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子设备、壳体组件、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2021-09-17 23:2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电子设备 壳体 制作方法 变色 组件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电子设备、壳体组件、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手机这类电子设备为例,其壳体大多为塑胶制件、金属制件、玻璃制件、陶瓷制件等,外观装饰效果相对单调。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器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体、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体,第一导电层具有至少两个彼此间隔的导电图案,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隔绝体,隔绝体沿相邻导电图案之间的间隔区域设置,并至少用于将电致变色层分隔成至少两个彼此独立的变色区域。
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透明壳体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器件贴设在透明壳体上。
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壳体组件,电致变色器件位于透明壳体与显示模组之间,电子设备还包括与电致变色器件耦接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控制指令以控制电致变色器件变色。
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方法,制作方法包括:提供一基体;在基体的一侧形成导电层,且导电层具有至少两个彼此间隔的导电图案;在基体朝向导电层的一侧,沿相邻导电图案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隔绝体;在导电层上形成电致变色层,且电致变色层被隔绝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彼此独立的变色区域。
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对第一导电层进行图案化处理,使之具有至少两个彼此间隔的导电图案,并沿相邻导电图案之间的间隔区域设置隔绝体,隔绝体将电致变色层分隔成彼此独立且与导电图案对应的变色区域,以便于分别单独地控制第一导电层中每一导电图案的导通与否,使得与之对应的变色区域随之变色与否,进而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实现“多区域变色”。除此之外,由于隔绝体的阻隔,电致变色层中电致变色材料难以横向迁移,进而有效地避免相邻变色区域之间出现“串色”等不良现象,变色区域的边界也因此更加明确、清晰。
附图说明
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9.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0.图2是图1中壳体组件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1.图3是图2中电致变色器件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2.图4是图2中电致变色器件另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3.图5是图4中导电图案各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4.图6是图2中电致变色器件又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5.图7是图2中电致变色器件再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6.图8是图7中隔绝体各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7.图9是图2中电致变色器件再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8.图10是图2中电致变色器件再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9.图1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方法一实施例中不同阶段所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20.图12是图1中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组成框图;
21.图13是图12中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4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一种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23.图15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另一种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26.共同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壳体组件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27.本技术中,电子设备1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便携装置。