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中控组件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两轮车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09: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两轮 组件 中控 装置 固定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两轮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控组件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两轮车。


背景技术:

2.随着共享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在现阶段,共享两轮车成为城镇工作生活的人们短途出行的优选。两轮车生产厂家为占领共享两轮车市场份额,不断对两轮车进行优化改进,以更方便地供使用者使用。同时,为了更简单、更方便地对共享两轮车进行日常运营维护,降低共享两轮车的运营成本,两轮车设计人员以及生产厂家在两轮车结构安全、防盗性能等方面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
3.为克服两轮车使用完毕,需使用者采用手动操作方式对两轮车进行锁车进而结费的方式的弊端,相关技术中,在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两轮车上装配包括中控组件以及锁体组件的分体锁,使得使用者开锁、落锁、结费等操作均在终端上完成即可。其中,锁体组件可以固定在平叉末端的闸盒内,既可以实现与刹车装置配合对两轮车进行锁定,还可以保障锁体组件的结构稳定性与安全性。如何在两轮车上装配包括扬声器、gps定位器等的中控组件,成为现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重要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中控组件固定装置、两轮车及冲压设备,使物料能够降低损伤、快速收集。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中控组件固定装置,用于在两轮车上固定内部容置有中控组件的壳体,在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孔,包括:转接件,包括第一固定板,以及基于固定板同向延伸的两限位板,两限位板对向弯折形成挡板与定位板,在定位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孔匹配的第二固定孔;取付片,与第一固定板可拆卸连接,取付片固定在两轮车的头管。
6.优选的是,两限位板之间的间距小于壳体的止挡部,其中,止挡部由壳体的端部与两限位板相对的两侧反向延伸形成。
7.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固定板设置有第三固定孔,在取付片上与第三固定孔位置对应处设置有第一螺纹孔。
8.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取付片为中空管型材;中空管型材包括与第一固定板配合的第二固定板,以及与头管外形配合的第三固定板,和连接第二固定板与第三固定板的连接板;第二固定板上的第一螺纹孔周围向中空管型材的内腔凸出设置有固定座,第一螺纹孔设置于固定座。
9.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两挡板上开设有操作孔,转接件与取付片通过第三固定孔、第一螺纹孔配合内角螺栓固定。
10.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操作孔对应连通电池通孔与辅助孔,其中,电池通孔与
辅助孔分别设置于电池仓相对的两侧,电池仓固定在壳体外侧,且电池通孔的尺寸大于辅助孔的尺寸。
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两轮车,该两轮车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以及各优选实施例的中控组件固定装置,头管与中控组件控制装置的取付片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是,两轮车还包括保护罩与车篮,车篮与保护罩固定连接,保护罩与取付片可拆卸连接,保护罩在车篮与取付片之间形成有容纳仓,中控组件控制装置的壳体与转接件置于容纳仓内。
13.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保护罩与车篮一体成型,保护罩沿车篮底面延伸。
14.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控组件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两轮车,固定在两轮车头管上的取付片配合转接件可以将内置有中控组件的壳体可拆卸安装在两轮车上,拆装方便,缩短了运营维护时间,保障中控组件结构安全,提高了中控组件的防盗性能。
附图说明
15.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16.图1为壳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壳体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本实用新型中控组件固定装置与壳体组装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控组件固定装置的转接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控组件固定装置的取付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两轮车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两轮车的车篮与头管、中控组件固定装置组合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7所示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两轮车组装过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两轮车组装过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两轮车组装过程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

