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单面单向导湿的针织面料及编织方法与流程

2021-09-28 23:4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纺织工业 向导 编织 方法 针织面料


1.本发明涉及一种单面单向导湿的针织面料及编织方法,属于纺织工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热湿舒适性能服装的渴望日益凸显,其中单向导湿面料的出现大大满足了人们对于该类产品的需求。在人体运动时,会遇到汗液不能及时排出而产生闷热、湿黏等不适情况,单向导湿作用可进行恰当反馈处理,改善肌肤与织物之间的微环境,保持人体热湿平衡。因此关于单向导湿功能面料的设计与开发成为了众多科研团体的研究重点。
3.目前,专利cn 110106610 a制备了一种单向导湿织物,该织物内表面包含f数较小的凸起部和扩散面,汗液经由该凸起部f数较小的纤维孔隙吸收,虹吸效应使汗液快速通过无数相对疏松的孔隙传导到该单向导湿织物的外表面,达到单向导湿效果。该项专利对于工艺设计较难,由集圈、浮线等编织方式形成的20路循环组织,织造困难,机器配置要求高,同时对于单向导湿性能的提升不高,且内表面凸起部的存在使原料纱线的选择有一定的手感要求。
4.专利cn 101962885 a公开了一种单向导湿功能的制品方法,其包括对织物进行亲水化预处理,并使用拒水整理剂对织物的一面进行喷淋加工,从而得到具有单向导湿功能的制品。该技术对于与织物原料有一定的要求,同时整理后会降低面料的可洗性。
5.现有单向导湿面料主要通过双层或多层设计、凹凸结构的编织工艺以及亲疏水试剂的整理,上述设计对于面料的单向导湿性能有一定提升的作用,同时也附带了面料厚度、克重的增加导致面料其他性能的影响,或是编织工艺的复杂难懂,亦或者试剂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成本与工序的增加,以及在汗湿状态下容易紧贴皮肤,透气性较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技术问题]
[0007]
目前制备单向导湿织物的方法工艺设计复杂、织造困难、单向导湿性能提升不高。
[0008]
[技术方案]
[0009]
为了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本发明通过选用两种不同粗细规格的材料在单面无缝提花机上以一路底纱成圈、色纱浮线,一路面纱、底纱成圈的添纱编织方式,按照网状排列进行编织得到单面单向导湿的针织面料。本发明的单面单向导湿面料具有较好的水分传递性能,所述面料包含内表面和外表面,内表面原料采用低f数的纱线,外表面采用高f数的纱线,纱线正反组合配置编织使得面料形成明显的差动毛细效应,汗液快速导湿,能够保持内表面良好的干燥性,使内表面具有隔绝层的作用,可隔离皮肤与汗液蒸发的外表面接触。
[0010]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单面单向导湿面料的编织方法,所述方法是选用两种不同粗细规格的材料在单面无缝提花机上以特殊浮线添纱编织方式进行编织,形成两面不同效果的单面无缝面料;其中所述特殊浮线添纱组织是通过纱嘴工艺调整,使奇数路
底纱正常成圈编织,色纱单独浮线编织添纱在线圈背面,面纱不编织;偶数路底纱、面纱正常成圈编织,色纱不编织;所述奇数路色纱浮线在面料背面呈网状排布,面料正面形成六边形蜂窝状结构的小网眼。
[0011]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单面单向导湿面料包括内表面和外表面,内表面由底纱和色纱编织得到,外表面由面纱编织得到。
[0012]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单面无缝提花机为机号28针/25.4mm,总针数为1344枚,筒径为15寸的单面提花无缝机。
[0013]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色纱单独浮线编织,单纱成圈线圈会略大于双纱成圈线圈,面料内、外表面形成差异明显的大小孔隙,提升面料的差动毛细效应,同时增加面料孔隙,提升面料透气性能。
[0014]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纱嘴工艺调整具体是调整纱嘴的垫纱纵角及垫纱横角,面纱的纱嘴位置高于底纱的纱嘴位置,且与色纱的纱嘴位置一致,同时位于底纱的纱嘴与色纱的纱嘴之间;色纱纱嘴的垫纱纵角为10
°
(
±5°
),面纱纱嘴的垫纱纵角与底纱纱嘴的垫纱纵角分别为15
°
(
±5°
)、25
°
(
±5°
),色纱纱嘴的垫纱横角略大于底纱及面纱,面纱纱嘴的垫纱横角最小。