其中,本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为手机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28.结合图1,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显示模组11、中框12和壳体组件13。其中,显示模组11和壳体组件13分别位于中框12相背的两侧,并可以通过胶接、卡接、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与中框12装配连接,以使得三者组装之后形成显示模组11与壳体组件13一同夹持中框12的基本结构。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与壳体组件13之间还可以形成一具有一定容积的腔体,该腔体可以用于设置摄像头模组14、主板15、电池16等结构部件,以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其中,显示模组11、摄像头模组14等结构部件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分别与主板15、电池16等电性连接,以使得它们能够得到电池16的电能供应,并能够在主板15的控制下执行相应的指令。
29.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的边缘可以朝向中框12弯曲,以使得显示模组11上显示的画面能够以类似于“瀑布”的形态从显示模组11的正面延伸至其侧面。如此设置,不仅能够
减小甚至是隐藏显示模组11的黑边,以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还能够使得显示模组11营造一种环绕显示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给用户带来一种不同于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升降式摄像头、滑盖式摄像头等平板式全面屏的视觉体验,进而增加电子设备10的竞争力。相应地,壳体组件13的边缘也可以朝向中框12弯曲,以便于改善电子设备10的握持手感及外观美感。
30.结合图2,壳体组件13可以包括透明壳体131和电致变色器件132。其中,电致变色器件132主要是用于使得壳体组件13的外观品质能够改变,进而改善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10的外观过于单调的问题。基于此,透明壳体131可以为玻璃制件或塑胶制件等,这样既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以保护电子设备10,又对光线具有一定的透过率以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32的颜色能够显现,进而兼顾结构强度和显色需求。进一步地,电致变色器件132可以借助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等胶体133贴设在透明壳体131上。如此,对于电子设备10而言,电致变色器件132可以位于透明壳体131与显示模组11之间。
31.一般地,电致变色(electro chromic,ec)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例如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基于此,电致变色器件132可以是由电致变色材料(也即是后文中提及的电致变色层)制成的器件,其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也能够发生稳定的、可逆的颜色变化,这种颜色上的变化使得透明壳体131的外观装饰效果也能够随之变化。换言之,在电致变色器件132与透明壳体131的配合作用下,壳体组件13不仅能够保护电子设备10,还使得电子设备10的外观特性能够改变,进而改善电子设备10的外观表现力。
3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132还可以是基于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pdlc)制成的器件,液晶以微米级液滴分散在有机固态聚合物基体内。其中,未对聚合物分散液晶施加电场时,液晶自由取向,无序排列,其折射率与基体的折射率不匹配,当光线通过调光膜时被液晶强烈散射而呈不透明的乳白状态或半透明状态(使之具有一定的雾度,视觉效果接近磨砂玻璃);而对聚合物分散液晶施加电场时,液晶发生取向,有序排列,其折射率与基体的折射率匹配,光线通过调光膜时不会被液晶散射而呈现透明态。
33.一般地,电致变色器件132在未通电的工况下可以呈透明状态(大体与玻璃无异);而在通电的工况下则可以呈现相应的颜色(例如红色、蓝色等,具体取决于其中的电致变色材料)。因此,就电致变色器件132而言,其在未通电的工况下对透明壳体131的外观装饰效果往往较差。为此,本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132背离透明壳体131的一侧还可以设有光学膜层134。其中,光学膜层134可以主要是用于改变光线的反射率、透光率、吸收率等光学属性。如此,以在电致变色器件132对透明壳体131的外观装饰效果较差的情景下,通过光学膜层134代替电致变色器件132而使得壳体组件13同样具有一定的外观表现力。当然,在电致变色器件132因通电而呈现相应的颜色的情景下,光学膜层134还可以与电致变色器件132配合,以丰富壳体组件13的外观表现力。
34.作为示例性地,光学膜层134可以包括颜色层和纹理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前者可以主要是使得光学膜层134具有不同的颜色,后者可以主要是使得光学膜层134在不同的角度下具有不同的光泽。进一步地,颜色层可以借助丝印、涂布等工艺形成在电致变色器件
132上;纹理层可以借助纳米压印、uv转印等工艺形成在电致变色器件132上。
35.进一步地,透明壳体131的边缘还可以设有遮蔽结构135,遮蔽结构135可以主要是用于遮蔽电致变色器件132边缘不变色的密封结构,以改善壳体组件13在外观上的一致性。
