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收合关节及可折叠车架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3: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车架 关节 可折叠 可收合


1.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收合关节及可折叠车架。


背景技术:

2.支架结构往往由多根连接管连接构成,如车架、收纳篮框架、桌椅支架、置物架等。为了便于收纳、减少占用空间,支架结构的各连接管多采用铰接方式连接,使其可被折叠收合。收合时,由使用者转动连接管,使各连接管尽可能靠近、被收合;展开时,再由使用者手动依次操作连接管,使各连接管相对转动分离,使支架结构处于使用状态。目前,支架结构的各连接管之间往往安装有联动结构,用于提高支架结构的收合或展开效率。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联动结构与各连接管连接,形成的支架结构较为复杂繁琐,生产过程麻烦且耗时。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简化各连接管的联动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收合关节及可折叠车架。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收合关节,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可收合关节,包括关节销轴、操控机构、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和插头机构;所述关节销轴穿设于操控机构、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和所述插头机构均可绕关节销轴转动;
7.所述操控机构设有一错开关节销轴的操控槽,所述操控槽安装有一平行于所述关节销轴的第一销轴,所述操控机构用于带动第一销轴绕关节销轴转动;所述操控机构设有操控连接部;
8.所述第一转动机构设有供第一销轴绕关节销轴滑移的第一轨迹槽;所述第一销轴绕关节销轴由第一轨迹槽一端滑移至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为圆弧,该弧度为第一弧度;所述第一转动机构设有第一连接部;
9.所述第二转动机构设有供第一销轴绕关节销轴滑移的第二轨迹槽;所述第一销轴绕关节销轴由第二轨迹槽一端滑移至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为圆弧,该弧度为第二弧度;所述第二转动机构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弧度大于第二弧度。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操控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可用于连接不同的连接管。由于第一轨迹槽与第二轨迹槽同轴设置,且第一弧度大于第二弧度,因此当操控机构带动第一销轴绕关节销轴沿第一轨迹槽一端、第二轨迹槽一端朝另一端转动时,第一销轴先抵于第二轨迹槽的另一端;接着第一销轴推动第二轨迹槽的另一端,带动第二转动机构随操控机构继续转动至第一销轴抵于第一轨迹槽的另一端;由此实现由操控机构带动自身、第一转动机构及第二转动机构朝同一方向转动,可使操控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互形成至少两个不同位置关系,实现操控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互位置变化,如相对收合或相对展开。而且操控连接部随操控机构至少可单独相对第
二连接部转动第二弧度,而不影响第一连接部相对第二连接部的位置。
11.可收合关节的整体结构简单,各不同的连接管可通过对应的操控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同轴铰接,铰接结构简单,无需外接联动结构,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使用操作时通过控制操控机构甚至操控连接部即可实现将第二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依次转动,使操控机构、第一转动机构及第二转动机构实现收合或展开,操作过程简单快速。插头机构用于快速插接不同于车架的其他装置。
12.可选的,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安装有与第二轨迹槽相错的第二销轴,所述第二销轴平行于关节销轴;
13.所述第一转动机构设有供第二销轴绕关节销轴滑移的第一延伸轨迹槽;所述第二销轴绕关节销轴由第一延伸轨迹槽一端滑移至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为圆弧,该弧度为第一延伸弧度;所述第一延伸弧度不大于所述第一弧度与所述第二弧度的弧度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转动机构与第二转动机构之间由第二销轴及第二延伸轨迹槽绕关节销轴转动,限制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对展开或相对收合的转动角度。如当第二连接部相对第一连接部展开时,第二销轴抵于第一延伸轨迹槽的一端;当第二连接部相对第一连接部收合时,第二销轴抵于第一延伸轨迹槽的另一端。而且当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对展开,第二销轴还可抵于第一延伸轨迹槽远离第一收合端的一侧,起到限制第一转动机构转动,使展开后的支架结构能加稳定。
