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轨道车辆及轨道车辆的司机座椅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1-07-30 18:1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轨道 车辆 座椅 司机 机构
一种轨道车辆及轨道车辆的司机座椅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及轨道车辆的司机座椅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车辆技术的发展,旅客的乘坐体验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轨道车辆在司机室与客室之间设置端墙,从而形成独立的司机室,司机位于独立的司机室内,保证车辆运行安全。但是由于端墙的设置,使其占用空间较大、影响载客量,并且端墙的设置还能够对客室内前排乘客的视线造成阻挡,使其观光需求无法满足,

而如何在保证司机驾驶安全的同时,提高载客量并满足客室内乘客的观光需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及轨道车辆的司机座椅机构,能够在保证司机驾驶安全的同时,提高载客量并满足客室内乘客的观光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司机座椅机构,其包括座椅、罩体、驱动部和滑道;所述座椅固设于所述罩体内,所述罩体的前侧设有入口;所述滑道固设于轨道车辆的底板,所述滑道沿所述底板的纵向设置,所述座椅能够在所述驱动部的作用下沿所述滑道滑动,且当所述座椅沿所述滑道向前滑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罩体能够与轨道车辆内的操作台围合形成驾驶空间。

驱动部驱动座椅沿滑道向后滑动,由于罩体与座椅相对固定,因此罩体也随着座椅向后滑动,从而在座椅前侧形成进出空间,司机可在该进出空间内由入口进入罩体内并坐于座椅,然后驱动部再驱动座椅沿滑道向前滑动至预设位置,此时,该罩体能够与轨道车辆内的操作台围合形成上述驾驶空间,该驾驶空间相当于司机室,司机位于该驾驶空间内,可对操纵台进行操作,外部人员无法对位于驾驶空间内的司机造成干扰,从而保证驾驶安全性。

并且,由于罩体的设置能够与轨道车辆内的操作台围合形成相当于司机室的驾驶空间,无需再设置用于隔断客室的端墙,从而能够减小占用空间,提高载客量,并且,由于罩体的体积较小,轨道车辆的前窗较大,并且无端墙对客室内的乘客视线进行遮挡,使得客室内的乘客的视野扩大,满足乘客的观光需求,从而能够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能够控制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座椅沿所述滑道滑动。

可选地,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两个解锁部,一个所述解锁部设于所述罩体内,另一个所述解锁部设于所述罩体外;所述控制系统能够控制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座椅沿所述滑道向前滑动至所述预设位置,直至所述解锁部解锁时,所述控制系统能够控制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座椅沿所述滑道向后滑动。

可选地,设于所述罩体外的所述解锁部包括指纹识别装置、人脸识别装置、声音识别装置、掌纹识别装置和密码识别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还包括提示装置,所述提示装置能够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座椅沿所述滑道滑动时发出提示信号。

可选地,所述罩体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一区域的高度不高于所述座椅的高度,所述第二区域为透光材质。

可选地,所述第二区域还设有加强型材。

可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罩体内的联络装置。

可选地,还包括固定座和滑动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底板固定,所述滑道为设于所述固定座的导轨,所述滑动座固定于所述座椅的底部;所述驱动部包括电机、丝杆和螺母,所述丝杆与所述导轨平行,所述电机与所述固定座固定,所述螺母与所述滑动座固定,所述电机驱动所丝杆转动并可通过所述螺母带动所述滑动座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移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司机座椅机构。

具有如上所述的司机座椅机构的轨道车辆,其技术效果与上述司机座椅机构的技术效果类似,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的司机座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附图1-3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座椅;2-罩体,21-入口,22-第一区域,23-第二区域,24-加强型材;3-驱动部;4-滑道;5-解锁部;6-联络装置;7-固定座;8-滑动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及轨道车辆的司机座椅机构,具体的,轨道车辆包括车体以及上述司机座椅机构,该司机座椅机构设于车体的头节车厢内的端部。

具体的,如图1-3所示,该司机座椅机构包括座椅1、罩体2、驱动部3和滑道4,其中,座椅1固设于罩体2内,且罩体2的前侧设有入口21,该入口21可供司机进出罩体2并坐于座椅1,也就是说,该罩体2能够从左右两侧、后侧以及顶部罩于座椅1外,但并未罩于座椅1的前侧,便于司机进出,司机能够从座椅1的前侧入口21进入罩体2内并坐于座椅1上。滑道4设于轨道车辆的底板,该滑道4沿底板的纵向设置,座椅1能够在驱动部3的作用下沿滑道4滑动。头节车厢的端部设有操纵台,座椅1能够带动罩体2沿滑道4向前滑动至预设位置时,罩体2能够从操纵台的后侧对其进行围挡,并与轨道车辆内的操作台围合形成独立的驾驶空间。

具体的,驱动部3驱动座椅1沿滑道4向后滑动,由于罩体2与座椅1相对固定,因此罩体2也随着座椅1向后滑动,从而在座椅1前侧形成进出空间,司机可在该进出空间内由入口21进入罩体2内并坐于座椅1,然后驱动部3再驱动座椅1沿滑道4向前滑动至预设位置,此时,该罩体2能够与轨道车辆内的操作台围合形成上述驾驶空间,该驾驶空间相当于司机室,司机位于该驾驶空间内,可对操纵台进行操作,外部人员无法对位于驾驶空间内的司机造成干扰,从而保证驾驶安全性。