36.作为示例性地,遮蔽结构135可以为设在透明壳体131靠近电致变色器件132的一侧的油墨层、哑光层、渐变层、黄光处理层、压印层等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以遮蔽壳体组件13的边缘区域。其中,遮蔽结构135的颜色可以与电致变色器件132在显色状态的颜色相同或者相近,进而达到遮蔽结构135与电致变色器件132在显色状态下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
37.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兼顾摄像头14的采光需求,壳体组件13可以在结构上对摄像头14进行避让。
38.参阅图3,图3是图2中电致变色器件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39.结合图3,电致变色器件132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体1321、第一导电层1322、电致变色层1323、第二导电层1324和第二基体1325。其中,第一导电层1322、第二导电层1324分别与电致变色层1323相背的两侧电性连接。进一步地,电致变色器件132还可以包括密封圈1326,密封圈1326可以用于对电致变色器件132的外侧围进行封装,以隔绝水氧对电致变色器件132的侵蚀。其中,本实施例以密封圈1326夹设在第一基体1321和第二基体1325之间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40.第一基体1321和第二基体1325的材质可以为柔性透明树脂材料,进而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32的整体结构为柔性可弯曲的结构形式。其中,第一基体1321和第二基体1325可以起到支撑和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基体1321和第二基体1325的材质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酰亚胺(polyimide,pi)、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环烯烃聚合物(copolymers of cycloolefin,coc)等。关于第一基体1321和第二基体1325的更多材料类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并详述。
41.第一导电层1322和第二导电层1324的材质可以为透明导电材料,并可以主要是电致变色层1323的两侧形成外加电场。其中,透明导电材料可以为铟锡氧化物(ito)、锌铝氧化物(azo)氧化锡掺氟(fto)或者石墨烯薄膜等。进一步地,第一导电层1322和第二导电层1324可以借助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具体包括真空蒸发、溅射、离子镀(空心阴极离子镀、热阴极离子镀、电弧离子镀、活性反应离子镀、射频离子镀、直流放电离子镀)等工艺分别形成在第一基体1321和第二基体1325上。其中,第一导电层1322和第二导电层1324的厚度可是分别介于100nm与300nm之间,具体可以为100nm、120nm、150nm、200nm、280nm以及300nm等。
42.电致变色层1323主要是用于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的、可逆的颜色变化,进而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32能够变色。其中,电致变色层1323的材料可以选自有机聚合物(包括聚苯胺、聚噻吩等)、无机材料(普鲁士蓝、过渡金属氧化物,如三氧化钨)以及有机小分子(紫罗精)等。进一步地,电致变色器件132还可以包括位于电致变色层1323与第二导电层1324之间的电解质层1327和离子储存层1328,电解质层1327可以相较于离子储存层1328更靠近电致变色层1323。其中,离子储存层1328可以主要是用于储存离子,并在电致变色层1323的变色过程中供应所需的离子;离子储存层1328也可以是另一个变色层,进而构成“互
补型电致变色器件”。电解质层1327则作为离子传导层,可以主要是用于让离子可在电致变色层1323与离子储存层1328之间移动,但会阻止电子通过,也即是“导离子但不导电子”。
43.进一步地,电致变色器件132还可以包括第一金属走线1329和第二金属走线1330,并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与主板15、电池16等电性连接,进而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32能够得到电池16的电能供应,并能够在主板15的控制下执行相应的指令。其中,上述金属走线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银浆线、镀铜、镀铝、或者钼铝钼等多层走线结构。第一金属走线1329可以沿第一导电层1322的边缘延伸,并与第一导电层1322电性连接;第二金属走线1330可以沿第二导电层1324的边缘延伸,并与第二导电层1324电性连接。进一步地,第一金属走线1329和第二金属走线133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埋设在密封圈1326内,以使得埋设在密封圈1326内的金属走线与电致变色层1323隔离,进而避免电致变色层1323、电解质层1327和离子储存层1328对上述金属走线的侵蚀。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电致变色器件132的变色区域的大小。
44.作为示例性地,为了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32具有更快的变色速度,上述导电层的方阻可以设置为40

150欧,譬如40欧、50欧、80欧、100欧、120欧、550欧等具体数值;而上述金属走线的方阻可以为0.05

2欧,具体可以为0.05欧、0.06欧、0.1欧、1.2欧、1.5欧、2欧等数值,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如此设置,电致变色器件132的着色速度可以在10

20s之间,褪色速度8