15.可选的,所述操控槽沿关节销轴径向延伸形成条形槽;所述操控连接部靠近于操控槽;
16.所述第一延伸轨迹槽与第一轨迹槽沿关节销轴径向相错;所述第一延伸轨迹槽相连通,且所述第一延伸轨迹槽一端抵于第一轨迹槽的一端,第一延伸轨迹槽的另一端朝第一轨迹槽的另一端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靠近于第一轨迹槽与第一延伸轨迹槽相抵的一端;
17.所述第二轨迹槽一端沿关节销轴径向延伸有一与第一销轴外径匹配的卡槽,卡槽用于限制第一销轴沿第二轨迹槽滑移;当第二转动机构移动至第一销轴抵于卡槽时,第一销轴刚好由第一轨迹槽移动至第一延伸轨迹槽,且操控槽由一端移动至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于卡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控机构可带动第一销轴沿操控槽移动,控制第一销轴于第一轨迹槽与第一延伸轨迹槽之间移动,或带动第一销轴于第二轨迹槽与卡槽之间移动,由此提高操控机构带动第一销轴,使第二转动机构、第二销轴、第一转动机构随之移动或转动,使操控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对位置变化,实现操控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对展开或收合。
19.进一步的,操控机构、第一转动机构与第二转动机构的展开操作还可如下进行:借由操控机构控制第一销轴穿设于第一延伸轨迹槽或卡槽,第一销轴由第一轨迹槽的靠近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滑移至抵于另一端,第二连接部随之转动,可实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对展开,此时第一轨迹槽远离第一连接部一端与第二轨迹槽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同轴对应;接着再由操控机构带动第一销轴脱离卡槽与第一延伸轨迹槽,进入第一轨迹槽与第二轨迹槽,并沿第一轨迹槽与第二轨迹槽滑移至第二销轴抵于第一轨迹槽远离第一连接部一端、抵于第二轨迹槽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即操控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
实现分别相对展开。
20.可选的,所述第一延伸轨迹槽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有供第一销轴由第一延伸轨迹槽移动至第一轨迹槽的导向面。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向面,第一销轴可顺延第一延伸轨迹槽的滑移惯性自动由第一延伸轨迹槽移动至第一轨迹槽,以及第一销轴由操控槽的一端滑移至另一端,外力控制第一销轴沿操控槽长度方向施力带动;同时使第一销轴脱离卡槽进入第二轨迹槽。
22.可选的,所述第一轨迹槽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延伸有与操控槽对应匹配的第一限制孔;所述第二轨迹槽远离卡槽的一端延伸有与操控槽对应匹配的第二限制孔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及操控机构转动至展开状态时,第一销轴同时位于操控槽、第一限制孔与第二限制孔;使可收合关节展开状态结构稳固。
24.可选的,所述操控槽由带动第一销轴绕第一轨迹槽滑移的一端向另一端的槽宽逐渐减小。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控槽的槽宽可提高第一销轴与操控槽连接的稳固性,减少展开状态下收合关节使用晃动,提高稳固性。
26.可选的,所述操控机构包括移动件和转动件;所述操控连接部固定于转动件;所述操控槽位于转动件;所述第一销轴的一端穿过操控槽连接于移动件;所述移动件设有供关节销轴沿操控槽长度方向移动的移动腰孔;所述移动腰孔的长度与操控槽的长度相匹配。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件与转动件之间的伸缩件可带动第一销轴常态抵于操控槽的一端,减少收合或展开过程中控制第一销轴沿操控槽移动的步骤,也便于操作者确认转动件或移动件带动第一销轴移动到位。
28.可选的,所述操控机构设有供第二销轴绕关节销轴滑移的操控轨迹槽;所述操控轨迹槽与操控槽相错;所述第一轨迹槽与第一延伸轨迹槽为贯穿槽、所述操控轨迹槽与操控槽为贯穿槽或所述第二轨迹槽为贯穿槽。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控轨迹槽与第二销轴连接,可提高操控机构与第一转动机构或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稳定性,还可使操控机构带动第二转动机构更稳定绕关节销轴转动。而且根据使用需求,可控制操控机构、第一转动机构与第二转动机构穿设于关节销轴的顺序,位于中间的机构穿设于第一销轴与第二销轴的部位则为贯穿槽。
