面平齐,红外线发射器的另一端与红外线传感器连接,红外线发射器用于发出红外线,并向红外线传感器发送感应到的车轮停止转动信号,红外线传感器用于将接收到的车轮停止转动信号发送至外部,且探测部可以仅安装在所述前定位夹紧部或后定位夹紧部靠近车轮一侧的第一斜面上。但是,cn201721133137.x公开的方案中,停车检测组件设置在车轮驶过的位置上,容易受到车轮振动的影响导致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换电载车平台、夹车道和换电站。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6.一种换电载车平台,包括:
7.平台本体;
8.定位装置,固定于所述平台本体上,用于对电动汽车的车轮进行定位,并具有预设空间;和,
9.到位检测装置,用于通过非接触的方式检测车轮是否进入所述预设空间。
10.本方案中,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车轮是否完成定位或即将完成定位,克服了到位检测装置因为与电动汽车产生机械碰撞而稳定性欠佳的缺陷以及车轮振动对到位检测装置的影响。
11.优选地,所述到位检测装置固定于所述平台本体,并位于所述预设空间以外。
12.本方案中,电动车从驶入到驶出载车平台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与到位检测装置保持距离,防止因电动车行驶损坏到位检测装置。
13.或者,所述到位检测装置设于所述定位装置上。
14.优选地,所述定位装置包括:
15.前定位夹紧部,固定于所述平台本体,并具有倾斜的前定位夹紧面,所述前定位夹
紧面从下端到上端逐渐向前方延伸;和,
16.后定位夹紧部,固定于所述平台本体,并具有倾斜的后定位夹紧面,所述后定位夹紧面从下端到上端逐渐向后方延伸;
17.其中,电动汽车进入所述预设空间后被定位于所述前定位夹紧面和所述后定位夹紧面之间。
18.本方案中,前定位夹紧部和后定位夹紧部实现对车轮前后方向的定位,预设空间可理解为由前定位夹紧部和后定位夹紧部限定的空间,车轮进入预设空间即意味着完成前后方向的定位或者即将完成前后方向的定位。
19.优选地,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被设置为与所述前定位夹紧面和所述后定位夹紧面相对静止;所述前定位夹紧面和/或所述后定位夹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件一一对应的第一过孔,所述到位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件内,并透过所述第一过孔检测车轮。
20.本方案中,前定位夹紧部和后定位夹紧部对到位检测装置具有机械防护作用,保证了到位检测装置的可靠性。
21.和/或,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第二安装件,所述平台本体具有位于所述前定位夹紧面的下端和所述后定位夹紧面的下端之间的连接平面,所述连接平面具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安装件固定于所述连接平面上,所述到位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件内,并透过所述第二过孔检测车轮。
22.本方案中,第二安装件被固定于连接平面下方,以便使到位检测装置能够从下方透过第二过孔检测车轮,到位检测装置位于连接平面下方,被平台本体保护起来,从而保证了稳定性和可靠性。
23.优选地,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第三安装件;所述第三安装件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平台本体,上端具有朝向所述预设空间的第三过孔,所述到位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件内,并透过所述第三过孔检测车轮。
24.本方案中,第三安装件可位于前定位夹紧部和定位夹紧部的左侧或右侧,以便于避开电动汽车的行驶方向,避免与电动车接触,也降低车轮振动对其产生的影响。
25.优选地,所述第三安装件位于所述前定位夹紧部和所述后定位夹紧部的左侧或右侧。
26.优选地,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两个导向定位辊轮组件,两个所述导向定位辊轮组件在左右方向相对设置,并与所述前定位夹紧部和后定位夹紧部共同围成所述预设空间;其中:
27.所述到位检测装置固接于所述导向定位辊轮组件,或者,
28.所述到位检测装置固接于所述平台本体并位于所述导向定位辊轮装置的远离所述预设空间的一侧,或者,
29.所述到位检测装置固接于所述平台本体并位于所述导向定位辊轮装置与所述前定位夹紧部或后定位夹紧部之间的位置。
30.本方案中,定位装置通过导向定位辊轮组件、前定位夹紧部及后定位夹紧部实现同时对车轮前后、左右方向的定位,提高了定位效率,相应地,到位检测装置检测到车轮预设空间时意味着车轮已经被定位或者即将被定位。
31.优选地,所述导向定位辊轮组件包括:
32.支架,固定于所述平台本体;
33.若干辊轮,各所述辊轮的前后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架上;
34.其中,所述到位检测装置固定于所述支架上,并位于所述支架的前端和 /或后端。