12s之间,或者更快。
45.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后文中省略了密封圈1326、第一金属走线1329和第二金属走线1330等结构部件。
46.共同参阅图4及图5,图4是图2中电致变色器件另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导电图案各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47.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322和第二导电层1324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借助蚀刻等工艺进行图案化处理,使之具有多个彼此间隔的导电图案,相邻导电图案之间可以不导通。其中,结合图4,本实施例以第一导电层1322具有至少两个彼此间隔的导电图案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基于此,当电致变色器件132与透明壳体131贴合时,第一导电层1322可以相较于第二导电层1324更背离透明壳体131。进一步地,基于电致变色的原理,并结合第一导电层1322所形成的导电图案,电致变色层1323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多个变色区域(例如图4中i、ii及iii所示的区域)。如此,可以分别单独地控制第一导电层1322中每一导电图案的导通与否,使得与之对应的变色区域随之变色与否,进而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32实现“多区域变色”。
48.结合图5,第一导电层1322的导电图案可以根据实际的多区域变色需求进行合理的图案化处理,在此不作限制。作为示例性地,如图5中(a)所示,可以以网格分隔的方式对第一导电层1322进行图案化处理,使得形成的导电图案可以沿两个彼此垂直的方向分别间隔分布,例如图5中(a)具有3
×
3个导电图案。如图5中(b)所示,可以以条形分隔的方式对第一导电层1322进行图案化处理,使得形成的导电图案可以沿一个方向间隔分布,例如图5中(b)具有3个导电图案。如图5中(c)所示,可以以环形分隔的方式对第一导电层1322进行图案化处理,使得形成的导电图案可以沿径向方向间隔分布,例如图5中(c)具有2个导电图案。
49.进一步地,电致变色器件132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基体1321与第一导电层1322之间的控制层1331,控制层1331可以与第一导电层1322电性连接,并设置成能够控制变色区
域分别变色。其中,控制层1331可以包括与导电图案一一对应并电性连接的晶体管,以通过晶体管控制对应导电图案的导通与否,进而使得变色区域分别变色。
50.参阅图6,图6是图2中电致变色器件又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51.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结合图6,电致变色层1323可以设置成不连续。基于电致变色的原理,并结合第一导电层1322所形成的导电图案,电致变色层1323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图案化处理,进而使得电致变色层1323也具有至少两个彼此独立的变色区域(例如图6中i、ii及iii所示的变色区域)。其中,电解质层1327可以进一步填充在相邻变色区域之间,以用作后文中提及的隔绝体,也即是相邻变色区域之间可以被电解质层1327填充。如此,电致变色材料因电解质层1327的阻隔而难以横向迁移,进而有效地避免相邻变色区域之间出现“串色”等不良现象,变色区域的边界也因此更加明确、清晰。
52.作为示例性地,第一导电层1322可以借助蚀刻等工艺进行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相应的导电图案。其中,相邻导电图案之间可以填充绝缘体1332,以进行绝缘化处理。进一步地,电致变色材料可以借助丝印、涂布等工艺沉积在第一导电层1322上,进而形成电致变色层1323。类似地,电致变色层1323可以借助蚀刻等工艺进行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相应的变色区域。其中,相邻变色区域之间可以填充电解质层1327。
53.进一步地,相邻变色区域中电致变色层1323的电致变色材料可以不同,例如变色区域i中电致变色层1323的电致变色材料为紫罗精,变色区域ii中电致变色层1323的电致变色材料为聚苯胺,变色区域iii中电致变色层1323的电致变色材料为聚噻吩。如此,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本实施例还可以进一步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32实现“多区域且多颜色变色”。其中,相较于“单颜色变色”,“多区域且多颜色变色”因多区域、多颜色及动态变化等特点,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32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其对电子设备10的装饰效果,还能够幻化并显示一些特殊的提示信息,例如幻化并显示当前电量、当前时间等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动态变化,甚至是用作类似于oled、micro

led、mini

led等显示屏。
54.作为示例性地,第一导电层1322可以借助蚀刻等工艺进行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相应的导电图案。其中,相邻导电图案之间可以填充绝缘体1332,以进行绝缘化处理。进一步地,不同的电致变色材料可以借助喷墨打印等工艺分别沉积在第一导电层1322中对应的导电图案上,进而形成具有多种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致变色层1323。类似地,相邻变色区域之间可以填充电解质层1327。
