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压缩氧自救器的减压阀的制作方法

2021-06-18 20: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减压阀 自救 阀门 压缩
一种压缩氧自救器的减压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阀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氧自救器的减压阀。



背景技术:

自救器作为一种矿井用发生危险时的工作人员自救措施,在矿井底下发生危险时,能够提供更好的救助措施,其中减压阀作为控制氧气流量的装置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减压阀内的气孔采用激光技术制造,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个缺点,激光技术制造的气孔形状为纵截面为梯形、横截面为圆柱形的气孔,这种形状的气孔,存在着控制氧气流量不均匀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压缩氧自救器的减压阀,能够精确地控制氧气的流量,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有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压缩氧自救器的减压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设有与阀体内部相连通的气孔,该气孔内设有流量控制阀芯,该流量控制阀芯用于控制气孔内的气体流量;所述气孔为一端口径小,另一端口径大的锥形结构,口径小的一端处于阀体内部,口径大的一端处于阀体的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流量控制阀芯为球体或圆柱体。

进一步地,所述气孔的内壁上均布有多个弹性肋条,每个弹性肋条的轴向均与气孔的轴向保持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上还设有与阀体内部相连通的泄压孔,该泄压孔内设有泄压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泄压装置包括固定片、泄压弹簧、泄压阀芯和泄压阀芯座,所述固定片固定在泄压孔的内壁上,泄压阀芯座设置于固定片的下方并通过泄压弹簧与固定片相连,泄压阀芯处于泄压阀芯座的下方并设置于泄压孔的底部;所述固定片上设有排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泄压孔的底部上设有用于容置泄压阀芯的内锥面。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上还设有与阀体内向连通的补气孔,该补气孔内设有补气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补气装置包括活门垫、补气弹簧、补气杆和摆球,所述活门垫通过补气弹簧设置于阀体内,活门垫的上端面抵持于补气孔上,补气杆设置于补气孔内,且补气杆的一端与活门垫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于阀体的外部并与摆球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包括外壳、活塞和弹簧;所述外壳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活塞和弹簧均设置于外壳内,活塞通过弹簧与阀体相连,外壳内设有用于容置活塞下端的插孔,活塞与插孔之间形成有间隙,活塞与插孔之间通过第一密封件相连,活塞的上端与阀体内壁通过第二密封件相连,通过活塞,外壳内形成相互独立的上腔体和下腔体;外壳的外部设有与插孔相连通的进气口,活塞的轴心上设有与上腔体相连通的导气孔,活塞的表面上设有与导气孔相连通的侧孔,该侧孔处于第一密封件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口内设有过滤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气孔排气来对工作人员提供氧气,通过调整流量控制阀芯与锥形气孔内壁之间的间隙来实现氧气定量的供给,从而能够精确地控制氧气的流量,以达到目标流量,以及保证氧气流量的均匀性,以达到持续有效地供氧,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有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

