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A柱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0: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汽车 乘用车

一种汽车a柱及汽车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乘用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a柱及汽车。


背景技术:

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消费者对汽车的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关注度越来越高。
3.为了降低乘客身体尤其是头部位置受到伤害的可能,通过合理的车辆前端吸能区设计,保障车架前端至乘员舱材料硬度的合理过渡,以保障吸能区能尽可能吸收更多碰撞带来的能量。为了避免乘员舱被侵入,造成乘客的接触性物理伤害,车辆乘员舱骨架,包括a柱、防火墙、门槛梁、中央通道等,则应设计得强度越高越好。
4.现有技术中,汽车a柱一般采用包含a柱外板、一块加强板和a柱内板的结构,该结构抗弯较弱,无法抵抗侧面碰撞力与正面碰力带来的能量,该能量无法传递到汽车b柱,a柱弯折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容易伤到乘员舱的人员。
5.有鉴于此,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的汽车a柱及汽车成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的汽车a柱及汽车。
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a柱,包括依次连接的a柱外板、a柱加强板和a柱内板;
8.所述a柱加强板面向所述a柱内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a柱内板之间;
9.所述a柱内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第三空腔,所述a柱外板与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有第四空腔。
10.通过在a柱加强板面向a柱内板的一侧设置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以将a柱外板与a柱内板之间的腔体分隔为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提高了汽车a柱的结构强度,使得碰撞力可以传递到汽车b柱。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为小截面空腔,可以起到分担碰撞力的作用,起到更好的碰撞吸能效果。
11.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a柱加强板包括有加强板弯曲段,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连接在所述加强板弯曲段中。加强板弯曲段的设置,增大了a柱加强板的面积,并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来对加强板弯曲段提供加强支撑,可以有效提高a柱加强板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汽车a柱的结构强度。
12.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端部及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端部一体所述a柱加强板焊接连接,方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与a柱加强板的连接,并且连接稳定性好。
13.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a柱加强板的端部连接在所述a柱外板的端部与所述a柱内板的端部之间,提高了a柱外板、a柱加强板和a柱内板的连接稳定性。
14.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截面呈u形,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u形开口中,既方便形成第二空腔,又方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端部连接。
15.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二空腔、所述第三空腔和所述第四空腔依次连通,使得内部的空气可以流通。
16.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通气孔,相邻的空腔通过通气孔连通,使得空气可以在各空腔之间流通。
1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汽车a柱。汽车的汽车a柱通过在a柱加强板面向a柱内板的一侧设置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以将a柱外板与a柱内板之间的腔体分隔为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提高了汽车a柱的结构强度,使得碰撞力可以传递到汽车b柱。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为小截面空腔,可以起到分担碰撞力的作用,起到更好的碰撞吸能效果。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a柱及汽车,通过在a柱加强板面向a柱内板的一侧设置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以将a柱外板与a柱内板之间的腔体分隔为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提高了汽车a柱的结构强度,使得碰撞力可以传递到汽车b柱。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为小截面空腔,可以起到分担碰撞力的作用,起到更好的碰撞吸能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a柱的碰撞力传递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a柱的爆炸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a柱的断面图;
23.图4为a柱加强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25.如图1

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a柱1,包括依次连接的a柱外板11、a柱加强板12和a柱内板13。
26.a柱加强板12面向a柱内板13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第二支撑板15位于第一支撑板14与a柱内板13之间。
27.a柱内板13与第二支撑板15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16,第二支撑板15与第一支撑板14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17,第一支撑板14与a柱加强板12之间形成第三空腔18,a柱外板11
与a柱加强板12之间形成有第四空腔19。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a柱1主要由a柱外板11、a柱加强板12、a柱内板13、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组成。
29.a柱外板11、a柱加强板12和a柱内板13由外向内依次连接,a柱加强板12的主体部分处于a柱外板11和a柱内板13围成的腔体中。a柱加强板12用于提高汽车a柱1的结构强度。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一方面用于提高a柱加强板12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用于分隔a柱外板11和a柱内板13围成的腔体,将大的腔体分隔成截面积小的空腔,在提高结构强度的同时还提高碰撞吸能能力。
30.具体地,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连接在a柱加强板12面向a柱内板13的一侧,第二支撑板15处于第一支撑板14与a柱内板13之间。
31.由第二支撑板15、第一支撑板14和a柱加强板12将a柱外板11和a柱内板13围成的腔体分隔为四个空腔,分别为:第一空腔16、第二空腔17、第三空腔18和第四空腔19。
32.第一空腔16处于a柱内板13与第二支撑板15之间,第二空腔17处于第二支撑板15与第一支撑板14之间,第三空腔18处于第一支撑板14与a柱加强板12之间,第四空腔19处于a柱加强板12与a柱外板11之间。
33.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提高了a柱加强板12的结构强度,进而就提高了汽车a柱1的结构强度,使得碰撞力可以传递到汽车b柱2。
34.第一空腔16、第二空腔17、第三空腔18和第四空腔19为小截面空腔,可以起到分担碰撞力的作用,起到更好的碰撞吸能效果。
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

4所示,a柱加强板12包括有加强板弯曲段121,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位于连接在加强板弯曲段121中。
36.a柱加强板12包括有加强板弯曲段121,加强板弯曲段121为a柱加强板12的主体部分,加强板弯曲段121处于a柱外板11和a柱内板13围成的腔体中。a柱加强板12两侧的端部122,也即处于加强板弯曲段121的两侧,a柱加强板12的端部122夹在a柱外板11的端部和a柱内板13的端部之间。
37.加强板弯曲段121的设置,增大了a柱加强板12的面积,并通过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来对加强板弯曲段121提供加强支撑,可以有效提高a柱加强板12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汽车a柱1的结构强度。
38.第三空腔18处于第一支撑板14与加强板弯曲段121之间,第四空腔19处于加强板弯曲段121与a柱外板11之间。
3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

4所示,第一支撑板14的端部及第二支撑板15的端部一体a柱加强板12焊接连接,方便第一支撑板14、第二支撑板15与a柱加强板12的连接,并且连接稳定性好。
40.具体地,第一支撑板14的端部及第二支撑板15的端部与加强板弯曲段121一起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焊接,焊点3处于加强板弯曲段121的内侧。
4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

4所示,a柱加强板12的端部122连接在a柱外板11的端部与a柱内板13的端部之间,提高了a柱外板11、a柱加强板12和a柱内板13的连接稳定性。
4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

4所示,第一支撑板14的截面呈u形,第二支撑板15连接在第一支撑板14的u形开口中,既方便形成第二空腔17,又方便第一支撑板14与第二支撑
板15的端部连接。
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空腔16、第二空腔17、第三空腔18和第四空腔19依次连通,使得内部的空气可以流通。
4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a柱加强板12、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上分别设置有通气孔10,相邻的空腔通过通气孔10连通,使得空气可以在各空腔之间流通。
4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汽车a柱1。汽车a柱1的前端与车架的头部相连,汽车a柱1的后端与汽车b柱2相连接。
4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a柱及汽车,通过在a柱加强板面向a柱内板的一侧设置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以将a柱外板与a柱内板之间的腔体分隔为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提高了汽车a柱的结构强度,使得碰撞力可以传递到汽车b柱。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为小截面空腔,可以起到分担碰撞力的作用,起到更好的碰撞吸能效果。
47.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48.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