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1-09-29 00:3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聚酯纤维 熔点 阻燃 制备方法 化学


1.本技术涉及化学聚酯纤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聚酯行业快速发展,常规的聚酯材料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聚酯材料的差别化和功能化是目前行业发展的趋势。低熔点聚酯是一种改性聚酯,其熔点比常规聚酯要低,加工流动性优异,与常规聚酯的相容性良好。
3.但是,低熔点聚酯纤维的极限氧指数较低,属于易燃材料,给人民生活、生命和财产带来安全隐患,极大地限制了聚酯纤维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技术方案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低熔点聚酯纤维的阻燃性较差。
5.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包括第一聚酯基体,包括第一聚酯;第二聚酯基体,位于所述第一聚酯基体的表面,包括第二聚酯,所述第二聚酯的熔点低于所述第一聚酯的熔点;所述第一聚酯基体和所述第二聚酯基体中还分散有无卤磷系阻燃剂和碳材料。
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无卤磷系阻燃剂的结构式如下:
[0007][0008]
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无卤磷系阻燃剂的熔点为110℃

130℃。
[0009]
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无卤磷系阻燃剂的总重量与所述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重量比为1∶(15

30),所述第二聚酯基体和所述第一聚酯基体中的碳材料的重量比为1∶(2

4)。
[0010]
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碳材料以纳米粒子的形态分散于所述第一聚酯基体和所述第二聚酯基体中,所述碳材料包括富勒烯、石墨烯、纳米炭黑、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0011]
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碳材料的总重量与所述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重量比为1∶(50

200),所述第二聚酯基体和所述第一聚酯基体中的碳材料的重量比为1∶(3

5)。
[0012]
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酯包括对苯二甲酸链段和乙二醇链段,所述第二聚酯包括对苯二甲酸链段、间苯二甲酸链段、乙二醇链段及二甘醇链段。
[0013]
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酯的熔点为230℃

280℃,所述第二聚酯的熔点为100℃

180℃。
[0014]
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酯基体与所述第二聚酯基体的重量比为1∶(3

8)。
[0015]
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分别在第一聚酯和第二聚酯中加入无卤磷系阻燃剂和碳材料,采用熔融共混工艺对所述第一聚酯和第二聚酯进行改性,形成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其中所述第二聚酯的熔点低于所述第一聚酯的熔点;以所述第一聚酯基体为内芯、所述第二聚酯基体为表层进行复合纺丝;经后处理获得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
[0016]
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一聚酯进行改性时,所述熔融共混工艺的温度为280℃

350℃;对所述第二聚酯进行改性时,所述熔融共混工艺的温度为180℃

260℃。
[0017]
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复合纺丝时,纺丝温度为320℃

420℃,纺丝速率为2800米/min

3600米/min。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
通过无卤磷系阻燃剂和碳材料对第一聚酯进行改性形成第一聚酯基体,通过无卤磷系阻燃剂和碳材料对第二聚酯进行改性形成第二聚酯基体,其中所述第二聚酯的熔点低于所述第一聚酯的熔点,所述第二聚酯基体位于所述第一聚酯基体的表面,因此可以通过简单的加热即可实现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与其他材料的粘合,省去胶水的使用,因此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0020]
无卤磷系阻燃剂的添加可以提高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阻燃性能,同时采用较低熔点的无卤磷系阻燃剂,可以在加工时使无卤磷系阻燃剂以流动性较好的液体形式存在,进而使无卤磷系阻燃剂较好的分散在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中,进一步提高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阻燃效果。
[0021]
碳材料一方面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特征,通过c