30.可选的,还包括穿设于关节销轴的插头机构;所述插头机构位于操控机构的一侧;所述操控机构、第一转动机构或第二转动机构至少一设有用于限制插头机构转动的限位组件。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头机构可连接其他连接管,利用限位组件与换向转动孔控制插头机构的转动范围。
32.可选的,所述插头机构设有供限位组件绕关节销轴转动的换向转动孔;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均穿设于换向转动孔;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绕关节销轴转动形成的最大弧度不大于换向转动孔。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组件可限制插头机构相对关节销轴的转动范围,使其既可以根据需求调整转动角度,又可以保持转动后角度的稳定,提高使用安全。在插头机
构转动调节后,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中至少一抵于换向转动孔的一端,限制换向转动孔转动,影响使用安全。
3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折叠车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5.一种可折叠车架,包括两组侧架;每一所述侧架包括前脚管、后脚管、手把连管以及所述可收合关节;所述可收合关节用于将前脚管、后脚管及手把连管铰接;所述前脚管和后脚管,一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另一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手把连管与操控连接部连接。
3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可收合关节,使可折叠车架的前脚管、后脚管与手把连管可快速实现折叠或展开,而且结构简单,安全隐患较小。通过手把连杆即可实现本技术的收合与展开。
37.可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位于操控机构与第二转动机构之间;所述后脚管连接于第一连接部,所述前脚管连接于第二连接部;两所述前脚管的间距、两所述后脚管的间距与两所述手把连管的间距依次增大。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合时,两前脚管位于两后脚管之间,两手把连管位于两后脚管外侧,前脚管、后脚管与手把连管可尽量靠近,减小车架的占用空间。
39.可选的,所述前脚管与后脚管之间安装有用于限制前脚管相对后脚管展开的臂锁机构。
4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前脚管朝后脚管转动至收合状态时,前脚管可抵贴于后脚管,此时可在利用臂锁机构限制前脚管与后脚管的移动,使二者保持相对收合状态,降低出现需保持收合时,前脚管相对后脚管展开,影响收合使用。
4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42.1.各连接管可通过对应的操控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同轴铰接,铰接结构简单,无需外接联动结构,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43.2.操作时通过控制操控机构甚至操控连接部即可实现将第二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依次转动实现收合或展开,操作过程简单快速;
44.3.第二销轴可提高第二转动机构与操控机构之间转动稳定性;
45.4.采用可收合关节,使可折叠车架的前脚管、后脚管与手把连管可快速实现折叠或展开,而且结构简单,安全隐患较小。通过手把连杆即可实现本技术的收合与展开。
附图说明
46.图1是本技术可折叠车架收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是本技术可收合关节收合状态第一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48.图3是本技术可收合关节收合状态第二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4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操控机构第一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5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操控机构及手把连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5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操控机构第二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5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机构的结构分解图;