55.共同参阅图7及图8,图7是图2中电致变色器件再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隔绝体各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56.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结合图7,电致变色器件132还可以包括隔绝体1333,隔绝体1333可以沿相邻导电图案之间的间隔区域设置,并至少用于将电致变色层1323分隔成至少两个彼此独立的变色区域(例如图7中i、ii及iii所示的变色区域),进而使得电致变色层1323所形成的变色区域可以与第一导电层1322所形成的导电图案一致。简而言之,隔绝体1333可以使得电致变色层1323图案化。其中,隔绝体1333可以为固化之后的光固化胶,例如uv胶;也可以为间隔子(photo spacer,ps)。类似地,相邻变色区域中电致变色层1323的电致变色材料可以不同。如此,同样可以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32实现“多区域且多颜色变色”。
57.结合图8,隔绝体1333可以根据实际的多区域变色需求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在此
不作限制。作为示例性地,如图8中(a)所示,隔绝体1333可以设置成网格状结构,进而以网格分隔的方式至少对电致变色层1323进行图案化处理,使得形成的变色区域可以沿两个彼此垂直的方向分别间隔分布,例如图8中(a)具有3
×
3个变色区域。如图8中(b)所示,隔绝体1333可以设置成彼此间隔的条状结构,进而以条形分隔的方式对电致变色层1323进行图案化处理,使得形成的变色区域可以沿一个方向间隔分布,例如图8中(b)具有3个变色区域。如图8中(c)所示,隔绝体1333可以设置成彼此间隔且套设的环状结构,进而以环形分隔的方式对电致变色层1323进行图案化处理,使得形成的变色区域可以沿径向方向间隔分布,例如图8中(b)具有2个变色区域。
58.进一步地,隔绝体1333可以经由间隔区域设置在相邻导电图案之间,进而代替绝缘体1332。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隔绝体1333也可以直接形成在绝缘体1332,且两者分别在第一基体1321上的正投影可以重合,以使得变色区域与导电图案一一对应。需要说明的是:当电致变色器件132设有控制层1331时,由于控制层1331位于第一基体1321与第一导电层1322之间,使得隔绝体1333可以经由间隔区域而与控制层1331接触。
59.作为示例性地,第一导电层1322可以借助蚀刻等工艺进行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相应的导电图案。进一步地,在第一基体1321朝向第一导电层1322的一侧沿相邻导电图案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隔绝体1333,使之与第一导电层1322围设形成与导电图案一一对应的凹坑。进一步地,电致变色材料可以借助滴灌、涂布、喷墨打印等工艺设置在第一导电层1322上,也即是填充前述凹坑,进而形成电致变色层1323。此时,电致变色层1323因被隔绝体1333分隔而形成彼此独立且与导电图案一一对应的变色区域。类似地,相邻变色区域中电致变色层1323的电致变色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其中,当相邻变色区域中电致变色层1323的电致变色材料不相同时,由于隔绝体1333的形成在工序上要早于电致变色层1323的形成,使得隔绝体1333能够有效地约束电致变色材料,以避免电致变色材料因流动性较大而四溢,进而有效地避免相邻变色区域之间出现“串色”等不良现象,变色区域的边界也因此更加明确、清晰。
60.共同参阅图9及图10,图9是图2中电致变色器件再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2中电致变色器件再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61.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隔绝体1333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一导电层1322与电致变色层1323的厚度之和。如此,不仅可以使得隔绝体1333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还可以有效地避免电致变色材料因流动性较大而四溢。
62.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9,隔绝体1333的高度可以设置成使得电解质层1327保持连续。此时,隔绝体1333的高度可以小于第一导电层1322、电致变色层1323与电解质层1327的厚度之和。
63.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0,隔绝体1333的高度可以设置成使得电解质层1327被分隔成彼此独立且与变色区域对应的子离子传导区域。换言之,隔绝体1333也可以使得电解质层1327图案化。此时,隔绝体1333的高度可以等于第一导电层1322、电致变色层1323与电解质层1327的厚度之和。
64.进一步地,隔绝体1333的高度可以设置成使得离子储存层1328保持连续。
65.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1324也可以类似于第一导电层1322图案化,离子储存层1328也可以类似于电解质层1327图案化。
66.参阅图11,图1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方法一实施例中不同阶段所对应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制作图9所示的电致变色器件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其中,为了便于描述,下文将以特定的顺序来描述某一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步骤;但是,该电致变色器件也可以按照不同顺序的步骤来制作,还可以增加额外的步骤或者减少(合并)某些步骤。
67.步骤s101:提供第一基体。