c六元环与苯环之间的π

π共轭效应,促使碳材料在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中均匀分散,所述碳材料可以作为异相成核点,促进聚酯的结晶,从而有利于提高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力学强度,获得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另一方面,碳材料还具有自由基捕捉能力,可以在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加工过程中,捕获氧化自由基,从而提高低熔点的第二聚酯的抗氧化能力,使其与熔点较高的第一聚酯在相同温度剪切条件下进行复合纺丝时,克服低熔点所带来的氧化降解的问题;碳材料还可以调节第一聚酯和第二聚酯的粘度,使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的流动性趋于一致,有利于加工。
[0022]
本技术还通过控制第一聚酯、第二聚酯、无卤磷系阻燃剂和碳材料的相对比例,进而使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兼顾较好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及抗氧化性;通过控制熔融共混时的工艺参数,使得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在成功制备的同时兼顾生产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以下描述提供了本技术的特定应用场景和要求,目的是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制造和使用本技术中的内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各种局部修改
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这里定义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其他实施例和应用。因此,本技术不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权利要求一致的最宽范围。
[0024]
本技术技术方案采用无卤磷系阻燃剂和碳材料分别对第一聚酯和较低熔点的第二聚酯进行改性,形成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采用所述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进行复合纺丝工艺,形成第一聚酯基体为内芯、第二聚酯基体为表层的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所述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在具有优异的阻燃效果的同时,还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和抗氧化能力。
[0025]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作详细说明。
[0026]
本技术实施例的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包括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其中所述第二聚酯基体位于所述第一聚酯基体的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为皮芯复合纤维,所述第一聚酯基体作为内芯、所述第二聚酯基体作为表层或皮层。
[0027]
所述第一聚酯基体包括第一聚酯,所述第一聚酯的熔点可以为230℃

280℃,所述第一聚酯例如包括对苯二甲酸链段和乙二醇链段。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酯的数均分子量为18000

25000,聚合度为100

140。
[0028]
所述第二聚酯基体包括第二聚酯,所述第二聚酯的熔点低于所述第一聚酯的熔点,所述第二聚酯的熔点为100℃

180℃。使具有较低熔点的第二聚酯位于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表层,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熔融第二聚酯,从而通过简单的加热即可实现聚酯纤维与其他材料的粘合,省去胶水的使用,因此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所述第二聚酯可以包括对苯二甲酸链段、间苯二甲酸链段、乙二醇链段及二甘醇链段。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酯的数均分子量为15000

21000,聚合度为80

120。
[0029]
控制所述第一聚酯基体与所述第二聚酯基体的重量比为1:(3

8),保证所述第二聚酯基体能够完全包覆所述第一聚酯基体,同时还不会造成原料浪费。
[0030]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酯基体和所述第二聚酯基体中还分散有无卤磷系阻燃剂和碳材料。所述无卤磷系阻燃剂为包含活波氢的含磷杂环氧化物,所述无卤磷系阻燃剂的结构式如下:
[0031]
(9,10

二氢
‑9‑
氧杂

10

磷杂菲

10

氧化物,简称dopo)。
[0032]
在改性第一聚酯和第二聚酯以形成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时,采用较低熔点的无卤磷系阻燃剂可以使无卤磷系阻燃剂以液体形式存在,因而具有优异的流动性,从而可以较好的分散在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中,进一步提高聚酯纤维的阻燃效果。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无卤磷系阻燃剂的熔点为110℃

130℃。
[0033]
虽然所述无卤磷系阻燃剂能够降低聚酯纤维的阻燃效果,但是所述无卤磷系阻燃剂的含量并非越多越好,一方面高添加量的无卤磷系阻燃剂会大幅度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加入所述无卤磷系阻燃剂会破坏聚合物基体的界面连续性,过多的无卤磷系阻燃剂还会发生团聚,导致聚酯纤维的力学性能降低。所述无卤磷系阻燃剂的总重量与所述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重量比为1∶(15

30)。所述第二聚酯基体和所述第一聚酯基体中的无卤磷系阻燃剂的重量比为1∶(2

4)。
[0034]
所述碳材料的分子结构可以是由碳

碳单键连成六元环。例如所述碳材料可以包括富勒烯、石墨烯、纳米炭黑、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或是其他的碳材料。所述碳材料以纳米粒子的形态分散于所述第一聚酯基体和所述第二聚酯基体中。由于所述碳材料中的碳