5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转动机构第一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54.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转动机构第二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55.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可折叠车架的推拉使用状态图;
56.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操控机构、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收合状态的位置示意图;
57.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操控机构、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展开状态的位置示意图;
58.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插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59.图14是本技术可折叠车架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60.图15是本技术手把连管与操控机构分解结构示意图;
61.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臂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62.图17是图10中操控轨迹槽、第一轨迹槽、第二轨迹槽第一销轴等的位置示意图;
63.图1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可折合关节展开状态下操控轨迹槽、第一轨迹槽、第二轨迹槽第一销轴等的位置示意图;
64.图1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可折合关节过程中操控轨迹槽、第一轨迹槽、第二轨迹槽第一销轴等的位置示意图。
65.附图标记说明:1、前脚管;11、车轮;2、后脚管;
66.3、手把连管;31、推拉管;32、手把腰孔;33、手把销孔;34、滑移件;341、贯通孔;342、滑移腰孔;35、锁孔;36、锁体;361、倾斜条孔;37、锁块;371、导向锥面;372、销杆;38、压簧;
67.4、可收合关节;41、第一销轴;42、第二销轴;421、第二限位件;5、关节销轴;51、帽部;
68.6、操控机构;61、移动件;611、凹槽;612、移动腰孔;613、移动销孔;62、转动件;621、关节盖;622、关节内加强片;623、限位片;6231、外限位部;6232、内环部;6233、限位连接部;624、关节侧槽;625、关节中心孔;626、关节中心管;627、操控槽;628、操控轨迹槽;6281、操控收合端;6282、操控展开端;629、外凸槽;63、操控连接部;631、移动槽;632、凸柱;64、伸缩件;65、关节外加强片;651、外条孔;66、外盖;
69.7、第一转动机构;71、第一转动盖;711、第一中心孔;712、第一中心管;72、第一加强片;73、第一轨迹槽;731、第一收合端;732、第一展开端;74、第一连接部;75、第一延伸轨迹槽;76、第一限制孔;77、导向面;78、第一限位件;
70.8、第二转动机构;81、第二转动盖;811、第二中心孔;812、第二中心管;82、第二加强片;821、第二轨迹槽;8211、第二收合端;8212、第二展开端;822、第二销孔;83、第二连接部;84、卡槽;85、第二限制孔;86、限位转动孔;
71.9、插头机构;91、插头盖;92、插头加强片;93、插头连接部;94、换向转动孔;
72.10、臂锁机构;101、固定锁座;1011、第一弧形滑槽;1012、第二弧形滑槽;1013、锁座中心孔;102、活动锁件;1021、锁件中心孔;1022、第一卡块;1023、第二卡块;1024、锁件固定槽;1025、锁片;1026、锁槽;103、扣件;104、锁销;105、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73.以下结合附图1

19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74.可折叠童车或可收折手推车或轮椅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车架,属于由多根连接管连接的支架结构。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便于收合或展开,往往于各连接管之间增设联动结
构,增设的联动结构一般位于连接管外侧,整体结构相对复杂,同时联动结构为同样有连杆或连接片铰接构成,因此生产过程中需连接的零部件较多,生产效率较低,耗时较多。使用时操作者需确认无其他无关物件卡设在联动结构中,以免影响展开或收合操作。
75.而且,若支架结构为童车车架前脚、后脚及手把的连接结构,例如关节结构。目前收合时,前脚与后脚相对转动收合至前脚带动对应的车轮11局部位于后脚后侧;然后再将手把向下向后侧翻转至手把位于后脚后侧,且抵于前脚的后侧。显然收合后车架的下部的间距较大,占用空间不小。因此如何简化关节结构,并使可折叠车架收合状态占用空间较小为待解决的问题。