(2)本发明中的流量控制阀芯为重力球,结构简单,能够在阀体内气压的作用下上下移动,从而调整与气孔内壁之间的间隙,以达到流量的控制。

(3)本发明中流量控制阀芯可以挤压弹性肋条,从而使得弹性肋条变形,并填充至相邻两个弹性肋条之间的空隙中,从而减小气体的流量,反之增加气体的流量。

(4)本发明通过泄压装置和泄压孔来实现阀体的泄压,从而保证阀体内正常的压力,以保安全。

(5)本发明中泄压孔的底部上设有用于容置泄压阀芯的内锥面,密封效果好。

(6)本发明通过补气孔和补气装置能够增加氧气的供给量,以满足工人员的需求。

(7)本发明中阀体的结构设计合理,简单牢固,使用寿命长。

(8)本发明通过过滤器将气体中的杂质过滤,从而保证氧气的纯净。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前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气孔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阀体1,外壳11,上腔体111,下腔体112,通孔113,活塞12,导气孔121,侧孔122,弹簧13,插孔14,进气口15,过滤器2,气孔3,弹性肋条31,流量控制阀芯4,泄压孔5,泄压装置6,固定片61,泄压弹簧62,泄压阀芯63,泄压阀芯座64,补气孔7,补气装置8,活门垫81,补气弹簧82,补气杆83,摆球8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压缩氧自救器的减压阀,包括阀体1,阀体1包括外壳11、活塞12和弹簧13,活塞12和弹簧13均设置于外壳11内,本实施例中的外壳11为一体成型结构,确保出厂后减压阀工作状态的稳定,不被人为拆卸,而且结构强度高,外壳采用轻型材料,为长时间随身备用人员减负达60%。活塞12通过弹簧13与外壳11相连,本实施例中的活塞12优选为t型,外壳11内设有用于容置活塞12下端的插孔14,而外壳11的外部设有与插孔14相连通的进气口15,活塞12外壁与插孔14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用于气体流通,活塞12与插孔14之间通过第一密封件相连,活塞12的上端与外壳11内壁通过第二密封件相连,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均优选为o型圈,通过活塞和第一密封件,外壳11内形成相互独立的上腔体111和下腔体112,外壳11上设有与下腔体112相连通的通孔113,通过该通孔113,下腔体112与外壳11外部相连通。活塞12的轴心处设有与上腔体111相连通的导气孔121,活塞12下端的表面上设有与导气孔121相连通的侧孔122,该侧孔122处于第一密封件的下方,而且通过第二密封件,进气口15与下腔体112相互隔离,这样气体就不会进入下腔体内,直接从侧孔122经导气孔121流入上腔体111内,从而保证氧气的持续有效地供给。为了保证氧气的纯净无杂质,进气口15内设有过滤器2,从而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阀体1上设有与阀体1内部相连通的气孔3,本实施例中,气孔3设置于外壳11上,并与上腔体111相连通,这样从而进气口15通入上腔体111内的氧气直接从气孔3向外排出,从而实现供氧,该气孔3内设有流量控制阀芯4,该流量控制阀芯4用于控制气孔3内的气体流量,流量控制阀芯为球体或圆柱体;本实施例中的流量控制阀芯4优选为重力球。气孔3为一端口径小,另一端口径大的锥形结构,口径小的一端处于阀体内部,口径大的一端处于阀体的表面上,重力球在锥形结构的气孔的任何位置时,重力球与气孔内壁之间的间隙都不一样,在阀体内外气压差的作用下能够将重力球顶至相应的位置,从而精确地控制氧气的流量,以保证工作人员有充足的氧气使用。重力球由于其结构,在气孔内上下移动时可以不停地转动,这样在气压的作用下能够平稳地移动,以实现氧气流量的精确控制。

阀体1上还设有与阀体1内部相连通的泄压孔5,泄压孔5的底部为内锥面,本实施例中泄压孔5开设于外壳11上,位于气孔3的一侧,并与上腔体111相连通,该泄压孔5内设有泄压装置6,当上腔体111的气压过大时,气孔3来不及排出氧气,泄压装置6打开进行泄压,直至上腔体111内的气压正常稳定。具体地,泄压装置6包括固定片61、泄压弹簧62、泄压阀芯63和泄压阀芯座64,固定片61固定在泄压孔5的内壁上,且固定片61上设有排气孔611,泄压阀芯座64设置于固定片61的下方并通过泄压弹簧62与固定片61相连,该泄压阀芯座采用多角面设计,如六边形,以确保气体快速通过,泄压阀芯63处于泄压阀芯座64的下方并设置于泄压孔5的底部的内锥面上,通过泄压弹簧62的作用,能够将泄压阀芯63压紧在泄压孔5的底部,以保证将泄压孔的底部密封住,又便于气压将其顶上去,泄压阀芯为球形结构,其与泄压孔5底部的内锥面刚柔配合密封可靠性好,泄压阀芯座上设有容置泄压阀芯的卡槽,通过该卡槽实现泄压阀芯与泄压阀芯座的固定连接。

阀体1上还设有与阀体1内向连通的补气孔7,本实施例中的补气孔开设于外壳11上,处于气孔3和泄压孔5之间,并与上腔体111相连通,该补气孔7内设有补气装置8。当工作人员的呼吸量大于气孔的排气量时,即氧气的输出量不够时,补气装置8自动打开,上腔体111内的氧气从补气孔排出,以增加氧气的流量,从而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具体地,补气装置8包括活门垫81、补气弹簧82、补气杆83和摆球84,本实施例中的活门垫81为椭圆形结构,活门垫81通过补气弹簧82设置于上腔体111内,补气弹簧82的一端抵持于活门垫81上,另一端抵持于活塞12上,活门垫81的上端面抵持于补气孔7上,常态下,活门垫81将补气孔7堵住,避免上腔体111内的氧气从补气孔7排出,补气杆83的一端与活门垫81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于阀体1的外部并与摆球84相连,通过摆球84摆动带动补气杆83向一侧偏移,偏移的同时带动活门垫81运动,使得活门垫81与补气孔7之间产生间隙,摆球84偏移的幅度越大,该间隙就越大,氧气的流量也就越大。本实施例中的活门垫81为椭圆形结构,保证开启口更大,密封更稳定,装配简单,安全性好。要说明的是,摆球摆动是由压缩氧自救器内的气囊控制的,该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在此不在过多赘述。本实施例中的补气孔7为喇叭口型,这样可以增加摆杆的摆动幅度。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气孔3的内壁上均布有多个弹性肋条31,每个弹性肋条31的轴向均与气孔3的轴向保持一致,这样能够有效地控制重力球与气孔内壁之间的间隙,从而精确地调整氧气流量。例如,重力球可以挤压弹性肋条变形,变形后的弹性肋条直接填补两个弹性肋条之间的间隙,从而减小氧气的流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上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