碳单键连成六元环结构与聚酯中的苯环结构相似,通过c

c六元环与苯环之间的π

π共轭效应,可以促使碳材料在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中均匀分散,所述碳材料可以作为异相成核点,促进聚酯的结晶,从而有利于提高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力学强度,获得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
[0035]
所述碳材料还具有自由基捕捉能力,可以在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加工过程中,捕获氧化自由基,从而提高低熔点的第二聚酯的抗氧化能力,使其与熔点较高的第一聚酯在相同温度剪切条件下进行复合纺丝时,克服低熔点所带来的氧化降解的问题。
[0036]
同时,由于所述第一聚酯的熔点相对较高,而所述第二聚酯的熔点较低,在相同温度下同时加工所述第一聚酯和所述第二聚酯时,所述第一聚酯的流动性较低,所述第二聚酯的流动性较高,因此二者的加工流动性不匹配,不利于材料加工。而在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中分别添加适当的碳材料时,会调节第一聚酯和第二聚酯的粘度,使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的流动性趋于一致。
[0037]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碳材料的总重量与所述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重量比为1∶(50

200)。所述第二聚酯基体和所述第一聚酯基体中的碳材料的重量比为1∶(3

5)。
[0038]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上述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
[0039]
步骤s1:分别在第一聚酯和第二聚酯中加入无卤磷系阻燃剂和碳材料,采用熔融共混工艺对所述第一聚酯和第二聚酯进行改性,形成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其中所述第二聚酯的熔点低于所述第一聚酯的熔点;
[0040]
步骤s2:以所述第一聚酯基体为内芯、所述第二聚酯基体为表层进行复合纺丝;
[0041]
步骤s3:经后处理获得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
[0042]
在步骤s1中,采用熔融共混工艺,在第一聚酯中加入无卤磷系阻燃剂和碳材料对第一聚酯进行改性,在第二聚酯中加入无卤磷系阻燃剂和碳材料对第一聚酯进行改性,使无卤磷系阻燃剂和碳材料均匀分散于所述第一聚酯和所述第二聚酯中,形成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
[0043]
在进行熔融共混工艺时,温度的选择需要考虑待加工材料的熔点或粘流温度以及热降解温度。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一聚酯进行改性时,所述熔融共混工艺的温度为280℃

350℃;对所述第二聚酯进行改性时,所述熔融共混工艺的温度为180℃

260℃。所述熔融共混工艺可以采用挤出加工工艺,其中螺杆的转速在60r/min

150r/min。所述熔融共混工艺的温度和螺杆转速的选择还需兼顾生产效率。
[0044]
由于所述无卤磷系阻燃剂的熔点低于所述熔融共混工艺的温度,因此在熔融共混
时,所述无卤磷系阻燃剂呈流动性较好的液态,进而较好地分散在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中,提高阻燃效果。所述碳材料一方面具有对氧化自由基的捕捉能力,能够提高低熔点的第二聚酯的抗氧化能力,有利于后续的复合纺丝;另一方面碳材料的六元环和聚酯的苯环产生π

π共轭效应,使碳材料均匀的分散在聚酯中,作为异相成核点,进而促进聚酯的结晶,提高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力学强度;所述碳材料还可以调节粘度,使第一聚酯基体和第二聚酯基体在加工时具有匹配的流动性。
[0045]
在所述步骤s2中,以所述第一聚酯基体为内芯、所述第二聚酯基体为表层进行复合纺丝,复合纺丝时的温度需高于第一聚酯和第二聚酯的熔点且低于第一聚酯和第二聚酯的热降解温度。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纺丝温度为320℃

