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动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2021-09-15 00: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平衡 地说 两轮


1.本发明涉及平衡两轮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动平衡车。


背景技术:

2.电动平衡车因其携带较为方便,操作简单并且稳定性好而逐渐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其中两轮电动平衡车采用两个轮子支撑,蓄电池供电,无刷电机驱动,加上单片机控制,姿态传感器采集角速度和角度信号,共同协调控制车体的平衡,仅仅依靠人体重心的改变便可以实现车辆的启动、加速、减速、停止等动作。
3.现有技术中,平衡车的坐垫与支撑杆固连,在使用时需用力前倾或后仰来改变重心,驱使平衡车前进或后退较为费力,使用效率低,且在紧急情况下用力前倾或后仰容易发生意外,安全性低,且不使用平衡车时,平衡车体积过大,不便于收纳。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费力、安全性低且不易收纳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平衡车。其能够达到坐垫在支撑杆上转动,协助使用者改变重心且便于收纳的效果。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6.一种电动平衡车,其包括电动平衡车主体和固连在电动平衡车主体上的支撑座,支撑座包括支撑杆、转动单元和坐垫,坐垫通过转动单元转动安装在支撑杆上;转动单元包括固连在支撑杆顶部的第一铰接板和分别设于第一铰接板两侧的第二铰接板,第二铰接板固连在坐垫底部;第一铰接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转轴,第二铰接板上开设有供相应的转轴伸入的第一通孔,转轴上套设有位于相应第一铰接板和第二铰接板之间的扭簧,扭簧的一端固连在第一铰接板上,另一端固连在第二铰接板上,扭簧用于保持坐垫与支撑杆垂直设置。
7.通过本发明中转动单元的设置,使得坐垫能够在支撑杆上进行转动,当使用者坐于坐垫上时,在转动单元的协助下只需轻轻用力就能够进行前倾或者后仰从而轻松地改变重心位置,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使用效率,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使用。
8.其中,转动单元中扭簧的设置,使得当不使用电动平衡车时,因扭簧一端固定在第一铰接板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铰接板上,在扭簧的作用下,使得坐垫保持与支撑杆垂直,从而使得电动平衡车的重心保持稳定,达到电动平衡车不使用时可以稳定地停放在原地,保证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并且在保持坐垫垂直于支撑杆设置的同时,也进一步方便了使用者坐上坐垫,便于使用,当使用时,在扭簧本身弹性特性的情况下,使用者只需轻轻用力就能转动扭簧,从而带动第二铰接板对坐垫进行转动,达到改变自身重心的效果,从而实现对电动平衡车的驱动,在改变重心之后,在扭簧本身扭力的情况下会带动坐垫恢复至与支撑杆垂直的状态下,从而进一步保持电动平衡车平稳行进,且当使用者脱离坐垫走下电动平衡车时,电动平衡车能够很快在扭簧的扭力作用下恢复平衡保持静止,提高了电动平衡车使用的安全性,并且在扭簧的弹性作用下,当使用电动平衡车行驶在不平的路面上时,
扭簧能够缓冲地面不平造成的冲击力,减轻了使用电动平衡车时使用者的颠簸感,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舒适度。
9.作为优选,第一通孔沿垂直于坐垫的方向延伸呈长条状,且上下两端构造成用于与转轴相配合的半圆状;第二铰接板的侧面上开设有供扭簧一端伸入的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包括平行于第一通孔的平直部和与第一通孔下端部同轴设置的弯曲部,平直部和弯曲部连通,第一铰接板靠近坐垫的一端呈半圆状设置,第一铰接板半圆状的一端开设有与转轴同轴且截面呈t型的活动槽,活动槽内设置有与活动槽相配合的滑块,滑块通过第一弹簧连接在坐垫上,第一弹簧用于驱动坐垫上移。