35.本方案中,辊轮的表面受外力时自动转动,即车轮压设在辊轮表面时,辊轮自动旋转,从而车轮顺势滑下。到位检测装置固定于支架上,并位于支架的前端和/或后端,以便于利用支架与前定位导向部和后定位导向部之间的空间设置到位检测装置,既有利于保证到位检测装置准确地检测到车轮,又提高了结构的紧凑性。
36.优选地,所述平台本体还包括固接于所述支架的第四安装件,所述第四安装件具有防护腔体和第四过孔,所述到位检测装置固定于所述第四安装件,并位于所述防护腔体内,所述到位检测装置透过所述第四过孔检测车轮。
37.本方案中,防护腔体对到位检测装置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外部物体对到位检测装置造成机械碰撞。
38.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
39.底板,固定于所述平台本体;
40.第一竖板,其下端固定于所述底板,所述到位检测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一竖板的前端和/或后端;
41.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竖板,所述第二竖板固定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竖板,所述辊轮固定于所述第二竖板。
42.本方案中,第一竖板、第二竖板及底板共同将各辊轮稳定地连接在平台本体上。
43.优选地,所述到位检测装置包括:
44.红外发射器,用于向所述预设空间发射红外线;和,
45.红外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线或者接收车轮反射的红外线,并与所述红外发射器一一对应。
46.本方案中,通过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来检测车轮的信号,可靠性高。
47.优选地,所述红外发射器和所述红外接收器设置在一起,并位于所述前定位夹紧部和/或所述后定位夹紧部内,且在所述红外发射器和所述红外接收器对应的前定位夹紧面和后定位夹紧面上具有供红外线穿过的孔,所述红外接收器接收车轮反射回的红外线;
48.本方案中,红外接收器接收到车轮反射回的红外线而产生信号,将红外发射器和所述红外接收器设置在一起有利于拆装和维护。
49.和/或,
50.所述红外发射器和所述红外接收器设置在一起,并位于所述前定位夹紧部或所述后定位夹紧部的左侧或右侧,所述红外接收器接收车轮反射回的红外线;
51.本方案中,红外接收器接收到车轮反射回的红外线而产生信号,将红外发射器和所述红外接收器设置在一起有利于拆装和维护。
52.和/或,
53.所述红外发射器和所述红外接收器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前定位夹紧部内,另一个设置在后定位夹紧部内,所述前定位夹紧面和所述后定位夹紧面上均开设有供红外线穿过的孔所述红外接收器用于直接接收所述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线;
54.本方案中,当车轮进入定位装置的预设空间后,红外线接收器接收不到红外线则产生信号,检测结果的精度高。
55.和/或,
56.所述红外发射器和所述红外接收器中的一个安装于平台本体并位于所述定位装置的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侧,另一个安装于平台本体并位于所述定位装置的左侧和右侧中的另一侧。
57.本方案中,当车轮进入定位装置的预设空间后,红外线接收器接收不到红外线则产生信号,检测结果的精度高。
58.一种夹车道,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载车平台。
59.优选地,所述定位装置与电动汽车的一个前轮对应;所述夹车道还包括三个地滚装置,三个所述地滚装置与电动汽车的另外三个车轮一一对应;所述地滚装置用于对车轮摆正;
60.本方案中,通过定位装置和三个地滚装置对四个车轮进行定位、摆正及导向,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定位精度。
61.和/或,
62.所述夹车道还包括引导装置,用于引导车轮沿一预设方向驶入所述定位装置;所述引导装置沿前后方向布置,其中,所述引导装置的前端位于所述定位装置的后方;
63.本方案中,通过引导装置对电动汽车的实际运动方向进行限定,以使其在预先设定的方向上行驶,从而提高电动汽车的定位精度和速度。
64.一种换电站,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夹车道;所述换电站还包括换电设备,至少用于对定位在所述夹车道上的电动汽车更换电池,所述到位检测装置检测到车轮进入所述预设空间时触发所述换电设备的更换电池的操作。
65.本方案中,到位检测装置检测所得的信号作为换电设备的触发信号,到位检测装置未检测到车轮的情况下换电设备无法启动,从而提高了换电站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6.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67.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68.本实用新型中,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车轮是否完成定位或即将完成定位,克服了到位检测装置因为与电动汽车产生机械碰撞而稳定性欠佳的缺陷以及车轮振动对到位检测装置的影响。