420℃,纺丝速率为2800米/min

3600米/min。
[0046]
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后处理包括牵引、卷曲、切断及干燥。所述牵引、卷曲、切断及干燥时的参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0047]
实施例1
[0048]
(1)将1g阻燃剂(dopo,熔点为110℃)和0.5g富勒烯加入到25g第二聚酯(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二甘醇的共聚物,分子量为15000,聚合度为80,熔点为100℃)中,在18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二聚酯基体;
[0049]
(2)将3g阻燃剂(dopo,熔点为110℃)和1.5g富勒烯加入到75g第一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分子量为18000,聚合度为100,熔点为230℃)中,在28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一聚酯基体;
[0050]
(3)将第二聚酯基体作为皮层、第一聚酯基体作为芯层,在320℃下进行复合纺丝并进行后处理,获得皮芯结构的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
[0051]
实施例2
[0052]
(1)将1g阻燃剂(dopo,熔点为120℃)和0.2g石墨烯加入到20g第二聚酯(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二甘醇的共聚物,分子量为17000,聚合度为95,熔点为130℃)中,在19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二聚酯基体;
[0053]
(2)将4g阻燃剂(dopo,熔点为120℃)和0.8g石墨烯加入到80g第一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分子量为19000,聚合度为110,熔点为250℃)中,在30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一聚酯基体;
[0054]
(3)将第二聚酯基体作为皮层、第一聚酯基体作为芯层,在350℃下进行复合纺丝并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后处理,获得皮芯结构的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
[0055]
实施例3
[0056]
(1)将2g阻燃剂(dopo,熔点为110℃)和0.5g碳纳米管加入到25g第二聚酯(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二甘醇的共聚物,分子量为19000,聚合度为105,熔点为160℃)中,在20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二聚酯基体;
[0057]
(2)将4g阻燃剂(dopo,熔点为130℃)和1.5g碳纳米管加入到75g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分子量为22000,聚合度为125,熔点为265℃),在32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一聚酯基体;
[0058]
(3)将第二聚酯基体作为皮层、第一聚酯基体作为芯层,在380℃下进行复合纺丝并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后处理,获得皮芯结构的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
[0059]
实施例4
[0060]
(1)将1g阻燃剂(dopo,熔点为120℃)和0.3g纳米炭黑加入到10g第二聚酯(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二甘醇的共聚物,分子量为21000,聚合度为120,熔点为180℃)中,在26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二聚酯基体;
[0061]
(2)将3g阻燃剂(dopo,熔点为120℃)和1.5g纳米炭黑加入到90g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分子量为25000,聚合度为140,熔点为280℃)中,在35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一聚酯基体;
[0062]
(3)将第二聚酯基体作为皮层、第一聚酯基体作为芯层,在420℃下进行复合纺丝并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后处理,获得皮芯结构的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
[0063]
对比例1
[0064]
将未改性的第二聚酯(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二甘醇的共聚物,分子量为17000,聚合度为95,熔点为130℃)作为皮层、未改性的第一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分子量为19000,聚合度为110,熔点为250℃)作为芯层,在350℃下进行复合纺丝并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后处理,获得皮芯结构的聚酯纤维。
[0065]
对比例2
[0066]
(1)将5g阻燃剂(dopo,熔点为120℃)和1g石墨烯加入到100g第二聚酯(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二甘醇的共聚物,分子量为17000,聚合度为95,熔点为130℃)中,在19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二聚酯基体;
[0067]
(2)将第二聚酯基体作为皮层,未改性的第一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分子量为19000,聚合度为110,熔点为250℃)作为芯层,在350℃下进行复合纺丝并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后处理,获得皮芯结构的聚酯纤维。
[0068]
对比例3
[0069]
(1)将6g阻燃剂(dopo,熔点为130℃)和2g碳纳米管加入到100g第一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分子量为22000,聚合度为125,熔点为265℃),在32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一聚酯基体;
[0070]
(2)将未改性的第二聚酯(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二甘醇的共聚物,分子量为19000,聚合度为105,熔点为160℃)作为皮层、第一聚酯基体作为芯层,在380℃下进行复合纺丝并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后处理,获得皮芯结构的聚酯纤维。
[0071]
对比例4
[0072]
(1)将1g阻燃剂(dopo,熔点为110℃)加入到25g第二聚酯(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二甘醇的共聚物,分子量为15000,聚合度为80,熔点为100℃)中,在18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二聚酯基体;
[0073]
(2)将3g阻燃剂(dopo,熔点为110℃)加入到75g第一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分子量为18000,聚合度为100,熔点为230℃)中,在28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一聚酯基体;
[0074]
(3)将第二聚酯基体作为皮层、第一聚酯基体作为芯层,在320℃下进行复合纺丝并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后处理,获得皮芯结构的聚酯纤维。
[0075]
对比例5
[0076]
(1)将0.3g纳米炭黑加入到10g第二聚酯(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二甘醇
的共聚物,分子量为21000,聚合度为120,熔点为180℃)中,在26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二聚酯基体;
[0077]
(2)将1.5g纳米炭黑加入到90g第一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分子量为25000,聚合度为140,熔点为280℃)中,在350℃下进行熔融共混获得第一聚酯基体;
[0078]
(3)将第二聚酯基体作为皮层、第一聚酯基体作为芯层,在420℃下进行复合纺丝并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后处理,获得皮芯结构的聚酯纤维。
[0079]
测试实施例以及对比例制备的聚酯纤维的如下性能:
[0080]
(1)阻燃性能:采用极限氧指数仪对样品进行极限氧指数测试(参照astm d2863),每组样品测试5根。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0081]
(2)力学性能:采用纤维拉伸试验机对样品进行纤维拉伸强度测试(iso 11566