7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可折叠车架。
77.参照图1,可折叠车架包括两组侧架;每一所述侧架包括前脚管1、后脚管2、手把连管3和可收合关节4。可收合关节4安装于前脚管1、后脚管2与手把连管3相铰接的一端,可收合关节4用于将前脚管1、后脚管2及手把连管3铰接。
78.两手把连管3远离可收合关节4的一端之间连接有推拉管31,前脚管1与后脚管2远离可收合关节4的一端安装有车轮11。两前脚管1的间距、两后脚管2的间距与两手把连管3的间距依次增大。收合时,两手把连管3位于后脚管2的外侧,两前脚管1位于两后脚管2之间,且手把连管3与前脚管1均朝后脚管2翻转收合。
79.参考图2、图3,可收合关节4包括关节销轴5、操控机构6、第一转动机构7、第二转动机构8和插头机构9;关节销轴5一端连接于操控机构6,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转动机构7和第二转动机构8铰接于插头机构9;第一转动机构7、第二转动机构8与插头机构9均可绕关节销轴5转动。
80.参考图4,操控机构6包括移动件61和转动件62。转动件62包括关节盖621、关节内加强片622和限位片623;关节盖621靠近第一转动机构7的一侧设有供关节内加强片622与限位片623安装的关节侧槽624;关节盖621中间设有与关节销轴5匹配的关节中心孔625,关节中心孔625朝关节侧槽624槽口延伸有套设于关节销轴5的关节中心管626,关节中心管626的轴向长度不大于关节侧槽624的轴向长度。关节内加强片622与限位片623均套设于关节中心管626。关节盖621与关节内加强片622设有匹配的操控槽627,操控槽627沿关节中心孔625孔径延伸形成条形孔。关节内加强片622还设有操控轨迹槽628,操控轨迹槽628为弧形孔,弧形圆心与关节中心孔625同心;操控槽627错位设于操控轨迹槽628的一侧。
81.参考图4,操控轨迹槽628穿设有一第二销轴42,第二销轴42沿操控轨迹槽628围绕关节中心孔625转动。第二销轴42的一端抵于关节侧槽624,另一端朝插头机构9延伸。关节侧槽624一侧沿关节中心孔625径向向外凸出形成外凸槽629,外凸槽629与关节侧槽624连通。限位片623包括嵌置于外凸槽629的外限位部6231、套设于关节中心管626的内环部6232和连接于外限位部6231与内环部6232的限位连接部6233。内环部6232外壁、限位连接部6233一侧均与操控槽627靠近关节中心管626的一侧相切,该结构相当延长操控内孔一侧的轴向长度。限位连接部6233与外限位部6231位于操控槽627远离操控轨迹槽628的一侧。
82.参考图4,关节盖621周侧设有一用于与手把连管3连接的操控连接部63。当第二销轴42转动至抵于操控轨迹槽628靠近操控槽627的一侧时,操控连接部63带动手把连管3处于收合状态,将该状态下操控轨迹槽628抵接第二销轴42的一端设为操控收合端6281,反之另一端设为操控展开端6282。
83.参考图5,操控连接部63沿平行于操控槽627长度方向向内凹设有移动槽631,操控槽627与关节中心孔625均与移动槽631相连通。移动槽631的槽底设有凸柱632,本实施例中凸柱632有两个,凸柱632位于关节中心孔625远离移动槽631槽口的一侧。移动件61一端端面设有与凸柱632匹配的凹槽611,凹槽611与凸柱632之间安装有用使移动件61朝移动槽631槽口移动的伸缩件64,本实施例中伸缩件64为弹簧。
84.参考图5,移动件61靠近凹槽611设有供关节销轴5沿操控槽627长度方向移动的移动腰孔612;移动腰孔612的长度与操控槽627的长度相等。移动件61位于移动腰孔612远离凹槽611的一侧设有移动销孔613,移动销孔613安装有一第一销轴41。
85.参考图3,第一销轴41的一端穿过靠近第一转动机构7一侧的操控槽627,并向插头机构9延伸。
86.参考图6,关节盖621远离第一转动机构7的一侧设有关节外加强片65和外盖66,关节外加强片65通过一环圈嵌置于关节盖621。关节外加强片65设有与关节中心孔625相对应的外中心孔和与操控槽627相对应的外条孔651。
87.参考图6,关节销轴5连接于操控机构6的一端固定有外径大于关节中心孔625内径的帽部51;外盖66可拆卸卡接于关节盖621,用于遮挡关节帽部51及限制关节销轴5与第一销轴41沿轴向背离第一转动机构7移动,降低关节销轴5或第一销轴41出现脱销等风险。
88.参考图7,第一转动机构7包括第一转动盖71和第一加强片72。第一转动盖71设有与关节中心孔625同心的第一中心孔711,第一中心孔711一侧设有第一中心管712。第一加强片72套设于第一中心管712,且嵌置于第一转动盖71的一侧面;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片72位于第一转动盖71靠近操控机构6的一侧,且与限位片623抵接。
89.第一转动盖71与第一加强片72设有相同第一轨迹槽73,第一轨迹槽73为供第一销轴41绕第一中心孔711转动的弧形孔,为贯穿槽。
90.第一加强片72沿第一中心孔711径向向外延伸有第一连接部74,第一连接部74连接于第一加强片72的一端靠近于第一轨迹槽73的一端,当第一销轴41转动至抵于第一轨迹槽73的该端时,第一连接部74相对操控机构6收合,因此将第一轨迹槽73的该端设为第一收合端731,另一端设为第一展开端732。第一连接部74用于连接后脚管2,使后脚管2与可收合关节4连接,为了限制后脚管2的转动展开弧度范围,第一连接部74还可朝第一展开端732方向或另一方向弯折。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74背向第一展开端732方向弯折,可减小第一连接部74相对其他铰接于关节销轴5的部件的弧形间距。
