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兼顾越行与停车功能的有轨电车车站配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07-23 14: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轨道交通 配线 车站 结构 有轨电车
兼顾越行与停车功能的有轨电车车站配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有轨电车车站配线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轨电车发展迅速,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研究和发展有轨电车系统。从目前国内已开通运营有轨电车的城市来看,有轨电车多分布于城市核心区,为提升客流吸引力,车站间距设置相对较小,车辆均采用站站停的运行模式,使得车辆从出站加速运行较短距离后就需减速制动,到达下一车站,车辆的平均旅行速度相对较低。并且不同车站的客流量不一样,在站站停的运行模式下,客流量大的车站易受行车间隔的影响,降低车站服务品质。

同时,有轨电车故障停车轨道多设置在邻近车站的区间,当出现故障列车时,需要由工程救援车将故障车推送至车站处清客后,再将故障车推送至停车轨道,对有轨电车的通行能力带来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兼顾越行与停车功能的有轨电车车站配线结构,以提高有轨电车运行效率,实现快慢车运行模式,解决出现故障车辆时,影响区间通过能力的问题,提高车辆运行速度,提升服务品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兼顾越行与停车功能的有轨电车车站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行轨道、下行轨道、上行轨道站台和下行轨道站台,其中:

所述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均位于所述上行轨道站台和所述下行轨道站台之间;

所述上行轨道包括上行主轨道、上行越行轨道、上行到发轨道、上行连接轨道和上行安全轨道,所述上行主轨道沿有轨电车的行驶方向分为站前主轨道ⅰ和站后主轨道ⅰ,并且所述上行越行轨道和上行到发轨道均位于所述站前主轨道ⅰ和站后主轨道ⅰ之间,所述站前主轨道ⅰ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道岔来与所述上行越行轨道的第一端和上行到发轨道的第一端实现连接,所述上行到发轨道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道岔来与上行连接轨道的第一端和上行安全轨道的第一端分别实现连接,所述上行连接轨道的第二端和所述上行越行轨道的第二端通过第三道岔分别来与所述站后主轨道ⅰ的一端实现连接;此外,所述上行到发轨道位于所述上行越行轨道和所述上行轨道站台之间;

所述下行轨道包括下行主轨道、下行越行轨道、下行到发轨道、下行连接轨道和下行安全轨道,所述下行主轨道沿有轨电车的行驶方向分为站前主轨道ⅱ和站后主轨道ⅱ,并且所述下行越行轨道和下行到发轨道均位于所述站前主轨道ⅱ和站后主轨道ⅱ之间,所述站前主轨道ⅱ的第一端通过第四道岔来与所述下行越行轨道的第一端和下行到发轨道的第一端实现连接,所述下行到发轨道的第二端通过第五道岔来与下行连接轨道的第一端和下行安全轨道的第一端分别实现连接,所述下行连接轨道的第二端和所述下行越行轨道的第二端通过第六道岔分别来与所述站后主轨道ⅰ的一端实现连接;此外,所述下行到发轨道位于所述下行越行轨道和所述下行轨道站台之间。

优选地,所述上行到发轨道可兼做停车轨道使用,以让有轨电车出现故障时停留在上行到发轨道上。

优选地,所述下行到发轨道可兼做停车轨道使用,以让有轨电车出现故障时停留在下行到发轨道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道岔~第六道岔均为单开道岔。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兼顾越行与停车功能的有轨电车车站配线结构,在上行主轨道的外侧设置上行到发轨道,内侧设置上行越行轨道,实现有轨电车的慢、快车运行模式,较快的有轨电车可快速从上行越行轨道直接通过上行轨道站台不做停留,较慢的有轨电车可在上行到发轨道实现站站停功能。下行主轨道也是如此,因此有轨电车可以在上行轨道、下行主轨道这两条线路上都实现慢、快车行驶,提高有轨电车的运行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兼顾越行与停车功能的有轨电车车站配线结构,当有轨电车出现故障时,上行轨道的上行到发轨道可兼做停车轨道使用,故障车停留在上行到发轨道上,而不影响正常的有轨电车的通行,下行轨道也是如此,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在上行到发轨道或下行到发轨道上针对有轨电车在行驶时出现的突发故障进行应急处理。

(3)本实用新型的兼顾越行与停车功能的有轨电车车站配线结构,可在同一条轨道上让慢、快车运行,可提高有轨电车运行效率,提升车站服务品质,吸引客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兼顾越行与停车功能的有轨电车车站配线结构,包括上行轨道、下行轨道、上行轨道站台9和下行轨道站台10,其中:

所述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均位于所述上行轨道站台9和所述下行轨道站台10之间,有轨电车在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上行驶;