附图说明
6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载车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7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7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载车平台的局部剖视图;
7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载车平台的局部剖视图;
7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载车平台的局部剖视图;
74.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载车平台的局部示意图;
75.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导向定位辊轮组件结构示意图;
76.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四安装件与到位检测装置的剖视图;
77.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78.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夹车道的结构示意图。
79.附图标记说明:
80.夹车道100
81.载车平台10
82.平台本体1
83.连接平面11
84.第二过孔111
85.定位装置2
86.预设空间21
87.前定位夹紧部22
88.前定位夹紧面221
89.容置腔222
90.后定位夹紧部23
91.第一安装件24
92.第一过孔241
93.后定位夹紧面231
94.第二安装件25
95.第三安装件26
96.第三过孔261
97.导向定位辊轮组件27
98.支架271
99.底板2711
100.第一竖板2712
101.第二竖板2713
102.辊轮272
103.第四安装件28
104.第四过孔281
105.防护腔体282
106.到位检测装置3
107.红外发射器31
108.红外接收器32
109.地滚装置20
具体实施方式
110.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下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111.下述任意实施例均以电动汽车行驶方向为“前”,反之为“后”,面朝前方形成“左”、

右”。
112.请参阅图1理解本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电载车平台,用在对电动汽车进行更换电池的换电站中。电动汽车驶入并被定位在载车平台10后换电站的其他设备对电动汽车进行换电。
113.如图1所示,载车平台10包括平台本体1、定位装置2及到位检测装置 3(图1中未示意)。平台本体1用于支撑电动汽车。定位装置2固定在平台本体1上,用于对电动汽车的车轮进行定位;定位装置2具有预设空间21,预设空间21为对车轮设定的停靠空间,车轮进入预设空间21则完成定位或者会与定位装置2产生联系而被定位,电动汽车未进入预设空间21则需继续行驶以调整其与载车平台10的位置关系。到位检测装置3为非接触式,以不接触车轮的方式检测车轮是否进入预设空间21中,从而确定车轮是否完成定位;到位检测装置3获取的信号可作为对车轮或电动汽车与载车平台 10的位置关系的反馈信号或确认信号或确定信号,换电站可基于该信号进行对应的操作,该信号的准确性至少影响换电站的安全性。
114.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车轮是否完成定位或即将完成定位,克服了到位检测装置3因为与电动汽车产生机械碰撞而稳定性欠佳的缺陷以及车轮振动对到位检测装置3的影响。
115.到位检测装置3可固定于平台本体1上,两者可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或铆接在一起,且到位检测装置3位于预设空间21外,从而电动车从驶入到驶出载车平台10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与到位检测装置3保持距离。诚然,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作为可替换的手段,到位检测装置3还可固定于定位装置2上,便于安装和维护,作为另一替换手段,平台本体1和定位装置2上均设置有到位检测装置3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16.如图1

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位装置2包括前定位夹紧部22,固定于平台本体1上,并具有倾斜的前定位夹紧面221,前定位夹紧面221 从下端到上端逐渐向前方延伸(或理解为向远离预设空间21的方向延伸)。其中,前定位夹紧部22凸出于平台本体1,用于对车轮向前的运动趋势进行限位,当车轮向前的运动的驱动力到达一个阈值时可越过前定位夹紧部22。前定位夹紧面221为倾斜的平面,或曲面,或兼具平面和曲面,以便于在车轮驶入预设空间21时对车轮进行缓冲,及在车轮驶出预设空间21时对车轮导向。
