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携式智能灭火器的制作方法

2021-07-27 13: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灭火器 智能
一种便携式智能灭火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灭火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智能灭火器。



背景技术:

灭火器是一种可携式灭火工具,灭火器内放置化学物品,用以救灭火灾,灭火器是常见的防火设施之一,存放在公众场所或可能发生火灾的地方,不同种类的灭火器内装填的成分不一样,是专为不同的火灾起因而设的,我们使用时必须注意,以免产生反效果及引起生命危险。

当发生火灾时,使用者通常需要大型手持灭火器移动到火灾现场,大型灭火器一般都较为沉重,从而传统智能灭火器不便于使用者将其进行携带,使用者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去移动大型灭火器,同时大型灭火器在移动的过程中还容易发生掉落,从而砸伤使用者,对使用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携式智能灭火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智能灭火器,解决了传统智能灭火器不便于携带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智能灭火器,包括灭火器本体,所述灭火器本体顶部的左侧连通有软管,所述灭火器本体的底部栓接有底座,所述灭火器本体右侧的正面和背面均栓接有机箱,所述机箱的内腔设置有便携机构,所述灭火器本体左侧的底部栓接有固定环,所述机箱内腔两侧的顶部均栓接有限位板。

优选的,所述便携机构包括第一复位弹簧、固定箱、卡块、第二复位弹簧、卡槽、背带和固定块,所述机箱内腔的底部栓接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顶部栓接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内腔的右侧滑动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的左侧从上至下均依次栓接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左侧与固定箱内腔的左侧栓接,所述机箱的右侧从上至下均依次开设有配合卡块使用的卡槽,所述卡块的右侧贯穿机箱并延伸卡槽的右侧,所述固定箱的顶部栓接有背带,所述背带远离固定箱的一侧依次贯穿限位板和机箱并栓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左侧与机箱右侧正面和背面的底部栓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环内腔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移动板,且移动板相向的一侧栓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相向的一侧贯穿凹槽并栓接有卡环,所述卡环的内圈与软管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移动杆的表面缠绕有卡紧弹簧,所述卡紧弹簧相向的一侧与卡环靠近移动杆的一侧栓接,所述卡紧弹簧远离卡环的一侧与凹槽相向的一侧栓接。

优选的,所述机箱内腔的左侧竖向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左侧贯穿第一滑槽并与固定箱的左侧栓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箱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横向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相向的一侧贯穿第二滑槽并与卡块顶部和底部的左侧栓接。

优选的,所述灭火器本体正面的顶部栓接有把手,且把手的表面栓接有第一防滑垫。

优选的,所述卡环的内圈栓接有第二防滑垫,且第二防滑垫相向的一侧与软管的表面贴合。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智能灭火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智能灭火器,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复位弹簧、固定箱、卡块、第二复位弹簧、卡槽、背带和固定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根据自身情况调节背带的长度,同时对背带进行固定,防止使用者在奔跑时背带来回伸缩造成使用者移动不便,同时防止灭火器本体发生掉落砸伤使用者,对使用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解决了传统智能灭火器不便于携带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凹槽、移动板、移动杆、卡环和卡紧弹簧的配合,便于使用者不使用软管时,对软管进行固定,防止软管出现甩动,从而提高了灭火器本体的便携性,通过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固定箱进行限位,同时辅助固定箱进行移动,提高了固定箱的稳定性,通过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卡块进行限位,同时辅助卡块进行移动,使卡块精确的插入卡槽内,通过把手和第一防滑垫的配合,便于使用者手持灭火器本体,同时增加了使用者手掌和灭火器本体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灭火器本体的便携性,通过第二防滑垫的配合,增大了卡环和软管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卡环对软管的固定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智能灭火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机箱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固定环的结构俯视图;

图4为图2所示固定箱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标号:1、灭火器本体;2、软管;3、机箱;4、便携机构;41、第一复位弹簧;42、固定箱;43、卡块;44、第二复位弹簧;45、卡槽;46、背带;47、固定块;5、固定环;6、限位板;7、凹槽;8、移动杆;9、卡环;10、卡紧弹簧;11、第一滑槽;12、第一滑块;13、第二滑槽;14、第二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智能灭火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机箱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固定环的结构俯视图;图4为图2所示固定箱的结构剖视图,一种便携式智能灭火器,包括灭火器本体1,所述灭火器本体1顶部的左侧连通有软管2,所述灭火器本体1的底部栓接有底座,所述灭火器本体1右侧的正面和背面均栓接有机箱3,所述机箱3的内腔设置有便携机构4,所述灭火器本体1左侧的底部栓接有固定环5,所述机箱3内腔两侧的顶部均栓接有限位板6。

