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穿戴式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7-23 14: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穿戴 医疗器械 装置 防护
一种可穿戴式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穿戴式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传染病科是治疗传染病的部门,常见传染病有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

为避免传染,人们外出时均会佩戴口罩,但是对于一些幼童而言,一方面由于口罩的尺寸过大,存在容易脱落的风险,为此市面上出现了防护面罩,但由于其采用绳带固定的方式固定在使用者脸部,长期佩戴容易造成脸上出现勒痕,且绳带固定的方式容易被孩童自主取下,导致受感染的风险提高;所以很有必要设计一款竟不容易脱落,又不容易被孩童自主取下的可穿戴是防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式防护装置,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穿戴式防护装置,包括固定框架、透明罩、滤气块、排气机构、固定块和固定带;所述固定框架贴合人体脸部设计,且固定框架顶部设有可与人体头顶相抵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内部设有气腔,所述安装块两端还分别设有接通所述气腔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透明罩安装在所述框架上,以形成接通所述进气口的围合腔;所述滤气块安装在所述透明罩上,以用于接通外界与所述围合腔,并对外界的空气进行过滤;所述排气机构安装在所述气腔内,以将围合腔内的气体抽送至外界;所述固定块可摆动地安装所述安装块上,且所述固定块可与人体后脑勺部分相抵;所述固定带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上,且所述固定带可与所述固定块连接固定,以将所述固定框架固定在人体头部。

优选地,所述滤气块上设有多个透气槽,且所述多个滤气槽上均铺设有用于过滤病菌的滤片。

优选地,所述排气机构包括马达、扇叶和电池,所述马达安装在所述气腔内,所述扇叶安装在所述马达的输出抽上,且所述扇叶位于所述进气口和排气口之间;所述电池安装在所述安装块内并与所述马达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排气口处设有过滤网。

优选地,所述固定带为弹性材质,所述固定框架两侧均设有连接块,所述固定带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块可转动地对应连接;所述固定块上设有卡扣,所述固定带上设有卡孔,且所述固定带可通过所述卡孔与所述卡扣对应卡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固定块为橡胶材质。

优选地,还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安装在所述固定块上。

优选地,所述缓冲垫上设有卡槽,所述固定块上设有卡块,所述缓冲垫通过所述卡槽与所述卡块对应卡接固定。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的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上设有加速度传感器和蜂鸣器。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式防护装置,通过在固定框架顶部设计安装块,使得固定框架受力更稳定而不易脱落;另一方面,由于固定块和固定带设置在头部后方,孩童需要借助父母的帮助方能固定和松开,而难以自主取下,避免孩童眼、口、鼻与外界接触,降低受感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2示出了图1的剖视图a-a;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三;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透明罩和滤气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框架、11安装块、110气腔、110a进气口、110b排气口、12连接块、1l过滤网、2透明罩、20围合腔、3滤气块、30透气槽、3l滤片、4排气机构、41马达、42扇叶、43电池、5固定块、5k卡扣、51卡块、6固定带、6k卡孔、c控制板、c1加速度传感器、c2蜂鸣器、d缓冲垫、d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附图1-附图6,一种可穿戴式防护装置,包括固定框架1、透明罩2、滤气块3、排气机构4、固定块5和固定带6;固定框架1贴合人体脸部设计,且固定框架1顶部设有可与人体头顶相抵的安装块11,安装块11内部设有气腔110,安装块11两端还分别设有接通气腔110的进气口110a和排气口110b;透明罩2安装在框架上,以形成接通进气口110a的围合腔20;滤气块3安装在透明罩2上,以用于接通外界与围合腔20,并对外界的空气进行过滤;排气机构4安装在气腔110内,以将围合腔20内的气体抽送至外界;固定块5可摆动地安装安装块11上,且固定块5可与人体后脑勺部分相抵;固定带6安装在固定框架1上,且固定带6可与固定块5连接固定。

特别的,透明罩2为透明塑胶材质,便宜轻便。

具体的,使用时,先松开固定带6对固定块5的限制,摆动固定块5至合适位置,然后将固定框架1贴合人体脸部,并使得固定框架1顶部的安装块11与人体头顶相抵,最后摆动固定块5贴合人体后脑勺,且将固定带6重新与固定块5固定,即可将固定框架1固定在人体头部,此时,人体的眼、口、鼻均处于由透明罩2围合成的围合腔20内;