91.参考图7,第一轨迹槽73沿径向延伸有第一延伸轨迹槽75,第一延伸轨迹槽75靠近于第一轨迹槽73的第一收合端731;第一延伸轨迹槽75为弧形孔,弧形圆心与第一中心孔711同心。第一轨迹槽73的第一展开端732沿径向延伸有第一限制孔76,第一限制孔76与操控槽627形状相对应,优选为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轨迹槽75与第一限制孔76均位于第一轨迹槽73径向向外的一侧。第二销轴42穿设于第一延伸轨迹槽75。
92.参考图7,第一延伸轨迹槽75远离第一收合端731的一侧面设有便于第一销轴41由第一延伸轨迹槽75移动至第一轨迹槽73的导向面77。
93.参考图8、图9,第二转动机构8包括第二转动盖81和第二加强片82。第二转动盖81设有与关节中心孔625同轴的第二中心孔811,第二中心孔811一侧设有第二中心管812。第二加强片82套设于第二中心管812,且嵌置于第二转动盖81的一侧面;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
片82位于第二转动盖81靠近操控机构6的一侧,且与第一转动盖71抵接。
94.第二加强片82沿第二中心孔811径向向外延伸有第二连接部83,第二连接部83用于与前脚管1连接。第二加强片82设有第二轨迹槽821和第二销孔822,第二轨迹槽821为供第一销轴41绕第二中心孔811转动的弧形孔。第二销孔822与第二销轴42远离操控机构6的一端相匹配,用于穿设第二销轴42。第二销孔822位于第二轨迹槽821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83位于第二轨迹槽821靠近第二销孔822一端的外侧。
95.参考图8,当第一销轴41转动至抵于第二轨迹槽821靠近第二销孔822的一侧时,第二连接部83带动前脚管1转动至相对操控机构6处于收合状态,将该状态下第二轨迹槽821抵接第一销轴41的一端设为第二收合端8211,反之另一端设为第二展开端8212。
96.第二轨迹槽821沿径向设延伸有一卡槽84和一第二限制孔85。卡槽84靠近于第二收合端8211,且与第二收合端8211间隔有第一销轴41的直径距离,即第一销轴41抵于第二收合端8211时,与卡槽84不接触;第一销轴41需由第二收合端8211朝第二展开端8212移动一定距离,才可能进入卡槽84。这样因为可折叠车架被收合时,往往于前脚管1与后脚管2之间设置臂锁机构,而可折叠车架进行展开操作前需将臂锁机构解锁,解锁后的前脚管1与后脚管2之间将分离一段距离。故而将卡槽84设置在不抵于第二收合端8211,可便于展开操作时,控制第一销轴41移动快速移动至卡槽84,无需人工将前脚管1朝后脚管2移动使第一销轴41对准卡槽84,由此可提高展开操作效率。
97.第二限制孔85靠近于第二展开端8212,第二限制孔85与操控槽627匹配对应,优选的第二限制孔85与操控槽627为相同。卡槽84孔径及第二限制孔85的槽宽均与第一销轴41相匹配。当第一销轴41穿设于第二轨迹槽821时,第一销轴41一端抵于第二转动盖81。第二转动盖81可限制第一销轴41沿自身轴向移动,减少出现第二销轴42脱销。
98.参考图10、图11,当手把连管3翻转至可收合关节4上方时,操控轨迹槽628位于关节线轴远离后脚管2的一侧;即本实施中,可折叠车架由展开状态收合时,手把连管3朝前脚方向翻转,朝前收合。这样收合后的可折叠车架的前脚管1及对应车轮11朝后脚管2后侧转动,直至前脚管1的车轮11局部位于后脚管2的后侧;此时前脚管1的车轮11与后脚管2的车轮11均抵于地面可同时支撑可折叠车架,便于可折叠车架收纳;而且前脚管1与后脚管2相对贴合,翻转后的推拉管31可抵于后脚管2的前侧,前脚管1、后脚管2与手把连管3收合后占用空间相对减小。
99.参考图11,第二销轴42绕关节销轴5由操控轨迹槽628一端滑移至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为圆弧,该弧度为操控弧度;所述第一销轴41绕关节销轴5由第一轨迹槽73一端滑移至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为圆弧,该弧度为第一弧度;第二销轴42绕关节销轴5由第一延伸轨迹槽75一端滑移至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为圆弧,该弧度为第一延伸弧度;第一销轴41绕关节销轴5由第二轨迹槽821一端滑移至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为圆弧,该弧度为第二弧度。
100.本实施例中,操控弧度与所述第二弧度相等。第一弧度大于第二弧度;第一延伸弧度不大于第一弧度与第二弧度的弧度差,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弧度等于第一弧度与第二弧度的弧度差,即与第一连接部74相对第二连接部83展开的弧度相匹配。
101.参考图2、图3,关节内加强片622、限位片623、关节外加强片65、第一加强片72和第二加强片82均为质地较关节盖621硬的材质制成,用于提高可收合关节4的使用强度,延长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关节盖621、环圈、外盖66、第一转盖、第二转动该为注塑成型的塑料