10.本发明中,第一通孔呈长条状、第一弹簧和平直部的设置,使得当不使用电动平衡车时,第一弹簧驱动坐垫上移,使得转轴处于第一通孔的下端,此时扭簧伸入第一滑槽的一端处于平直部的下端,坐垫在重力作用下坐垫绕轴转动至与支撑杆平行,扭簧伸入第一滑槽的一端沿弯曲部滑动至弯曲部底端,当使用者坐于坐垫上时,第一弹簧被压缩,从而带动坐垫和第二铰接板整体下移,此时转轴移动至第一通孔的上端,扭簧伸入第一滑槽的一端移动至平直部的上端,当使用者脱离坐垫时,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会推动坐垫及第二铰接板恢复至不使用电动平衡车时的状态;当使用者座于坐垫上时,转轴伸入第一滑槽的一端处于平直部上端被限位无法移动,此时扭簧发挥作用,在坐垫的转动情况下,协助使用者改变自身重心,从而更加方便地驱动电动平衡车,使用更加便捷,当使用者脱离坐垫走下电动平衡车时,扭簧伸入第一滑槽的一端处于平直部的下端或弯曲部的底端,因结合人体的重量,扭簧的扭力较大,此时扭簧失去了外力的加持不发挥作用,从而能够轻松的对坐垫进行转动,在第一弹簧伸缩的同时也缓冲了路面不平造成的冲击力,减轻了使用者的颠簸感,提高了电动平衡车使用的舒适度;通过活动槽和滑块的设置,当坐垫进行转动时会带动第一弹簧进行运动,而第一弹簧固连在滑块上,滑块滑动在活动槽中,坐垫转动的同时,第一弹簧会带动滑块在活动槽内滑动,从而使第一弹簧的整体能跟随坐垫进行活动,当坐垫垂直于支撑杆时,滑块和第一弹簧处于第一铰接板呈半圆状的顶端,当坐垫转动至平行于支撑杆时,滑块和第一弹簧处于第一铰接板呈半圆状的底端,从而避免了第一弹簧的变形扭曲,减轻了第一弹簧的损坏,延长了第一弹簧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也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
11.作为优选,第二铰接板的内部开设有与第一滑槽共轴且连通的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内通过第二弹簧滑动设有弧形杆,第二弹簧用于推动弧形杆驱动所述扭簧的一端移动至与弯曲部的顶端相平齐处。
12.本发明中,通过第二弹簧和弧形杆的设置,使得当使用者脱离电动平衡车的坐垫时,转轴处于第一通孔的下端,第二弹簧推动弧形杆驱动扭簧伸入第一滑槽的一端与弯曲部的顶端相平齐,此时,坐垫保持与支撑杆相互垂直,从而便于使用者重新坐上坐垫,方便了电动平衡车的使用;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小于扭簧,因此,当第二弹簧驱动弧形杆抵住扭簧的一端时,扭簧不会发生弯曲,因此扭簧的位置固定不便,从而使坐垫始终保持与支撑杆垂直,从而便于使用者坐上坐垫,方便了对电动平衡车的使用。
13.作为优选,坐垫的前端且位于上方处开设有第二固定槽,第二固定槽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块;第二固定槽内活动连接有t形握把,t形握把上设置有与限位块相配合的限位圈。
14.本发明中,通过限位块和限位圈的设置,使得在t形握把伸入第二固定槽内时,限位圈处于限位块的上方,当t形握把伸入第二固定槽内,在限位块和限位圈的相互卡合下对t形握把进行固定时,限位圈处于限位块的下方,从而在使用时t形握把能够稳定在第二固定槽中方便使用者握住,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由于t形握把活动连接在第二固定槽中,当t形握把损坏时,能够及时地对t形握把进行更换,进一步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及方便了对电动平衡车的使用。
15.作为优选,坐垫内设有用于对t形握把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开设在坐垫内且依次连通的第一竖向槽、第二通道和呈弧形的第三通道;第二铰接板内开设有与第一通孔相连通的第二竖向槽,第一竖向槽和第二竖向槽共同构成第一通道;第一通道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杆,第一滑杆的一端伸入第一通孔内且与转轴相配合;第二通道内滑动设置有与第一滑杆相配合的第二滑杆;第三通道与第二固定槽连通,第三通道内壁上开设有复位槽,第三通道内滑动设有可伸入第二固定槽内且与第二滑杆相配合的第三滑杆,第三滑杆上设置有伸入复位槽中的活动块,活动块通过复位弹簧滑动安装在复位槽内,复位弹簧用于驱动第三滑杆缩回第三通道内;第一滑杆、第二滑杆和第三滑杆彼此接触的端部均为球状;t形握把伸入第二固定槽的一端处开设有供第三滑杆伸入的第三固定槽。