117.定位装置2还包括后定位夹紧部23,固定于平台本体1,并具有倾斜的后定位夹紧面231,后定位夹紧面231从下端到上端逐渐向后延伸(或理解为向远离预设空间21的方向延伸)。其中,后定位夹紧部23凸出于平台本体1,用于对车轮向后的运动趋势进行限位,车轮具有一定的驱动力时则可越过后定位夹紧部23,而进入预设空间21内。后定位夹紧面231倾斜的平面,或曲面,或兼具平面和曲面,以便于在车轮驶入预设空间21时对车轮进行导向和缓冲。
118.前定位夹紧部22和后定位夹紧部23实现对车轮前后方向的定位,预设空间21可理解为由前定位夹紧部22和后定位夹紧部23限定的空间,车轮进入预设空间21即意味着完成前后方向的定位或者即将完成前后方向的定位。诚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预设空间21可具有不同的定义。
119.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装置2可设置在前定位夹紧部22 上,具体而言,定位装置2包括第一安装件24,第一安装件24被设置为与前定位夹紧面221和后定位夹紧面231相对静止;前定位夹紧面221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件24一一对应的第一过孔241,到位检
测装置3安装于第一安装件24内,并透过第一过孔241检测车轮。其中,开设第一过孔241用于为到位检测装置3避让空间,使到位检测装置3与车轮之间不存在障碍物;第一安装件24位于前定位夹紧面221的下方,第一安装件24可固定于具有前定位夹紧面221的构件或者平台本体1上,以使得到位检测装置3能够从前定位夹紧面221的下方透过第一过孔241检测车轮。
120.进一步而言,前定位夹紧部22可具有开口朝下的容置腔222,第一安装件24及到位检测装置3即位于该容置腔222中,从而前定位夹紧部22实现对到位检测装置3的机械防护。另外,第一安装件24可以为单个平板结构、单个曲型板结构、具有弯折形状的单板结构、具有槽或孔的结构、管状结构中的任一个。
121.如图4所示,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作为一个可替换的手段,定位装置2 设置在后定位夹紧部23上,具体而言,第一安装件24安装于后定位夹紧部 23上,后定位夹紧面231上具有与第一安装件24一一对应的第一过孔241,到位检测装置3安装在第一安装件24上,并透过第一过孔241检测车轮。相应地,后定位夹紧部23可具有开口向下的容置腔222,第一安装件24及到位检测装置3即位于该容置腔222中。另外,第一安装件24的构造可同上一实施例。
122.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作为另一个可替换的手段,定位装置2同时设置在前定位夹紧部22和后定位夹紧部23上,其中,到位检测装置3同前定位夹紧部22和后定位夹紧部23的具体的连接关系及位置关系同前述两个实施例。
123.如图2、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载车平台10还包括第二安装件25,平台本体1具有位于前定位夹紧面221的下端和后定位夹紧部23的下端之间的连接平面11,连接平面11具有第二过孔111,第二安装件25固定于连接平面11上,到位检测装置3安装于第二安装件25内,并通过第二过孔 111检测车轮。其中,第二过孔111用于为到位检测装置3让出空间,以使得到位检测装置3与车轮之间不存在障碍物;第二安装件25被固定于连接平面11下方,以便使到位检测装置3能够从下方透过第二过孔111检测车轮。另外,第二安装件25的构造可同第一安装件24的构造。诚然,本实施例可与上述的到位检测装置3设置在定位装置2上的手段同时存在。
124.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载车平台10还包括第三安装件26,第三安装件26的下端固定于平台本体1,上端具有朝向预设空间21的第三过孔261,到位检测装置3安装于第三安装件26内,并透过第三过孔261检测车轮。其中,第三安装件26的上端可具有管状结构,到位检测装置3被安装于该管状结构内,以实现防护效果;该管状结构具有第三过孔261。进一步地,第三安装件26可位于前定位夹紧部22和定位夹紧部的左侧或右侧,以便于避开电动汽车的行驶方向,避免与电动车接触,也降低车轮振动对其产生的影响。诚然,本实施例可与上述的到位检测装置3设置在定位装置2 上和连接平面11上的手段同时存在。
125.请继续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装置2还包括导向定位辊轮组件27,两个导向定位辊轮组件27在左右方向相对设置,并与前定位夹紧部 22和后定位夹紧部23共同围成预设空间21。其中,导向定位辊轮组件27 用于实现车轮左右方向的定位,导向定位辊轮组件27对车轮可具有向左或向右的限位作用,还可具有使车轮向左或向右移动到一具体位置的作用。
126.在一个实施例中,到位检测装置3固接于导向定位辊轮组件27上,以便于安装。诚然,本实施例可与上述的到位检测装置3设置在定位装置2的前定位夹紧部22、后定位夹紧
部23和平台本体1上的手段同时存在,以便于从四个方向上确定车轮进入预设空间21内,以免车轮仅前后进入预设空间21内或者仅左右进入预设空间21内的情况发送。
127.在一个实施例中,到位检测装置3固接于平台本体1,并位于导向定位辊轮组件27的远离预设空间21的一侧。诚然,本实施例可与上述的到位检测装置3设置在其他位置的手段同时存在。