[0015]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表面存在色纱浮线,纱线未经过成圈,纱线较为松弛的呈现在面料后面,纱线附加压力大,可增强织物的差动毛细效应,同时可改善面料内表面手感。
[0016]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表面的原料即底纱为低f数的纱线,同时底纱和色纱采用相同的原料;外表面原料即面纱采用高f数纱线。
[0017]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表面的纱线可选用多种不同纱线,如低回潮率、不吸湿、不导湿的纱线原料可提升内表面的干燥性能。
[0018]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表面原料的线密度大于外表面原料的线密度。
[0019]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本发明所述的编织方法制备得到的单面单向导湿面料。
[0020]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本发明所述的单面单向导湿面料在纺织或者工业领域的应用。
[0021]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纺织品,是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单面单向导湿面料制备得到的。
[0022]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纺织品包括服饰、家用纺织品、工业用纺织品。
[0023]
[有益效果]
[0024]
(1)本发明所述的单面单向导湿面料具有良好的单向导湿性能,可以持久快速传递汗液,增加服饰穿着的热湿舒适性。
[0025]
(2)本发明所述的单面单向导湿面料织造工艺方便简单。
[0026]
(3)本发明所述的单面单向导湿面料克重小,厚度低,面料轻薄,透气性好。
[0027]
(4)本发明所述的单面单向导湿面料,其单向导湿功能主要通过织物的差动毛细效应决定,对于单向导湿性能的优异在设计过程中可起到把控预见效果。
[0028]
(5)本发明所述的单面单向导湿面料内表面可保持良好的干燥性,减少湿冷的外
表面与皮肤的接触,保持皮肤的干爽。
附图说明
[0029]
图1为实施例1中纱嘴位置关系图;α为7号纱嘴的垫纱纵角,β为6号纱嘴的垫纱纵角,γ为2号纱嘴的垫纱纵角。
[0030]
图2为实施例1的织针运行轨迹及纱嘴位置图。
[0031]
图3为实施例1的特殊浮线添纱编织工艺图;其中(a)特殊浮线添纱线圈结构图,(b)单元特殊浮线添纱组织循环图,(c)面料花型图。
[0032]
图4为实施例1的特殊浮线添纱编织线圈效果图;其中(a)单个线圈效果图,a为双纱成圈的线圈大小效果图,b为单纱成圈的线圈大小效果图,(b)面料内外面线圈效果图,a为外表面线圈效果图,b为内表面线圈效果图,灰色区域为内外面孔径大小。
[0033]
图5为实施例1的差动毛细效应示意图;其中a为直管的毛细芯吸高度效果图,b为圆锥形管道的毛细芯吸高度效果图。
[0034]
图6为实施例1的面料成圈与浮线纱线效果图;其中a为成圈线圈纱线的效果图,b为成圈浮线纱线的效果图。
[0035]
图7为实施例1的面料单向导湿性能效果示意图。
[0036]
图8为对照例1的添纱浮线线圈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0038]
测试方法:
[0039]
1、液态水分管理测试实验
[0040]
液态水分管理测试仪可以较好的反映汗液在面料中单向导湿的性能以及各个方向的吸收扩散指标。常选用q290型号的mmt水分测试仪测试实施例的单向导湿性能。
[0041]
实验步骤:
[0042]
制备0.9%氯化钠溶液在储蓄罐,正抽储蓄罐内氯化钠溶液直到上部传感器可持续滴出溶液,将实验试样放于下测试盘头上,完全覆盖盘头探针,开始实验,仪器自带软件记录实验测量参数的数据。
[0043]
2、透湿性能测试实验
[0044]
按照国家标准gb/t 12704.1

2009《纺织品织物透湿性试验方法第1部分:吸湿法》的实验步骤进行测试,在透湿杯内装入规定干燥剂,放入相对湿度为(90
±
2)%,温度为(38
±
2)℃的试验箱,,经过试验时间1h试验后取出,放入硅胶干燥器中平衡半小时,拿出称重,再放入试验箱重复上述步骤,记录试验数据。
[0045]
实施例1
[0046]
一种单面单向导湿面料的编织方法,所述的方法中选用50d/36f涤纶丝为底纱与色纱,编织形成面料的内表面;选用75d/144f涤纶丝为面纱,编织形成面料的外表面;所述50d/36f涤纶丝为该粗细规格下由36根纤维长丝复合成的纱线,具有较大膨松感;而75d/144f涤纶丝呈现较为紧缩的纱线结构,50d/36f涤纶丝与75d/144f涤纶丝相比具有较大的
