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2: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施工 桩基 装置 防护 挖孔


1.本实用新型属于桩基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2.人工挖孔桩是用人力挖土、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桩。人工挖孔桩一般直径较粗,最细的也在800毫米以上,能够承载楼层较少且压力较大的结构主体,目前应用比较普遍。桩的上面设置承台,再用承台梁拉结、连系起来,使各个桩的受力均匀分布,用以支承整个建筑物。人工挖孔桩施工方便、施工速度较快、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挖孔桩要比木桩、混凝土打入桩抗震能力强,造价比冲锥冲孔、冲击锥冲孔、冲击钻机冲孔、回旋钻机钻孔、沉井基础节省。从而在公路、民用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3.但是,挖孔桩井下作业条件差、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如果地质条件较差,施工工程中极容易产生塌孔伤人事故,因此,在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在以下附图和描述中提出,以使本技术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更加简明易懂。
5.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该装置应用于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不影响正常施工,且当发生土体坍塌时,可以起到支撑作用,防止施工人员受伤,保护施工人员人身安全。
6.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包括圆柱形框架,以及安装于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的防护门组件;所述圆柱形框架进一步包括两个圆环形支撑圈,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分别构成所述圆柱形框架的顶面和底面,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所述防护门组件进一步包括:
7.二外圆形滑道,与所述圆环形支撑圈中轴线共线设置,两个所述外圆形滑道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
8.二内圆形滑道,与所述外圆形滑道中轴线共线设置,且半径小于所述外圆形滑道,两个所述内圆形滑道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
9.至少一外弧形门板,上、下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外圆形滑道,且与所述外圆形滑道滑动配合;及
10.至少一内弧形门板,上、下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内圆形滑道,且与所述内圆形滑道滑动配合;所述内弧形门板和所述外弧形门板可拼接以封闭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所述内弧形门板和所述外弧形门板间也可存在弧形间隙,以构成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的开口部。
11.作为优选,所述内弧形门板包括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封闭时与其相邻的所述外弧形门板重叠的第一重叠段,所述外弧形门板包括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封闭时与其相邻
的所述内弧形门板重叠的第二重叠段。
12.作为优选,所述外弧形门板和所述内弧形门板间隔设置。
13.作为优选,所述外弧形门板的内弧形面至少固定设有一第二限位件,所述内弧形门板的外弧形面固定设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件设于第一重叠段,对应的第二限位件设于靠近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二重叠段,所述第一限位件可搭接所述第二限位件以使所述外弧形门板与所述内弧形门板联动;且用于封闭所述开口部的第一重叠段和第二重叠段不设置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以保证所述开口部可开启。
14.作为优选,所述外弧形门板和所述内弧形门板均设为一个,所述外弧形门板两侧均设有一个所述第二重叠段,所述内弧形门板两侧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重叠段,所述第一限位件设于其中一第一重叠段上,所述第二限位件设于与该第一重叠段拼接的所述第二重叠段。
15.作为优选,所述外弧形门板的内弧形面和所述内弧形门板的内弧形面均固定安装有用于拉门的把手。
16.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包括圆柱形框架,以及安装于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的防护门组件;所述圆柱形框架进一步包括两个圆环形支撑圈,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分别构成所述圆柱形框架的顶面和底面,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所述防护门组件进一步包括:
17.二外圆形滑道,与所述圆环形支撑圈中轴线共线设置,两个所述外圆形滑道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
18.二内圆形滑道,与所述外圆形滑道中轴线共线设置,且半径小于所述外圆形滑道,两个所述内圆形滑道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
19.两个相邻设置的外弧形门板,上、下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外圆形滑道,且与所述外圆形滑道滑动配合;及
20.至少一内弧形门板,上、下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内圆形滑道,且与所述内圆形滑道滑动配合;所述内弧形门板和所述外弧形门板可拼接以封闭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具有可开启的开口部,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外弧形门板的一侧边缘相互对接以封闭所述开口部,所述外弧形门板的另一侧边缘与所述内弧形门板相拼接,所述内弧形门板设于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外弧形门板之间。
21.作为优选,所述内弧形门板两侧均设有一第一重叠段,与所述第一重叠段拼接的所述外弧形门板的边缘设为第二重叠段,所述第二重叠段和与之拼接的第一重叠段重叠设置,所述第一重叠段的外弧形面固定设置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重叠段的内弧形面固定设置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可搭接所述第二限位件,以使所述内弧形门板与所述外弧形门板联动。
22.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包括圆柱形框架,以及安装于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的防护门组件;所述圆柱形框架进一步包括两个圆环形支撑圈,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分别构成所述圆柱形框架的顶面和底面,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所述防护门组件进一步包括:
23.二外圆形滑道,与所述圆环形支撑圈中轴线共线设置,两个所述外圆形滑道分别
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