进一步的,佩戴完毕后,需启动排气机构4,保证围合腔20的气体流通,具体的,当吸气时,外界气体通过滤气块3过滤后进入围合腔20内供使用者吸收;当呼气时,使用者呼出的气体进入围合腔20,并在排气机构4的作用下依次经过进气口110a和气腔110,最终从排气口110b处排出至外界。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外界的含有细菌的气体通过排气口110b进入围合腔20,排气口110b处设有用于隔绝细菌的过滤网1l。

综上所述,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案中的可穿戴式防护装置,通过在固定框架1顶部设计安装块11,使得固定框架1受力更稳定而不易脱落;另一方面,由于固定块5和固定带6设置在头部后方,孩童需要借助父母的帮助方能固定和松开,而难以自主取下,避免孩童眼、口、鼻与外界接触,降低受感染的风险。

参阅附图9,滤气块3上设有多个透气槽30,且多个滤气槽上均铺设有用于过滤病菌的滤片3l;需要注意的是,滤片3l可采用市面上的口罩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保证其细菌效果,由于相关技术为现有技术,本案中不做多余描述;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中滤片3l与滤气块3可采用拆卸的方式固定,使用者可通过使用双面胶、胶水等辅助工具将滤片3l边缘固定在滤气块3内部,以堵合透气槽30,使用完毕后将其撕下进行更换即可。

参阅附图2-附图7,排气机构4包括马达41、扇叶42和电池43,马达41安装在气腔110内,扇叶42安装在马达41的输出抽上,且扇叶42位于进气口110a和排气口110b之间;电池43安装在安装块11内并与马达41电性连接;电池43为马达41供电,当马达41启动后,带动扇叶42转动即可将围合腔20内的气体抽送至外界。

参阅附图4-附图7,固定带6为弹性材质,固定框架1两侧均设有连接块12,固定带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块12可转动地对应连接;固定块5上设有卡扣5k,固定带6上设有卡孔6k,且固定带6可通过卡孔6k与卡扣5k对应卡接固定。

具体的,当使用者需要将限制固定块5的位置时,摆动固定块5贴合人体后脑勺,然后拉动固定带6,并将固定带6上的卡孔6k与固定块5上的卡扣5k可接固定即可;而当需要取下固定块5架时,通过拉动固定带6使得卡扣5k脱离卡孔6k,然后摆动固定块5远离头部即可;由于固定带6为弹性材质,且固定带6的两端与固定框架1可转动地连接,便于父母拉动固定带6进行操作;而卡孔6k和卡扣5k的设计,则可提高孩童自主松开固定带6的难度。

进一步的,固定块5为橡胶材质,具备良好的弹性,避免长时间的佩戴给使用者的后脑勺带来不适感。

参阅附图1-附图8,考虑到孩童喜欢嬉戏打闹,容易摔倒,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缓冲垫d,该缓冲垫d安装在固定块5上,当孩童摔倒且后脑面向地面时,缓冲垫d的设计可避免使用者的后脑与地面接触,提高了该防护装置的安全性。

具体的,如附图8所示,缓冲垫d上设有卡槽d1,固定块5上设有卡块51,缓冲垫d通过卡槽d1与卡块51对应卡接固定。

进一步的,参阅附图7,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与电池43电性连接的控制板c,控制板c上设有加速度传感器c1和蜂鸣器c2;加速度传感器c1可检测使用者是否摔倒,若检测到使用者摔倒,加速度传感器c1会向控制板c发送指令,控制板c接收指令后控制蜂鸣器c2响起,引起周围的人的注意,以获得帮助;关于加速度传感器c1用于检测摔倒的运用,属于现有技术,例如智能手表内就有相关运用,故本案中不做具体描述。

综上所述,缓冲垫d、加速度传感器c1和蜂鸣器c2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护装置也适用于容易摔倒的老人或是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能极大程度地降低摔倒后所受到的伤害。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