16.本发明中,通过第一滑杆、第二滑杆、第三滑杆、复位弹簧和第三固定槽的设置,使用时,使用者坐于坐垫,坐垫带动第二铰接板向下移动,此时,转轴移动至第一通孔的上端,同时带动第一滑杆向上滑动,第一滑杆、第二滑杆和第三滑杆彼此接触的端部为球状,从而第一滑杆挤压第二滑杆运动,进而第二滑杆挤压第三滑杆运动,使得第三滑杆伸入第三固定槽中,从而实现进一步对t形握把的固定,避免了在使用电动平衡车时,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者用力过大将t形握把拔出,进一步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当不使用电动平衡车时,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坐垫和第二铰接板向上移动,此时转轴移动至第一通孔的下端,此时,第三滑杆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会挤压第二滑杆,最终使得第三滑杆伸入第三固定槽的部分运动回第三通道内,第二滑杆挤压第一滑杆至第一滑杆接触到转轴,此时固定机构解除了对t形握把的固定,使用者可以从第二固定槽中拔出t形握把,当不使用t形握把或更换t形握把时,能够方便快捷的将t形握把取出,极大地方便了对电动平衡车的使用。
17.作为优选,支撑杆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第一套筒套设在第二套筒上;第二套筒上沿轴向布设有数量至少为两个的螺纹孔;第一套筒上开设有与螺纹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设置有螺纹伸入螺纹孔内固定第二套筒的螺栓;第一套筒上与t形握把对应的竖直方向上固连有l形挂钩。
18.本发明中,通过第一套筒、第二套筒、螺纹孔和第二通孔的设置,使得在使用时,能够根据使用者的具体情况对使用的螺纹孔进行调节,从而对支撑杆的高度进行调节,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通过l形挂钩的设置,在使用时,可以将携带物挂于l形挂钩上,解放了人力,从而方便了使用者的出行。
19.作为优选,t形握把包括固定部和手握部;l形挂钩包括水平部和竖直部,竖直部的顶端靠近第一套筒设有限位部;固定部上开设有供竖直部和限位部伸入的限位孔,限位部通过抵住固定部对t形握把进行固定。
20.本发明中,通过限位部和限位孔的设置,使得当不使用电动平衡车时,可以按住坐垫将坐垫进行转动的同时将支撑杆降低直至竖直部和限位部伸入限位孔,当撤回施加在坐
垫上的人力时,第二弹簧推动弧形杆进而推动扭簧的一端,从而使坐垫受到回转的力,此时限位部伸入限位孔的部分抵住固定部,形成l形挂钩对t形握把的卡合,从而对t形握把进行固定,从而减小了电动平衡车整体的体积,便于不使用电动平衡车时对电动平衡车的收纳,且限位部的设置也避免了t形握把在二号弹簧的作用下从l形挂钩上脱离造成事故,进一步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当使用电动平衡车时,只需按住坐垫,调节支撑杆的高度,使竖直部和限位部脱离限位孔即可。
21.作为优选,坐垫上部向中间下凹形成凹陷槽,凹陷槽的最底端与支撑杆同轴。
22.本发明中,通过凹陷槽的设置,使得使用者在坐上坐垫时,在凹陷槽的作用下自动滑入凹陷槽最底端,从而对使用者坐上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了使用者在改变重心时脱离坐垫;通过凹陷槽的最底端与支撑杆同轴的设置,使得使用者在坐上坐垫时自身的重心也与支撑杆同轴,从而在使用者坐上电动平衡车时整体的重心保持不变,电动平衡车仍能保持静止,在使用者主动改变重心时才进行运动,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使用安全性。
23.作为优选,第一铰接板上对称开设有供扭簧的一端伸入的第一固定槽。
24.本发明中,通过第一固定槽的设置,使得扭簧的一端伸入第一固定槽中无法移动,从而实现对扭簧伸入一端的固定。
附图说明
25.图1为实施例1中的等轴侧视图;
26.图2为实施例1中转动单元的示意图;
27.图3为实施例1中坐垫的剖视图;
28.图4为实施例1中第二铰接板的剖视图;