所述便携机构4包括第一复位弹簧41、固定箱42、卡块43、第二复位弹簧44、卡槽45、背带46和固定块47,所述机箱3内腔的底部栓接有第一复位弹簧41,所述第一复位弹簧41的顶部栓接有固定箱42,所述固定箱42内腔的右侧滑动连接有卡块43,所述卡块43的左侧从上至下均依次栓接有第二复位弹簧44,所述第二复位弹簧44的左侧与固定箱42内腔的左侧栓接,所述机箱3的右侧从上至下均依次开设有配合卡块43使用的卡槽45,所述卡块43的右侧贯穿机箱3并延伸卡槽45的右侧,所述固定箱42的顶部栓接有背带46,所述背带46远离固定箱42的一侧依次贯穿限位板6和机箱3并栓接有固定块47,所述固定块47的左侧与机箱3右侧正面和背面的底部栓接,通过第一复位弹簧41、固定箱42、卡块43、第二复位弹簧44、卡槽45、背带46和固定块47的配合,便于使用者根据自身情况调节背带46的长度,同时对背带46进行固定,防止使用者在奔跑时背带46来回伸缩造成使用者移动不便,同时防止灭火器本体1发生掉落砸伤使用者。

所述固定环5内腔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凹槽7,所述凹槽7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移动板,且移动板相向的一侧栓接有移动杆8,所述移动杆8相向的一侧贯穿凹槽7并栓接有卡环9,所述卡环9的内圈与软管2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移动杆8的表面缠绕有卡紧弹簧10,所述卡紧弹簧10相向的一侧与卡环9靠近移动杆8的一侧栓接,所述卡紧弹簧10远离卡环9的一侧与凹槽7相向的一侧栓接,通过凹槽7、移动板、移动杆8、卡环9和卡紧弹簧10的配合,便于使用者不使用软管2时,对软管2进行固定,防止软管2出现甩动,从而提高了灭火器本体1的便携性。

所述机箱3内腔的左侧竖向开设有第一滑槽11,所述第一滑槽11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12,所述第一滑块12的左侧贯穿第一滑槽11并与固定箱42的左侧栓接,通过第一滑槽11和第一滑块12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固定箱42进行限位,同时辅助固定箱42进行移动,提高了固定箱42的稳定性。

所述固定箱42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横向开设有第二滑槽13,所述第二滑槽13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4,所述第二滑块14相向的一侧贯穿第二滑槽13并与卡块43顶部和底部的左侧栓接,通过第二滑槽13和第二滑块14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卡块43进行限位,同时辅助卡块43进行移动,使卡块43精确的插入卡槽45内。

所述灭火器本体1正面的顶部栓接有把手,且把手的表面栓接有第一防滑垫,通过把手和第一防滑垫的配合,便于使用者手持灭火器本体1,同时增加了使用者手掌和灭火器本体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灭火器本体1的便携性。

所述卡环9的内圈栓接有第二防滑垫,且第二防滑垫相向的一侧与软管2的表面贴合,通过第二防滑垫的配合,增大了卡环9和软管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卡环9对软管2的固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智能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使用时,使用者拉动卡环9,从而带动移动杆8向凹槽7内移动,从而带动移动板进行向外侧移动,此时卡环9对卡紧弹簧10进行挤压,随后使用者将软管2放入卡环9中间并松开卡环9,通过卡紧弹簧10的弹性回弹带动卡环9将软管2进行固定,随后使用者拉动背带46,此时背带46带动固定箱42向上进行移动,固定箱42对第一复位弹簧41进行拉伸,当固定箱42上升到最低点位置卡槽45时,通过第二复位弹簧44的弹性回弹,带动卡块43插入卡槽45内,如果该位置造成使用者不舒适,使用者将卡块43按至卡槽45内侧,卡块43对第二复位弹簧44进行挤压,随后拉动背带46带动固定箱42向上调节到合适的位置,在第二复位弹簧44的弹性回弹下,带动卡块43插入对应卡槽45中进行固定。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智能灭火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复位弹簧41、固定箱42、卡块43、第二复位弹簧44、卡槽45、背带46和固定块47的配合,便于使用者根据自身情况调节背带46的长度,同时对背带46进行固定,防止使用者在奔跑时背带46来回伸缩造成使用者移动不便,同时防止灭火器本体1发生掉落砸伤使用者,对使用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解决了传统智能灭火器不便于携带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