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方法与流程

2021-10-19 23: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地下室 碰撞 主体 支撑 施工


1.本发明涉及土建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处理地下室支撑格构柱碰撞墙/梁以保证主体结构顺利施工的办法。


背景技术:

2.格构柱,一般由截面设计成双轴对称或单轴对称的截面的型钢或钢板组成。格构柱一般被用作压弯构件,多用于厂房框架柱和独立柱。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地下工程越来越多,而地下工程的支护中内支撑是一种常见的支护形式,在采用内支撑支护体系时往往采用格构柱作为竖向支撑构件。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设计原因,地下室支撑用格构柱难免与地下室主体结构发生局部碰撞,而支撑用格构柱亦不能拆除,这将造成结构难以按图施工,这不仅将极大地影响施工进度,而且还可能影响支撑用格构柱的结构安全,进而影响施工安全性。目前处理这一问题主要是基于实际情况进行加固设计,并未有一标准的操作方案。
3.因此,开发一种安全规范且对施工进度影响不大的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方法极具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由于现有技术存在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规范且对施工进度影响不大的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方法,以解决现有处理办法五统一规范、安全性不佳且大大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方法,在施工前,根据基坑支护与地下室结构施工图纸,标记出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的碰撞位置及形式,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时在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的碰撞位置对主体结构进行放大使得格构柱被放大后的主体结构包裹,同时在钢筋绑扎阶段针对碰撞位置进行加筋以增强结构强度。
7.本发明的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方法,整体步序较为简单,为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提供了一种统一规范的处理方法,能够在确保主体结构顺利施工的同时,保证支撑的安全性即在保证了施工进度的同时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极具应用前景。
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9.如上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方法,其步骤如下:
10.(1)根据基坑支护与地下室结构施工图纸,标记出格构柱与现有结构的碰撞位置及形式;
11.(2)对施工现场格构柱内的混凝土进行剔凿、清理;
12.(3)基坑内使用挖掘对场地平整,达到设计标高后打好灰饼进行垫层混凝土浇筑;
13.(4)基础底板砖胎模砌筑、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
14.(5)对墙、柱钢筋绑扎,碰格构柱的墙、梁须按照相应格构柱碰墙、梁的位置进行加筋并固定,模板封模前进行基础底板墙、柱根处进行凿毛处理并清理干净,清理完成模板内杂物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15.(6)主体结构施工的同时,按照施工图进行换撑梁施工;
16.(7)待主体结构和换撑梁达到设计强度时,对支撑梁和格构柱进行拆除,并对外露部分的格构柱钢材涂刷防锈漆。
17.如上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方法,步骤(5)中,所述碰格构柱的墙、梁须按照相应格构柱碰墙、梁的位置进行加筋具体是指根据格构柱与现有结构的碰撞形式进行加筋。
18.如上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方法,所述格构柱与现有结构的碰撞形式包括格构柱与墙发生碰撞、格构柱与梁发生局部碰撞、格构柱与梁发生完全碰撞和格构柱与梁发生局部斜交碰撞。
19.如上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方法,所述格构柱与现有结构的碰撞形式为格构柱与墙发生碰撞时,加筋具体为围绕格构柱增加纵向主筋,同时采用箍筋对纵向主筋进行固定,所述箍筋为对抱u型箍,该处主体结构的放大即为对墙做局部放大处理,将格构柱包在内墙里;
20.所述格构柱与现有结构的碰撞形式为格构柱与梁发生局部碰撞时,加筋具体为在超出梁区域的格构柱的梁外侧增设开口式钢筋,所述开口式钢筋将格构柱包围在梁内且开口式钢筋向梁未局部放大侧开口,该处主体结构的放大即为对超出梁区域的格构柱部分的梁外侧做局部放大处理,将超出梁区域的格构柱包在梁里;
21.所述格构柱与现有结构的碰撞形式为格构柱与梁发生完全碰撞即格构柱两侧均超出梁的截面时,加筋具体为对格构柱超出梁截面的两侧增设开口式钢筋,所述开口式钢筋将格构柱包围在梁内,该处主体结构的放大即为对格构柱超出梁截面的两侧均进行放大处理,将格构柱包在梁里;
22.所述格构柱与现有结构的碰撞形式为格构柱与梁发生局部斜交碰撞时,加筋具体为在格构柱位于梁外侧增设直线竖向钢筋,该处主体结构的放大即为格构柱在梁外侧边进行放大处理,将格构柱包在梁里。
23.本发明为本领域处理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提供了以上标准操作流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面临该问题时按照以上标准流程即可完成对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以上方法不影响地下室支撑格构柱的结构安全性即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
24.上述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25.本发明的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方法,整体步序较为简单,为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提供了一种统一规范的处理方法,能够在确保主体结构顺利施工的同时,保证支撑的安全性即在保证了施工进度的同时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极具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2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及其特征、外
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可以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
27.图1为格构柱与墙发生碰撞时的处理示意图;
28.图2为格构柱与梁发生局部碰撞时的处理示意图;
29.图3为格构柱与梁发生完全碰撞时的处理示意图;
30.图4为格构柱与梁发生局部斜交碰撞时的处理示意图;
31.其中,1