29.图5为实施例1中第一套筒的剖视图;
30.图6为实施例1中t形握把的示意图;
31.图7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2.图8为实施例1中第二铰接板的示意图;
33.图9为实施例1中l形挂钩的示意图。
34.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
35.110、平衡车主体;120、支撑座;121、支撑杆;122、转动单元;123、坐垫;130、t形握把;140、第一套筒;141、l形挂钩;150、第二套筒;151、螺纹孔;210、第一铰接板;211、转轴;212、活动槽;213、滑块;214、第一弹簧;215、第一固定槽;220、第二铰接板;221、第一通孔;222、第一滑槽;230、扭簧;310、第二固定槽;320、固定机构;321、第一竖向槽;322、第二通道;323、第三通道;324、第一滑杆;325、第二滑杆;326、第一通道;330、凹陷槽;410、第二滑槽;411、第二弹簧;412、弧形杆;430、第二竖向槽;510、第二通孔;610、限位圈;620、第三固定槽;630、固定部;631、限位孔;640、手握部;710、限位块;720、复位弹簧;730、第三滑杆;731、活动块;740、复位槽;810、平直部;820、弯曲部;910、水平部;920、竖直部;930、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37.实施例1
38.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平衡车,其包括电动平衡车主体110和固连在电动平衡车主体110上的支撑座120,支撑座120包括支撑杆121、转动单元122和坐垫123,坐垫123通过转动单元122转动安装在支撑杆121上;转动单元122包括固连在支撑杆121顶部的第一铰接板210和分别设于第一铰接板210两侧的第二铰接板220,第二铰接板220固连在坐垫123底部;第一铰接板210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转轴211,第二铰接板220上开设有供相应的转轴211伸入的第一通孔221,转轴211上套设有位于相应第一铰接板210和第二铰接板220之间的扭簧230,扭簧230的一端固连在第一铰接板210上,另一端固连在第二铰接板220上,扭簧230用于保持坐垫123与支撑杆121垂直设置。
39.通过本实施例中转动单元122的设置,使得坐垫123能够在支撑杆121上进行转动,当使用者坐于坐垫123上时,在转动单元122的协助下只需轻轻用力就能够进行前倾或者后仰从而轻松地改变重心位置,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使用效率,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使用;通过转动单元122中扭簧230的设置,当不使用电动平衡车时,因扭簧230一端固定在第一铰接板210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铰接板220上,在扭簧230的作用下,使得坐垫123保持与支撑杆121垂直,从而使得电动平衡车的重心保持稳定,达到电动平衡车不使用时可以稳定地停放在原地,保证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并且在保持坐垫123垂直于支撑杆121设置的同时,也进一步方便了使用者坐上坐垫123,便于使用,当使用时,在扭簧230本身弹性特性的情况下,使用者只需轻轻用力就能转动扭簧230,从而带动第二铰接板220对坐垫123进行转动,达到改变自身重心的效果,从而实现对电动平衡车的驱动,在改变重心之后,在扭簧230本身扭力的情况下会带动坐垫123恢复至与支撑杆121垂直的状态下,从而进一步保持电动平衡车平稳行进,且当使用者脱离坐垫123走下电动平衡车时,电动平衡车能够很快在扭簧230的扭力作用下恢复平衡保持静止,提高了电动平衡车使用的安全性,并且在扭簧230的弹性作用下,当使用电动平衡车行驶在不平的路面上时,扭簧230能够缓冲地面不平造成的冲击力,减轻了使用电动平衡车时使用者的颠簸感,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舒适度。