壳体;11

第一固定孔;12

止挡部;13

电池通孔;14

辅助孔;2

转接件;21

第一固定板;211

第三固定孔;22

限位板;221

挡板;2211

操作孔;222

定位板;2221

第二固定孔;3

取付片;31

第一螺纹孔;32

第二固定板;321

固定座;33

第三固定板;34

连接板;4

内角螺栓;5

电池仓;10

头管;20

保护罩;201

容纳仓;30

车篮。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29.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30.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2.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图1为壳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壳体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与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设置有分体锁的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两轮车的中控组件可以通过壳体1进行封装固定,在壳体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孔11并且在壳体1的一端的相对两侧面凸出设置有止挡部12方便取用壳体1。但如何将图1、图2所示的壳体1安装在两轮车上方便运维人员对两轮车进行快速维护、降低中控组件被盗风险等,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在进行探索研究。
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中控组件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两轮车。其中,该中控组件固定装置用于在两轮车上固定内部容置有中控组件的壳体1,在壳体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孔11。图3本实用新型中控组件固定装置与壳体组装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控组件固定装置的转接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控组件固定装置的取付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至图5所示,该中控组件固定装置可以包括转接件2与取付片3。其中转接件2可以包括第一固定板21,以及基于固定板21同向延伸的两限位板22,两限位板22对向弯折形成挡板221与定位板222,在定位板222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孔11匹配的第二固定孔2221;取付片3,与第一固定板21可拆卸连接,取付片3固定在两轮车的头管。
35.本实施例中,转接件2可以是由钣金件折弯形成的三面开口结构,壳体1可以固定在转接件2三面围成的容置空间内,对壳体进行限位固定以及结构防护。具体地,在壳体1的中部绕壳体1周向设置有凸棱,该凸棱可以是构成壳体1相互扣合的两部分连接处形成的。与前述凸棱相配合地,限位板22可以再次进行弯折形成挡板221以及与其连接的定位板222,其中,挡板221可以是与第一固定板21相平行的限位板22的部分,定位板222可以是与壳体1两侧面平行的远离第一固定板21的限位板22的部分。
36.挡板221可以与凸棱配合将壳体1卡在挡板221与第一固定板21之间的空间内。定位板222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固定孔2221配合紧固件与第一固定孔11将上述定位板222与壳体1进行可拆卸连接。将紧固件拧紧后即完成了壳体1在转接件2上的固定。
37.第一固定板21可以是平板结构,并在该平板结构上设置通孔;与第一固定板21配合的取付片3可以设置有安装平面以稳定安装后的第一固定板21,防止转接件2在安装完成后产生晃动。
38.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控组件固定装置,在安装内置中控组件的壳体1过程中,可以从转接件2的上方向下插入到转接件三面遮挡围成的容置空间内,而后使用紧
固件依次穿过第二固定孔2221与第一固定孔11,将紧固件拧紧在壳体1上,紧固件的大头端压紧定位板222至壳体1上,实现转接件2与壳体1的紧固连接。
39.本实施例将第二固定孔2221与第一固定孔11分别设置在转接件2的侧面、壳体1的侧面可以方便运维人员或者机械手在转接件2上固定壳体1时留出充足的操作空间。使用本实施例的中控组件固定装置对中控组件进行固定,结构简单,拆装方便,装配有中控组件的壳体1可以直接插入转接件2中并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转接件2上。固定有壳体1的转接件2通过取付片3固定在两轮车的头管上。
40.在一些实施例中,两限位板22之间的间距小于壳体1的止挡部12,其中,止挡部12由壳体1的端部与两限位板22相对的两侧反向延伸形成。本实施例中,在向转接件2中插入壳体1过程中,由于壳体1的下部分的宽度与两限位板22之间的间距相等或者略小于两限位板22之间的间距,壳体1的下部分可以无阻力地插入到两限位板22与第一固定板21围成的容置空间内。
41.在壳体1的止挡部12与两限位板22的上沿接触后,由于止挡部12的宽度大于壳体1下部分的宽度,壳体1难以再向下移动。壳体1被卡在转接件2上,在此状态下,两限位板22在第一方向对壳体1定位,止挡部12在第二方向对壳体1定位,挡板221与限位板22配合在第三方向对壳体1定位,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相互垂直。在上述状态下,定位板222上的第二固定孔2221与壳体1上的第一固定孔11对准。