件,关节内加强片622、限位片623、关节外加强片65、第一加强片72和第二加强片82均铁片。操控槽627、第一限制孔76和第二限制孔85沿长度方向的槽宽有一段向另一端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操控槽627、第一限制孔76和第二限制孔85由靠近关节销轴5轴线的一端朝另一端逐渐缩小。
102.参考图12,当操控槽627、第一限制孔76和第二限制孔85同轴设置时,手把连管3、前脚管1与后脚管2均处于展开使用状态,此时第一销轴41在伸缩件64的作用下,移动件61将带动第一销轴41沿操控槽627由靠近关节销轴5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动。而且移动过程中第一销轴41逐渐贴紧于操控槽627内壁、第一限制孔76内壁和第二限制孔85内壁,减少操控连接部63、第一连接部74和第二连接部83相对关节销轴5出现晃动情况,提高手把连管3、前脚管1与后脚管2展开状态结构稳定。
103.参考图12,操控机构6、第一转动机构7或第二转动机构8至少一朝插头机构9延伸设有用于限制插头机构9转动的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78和第二限位件421,第一限位件78和第二限位件421均穿设于换向转动孔94;第一限位件78和第二限位件421绕关节销轴5转动形成的最大弧度不大于换向转动孔94。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78为固定于第一加强片72的限位块,第二限位件421为第二销轴42穿过第二销孔822的一端端部。第二限位件421位于第一加强片72靠近第一限制孔76的一侧。第二加强片82及第二转动盖81设有供第二限位件421穿过第二转动机构8的限位转动孔86。
104.限位组件可限制插头机构9相对关节销轴5的转动范围,使其既可以根据需求调整转动角度,又可以保持转动后角度的稳定,提高使用安全。在插头机构9转动调节后,第一限位件78与第二限位件421中至少一抵于换向转动孔94的一端,限制换向转动孔94转动,影响使用安全。
105.参考图12、图13,插头机构9包括铰接于关节销轴5的插头盖91和插头加强片92,插头加强片92嵌置于插头盖91内,插头盖91沿垂直于关节销轴5的轴向向外延伸有插头连接部93。例如,插头加强片92可为铁片,插头盖91为注塑制成,插头加强片92在插头盖注塑时嵌设于其中。本实施例中,通过插头机构9,可折叠车架可快速拆装提篮、座兜等外接功能机构,提高可折叠车架的使用效率。
106.参考图12、图13,插头盖91和插头加强片92设有供限位组件绕关节销轴5转动的换向转动孔94。换向转动孔94为弧形孔,转向转动孔94的孔宽与操控槽627的长度一致。换向转动孔94绕关节销轴5由一端转动至另一端的运行轨迹的弧度为换向弧度,换向弧度等于第一限位件78相对第二限位件421绕关节销轴5的最大弧形间距。因此当插头机构9需要进行换向转动时,第一限位件78需与第二限位件421转动靠近至二者的弧形间距小于换向弧度。
107.参考图13、图14,因此当前脚管1与后脚管2相对展开时,插头机构9仅能处于一个相同状态,保持相对固定,提高提篮或座兜等外接功能机构的插装稳固,提高使用安全性。限位转动孔86为弧形孔,限位转动孔86绕关节销轴5由一端转动至另一端的运行轨迹的弧度为限位弧度;限位弧度小于换向弧度,即第二限位件421沿限位转动孔86的滑移范围小于第一限位件78相对第二限位件421的最大弧度间距。
108.参考图10、图11,前脚管与后脚管相对使本技术可折叠车架可推拉使用或收纳使用时,可绕关节销轴5转动插头机构9,使插头连接部93相对手把连管3朝向不同的方向,可
由此实现使外接功能机构随之位于可折叠车架的后侧或前侧,提高收纳效率,无需分别收合外接功能机构或可折叠车架。具体可例如外接功能机构为座兜,当插头连接部93转动至靠近手把连管3,可使座兜朝向可折叠车架的后侧转动收纳,适用于展开状态时,座兜面向推车人员;当插头连接部93转动至偏离手把连管3,可使座兜朝向可折叠车架的前侧转动收纳,适用于展开状态时座兜背向推车的人员。
109.参考图15,手把连管3远离推拉管31的一端部设有与移动腰孔612对应的手把销孔32和与移动销孔613对应的手把腰孔33。组装时手把连管3插装于移动件61,使手把销孔32、移动腰孔612及关节中心孔625匹配对应,供关节销轴5穿设;同时手把腰孔33、移动销孔613及操控槽627匹配对应,供第一销轴41穿设。
110.参考图5、图15,手把连管3靠近移动件61的一端端部内置有可推动移动件61移动的滑移件34,滑移件34的一端抵于移动件61。滑移件34靠近移动件61的一侧卡设有贯通孔341,贯通孔341轴向相交于手把连管3的轴向;本实施中贯通孔341垂直于手把连管3;手把连管3设有与贯通孔341对应的锁孔35。贯通孔341内设有锁体36和锁块37;锁块37与锁体36之间设有用于将锁块37相对锁体36沿贯通孔341轴向朝锁孔35移动的压簧38,使锁块37一侧卡接于锁孔35。
111.锁块37靠近锁孔35的一侧具有导向锥面371;沿平行于手把连管3轴向的方向,导向锥面371的长度小于锁孔35长度。滑移件34侧壁设有连通于贯通孔341的滑移腰孔342,滑移腰孔34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贯通孔341的轴向。锁体36设有与贯通孔341连通的倾斜条孔361,倾斜条孔361的长度方向相对滑移腰孔342倾斜设置,且一端靠近移动件61,另一端远离移动件61。锁块37远离锁孔35的一侧安装有一穿设于倾斜条孔361与滑移腰孔342的销杆372。销杆372的直径与倾斜条孔361匹配,且小于滑移腰孔342。当锁块37在压簧38作用下卡接于锁孔35时,销杆372抵于倾斜条孔361远离移动件61的一端。