40.结合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21沿垂直于坐垫123的方向延伸呈长条状,且上下两端构造成用于与转轴211相配合的半圆状;第二铰接板220的侧面上开设有供扭簧230一端伸入的第一滑槽222,第一滑槽222包括平行于第一通孔221的平直部810和与第一通孔221下端部同轴设置的弯曲部820,平直部810和弯曲部820连通,第一铰接板210靠近坐垫123的一端呈半圆状设置,第一铰接板210半圆状的一端开设有与转轴211同轴且截面呈t型的活动槽212,活动槽212内设置有与活动槽212相配合的滑块213,滑块213通过第一弹簧214连接在坐垫123上,第一弹簧214用于驱动坐垫123上移。
41.通过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21呈长条状、第一弹簧214和平直部810的设置,当不使用电动平衡车时,第一弹簧214驱动坐垫123上移,使得转轴211处于第一通孔221的下端,此时扭簧230伸入第一滑槽222的一端处于平直部810的下端,坐垫123在重力作用下坐垫123绕轴转动至与支撑杆121平行,扭簧230伸入第一滑槽222的一端沿弯曲部820滑动至弯曲部820底端,当使用者坐于坐垫123上时,第一弹簧214被压缩,从而带动坐垫123和第二铰接板220整体下移,此时转轴211移动至第一通孔221的上端,扭簧230伸入第一滑槽222的一端移动至平直部810的上端,当使用者脱离坐垫123时,在第一弹簧214的作用下会推动坐垫123及第二铰接板220恢复至不使用电动平衡车时的状态;当使用者座于坐垫123上时,转轴211
伸入第一滑槽222的一端处于平直部810上端被限位无法移动,此时扭簧230发挥作用,在坐垫123的转动情况下,协助使用者改变自身重心,从而更加方便地驱动电动平衡车,使用更加便捷,当使用者脱离坐垫123走下电动平衡车时,扭簧230伸入第一滑槽222的一端处于平直部810的下端或弯曲部820的底端,因结合人体的重量,扭簧230的扭力较大,此时扭簧230失去了外力的加持不发挥作用,从而能够轻松的对坐垫123进行转动,在第一弹簧214伸缩的同时也缓冲了路面不平造成的冲击力,减轻了使用者的颠簸感,提高了电动平衡车使用的舒适度;通过活动槽212和滑块213的设置,当坐垫123进行转动时会带动第一弹簧214进行运动,而第一弹簧214固连在滑块213上,滑块213滑动在活动槽212中,坐垫123转动的同时,第一弹簧214会带动滑块213在活动槽212内滑动,从而使第一弹簧214的整体能跟随坐垫123进行活动,当坐垫123垂直于支撑杆121时,滑块213和第一弹簧214处于第一铰接板210呈半圆状的顶端,当坐垫123转动至平行于支撑杆121时,滑块213和第一弹簧214处于第一铰接板210呈半圆状的底端,从而避免了第一弹簧214的变形扭曲,减轻了第一弹簧214的损坏,延长了第一弹簧214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也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
42.结合图4、8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铰接板220的内部开设有与第一滑槽222共轴且连通的第二滑槽410,第二滑槽410内通过第二弹簧411滑动设有弧形杆412,第二弹簧411用于推动弧形杆412驱动所述扭簧230的一端移动至与弯曲部820的顶端相平齐处。
43.通过本实施例中第二弹簧411和弧形杆412的设置,当使用者脱离电动平衡车的坐垫123时,转轴211处于第一通孔221的下端,第二弹簧411推动弧形杆412驱动扭簧230伸入第一滑槽222的一端与弯曲部820的顶端相平齐,此时,坐垫123保持与支撑杆121相互垂直,从而便于使用者重新坐上坐垫123,方便了电动平衡车的使用;第二弹簧411的弹性系数小于扭簧230,因此,当第二弹簧411驱动弧形杆412抵住扭簧230的一端时,扭簧230不会发生弯曲,因此扭簧230的位置固定不便,从而使坐垫123始终保持与支撑杆121垂直,从而便于使用者坐上坐垫123,方便了对电动平衡车的使用。
44.结合图3、7所示,本实施例中,坐垫123的前端且位于上方处开设有第二固定槽310,第二固定槽310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块710;第二固定槽310内活动连接有t形握把130,t形握把130上设置有与限位块710相配合的限位圈610。