线密度,使得面料形成较好的差动毛细效应,内纱线密度越大,外纱线密度越小,芯吸效应越好。
[0047]
所述的方法在机号28针/25.4mm,总针数为1344枚,筒径为15寸的单面提花无缝机上进行编织;
[0048]
将50d/36f涤纶丝作为底纱与色纱,75d/144f涤纶丝作为面纱,采用特殊浮线添纱组织编织方式进行编织;其中所述添纱组织编织方式是指面料上的全部线圈由两根纱线形成,致使织物的每个线圈能够实现面料正反两面不同性能;编织时,色纱穿7号纱嘴,面纱穿6号纱嘴,底纱穿2号纱嘴;所述6号纱嘴位置高于底纱2号纱嘴位置,且与7号纱嘴一致,同时位于2号纱嘴与7号纱嘴之间,同时纱嘴垫纱纵角及垫纱横角工艺微调,在保证调节垫纱纵角及垫纱横角合理变化,纱线可正常成圈的同时,设置7号纱嘴工作高度较低,垫纱纵角α为10
°
(
±5°
),6号纱嘴与2号纱嘴高度较高,β、γ分别为15
°
(
±5°
)、25
°
(
±5°
),3个纱嘴垫纱横角都较小,但7号纱嘴垫纱横角略大于2号及6号,纱嘴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
[0049]
当工艺程序设定集圈三角与退圈三角工作,织针完成退圈的步骤;第一选针器、中间片三角不选中,织针在第一选针器及中间片三角位置以浮线的高度运转;到第二选针器选中时,织针随着第二选针器的织针轨迹工作,织针到达成圈高度,织针运行轨迹及纱嘴位置见图2所示;
[0050]
所述的特殊浮线添纱,根据图2中织针工作轨迹、图1中纱嘴位置进行组织设计,当工艺设定奇数路6号纱嘴不工作时,面纱不吃,7号纱嘴的高度高于织针针勾,色纱则成浮线在线圈背后,针勾只能吃到2号纱嘴的底纱进行成圈,而偶数路设置7号纱嘴不工作,纱线按组织设计进行浮线、成圈有序排布,同时,奇数路特殊浮线添纱组织呈网状排布设计,形成面料微小网眼的六边形蜂窝状隐花纹,局部线圈图、单元循环组织图及花纹效果见图3(a)、(b)、(c)所示。
[0051]
所述相同工艺设定下,线圈大小受纱线张力与弹力的影响,单纱的线圈会略大于双纱的线圈,增加面料的透气性能,见图4中(a)所示,单纱线圈大于双纱线圈,且由图4中(b)灰色区域可知面料内外表面形成更为明显的大小孔隙,结合对于织物差动毛细效应原理公式分析,汗液能快速从内表面粗毛细孔向外表面细毛细孔传递,面料内外表面形成较大的正附加压力差,致使织物具有优异的差动毛细效应,具体见图5所示差动毛细效应的现象示意图,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一定条件下织物两面毛细孔差异越大,芯吸效应越好。
[0052]
所述纱线不成圈,未经过弯纱成圈的纱线以较为松弛的纱线结构成浮线在面纱后面,见图6中a、b所示,浮线与面纱线圈形成更好的差动毛细效应,且六边形蜂窝状结构隐花纹分散了水分,使得大面积区域有效进行毛细传递,缓解汗液过多造成的汗水汇聚,排汗压力等问题,同时增加面料外规效果。故通过这样的方法增加了织物的毛细孔隙,织物透气性能得到增强,同时织物差动毛细效应得到增强,汗液能够从肌肤快速单向传递到外表面进行蒸发,面料的单向导湿性能得到优化,具体见图7所示汗液快速传递示意图,且对于纱线的选用较为方便,纱线浮线的存在可以改善面料的手感,保持皮肤干爽。
[0053]
对照例1
[0054]
选用50d/36f涤纶丝、75d/144f涤纶丝为原料,选用和实施例1相同的机器进行添纱浮线编织,结构图见图8所示,所述的添纱浮线组织为面纱与底纱同时不吃,成浮线编织,使得面料收缩,形成面料表面凹凸结构,提供面料汗液传递导湿效果。
[0055]
实施例2
[0056]
选用50d/36f涤纶丝为底纱、色纱,作为面料的内表面,选用75d/72f涤纶丝为面纱,作为面料的外表面,选用实施例1相同的机器与编织方法,得到和实施例1结构相同的单向导湿面料。
[0057]
将实施例1、2和对照例1得到的单向导湿面料进行液态水分管理测试,同时与市场相关指标评定等级进行评价,测试结果见表1所示。
[0058]
表1实施例1、2和对照例1得到面料的测试结果
[0059][0060]
注:括号里面的数字为市场的等级评定。
[0061]
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1的单面单向导湿面料具有优异的单向导湿性能,且远大于实施例2和对照例1。实施例1的单面单向导湿面料符合吸湿、速干、排汗性能产品开发的市场评定要求(等级评定≥3),可快速传递汗液,保持皮肤干燥,实现面料的热湿舒适。
[0062]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做各种的改动与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