24.二内圆形滑道,与所述外圆形滑道中轴线共线设置,且半径小于所述外圆形滑道,两个所述内圆形滑道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
25.两个相邻设置的内弧形门板,上、下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内圆形滑道,且与所述内圆形滑道滑动配合;及
26.至少一外弧形门板,上、下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外圆形滑道,且与所述外圆形滑道滑动配合;所述外弧形门板和所述内弧形门板的可拼接以封闭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具有可开启的开口部,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内弧形门板的一侧边缘相互对接以封闭所述开口部,所述内弧形门的另一侧边缘与所述外弧形门板相拼接,所述外弧形门板设于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内弧形门板之间。
27.作为优选,所述外弧形门板两侧均设有一第二重叠段,与所述第二重叠段拼接的所述内弧形门板的边缘设为第一重叠段,所述第一重叠段和与之拼接的第二重叠段重叠设置,所述第一重叠段的外弧形面固定设置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重叠段的内弧形面固定设置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可搭接所述第二限位件,以使所述内弧形门板与所述外弧形门板联动。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该装置应用于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在挖孔过程中可随施工人员一起向下掘进,不会影响正常施工,且当发生土体坍塌时,该装置可以起到支撑作用,防止施工人员受伤,保护施工人员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2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0.图1为实施例1的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实施例1的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侧壁开口状态的俯视图;
32.图3为实施例1的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侧壁封闭状态的俯视图;
33.图4为实施例1的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的外弧形门板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实施例1的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的内弧形门板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实施例1的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侧壁封闭状态的俯视图;
36.图7为实施例2的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侧壁开口状态的俯视图;
37.图8为实施例2的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侧壁封闭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其他类似情景。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这种开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是复杂并且冗长的,然而对于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相关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设计,制造或者生产等变更只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当理解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不充分。
40.在本实用新型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1.除非另作定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一个”、“一种”、“该”等类似词语并不表示数量限制,可表示单数或复数。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术语“包括”、“包含”、“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以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连接”、“相连”、“耦接”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气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
42.实施例1
43.如图1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包括圆柱形框架,以及安装于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的防护门组件;如图1所示,所述圆柱形框架具体包括两个圆环形支撑圈1,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分别构成所述圆柱形框架的顶面和底面,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所述防护门组件具体包括:两个外圆形滑道6、两个内圆形滑道5、至少一外弧形门板3和至少一内弧形门板4;两个外圆形滑道6与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中轴线共线设置,且两个所述外圆形滑道6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上;两个内圆形滑道5与所述外圆形滑道6中轴线共线设置,且半径小于所述外圆形滑道6,且两个所述内圆形滑道5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上;所述外弧形门板3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外圆形滑道6,且与所述外圆形滑道6滑动配合;所述内弧形门板4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内圆形滑道5,且与所述内圆形滑道5滑动配合;所述内弧形门板4和所述外弧形门板3可如图3或图6所示拼接以封闭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所述内弧形门板4和所述外弧形门板3间也
可如图1和图2所示存在弧形间隙,以构成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的开口部8。
44.具体的,所述支撑杆2竖直设置,所述支撑杆2设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支撑杆2沿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周向均匀排布。所述支撑杆2可设为多个,例如设为两个、三个或四个。
45.具体的,所述内弧形门板4包括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封闭时与其相邻的所述外弧形门板3重叠的第一重叠段,所述外弧形门板3包括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封闭时与其相邻的所述内弧形门板4重叠的第二重叠段。外弧形门板3和内弧形门板4的拼接处相互重叠可增强拼接处的封闭效果,减小开口部8误开启风险,从而提高防护效果。
46.具体的,所述外弧形门板3和所述内弧形门板4间隔设置。