格构柱,2

纵向主筋,3

箍筋,3.1

u型箍,4

墙,5

开口式钢筋,6

梁,7

直线竖向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是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33.实施例1
34.一种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方法,其具体在南浔古镇旅游服务配套提升项目(一期)——太阳酒店地下室结构的施工中得到了应用,其步骤如下:
35.(1)根据基坑支护与地下室结构施工图纸,标记出格构柱与现有结构的碰撞位置及形式;
36.(2)对施工现场格构柱内的混凝土进行剔凿、清理;
37.(3)基坑内使用挖掘对场地平整,达到设计标高后打好灰饼进行垫层混凝土浇筑;
38.(4)基础底板砖胎模砌筑、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
39.(5)对墙、柱钢筋绑扎,碰格构柱的墙、梁须按照相应格构柱碰墙、梁的位置进行加筋并固定(根据格构柱与现有结构的碰撞形式(格构柱与墙发生碰撞、格构柱与梁发生局部碰撞、格构柱与梁发生完全碰撞和格构柱与梁发生局部斜交碰撞)进行加筋),模板封模前进行基础底板墙、柱根处进行凿毛处理并清理干净,清理完成模板内杂物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40.(6)主体结构施工的同时,按照施工图进行换撑梁施工;
41.其中,格构柱与现有结构的碰撞形式为格构柱1与墙4发生碰撞时,加筋具体为围绕格构柱1增加纵向主筋2,同时采用箍筋3(对抱u型箍3.1)对纵向主筋2进行固定,箍筋3的存在能够起到抗剪的作用,该处主体结构的放大即为对墙做局部放大处理,将格构柱包在墙里,如图1所示;
42.格构柱与现有结构的碰撞形式为格构柱1与梁6发生局部碰撞时,加筋具体为在超出梁区域的格构柱的梁外侧增设开口式钢筋5,开口式钢筋5将格构柱1包围在梁6内且开口式钢筋5向梁未局部放大侧开口,该处主体结构的放大即为对超出梁区域的格构柱部分的梁外侧做局部放大处理,将超出梁区域的格构柱1包在梁6里,如图2所示;
43.格构柱与现有结构的碰撞形式为格构柱1与梁6发生完全碰撞即格构柱两侧均超出梁的截面时,加筋具体为对格构柱超出梁截面的两侧增设两开口式钢筋5,两开口式钢筋5将格构柱1包围在梁6内,该处主体结构的放大即为对格构柱超出梁截面的两侧均进行放大处理,将格构柱1包在梁6里,如图3所示;
44.格构柱与现有结构的碰撞形式为格构柱1与梁6发生局部斜交碰撞时,加筋具体为
在格构柱位于梁外侧增设直线竖向钢筋7,该处主体结构的放大即为格构柱在梁外侧边进行放大处理,将格构柱1包在梁6里,如图4所示;
45.(7)待主体结构和换撑梁达到设计强度时,对支撑梁和格构柱进行拆除,而后对外露部分格构柱钢材涂刷防锈漆。
46.综上,本发明的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的处理方法,整体步序较为简单,为地下室支撑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碰撞提供了一种统一规范的处理方法,能够在确保主体结构顺利施工的同时,保证支撑的安全性即在保证了施工进度的同时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极具应用前景。
47.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结合现有技术以及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变化例,在此不做赘述。这样的变化例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此不予赘述。
48.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