所述上行轨道包括上行主轨道、上行越行轨道15、上行到发轨道7、上行连接轨道和上行安全轨道12,所述上行主轨道沿有轨电车的行驶方向分为站前主轨道ⅰ1和站后主轨道ⅰ17,并且所述上行越行轨道15和上行到发轨道7均位于所述站前主轨道ⅰ1和站后主轨道ⅰ17之间,所述站前主轨道ⅰ1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道岔4来与所述上行越行轨道15的第一端和上行到发轨道7的第一端实现连接,所述上行到发轨道7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道岔11来与上行连接轨道的第一端和上行安全轨道12的第一端分别实现连接,所述上行连接轨道的第二端和所述上行越行轨道15的第二端通过第三道岔13分别来与所述站后主轨道ⅰ17的一端实现连接;此外,所述上行到发轨道7位于所述上行越行轨道15和所述上行轨道站台9之间,方便乘客从有轨电车下车到上行轨道站台9以及从上行轨道站台9上车到有轨电车内。

从所述上行越行轨道15上通行的有轨电车的速度大于从所述上行到发轨道7上通行的有轨电车的速度,即上行越行轨道15上通行的是较快的有轨电车,上行到发轨道7上通行的是较慢的有轨电车,这样可以实现慢、快车分别通行而互不影响。所述上行越行轨道15可以设置多条,可通过不同的道岔形式来实现与站前主轨道ⅰ1和站后主轨道ⅰ17的连接。

所述下行轨道包括下行主轨道、下行越行轨道16、下行到发轨道8、下行连接轨道和下行安全轨道5,所述下行主轨道沿有轨电车的行驶方向分为站前主轨道ⅱ18和站后主轨道ⅱ2,并且所述下行越行轨道16和下行到发轨道8均位于所述站前主轨道ⅱ18和站后主轨道ⅱ2之间,所述站前主轨道ⅱ18的第一端通过第四道岔14来与所述下行越行轨道16的第一端和下行到发轨道8的第一端实现连接,所述下行到发轨道8的第二端通过第五道岔6来与下行连接轨道的第一端和下行安全轨道5的第一端分别实现连接,所述下行连接轨道的第二端和所述下行越行轨道16的第二端通过第六道岔3分别来与所述站后主轨道ⅰ17的一端实现连接;此外,所述下行到发轨道8位于所述下行越行轨道16和所述下行轨道站台10之间,方便乘客从有轨电车下车到下行轨道站台10以及从下行轨道站台10上车到有轨电车内。当有轨电车出现故障时,所述上行到发轨道7可兼做停车轨道使用,有故障的有轨电车停留在上行到发轨道7上,以不影响正常有轨电车的通行。所述下行越行轨道16可以设置多条,可通过不同的道岔形式来实现与站前主轨道ⅱ18和站后主轨道ⅱ2的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道岔4~第六道岔3均为单开道岔。

从所述下行越行轨道16上通行的有轨电车的速度大于从所述下行到发轨道8上通行的有轨电车的速度,即下行越行轨道16上通行的是较快的有轨电车,下行到发轨道8上通行的是较慢的有轨电车。当有轨电车出现故障时,所述下行到发轨道8可兼做停车轨道使用,有故障的有轨电车停留在下行到发轨道8上,以不影响正常有轨电车的通行。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所述的兼顾越行与停车功能的有轨电车车站配线结构的运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上行轨道上的速度较慢的有轨电车从站前主轨道ⅰ1行驶到上行到发轨道7上并停留在上行轨道站台9旁,进行乘客上、下车作业,然后再行驶到站后主轨道ⅰ17上,以此实现有轨电车的正常载客业务;上行轨道上的速度较快的有轨电车直接从上行越行轨道15通过并行驶到站后主轨道ⅰ17上,不在此上行轨道站台9旁停留;当有轨电车出现故障时,所述上行到发轨道7可兼做停车轨道使用,有故障的有轨电车停留在上行到发轨道7上,其它的有轨电车都从站前主轨道ⅰ1经上行越行轨道15行驶到站后主轨道ⅰ17上,有轨电车在上行到发轨道7处进行故障检修作业。

2)下行轨道下的速度较慢的有轨电车从站前主轨道ⅱ18行驶到下行到发轨道8下并停留在下行轨道站台10旁,进行乘客下、下车作业,然后再行驶到站后主轨道ⅱ2下,以此实现有轨电车的正常载客业务;下行轨道下的速度较快的有轨电车直接从下行越行轨道16通过,不在此下行轨道站台10旁停留。当有轨电车出现故障时,所述下行到发轨道8可兼做停车轨道使用,有故障的有轨电车停留在下行到发轨道8上,其它的有轨电车都从站前主轨道ⅱ18经上行越行轨道15行驶到站后主轨道ⅱ2上。有轨电车在下行到发轨道8处进行故障检修作业。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可越行的站台的上行主轨道、下行主轨道内侧各设置上行越行轨道15和下行越行轨道16,以实现站台的越行,速度较快的有轨电车可越行通过此站而可在其它站台停留,而速度较慢的有轨电车则可以在此站停留,实现站站停留。由于有轨电车可在上行轨道、下行轨道这两条轨道上都实现慢、快车行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配线结构能提高有轨电车的运行效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