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带离型纸去除机构的剪刀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4: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剪刀 去除 机构 离型纸


1.本实用新型涉及剪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离型纸去除机构的剪刀。


背景技术:

2.离型纸是一种防止预浸料粘连,又可以保护预浸料不受污染的防粘纸。现有双面胶的一面贴附到指定位置后,其背部的离型纸一般用手指来揭掉,效率取决于人员的熟练度。同时因为离型纸自身厚度较薄,掀开离型纸的过程不一定顺利,进一步降低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离型纸去除机构的剪刀,集合了对胶带的剪断与离型纸揭去功能,改造成本低,各自使用时也不会运动干涉。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离型纸去除机构的剪刀,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带离型纸去除机构的剪刀,包括:u形夹剪,包括两个镜像布置的第一单刃刀、第二单刃刀,第一单刃刀、第二单刃刀之间通过销轴连接,第一单刃刀、第二单刃刀各由一个刀片、一个刀柄构成;倒钩,通过连接板与第一单刃刀的刀柄固定;沿平行于第一单刃刀上刀片的平面方向,第一单刃刀的刀片位于倒钩与第二单刃刀的刀片之间;沿垂直于第一单刃刀上刀片的平面方向,第一单刃刀的刀片位于倒钩与第二单刃刀的刀片之间;倒钩包括u形杆部与圆锥部,u形杆部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板、圆锥部接触固定,倒钩与连接板的边沿之间构成空隙。
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卷胶带在使用时往往要使用到剪刀,剪刀可以剪断胶带,以获取任意长度的胶带。u形夹剪则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一段双面胶带在贴附完毕后,需要揭掉背部的离型纸,u形夹剪上自带的倒钩则起到揭去离型纸的作用,倒钩塞入离型纸一头的下方并抬起,继而将离型纸掀开。圆锥部提升了锐利程度,便于勾住离型纸,倒钩与延伸部之间构成空隙是适应离型纸的厚度,为离型纸提供塞入的空间。利用此工具对离型纸的剥离效率较高。
7.此工具集成了两个功能,可以在现有u形夹剪上改进而来,人员在剪断胶带与揭开离型纸两个动作时不需要换工具,保证了效率。同时连接板为倒钩提供了固定,也为手指提供了抓握位置。因为u形夹剪也需要正常的剪切动作,而倒钩的布局避让了刀片的剪切运动路径,同时两个刀片也布置在倒钩的同一侧,防止彼此干涉。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沿刀柄往刀片的方向上,连接板的宽度渐窄。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连接板越靠近倒钩的地方自身尺寸也越小,防止连接板自身与离型纸干涉。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销轴分别至倒钩、第一单刃刀上刀片的顶部、第二单刃刀上刀片的顶部三者的直线距离相等。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倒钩的位置不至于过于突出或内陷,使得人员
在各种作业时剪刀的前后挪动的多余路径少。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刀柄上具备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穿有螺钉将刀片与刀柄装配固定,连接板上具备与第一通孔轴向重合的第二通孔。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螺钉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将刀柄、刀片、连接板三者连接在一起,控制了紧固件的数量。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第一单刃刀的刀柄具备两个第一通孔,连接板上具备两个第二通孔。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刀柄、刀片、连接板三者在面接触的基础上,两个螺钉足够提供稳固的固定。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圆锥部、第一单刃刀的刀片分别位于连接板的两侧。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倒钩所弯的一侧没有刀片,保证了剪断胶带与揭开离型纸两个动作时,没有零件相互干涉的情况。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连接板在倒钩所在一侧的边沿为条形面,圆锥部的自身轴线与条形面相交。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圆锥部的自身轴线不是与条形面平行的,圆锥部的自身轴线与条形面相交的状态,在实际使用时倒钩勾起离型纸后,条形面能一定程度地约束离型纸,使得离型纸在倒钩处适当弯曲,圆锥部从而能适当刺入离型纸,避免在揭开时离型纸从倒钩上滑脱。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u形杆部横断面的直径等于圆锥部根部的直径,圆锥部的根部与u形杆部接触固定。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圆锥部与u形杆部之间是渐变过渡的。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u形杆部横断面的直径小于1mm。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倒钩自身足够得细,便于塞入离型纸与双面胶之间。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a处局部放大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应用示意图。
[0030]1‑
第一单刃刀;2