128.在一个实施例中,到位检测装置3固接于平台本体1并位于导向定位辊轮组件27与前定位夹紧部22之间的位置,或位于导向定位辊轮组件27与后定位夹紧部23之间的位置,或者两者同时设置。诚然,本实施例可与上述的到位检测装置3设置在其他位置的手段同时存在,以便于从四个方向上确定车轮进入预设空间21内,以免车轮仅前后进入预设空间21内或者仅左右进入预设空间21内的情况发送。
129.请参阅图7

8进行理解。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向定位辊轮组件27包括支架271和若干辊轮272。支架271固定在平台本体1上,辊轮272的两端固定在支架271上,辊轮272的表面受外力时自动转动,即车轮压设在辊轮 272表面时,辊轮272自动旋转,从而车轮顺势滑下。支架271的中部具有一安装空间,各辊轮272即被布置于该安装空间内,各辊轮272平行设置,从上到下,任一导向定位辊轮组件27的辊轮272逐渐向另一导向定位辊轮组件27靠近。
130.进一步地,到位检测装置3固定于支架271上,并位于支架271的前端和/或后端,以便于利用支架271与前定位导向部和后定位导向部之间的空间设置到位检测装置3,既有利于保证到位检测装置3准确地检测到车轮,又提高了结构的紧凑性。需要注意的是,设置时到位检测装置3的检测路径需要避开前定位夹紧部22或后定位夹紧部23,以确保可以检测到车轮是否进入到定位装置的预设空间中,而非因检测到前定位夹紧部22或后定位夹紧部23而引起干扰。
131.请继续参阅图7

8进行理解。在一个实施例中,平台本体1还包括第四安装件28,第四安装件28具有防护腔体282和第四过孔281,到位检测装置3固定于第四安装件28,并位于防护腔体282内,到位检测装置3透过第四过孔281检测车轮。其中,防护腔体282具有一个开口,第四安装件28于该开口处固接支架271。防护腔体282对到位检测装置3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外部物体对到位检测装置3造成机械碰撞。
132.进一步地,第四安装件28可采用三角柱状的结构,且其中一个面为敞开式而形成防护腔体282的开口。第四安装件28的一个平面上具有第四过孔281。
133.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271包括底板2711、第一竖板2712 及第二竖板2713。底板2711可拆卸地固定在平台本体1上,第一竖板2712 的下端固定在底板2711上,第二竖板2713在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第二竖板 2713的下端固定于底板2711上,且远离预设空间21的一侧固定在第一竖板2712上;底板2711、第一竖板2712及第二竖板2713围合成开口朝向预设空间21的上述的安装空间,辊轮272的位于安装空间内,且两端即固定在第二竖板2713上。第一竖板2712的前端和/或后端固定有第四安装件28。
134.在一个实施例中,到位检测装置3包括红外发射器31和红外接收器32。红外发射器31用于向预设空间21发射红外线,红外接收器32用于直接接收红外发射器31发射的红外线或者直接接收车轮反射的红外线,红外接收器32与红外发射器31一一对应。
135.请参阅图3、4进行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红外发射器31与红外接收器32设置在一起,并位于前定位夹紧部22和/或后定位夹紧部23内,且红外发射器31和和红外接收器
32对应的前定位夹紧面221和后定位夹紧面231上具有供红外线穿过的孔,该孔可理解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过孔 241。其中,红外发射器31用于向预设空间21中发射红外线,该红外线到达车轮后会被反射,红外接收器32接收到车轮反射的红外线而产生信号,红外发射器31和红外接收器32的具体构造可采用现有技术实现,该处不再阐述。
136.在一个实施例中,红外发射器31和红外接收器32设置在一起,并位于前定位夹紧部22或后定位夹紧部23的左侧或右侧。其中,红外发射器31 用于向预设空间21中发射红外线,该红外线到达车轮后会被反射,红外接收器32接收到车轮反射的红外线而产生信号,红外发射器31和红外接收器 32的具体构造可采用现有技术实现,该处不再阐述。
137.请参阅图9进行理解。在一个实施例中,红外发射器31和红外接收器 32中的一个设置在前定位夹紧部22内,另一个设置在后定位夹紧部23内,前定位夹紧面221和后定位夹紧面231均具有供红外线穿过的孔。红外接收器32直接接收红外发射器31发射的红外线,当车轮驶入预设空间21时阻断了红外线的传播,则红外接收器32接收不到红外线而产生信号。
138.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夹车道100,其包括了上述任一实施例所阐述的载车平台10。
139.夹车道100还包括三个地滚装置20,用于摆正车轮,定位装置2与电动汽车的一个前轮对应,三个地滚装置20与电动汽车的另外三个车轮一一对应。
140.夹车道100还包括引导装置(图10中未体现),用于引导车轮沿以预设方向驶入定位装置2,引导装置沿前后方向布置,其中,引导装置的前端位于定位装置2的后方。
1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换电站,包括了上述的夹车道100,换电站还包括换电设备,换电设备的功能之一是对定位在夹车道100上的电动汽车更换电池,到位检测装置3检测到车轮进入预设空间21时触发换电设备更换电池的操作。
142.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