1996),每组样品测试8根,取其平均值。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0082]
(3)抗氧能力: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对样品进行氧化诱导时间测试(实验条件:n2条件下,温度升高到400℃恒温3min;然后将气氛转为o2恒温120min。将氧化放热峰开始出现的时间定义为氧化诱导时间),每组样品测试5次,取其平均值。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0083]
表1阻燃低熔点聚酯纤维的各项测试结果
[0084][0085]
比较实施例1

4和对比例1的试验数据,由于对比例1的聚酯纤维的极限氧指数仅
为21%,因此对比例1的聚酯纤维本身属于易燃材料。而对于实施例1

4,当在皮层和芯层中加入阻燃剂和碳材料后,制备获得的聚酯纤维的阻燃性能获得了极大提升,其极限氧指数超过27%,成为难燃材料,完全可以满足建筑、建材、汽车工业等领域对聚酯纤维织物的阻燃性能要求。这是因为,当加入阻燃剂和碳材料后,一方面阻燃剂的低熔点使其对聚酯有一定的增塑作用,另一方面碳材料的异相成核作用使其对聚酯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因此实施例1

4的聚酯纤维的力学性能在阻燃改性后并没有降低,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加入碳材料后,由于碳材料对含氧自由基具有优异的捕获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聚酯纤维的热降解,明显延长了其发生氧化反应的时间,从而有利于聚酯纤维的纺丝加工。
[0086]
对于对比例2而言,仅在其皮层添加阻燃剂和碳材料,虽然皮层中的阻燃剂可以提高皮层材料的阻燃性能,但是皮层热降解后,芯层聚酯未经阻燃处理,仍然无法抵御热量的侵蚀,导致聚酯纤维整体无法获得良好的阻燃效果和抗氧效果。而且,由于碳材料全部都分散在皮层,使得芯层的聚酯缺少了异相成核点,只能依靠热起伏进行结晶,导致结晶速度慢,结晶度低,进而使其力学性能特别恶化。
[0087]
对于对比例3而言,仅在其芯层添加阻燃剂和碳材料,虽然芯层聚酯阻燃改性后具有了良好的阻燃性能和抗氧性能,但是当纤维受热或被点燃时,皮层的低熔点聚酯无法抵御热量侵蚀,很快发生热氧降解反应,导致聚酯纤维整体的阻燃和抗氧性能并不佳。而且,由于皮层没有碳材料的异相成核作用,芯层有碳材料的异相成核作用,使得皮层的力学性能相对芯层较差,进而也影响到聚酯纤维整体的力学性能。
[0088]
对于对比例4而言,在其皮层和芯层仅添加阻燃剂,不添加碳材料。由于阻燃剂的添加,使得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其极限氧指数达到难燃材料的27%。但是,由于缺少了碳材料的增强作用,使得聚酯纤维的力学强度较低。
[0089]
对于对比例5而言,在其皮层和芯层仅添加碳材料,不添加阻燃剂。由于缺少阻燃剂的阻燃改性效果,对比例5中的聚酯纤维虽然力学强度较高,但是其仍然属于易燃材料。
[0090]
最后,应理解,本文公开的申请的实施方案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案的原理的说明。其他修改后的实施例也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因此,本技术披露的实施例仅仅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技术中的实施例采取替代配置来实现本技术中的申请。因此,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申请中被精确地描述过的那些实施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