并且,由于罩体2的设置能够与轨道车辆内的操作台围合形成相当于司机室的驾驶空间,无需再设置用于隔断客室的端墙,从而能够减小占用空间,提高载客量,并且,由于罩体2的体积较小,轨道车辆的前窗较大,并且无端墙对客室内的乘客视线进行遮挡,使得客室内的乘客的视野扩大,满足乘客的观光需求,从而能够提升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预设位置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根据司机自身情况设定的,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司机座椅机构还包括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能够控制驱动部3驱动座椅1沿滑道4滑动,具体的,司机可根据自身情况通过控制系统控制驱动部3,以驱动座椅1沿滑道4滑动至适当位置,然后,由于驱动部3的作用,座椅1在滑道4上的位置相对固定,二者之间不再有相对滑动,直至司机想再次移动座椅1时,可通过控制系统控制驱动部3作用即可,操作较为方便。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锁定装置,当座椅1沿滑道4滑动至适当位置后,可通过锁定装置将座椅1的位置锁定,使其与滑道4之间不再有相对移动即可,而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实现座椅1的滑动和固定,能够简化整体结构并简化司机的调节操作,自动化程度高、可操作性好。

进一步的,该控制系统包括两个解锁部5,一个解锁部5设于罩体2内,另一个解锁部5设于罩体2外。具体的,控制系统能够控制驱动部3驱动座椅1沿滑道4向前滑动至预设位置,以围合形成上述驾驶空间,直至任意一个解锁部5被解锁时,控制系统能够控制驱动部3反向驱动座椅1使其向后滑动至罩体2的前侧形成进出空间,然后人员可从该进出空间进出罩体2。两个解锁部5分别设于罩体2内和罩体2外,以供司机在进入驾驶空间和出驾驶空间时操作。

在自然状态下,控制系统能够控制驱动部3驱动座椅1向前滑动至预设位置,罩体2围合形成驾驶空间,在解锁部5被解锁前,座椅1始终位于该预设位置,外部人员无法进入驾驶空间内,内部人员也无法出来,直至两个解锁部5中的任意一个被解锁,使得驱动部3驱动座椅1向后移动,以在座椅1前侧形成进出空间后,外部人员可进入驾驶空间内、内部人员可从驾驶空间内出来。从而保证该驾驶空间的安全性,避免乘客误入驾驶空间内。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设于罩体2外的解锁部5包括指纹识别装置、人脸识别装置、声音识别装置、掌纹识别装置和密码识别装置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可以是其中任意一种、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均可,当解锁部5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识别装置的组合时,司机可从外侧通过设置的任意一种识别装置解锁,识别装置的设置相当于对司机身份的确认,避免他人随意进入驾驶空间内,保证安全性。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解锁部5设置为按钮开关等均可,而将设于罩体2外的解锁部5设置为通过上述识别装置识别解锁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本实施例中,对于罩体2内的解锁部5不做限制,如可将其设置为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或多种识别装置的组合,或者是按钮开关均可。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控制系统如何通过程序控制实现驱动部3驱动座椅1沿滑道4滑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已是熟知的现有技术,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本实施例中,当解锁部5解锁,使得驱动部3驱动座椅1沿滑道4向后移动至末端位置(具体可通过设置挡件对座椅1的移动进行限位)后,解锁部5解锁作用的解除可通过司机控制,使得座椅1向前滑动;或者当座椅1在沿滑道4向后滑动至末端位置时,能够触发开关以解除解锁部5的解锁作用,使得座椅1向前滑动;或者,还可以是当座椅1在沿滑道4向后滑动至末端位置后,在预设时间后,解锁部5的解锁作用自动解除,使得座椅1向前滑动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司机座椅机构还包括提示装置(图中未示出),该提示装置可用于当驱动装置驱动座椅1沿滑道4滑动时,提示装置能够发出提示信号,以提示座椅1滑动,如当座椅1沿滑道4向后滑动时,提示信号能够提示位于后方的人员,避免与罩体2发生碰撞。具体的,该提示信号可以是声信号、光信号等均可,以对司机进行提示。当然,当该司机座椅机构发发声故障时,该提示装置也可以发出报警信号,以便于及时检查维修。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罩体2包括第一区域22和第二区域23,其中,第二区域23位于第一区域22的上方,并且第一区域22的高度不高于座椅1的高度,第二区域23为透光材质。

也就是说,位于座椅1下部的第一区域22可以不是透光的,位于座椅1上部(包括左右两侧、后侧、上方)的区域是透光的,从而能够保证驾驶空间内的采光情况,并且便于司机在驾驶空间内对外部进行观察,避免视线遮挡。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区域22的材质不做要求,如可将其设置为透光材质和不透光材质均可。具体的,透光材质可以是pc、玻璃或亚克力。

进一步的,第二区域23设有加强型材24,该加强型材24的设置,能够保证罩体2的整体结构强度,具体的,该加强型材24可以采用铝合金型材也可以采用钢材等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并且,对于第二区域23内的加强型材24的结构和布置情况均不作限制。另外,上述提示装置设于加强型材24,加强型材24能够对其进行支撑,保证结构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罩体2内还设有联络装置6,该联络装置6可以是电话、对讲机等均可,以保证司机在驾驶空间内时,能够快速通过联络装置6与外部工作人员联系。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该司机座椅机构还包括固定座7和滑动座8,其中,固定座7与底板固定,滑道4为设于该固定座7上端面的导轨,该导轨沿底板的纵向布置,滑动座8与座椅1的底部固定;驱动部3包括电机、丝杆和螺母,丝杆与导轨平行,电机与固定座7固定,螺母与滑动座8固定,电机驱动所丝杆转动并可通过螺母带动滑动座8相对于固定座7移动。或者,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驱动部3设置为气缸、液压缸等,而将驱动部3设置为包括电机、丝杆和螺母的结构时,能够简化整体结构并且便于控制座椅1的移动位置。并且,本实施例中,该可以直接将滑轨设置于底板,并将螺母设于座椅1的底部,而固定座7和滑动座8的设置便于安装操作。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