47.具体的,所述外弧形门板3的内弧形面至少固定设有一第二限位件31,所述内弧形门板4的外弧形面固定设有第一限位件41,所述第一限位件41与所述第二限位件3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件41设于第一重叠段,对应的第二限位件31设于靠近所述第一限位件41的第二重叠段,所述第一限位件41可搭接所述第二限位件31,以使所述外弧形门板3与所述内弧形门板4联动;且用于封闭所述开口部8的第一重叠段和第二重叠段不设置第一限位件41和第二限位件31,以保证所述开口部8可开启。
48.具体的,所述外弧形门板3的内弧形面和所述内弧形门板4的内弧形面均固定安装有用于拉门的把手7,以方便推动外弧形门板3和内弧形门板4。
49.实施例1的防护装置应用于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可采用以下方式实施:
50.(1)根据人工挖孔桩的设计桩径设计所述防护装置的圆柱形框架,以使所述圆柱形框架的外轮廓直径小于设计桩径10

30cm,按设计尺寸制作所述防护装置;
51.(2)开始挖掘人工挖孔桩,当挖掘深度>1m时,将所述防护装置放置到桩孔内,施工人员进入在防护装置内,继续进行挖掘作业;
52.(3)挖深作业时,内弧形门板4和外弧形门板3相互拼接以封闭圆柱形框架的侧壁,从而保证隔绝土体;
53.(4)修理桩壁时,推动内弧形门板4和外弧形门板3以开启所述开口部8,通过开口部8修理桩壁,完成一个部位的桩壁修理后,旋转开口部8位置以完成所有桩壁施工;
54.(5)待土体稳定后,先取出所述防护装置,以进行护壁施工,护壁完成后将所述防护装置放置于桩孔内,进行下一节段的桩孔开挖,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挖孔桩挖至设计深度。
55.该装置应用于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在挖孔过程中可随施工人员一起向下掘进,不会影响正常施工,且当发生土体坍塌时,该装置可以起到支撑作用,防止施工人员受伤,保护施工人员人身安全。
56.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至5所示,该实施方式的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的外弧形门板3和内弧形门板4均设为一个,所述外弧形门板3两侧均设有一个所述第二重叠段,所述内弧形门板4两侧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重叠段,所述第一限位件41设于其中一第一重叠段上,所述第二限位件31设于与该第一重叠段拼接的所述第二重叠段。
57.外弧形门板3和内弧形门板4均可设为多个,例如,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6和7所示,外弧形门板3和内弧形门板4均设为两个,且外弧形门板3和内弧形门板4相互间隔设置。
58.实施例2
59.如图7和图8所示,一种人工挖孔桩施工防护装置,包括圆柱形框架,以及安装于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的防护门组件;所述圆柱形框架具体包括两个圆环形支撑圈1,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分别构成所述圆柱形框架的顶面和底面,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所述防护门组件进一步包括:两个外圆形滑道6、两个内圆形滑道5、两个相邻设置的外弧形门板3和至少一内弧形门板4;外圆形滑道6与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中轴线共线设置,两个所述外圆形滑道6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内圆形滑道5与所述外圆形滑道6中轴线共线设置,且半径小于所述外圆形滑道6,两个所述内圆形滑道5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两个相邻设置的外弧形门板3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外圆形滑道6上,且与所述外圆形滑道6滑动配合;内弧形门板4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内圆形滑道5,且与所述内圆形滑道5滑动配合;所述内弧形门板4和所述外弧形门板3可拼接以封闭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具有可开启的开口部8,如图8所示,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外弧形门板3的一侧边缘相互对接以封闭所述开口部8,所述外弧形门板3的另一侧边缘与所述内弧形门板4相拼接,所述内弧形门板4设于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外弧形门板3之间。实施例2的防护装置的实施方式和实施效果与实施例1相似。
60.具体的,所述内弧形门板4两侧均设有一第一重叠段,与所述第一重叠段拼接的所述外弧形门板3的边缘设为第二重叠段,所述第二重叠段和与之拼接的第一重叠段重叠设置;所述第一重叠段的外弧形面固定设置第一限位件41,所述第二重叠段的内弧形面固定设置第二限位件31,所述第一限位件41可搭接所述第二限位件31,以使所述内弧形门板4与所述外弧形门板3联动。
61.具体的,所述支撑杆2竖直设置,所述支撑杆2设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支撑杆2沿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周向均匀排布。所述支撑杆2可设为多个,例如设为两个、三个或四个。
62.本实施例的防护装置除了还可设为与实施例2相似的结构,具体的,该防护装置包括包括圆柱形框架,以及安装于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的防护门组件;所述圆柱形框架具体包括两个圆环形支撑圈1,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分别构成所述圆柱形框架的顶面和底面,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所述防护门组件进一步包括:两个外圆形滑道6、两个内圆形滑道5、两个相邻设置的内弧形门板4和至少一外弧形门板3;
63.外圆形滑道6与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中轴线共线设置,两个所述外圆形滑道6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内圆形滑道5与所述外圆形滑道6中轴线共线设置,且半径小于所述外圆形滑道6,两个所述内圆形滑道5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圆环形支撑圈1;两个相邻设置的内弧形门板4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内圆形滑道5上,且与所述内圆形滑道5滑动配合;外弧形门板3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外圆形滑道6,且与所述外圆形滑道6滑动配合;所述外弧形门板3和所述内弧形门板4可拼接以封闭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所述圆柱形框架的侧壁具有可开启的开口部8,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内弧形门板4的一侧边缘相互对接以封闭所述开口部8,所述内弧形门板4的另一侧边缘与所述外弧形门板3相拼接,所述外弧形门板3设于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内弧形门板4之间。所述外弧形门板3两侧均设有一第二重叠段,与所述第二重叠段拼接的所述内弧形门板4的边缘设为第一重叠段,所述第一重叠段和与之拼接的第二重叠段重叠设置,所述第一重叠段的外
弧形面固定设置第一限位件41,所述第二重叠段的内弧形面固定设置第二限位件31,所述第一限位件41可搭接所述第二限位件31,以使所述内弧形门板4与所述外弧形门板3联动。
6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

8中示出的具体结构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防护装置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6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