42.通过上述方式设计,在将壳体1插入到转接件2内部时,无需人工对准定位板222上的第二固定孔2221与壳体1上的第一固定孔11,只需完成插入操作即可实现第二固定孔2221与第一固定孔11自动对准,使壳体1的安装简单快捷,而且更准确。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21设置有第三固定孔211,在取付片3上与第三固定孔211位置对应处设置有第一螺纹孔31。同理,上述第一固定孔11可以是螺纹孔,与之配合的第二固定孔2221可以是通孔。第三固定孔211也可以是通孔,即第二固定孔2221、第三固定孔211内部为光面。在制作转接件2过程中无需在第二固定孔2221、第三固定孔211内部设置内螺纹也可以通过紧固件,并通过紧固件的大头端将转接件2压紧在壳体1上以及取付片3上。本实施例通过在取付片3以及壳体1上分别设置螺纹孔可以对紧固件进行固定,防止在无外力作用下紧固件会脱离转接件2、壳体1以及取付片3,导致转接件2、壳体1以及取付片3相互脱离。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取付片3可以是中空管型材;中空管型材包括与第一固定板21配合的第二固定板32,以及与头管外形配合的第三固定板33,和连接第二固定板32与第三固定板33的连接板34;第二固定板32上的第一螺纹孔31周围向中空管型材的内腔凸出设置有固定座321,第一螺纹孔31设置于固定座321。本实施例中将取付片3设置为中空管型材可以减轻本实施例中控组件固定装置整体的重量。另外,在开设第一螺纹孔31的地方进行加厚处理,即在中空管型材的内腔凸出设置有固定座321,可以加强如螺栓等的紧固件与第一螺纹孔31配合的稳定性,防止外力因素影响将第一螺纹孔31处的取付片3撕裂,影响连接强度。
4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紧固件均可以是内角螺栓4。在两挡板221上开设有操作孔2211,转接件2与取付片3通过第三固定孔211、第一螺纹孔31配合内角螺栓4固定。本实施例中操作孔2211可以是用于拆装电池过程中电池的通道以及辅助拆卸过程中手指或者操作
工具的通道。操作孔2211对应连通电池通孔13与辅助孔14,其中,电池通孔13与辅助孔14分别设置于电池仓5相对的两侧,电池仓5固定在壳体1外侧,且电池通孔13的尺寸大于辅助孔14的尺寸。
46.内角螺栓4可以是内四角螺栓、内六角螺栓等,内角螺栓4的大头端的外侧为圆弧面,在不使用特定工具的条件下难以拧动内角螺栓4。上述实施例中将紧固件设计为内角螺栓,可以避免人为手动操作将中控组件的壳体1进行拆卸,保障两轮车分体锁中的中控组件的安全性。并且,操作孔2211还可以作为内角螺栓4操作工具的活动通道。在紧固转接件2与取付片3过程中,操作工具可以通过操作孔2211深入并接触内角螺栓4并对内角螺栓4进行拧紧操作。
47.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对装配有中控组件的壳体1进行快速拆装,缩短了中控组件的运营维护时间;通过使用内角螺栓4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中控组件的安全性,避免徒手操作对中控组件进行拆卸。
48.基于相同或相似的设计思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两轮车,图7为本实用新型两轮车的车篮与头管、中控组件固定装置组合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7所示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两轮车组装过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两轮车组装过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两轮车组装过程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至图11所示,该两轮车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以及各优选实施例的中控组件固定装置,头管10与中控组件控制装置的取付片3固定连接。两轮车还包括保护罩20与车篮30,车篮30与保护罩20固定连接,保护罩20与取付片3可拆卸连接,保护罩20在车篮30与取付片3之间形成有容纳仓201,中控组件控制装置的壳体1与转接件2置于容纳仓201内。
49.在头管10上固定连接取付片3,车篮30通过取付片3固定在头管10上。车篮30安装完成后,电池被固定在一封闭的空间内。本实施例的两轮车简化了电池4的拆装步骤,降低了运营成本。
50.本实施例通过保护罩20连接车篮30与取付片3,不仅为分体锁的中控组件提供了安装位置以及空间,还可以对置于保护罩20内的中控组件固定装置以及中控组件进行防护,减少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对分体锁中控组件以及电池的影响,延长例如共享单车等的两轮车的使用寿命。
51.在头管10上固定连接取付片3,车篮30通过取付片3固定在头管10上。取付片3与转接件2对应处还可以设置有线束通孔。连接中控组件与锁体组件的线缆通过线束通孔可以置于两轮车的管架内连接锁体组件。通过在两轮车内部走线,可以减少在两轮车外部布线造成的线缆容易受损影响使用以及影响车辆外观整洁程度的缺陷,提高线缆的安全性以及整车美观。
52.将上述实施例中的中控组件控制装置使用保护罩20与取付片3结合进行隐藏设计,提高了两轮车锁具的安全性以及整车的外观整洁性。取付片3连接头管10的面可以是与头管10外形匹配的弧面;取付片3连接保护罩20的面可以是平面,方便结构件之间的配合安装,克服了头管10宽度达不到安装取付片3要求的缺陷。
53.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罩20可以与车篮30一体成型,保护罩20沿车篮30底面延伸。对车篮30进行支撑防护,可以有效缓解车篮30内物料过重对取付片3以及置于保护罩20内
的中控组件造成的挤压或者整体结构的破坏,提高了保护罩20与车篮3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54.参照图9至图11,在两轮车上安装中控组件的过程,可以将取付片3与头管10一体成型,也可以最先在头管10上固定连接取付片3;然后如图9所示,在取付片3上通过内角螺栓4将转接件2固定在取付片3上;在转接件2安装完成后,将装配有中控组件的壳体1由上而下插入到转接件2中,并通过内角螺栓4固定连接转接件2与壳体1;紧固完成后将保护罩20的容纳仓201的开口对准上述中控组件固定装置,并通过内角螺栓4将保护罩20固定在取付片3上,将上述中控组件固定装置全部容置于容纳仓201中,对上述中控组件固定装置以及中控组件进行遮挡防护,进一步提高了中控组件的结构安全性。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