第二单刃刀;3

倒钩;4

销轴;5

刀柄;6

刀片;
[0031]7‑
第一通孔;8

u形杆部;9

圆锥部;10

空隙;11

第二通孔;12

双面胶;13

离型纸;14

连接板;15

条形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3]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带离型纸去除机构的剪刀,包括:u形夹剪,包括两个镜像布置的第一单刃刀1、第二单刃刀2,第一单刃刀1、第二单刃刀2之间通过销轴4连接,第一单刃刀1、第二单刃刀2各由一个刀片6、一个刀柄5构成;倒钩3,通过连接板14与第一单刃刀1的刀柄5固定;沿平行于第一单刃刀1上刀片6的平面方向,第一单刃刀1的刀片6位于倒钩3与第二单刃刀2的刀片6之间;沿垂直于第一单刃刀1上刀片6的平面方向,第一单刃刀1的刀片6位于倒钩3与第二单刃刀2的刀片6之间;倒钩3包括u形杆部8与圆锥部9,u形杆部8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板14、圆锥部9接触固定,倒钩3与连接板14的边沿之间构成空隙10。
[0034]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卷胶带在使用时往往要使用到剪刀,剪刀可以剪断胶带,以获取任意长度的胶带。u形夹剪则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一段双面胶带在贴附完毕后,需要揭掉背部的离型纸,u形夹剪上自带的倒钩则起到揭去离型纸的作用,倒钩塞入离型纸一头的下方并抬起,继而将离型纸掀开。圆锥部提升了锐利程度,便于勾住离型纸,倒钩与延伸部之间构成空隙是适应离型纸的厚度,为离型纸提供塞入的空间。利用此工具对离型纸的剥离效率较高。
[0035]
此工具集成了两个功能,可以在现有u形夹剪上改进而来,人员在剪断胶带与揭开离型纸两个动作时不需要换工具,保证了效率。同时连接板为倒钩提供了固定,也为手指提供了抓握位置。因为u形夹剪也需要正常的剪切动作,而倒钩的布局避让了刀片的剪切运动路径,同时两个刀片也布置在倒钩的同一侧,防止彼此干涉。
[0036]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沿刀柄5往刀片6的方向上,连接板14的宽度渐窄。
[0037]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连接板越靠近倒钩的地方自身尺寸也越小,防止连接板自身与离型纸干涉。
[0038]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销轴4分别至倒钩3、第一单刃刀1上刀片6的顶部、第二单刃刀2上刀片6的顶部三者的直线距离相等。
[0039]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倒钩的位置不至于过于突出或内陷,使得人员在各种作业时剪刀的前后挪动的多余路径少。
[0040]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刀柄5上具备第一通孔7,第一通孔7内穿有螺钉将刀片6与刀柄5装配固定,连接板14上具备与第一通孔7轴向重合的第二通孔11。
[004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螺钉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将刀柄、刀片、连接板三者连接在一起,控制了紧固件的数量。
[0042]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刃刀1的刀柄5具备两个第一通孔7,连接板14上具备两个第二通孔11。
[0043]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刀柄、刀片、连接板三者在面接触的基础上,两个螺钉足够提供稳固的固定。
[0044]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圆锥部9、第一单刃刀1的刀片6分别位于连接板14的两侧。
[004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倒钩所弯的一侧没有刀片,保证了剪断胶带与
揭开离型纸两个动作时,没有零件相互干涉的情况。
[0046]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板14在倒钩3所在一侧的边沿为条形面15,圆锥部9的自身轴线与条形面15相交。
[0047]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圆锥部的自身轴线不是与条形面平行的,圆锥部的自身轴线与条形面相交的状态,在实际使用时倒钩勾起离型纸后,条形面能一定程度地约束离型纸,使得离型纸在倒钩处适当弯曲,圆锥部从而能适当刺入离型纸,避免在揭开时离型纸从倒钩上滑脱。
[0048]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u形杆部8横断面的直径等于圆锥部9根部的直径,圆锥部9的根部与u形杆部8接触固定。
[0049]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圆锥部与u形杆部之间是渐变过渡的。
[0050]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u形杆部8横断面的直径小于1mm。
[005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倒钩自身足够得细,便于塞入离型纸与双面胶之间。
[0052]
如图5所示,倒钩3勾起离型纸13的一头,使其脱离双面胶12。
[0053]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