45.通过本实施例中限位块710和限位圈610的设置,在t形握把130伸入第二固定槽310内时,限位圈610处于限位块710的上方,当t形握把130伸入第二固定槽310内,在限位块710和限位圈610的相互卡合下对t形握把130进行固定时,限位圈610处于限位块710的下方,从而在使用时t形握把130能够稳定在第二固定槽310中方便使用者握住,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由于t形握把130活动连接在第二固定槽310中,当t形握把130损坏时,能够及时地对t形握把130进行更换,进一步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及方便了对电动平衡车的使用。
46.结合图3、4、6、7所示,本实施例中,坐垫123内设有用于对t形握把130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320,固定机构320包括开设在坐垫123内且依次连通的第一竖向槽321、第二通道322和呈弧形的第三通道323;第二铰接板220内开设有与第一通孔221相连通的第二竖向槽430,第一竖向槽321和第二竖向槽430共同构成第一通道326;第一通道326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杆324,第一滑杆324的一端伸入第一通孔221内且与转轴211相配合;第二通道322内滑
动设置有与第一滑杆324相配合的第二滑杆325;第三通道323与第二固定槽310连通,第三通道323内壁上开设有复位槽740,第三通道323内滑动设有可伸入第二固定槽310内且与第二滑杆325相配合的第三滑杆730,第三滑杆730上设置有伸入复位槽740中的活动块731,活动块731通过复位弹簧720滑动安装在复位槽740内,复位弹簧720用于驱动第三滑杆730缩回第三通道323内;第一滑杆324、第二滑杆325和第三滑杆730彼此接触的端部均为球状;t形握把130伸入第二固定槽310的一端处开设有供第三滑杆730伸入的第三固定槽620。
47.通过本实施例中第一滑杆324、第二滑杆325、第三滑杆730、复位弹簧720和第三固定槽620的设置,使用时,使用者坐于坐垫123,坐垫123带动第二铰接板220向下移动,此时,转轴211移动至第一通孔221的上端,同时带动第一滑杆324向上滑动,第一滑杆324、第二滑杆325和第三滑杆730彼此接触的端部为球状,从而第一滑杆324挤压第二滑杆325运动,进而第二滑杆325挤压第三滑杆730运动,使得第三滑杆730伸入第三固定槽620中,从而实现进一步对t形握把130的固定,避免了在使用电动平衡车时,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者用力过大将t形握把130拔出,进一步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当不使用电动平衡车时,在第一弹簧214的作用下,坐垫123和第二铰接板220向上移动,此时转轴211移动至第一通孔221的下端,此时,第三滑杆730在复位弹簧720的作用下会挤压第二滑杆325,最终使得第三滑杆730伸入第三固定槽620的部分运动回第三通道323内,第二滑杆325挤压第一滑杆324至第一滑杆324接触到转轴211,此时固定机构320解除了对t形握把130的固定,使用者可以从第二固定槽310中拔出t形握把130,当不使用t形握把130或更换t形握把130时,能够方便快捷的将t形握把130取出,极大地方便了对电动平衡车的使用。
48.本实施例中,支撑杆121包括第一套筒140和第二套筒150,第一套筒140套设在第二套筒150上;第二套筒150上沿轴向布设有数量至少为两个的螺纹孔151;第一套筒140上开设有与螺纹孔151相对应的第二通孔510,第二通孔510内设置有螺纹伸入螺纹孔151内固定第二套筒150的螺栓;第一套筒140上与t形握把130对应的竖直方向上固连有l形挂钩141。
49.通过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筒140、第二套筒150、螺纹孔151和第二通孔510的设置,在使用时,能够根据使用者的具体情况对使用的螺纹孔151进行调节,从而对支撑杆121的高度进行调节,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通过l形挂钩141的设置,在使用时,可以将携带物挂于l形挂钩141上,解放了人力,从而方便了使用者的出行。