68.作为示例性地,第一基体1321的材质可以为pet。
69.步骤s102:在第一基体的一侧形成第一导电层,且第一导电层具有至少两个彼此间隔的导电图案。
70.作为示例性地,可以借助磁控溅射工艺在第一基体1321上沉积一层铟锡氧化物(ito),进而形成第一导电层1322。进一步地,可以借助蚀刻等工艺对第一导电层1322进行图案化处理,使得第一导电层1322具有至少两个彼此间隔的导电图案。
71.步骤s103:在第一基体朝向第一导电层的一侧,沿相邻导电图案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隔绝体。
72.作为示例性地,可以借助印刷等工艺在第一基体1321上沿相邻导电图案之间的间隔区域涂布光固化胶,例如uv胶。进一步地,对光固化胶进行光照处理,使之固化,进而形成隔绝体1333。此时,隔绝体1333可以经由间隔区域设置在相邻导电图案之间,以同时对导电图案进行绝缘化处理。其中,隔绝体1333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一导电层1322的厚度,使之与第一导电层1322围设形成与导电图案一一对应的凹坑。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隔绝体1333的高度可以约为5μm。
73.步骤s104:在第一导电层上形成电致变色层,且电致变色层被隔绝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彼此独立的变色区域。
74.作为示例性地,可以借助喷涂打印等工艺在上述凹坑内沉积电致变色材料,进而在第一导电层1322上形成电致变色层1323。此时,电致变色层1323因被隔绝体1333分隔而形成彼此独立且与导电图案一一对应的变色区域,并能够被隔绝体1333约束而不四溢。
75.进一步地,可以借助涂布等工艺在电致变色层1323上形成电解质层1327。
76.步骤s105:提供第二基体。
77.作为示例性地,第二基体1325的材质可以为pet。
78.步骤s106:在第二基体的一侧形成第二导电层。
79.作为示例性地,可以借助磁控溅射工艺在第二基体1325上沉积一层铟锡氧化物(ito),进而形成第二导电层1324。
80.进一步地,可以借助涂布等工艺在第二导电层1324上形成离子储存层1328。
81.随后,将上述步骤分别制得的半成品贴合在一起,以制得电致变色器件132。当然,还可以在相应的步骤中对电致变色器件132进行封装以及设置相应的金属走线、控制层等结构部件。
82.共同参阅图12至图15,图12是图1中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组成框图,图13是图12中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一种操作状态的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另一种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83.与上述实施方式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2,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
与电致变色器件132耦接的控制电路151,控制电路151可以主要是用于接收控制指令以控制电致变色器件132变色。进一步地,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与控制电路151耦接的信号输入装置17。其中,控制电路151可以接收通过信号输入装置17输入的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电致变色器件132的工作状态。此时,电致变色器件132的工作状态可以包括控制改变其电压或者电流信号状态来达到控制电致变色器件132变色的目的。其中,信号输入装置17可以为显示模组11、操作按键171、触发传感器172等结构部件。
84.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3,信号输入装置17可以为显示模组11,信号输入装置17输入的控制指令可以为显示模组11接收到的触控操作。其中,该触控操作可以包括滑动、点击以及长按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图14所示的状态可以表示操作者(的手指)通过显示模组11滑动来输入控制指令;而图15所示的状态则可以表示操作者(的手指)通过点击或者长按显示模组11上的图标或者特定位置来进行控制指令的输入过程。
85.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3,信号输入装置17可以为操作按键171。控制指令还可以为操作按键171的触发指令,其中,操作按键171可以是单独的按键,也可以是与电子设备的其他功能按键,譬如电源键、音量键等的复用,根据不同的按键触发方式定义为控制电路151接收的不同控制指令,进而控制电路151可以实现对电致变色器件132进行不同的信号控制。
86.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3,信号输入装置17可以为触发传感器172。其中,触发传感器172可以为接近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等,触发传感器172采集电子设备的周边信号,并通过控制电路151控制壳体组件改变外观颜色。即,壳体组件外观颜色的改变可以使使用者主动进行操作式的控制,类似通过触摸屏以及操作按键的控制方式;还可以为本实施方式中的通过触发传感器自行检测环境信号,自动控制壳体组件改变其外观颜色的方式。
87.进一步地,控制指令也可以为电子设备10需要进行变色的使用场景,具体可以包括图像采集需求、闪光灯开启需求、自动定时变色需求以及其他功能组件需求中的至少一种。具体来讲,图像采集需求可以是应用在使用者有拍摄需求,譬如拍照、摄像、视频通话等场景;电子设备解锁需求、支付、加密、接听来电或者其他的确认需求等场景。而闪光灯开启需求则可以是在使用者有对闪光灯开启有需要的情况,具体为控制电路151控制电致变色器件132改变透明状态,还可以结合外观膜片以及衬底颜色层等结构,使电子设备可以呈现出变色的外观效果。
8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