112.由展开状态收合操作时,操作者按压锁孔35,使得锁块37脱离锁孔35;再在销杆372的导向作用下,锁块37、锁件及滑移件34同时沿倾斜条孔361继续移动,使滑移件34向移动件61施力,进而使移动件61带动第一销轴41朝移动槽631槽底移动,实现第一销轴41脱离操控槽627、第一限制孔76及第二限制孔85,使第一销轴41可沿操控轨迹槽628转动。
113.参考图1、图10,前脚管1与后脚管2之间还可增设一可解锁连接于二者的臂锁机构10,用于使前脚管1与后脚管2相对收合状态下可保持连接,减少出现展开,影响收合使用需求。
114.参考图16,本实施例中臂锁机构10包括固定锁座101、活动锁件102和扣件103。固定锁座101固定安装安装于后脚管2,活动锁件102通过一锁销104铰接于固定锁座101的外侧面;活动锁件102与固定锁座101之间设有用于使活动锁件102保持绕锁销104朝一个方向传动的扭簧105。活动锁件102开有一供锁销104穿设的锁件中心孔1021;活动锁件102靠近固定锁座101的一侧设有供扭簧105套设的锁件固定槽1024以及限制扭簧105转动范围的第一卡块1022和第二卡块1023;第一卡块1022与第二卡块1023以锁件中心孔1021为轴呈中心对称;锁件固定槽1024靠近于第二卡块1023。固定锁座101开有供锁销104穿设的锁座中心孔1013。固定锁座101靠近活动锁件102的一侧设有与第一卡块1022匹配的第一弧形滑槽1011及与第二卡块1023匹配的第二弧形滑槽1012,第一弧形滑槽1011与第二弧形滑槽1012均与锁座中心孔1013同轴。第一弧形滑槽1011与第二弧形滑槽1012绕锁座中心孔1013的转
动范围相同。扭簧105外侧卡设于锁件固定槽1024,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锁座101靠近第一弧形滑槽1011的一侧。
115.活动锁件102位于扣件103中心孔远离第二卡块1023的一侧朝前脚管1有一锁片1025,锁片1025的上部设有一向下凹设的锁槽1026。锁槽1026与扣件103相匹配。
116.参考图16、图17,当前脚管1绕关节销轴5转动至收合靠近后脚管2时,还可使控制手把连管3位于可收合机构的上面。若此时手把连管3可充当推拉把手,推拉整个可折叠车架类似行李箱一般,实现移动搬运,提高移动效率,减少可折叠车架移动搬运难度。该使用状态下,第一收合端731与第二收合端8211处于同轴;操控槽627与第二限制槽处于同轴,并限制于第一轨迹槽73,因此在第二加强片82相对第一加强片72受臂锁机构10锁止状态下,当手把连管3转动至可收合关节4上面时,第一销轴41刚好抵于第二展开端8212与操控轨迹槽628,且受第一轨迹槽73限制无法朝第二限制孔85远离第二轨迹槽821移动;同时第二销轴42抵于操控收合端6281与第二加强片82,限制手把连管3继续朝后脚管2后侧翻转,可使手把连管3稳定带动可折叠车架移动。
11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实施原理为:
118.参考图18、图19,可折叠车架由展开状态收合操作时,先按压锁块37并向移动槽631推动手把连管3,使第一销轴41脱离操控槽627进入操控轨迹槽628、第一销轴41脱离第一限制孔76进入第一轨迹槽73且第二销轴42位于第一延伸轨迹槽75、第一销轴41脱离第二限制孔85进入第二轨迹槽821。
119.接着,转动手把连管3朝前脚管1方向翻转,第一销轴41沿第一轨迹槽73的第一展开端732朝第一收合端731转动,第一销轴41沿第二轨迹槽821的第二展开端8212转动至第一销轴41抵于第二收合端8211,第二销轴42沿操控轨迹槽628的操控展开端6282转动至第二销轴42抵于操控收合端6281。
120.然后,继续控制手把连管3带动前脚管1、操控机构6、第一销轴41及第二销轴42朝后脚管2靠近,同时使第一销轴41沿第一轨迹槽73的第一展开端732继续朝第一收合端731转动,第一销轴41带动第二转动机构8及前脚管1转动,直至第一销轴41抵于第一收合端731,即前脚管1抵近于后脚管2,收合完成。
121.参考图16、图17,可折叠车架由收合状态展开操作时,先朝远离移动槽631方向拉动手把连管3,并转动手把连管3,使卡槽84与操控槽627同轴设置,第一销轴41由操控槽627靠近关节中心管626的一端滑移至另一端、第一销轴41由第一轨迹槽73移动至第一延伸轨迹槽75、第一销轴41由第二轨迹槽821移动至卡槽84。
122.接着,继续转动手把连管3,使前脚管1及第二转动机构8转动远离后脚管2,同时第二销轴42沿操控轨迹槽628由操控收合端6281朝操控展开端6282转动,直至第一销轴41抵于第一延伸轨迹槽75远离第一收合端731的一侧;第一销轴41沿导向面77由第一延伸轨迹槽75移动至第一轨迹槽73,同时第一销轴41脱离卡槽84、第一销轴41由操控槽627远离关节中心管626的一端滑移至另一端;此时第一展开端732与第二展开端8212同轴设置、第一限制孔76与第二限制孔85同轴设置。此时前脚管1的车轮11与后脚管2的车辆分开支撑可折叠车架,可使本技术可折叠车架稳定放置于地面。
123.然后,继续转动手把连管3,使第二销轴42继续沿操控轨迹槽628朝操控展开端6282转动,同时手把连管3朝背离前脚管1方向翻转;直至第二销轴42抵于操控展开端6282,
此时操控槽627与第二限制孔85同轴设置,手把连管3转动至可收合关节4的上方。
124.最后,在伸缩件64的作用下,移动件61带动第一销轴41朝移动槽631槽口方向移动,使第一销轴41限制于操控槽627远离关节中心管626的一端、第一销轴41位于第一限制孔76与第二限制孔85,同时锁块37对应卡接于锁孔35,展开完成。
12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