50.结合图6、9所示,本实施例中,t形握把130包括固定部630和手握部640;l形挂钩141包括水平部910和竖直部920,竖直部920的顶端靠近第一套筒140设有限位部930;固定部630上开设有供竖直部920和限位部930伸入的限位孔631,限位部930通过抵住固定部630对t形握把130进行固定。
51.通过本实施例中限位部930和限位孔631的设置,当不使用电动平衡车时,可以按住坐垫123将坐垫123进行转动的同时将支撑杆121降低直至竖直部920和限位部930伸入限位孔631,当撤回施加在坐垫123上的人力时,第二弹簧411推动弧形杆412进而推动扭簧230的一端,从而使坐垫123受到回转的力,此时限位部930伸入限位孔631的部分抵住固定部630,形成l形挂钩141对t形握把130的卡合,从而对t形握把130进行固定,从而减小了电动平衡车整体的体积,便于不使用电动平衡车时对电动平衡车的收纳,且限位部930的设置也避免了t形握把130在二号弹簧411的作用下从l形挂钩141上脱离造成事故,进一步提高了
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当使用电动平衡车时,只需按住坐垫123,调节支撑杆121的高度,使竖直部920和限位部930脱离限位孔631即可。
52.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坐垫123上部向中间下凹形成凹陷槽330,凹陷槽330的最底端与支撑杆121同轴。
53.通过本实施例中凹陷槽330的设置,使得使用者在坐上坐垫123时,在凹陷槽330的作用下自动滑入凹陷槽330最底端,从而对使用者坐上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了使用者在改变重心时脱离坐垫123;通过凹陷槽330的最底端与支撑杆121同轴的设置,使得使用者在坐上坐垫123时自身的重心也与支撑杆121同轴,从而在使用者坐上电动平衡车时整体的重心保持不变,电动平衡车仍能保持静止,在使用者主动改变重心时才进行运动,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使用安全性。。
54.本实施例中,第一铰接板210上对称开设有供扭簧230的一端伸入的第一固定槽215。
55.通过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槽215的设置,使得扭簧230的一端伸入第一固定槽215中无法移动,从而实现对扭簧230伸入一端的固定。
56.本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平衡车,在具体使用时,坐垫123与支撑杆121垂直,电动平衡车整体的重心处于同一轴线上,电动平衡车能稳定的停放,同时坐垫123与支撑杆121垂直设置,方便了使用者坐上坐垫123;当使用者坐上坐垫123时,转轴211移动至第一通孔221的上端,扭簧230伸入第一滑槽222的一端运动至平直部810的上端,此时扭簧230发挥作用,通过转动单元122中扭簧230的作用,使用者只需轻轻用力即可完成改变重心,达到驱动电动平衡车的目的,便于电动平衡车的使用,且扭簧230能及时带动坐垫123恢复至与支撑杆121垂直的状态,在使用过程中扭簧230也相应的减小了颠簸感,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和使用的舒适度;当不使用电动平衡车时,转轴211处于第一通孔221的下端,扭簧230伸入第一滑槽222的一端移动至平直部810的下端,此时扭簧230失去作用,第二弹簧411发挥作用,第二弹簧411的弹性系数小,因此,通过人力能很轻松地将坐垫123进行转动,同时调节支撑杆121的高度,直至竖直部920和限位部930伸入限位孔631,当撤去人力时,坐垫123在第二弹簧411的作用下产生一种转动至与支撑杆121垂直的回复力,在回复力的作用下,使得限位部930伸入限位孔631的部分抵住固定部630,形成l形挂钩141对t形握把130的卡合,从而对t形握把130进行固定,从而减小了电动平衡车的体积,便于对电动平衡车进行收纳,同时避免了t形握把130脱离造成事故,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使用时只需按住坐垫123,调节支撑杆121的高度,使竖直部920和限位部930脱离限位孔631,坐垫123恢复至与支撑杆121垂直的状态,方便了电动平衡车的使用。
57.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专利的涵盖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