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高强度防滑织带的制作方法

2021-09-25 11: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织带 防滑 高强度 技术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织带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高强度防滑织带。


背景技术:

2.当前,各种各样的装置、机构或物体上会安装用于固定它们的织带。这些织带往往仅由单一材料制成,例如聚酰胺纤维,聚丙烯,芳纶,凯夫拉尔等。在使用过程中,这些单一材料的织带需要穿过金属元件,例如安全带的金属带扣、牵引带用的金属挂钩,吊带用的金属方管等,这些金属元件在某些区域可能会存在锋利的边缘,从而导致织带摩擦切割形成磨损,甚至断裂,从而给使用者带来危险或伤害。
3.在本领域中,已知有使用其他材料进行替代的织带,例如芳族聚酰胺纤维,它们可能具有更大的抗切割性,但具有较重且抗风化性较弱的缺点,因此其应用受到了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强度防滑织带,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6.一种高强度防滑织带,该织带具有一定的长度,为扁平状,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厚度,织带上至少有局部采用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纤维织成第一织物,该织带上的其余部分采用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或聚丙烯纤维织成第二织物,第一织物和第二织物通过编织形成整体,均沿着织带的长度方向一直延伸。
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织带有正面和反面,所述正面划分为左侧、中部和右侧,所述第一织物是位于左侧和右侧,位于左侧和右侧的两第一织物是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二织物是位于中部,并且织带的反面整面均是第二织物。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织带有正面和反面,所述正面整面均是第一织物,反面整面均是第二织物,第一织物和第二织物是相互叠合的。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织带有正面和反面,该正面和反面的结构均相同,具有多条间隔设置的第一织物、第二织物,该第一织物和第二织物从正面一直延伸到反面,并且第一织物和第二织物之间是相互平行的。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织带有正面和反面,该正面和反面的结构均相同,正面划分为左侧、中部和右侧,所述第一织物是位于左侧和右侧,第二织物是位于中部,该第一织物和第二织物从正面一直延伸到反面,并且左右两条第一织物和中间的第二织物均是相互平行的。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织带的正面和反面是平整的,第一织物和第二织物之间的衔接平顺无凹凸。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所述织带上至少有局部采用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纤维织成第一织物,该织带
上的其余部分采用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或聚丙烯纤维织成第二织物,第一织物和第二织物通过编织形成整体,均沿着织带的长度方向一直延伸。采用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纤维(简称hmpe)作为第一织物,可以增加织带的摩擦系数,因此可以防止织带上当安装了卡扣、吊钩、拉紧金属零件等外置器件时过分滑动。此外,第一织物还增加了织带的抗剪强度。由于第一织物是位于织带的边缘,为用户提供更大的强度,同时其材质柔软,使得这样的织带在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性能非常出色。再有,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纤维较轻,可以减轻织带的重量。除此之外,织带上的其余部分采用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或聚丙烯纤维织成第二织物,可以将不同的材质相互结合,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最终达到减轻织带重量、增加织带强度、减少打滑的目的。
13.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的织带正面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的织带反面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的织带横截面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的不同材料的摩擦系统对比柱状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的织带正面示意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的织带反面示意图。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的织带横截面示意图。
21.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的织带正面示意图。
22.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的织带反面示意图。
23.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的织带横截面示意图。
24.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四实施例的织带正面示意图。
25.图1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四实施例的织带反面示意图。
26.图1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四实施例的织带横截面示意图。
27.附图标识说明:
28.10、织带
ꢀꢀꢀꢀꢀꢀꢀꢀꢀꢀꢀꢀꢀꢀꢀꢀꢀ
11、第一织物
29.12、第二织物
ꢀꢀꢀꢀꢀꢀꢀꢀꢀꢀꢀꢀꢀ
13、正面
30.131、左侧
ꢀꢀꢀꢀꢀꢀꢀꢀꢀꢀꢀꢀꢀꢀꢀꢀ
132、中部
31.133、右侧
ꢀꢀꢀꢀꢀꢀꢀꢀꢀꢀꢀꢀꢀꢀꢀꢀ
14、反面。
具体实施方式
32.实施例1
33.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一种高强度防滑织带,相比于传统的织带,本案的织带10具有更轻的重量和更大的抗切割性,从而在使用时提供更高的安全性。
34.所述织带10具有一定的长度,为扁平状,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厚度。在一些应用中,可以依据需求而设计长度、宽度、厚度。例如,可以用作为个人防户设备、背带、救生带、体育
锻炼器件、举重设备等,还可以用于汽车领域作为汽车安全带、负载约束系统牵引带等等。
35.所述织带10上至少有局部采用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纤维织成第一织物11,该织带10上的其余部分采用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或聚丙烯纤维织成第二织物12,第一织物11和第二织物12通过编织形成整体,均沿着织带10的长度方向一直延伸。采用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纤维(简称hmpe)作为第一织物11,可以增加织带10的摩擦系数,因此可以防止织带10上当安装了卡扣、吊钩、拉紧金属零件等外置器件时过分滑动。此外,第一织物11还增加了织带10的抗剪强度。由于第一织物11是位于织带10的边缘,为用户提供更大的强度,同时其材质柔软,使得这样的织带10在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性能非常出色。再有,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纤维较轻,可以减轻织带10的重量。
36.所述织带10有正面13和反面14。将所述正面13划分为左侧131、中部132和右侧133,所述第一织物11是位于左侧131和右侧133,两第一织物11是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二织物12是位于中部132,并且织带10的反面14整面均是第二织物12。如上述提到的,将第一织物11布置于左右两侧,当与金属扣接触时,由于第一织物11的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纤维不但强度高,而且可以增加摩擦系数,从而防滑。而中间位置以及反面14采用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或聚丙烯纤维的第二织物12,依据不同材质,可以保持织带10的原有特性。作为参考,图4显示了聚丙烯纤维(pp),聚酯纤维(pes),聚酰胺纤维材料(pa)和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纤维(hmpe)的摩擦系数。
37.具体而言,聚酯纤维(简称pes)的第二织物12延用了聚酯材料的优势。它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物理机械性能、绝缘性能等,特别是具有可以在高温下连续使用和在温度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仍能保持性能稳定等突出优点。
38.聚酰胺纤维(简称pa)的第二织物12延用了聚酰胺材料的优势。pa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包括力学性能、耐热性、耐磨损性、耐化学药品性和自润滑性,且摩擦系数低,有一定的阻燃性,易于加工。
39.聚丙烯纤维(简称pp)的第二织物12延用了聚丙烯的优势。聚丙烯具有较高的耐冲击性,机械性质强韧,抗多种有机溶剂和酸碱腐蚀。
40.在一些应用中,不排除将上述的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相互组合织成第二织物12。如图3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织带10的正面13和反面14是平整的,第一织物11和第二织物12之间的衔接平顺无凹凸,这样可以保证了织带10的外观完好平滑。
41.实施例2
42.请参照图5至图7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一种高强度防滑织带,本实施例之织带10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织带10有正面13和反面14,所述正面13整面均是第一织物11,反面14整面均是第二织物12,第一织物11和第二织物12是相互叠合的。这样的形状结构也满足作为安全带、牵引带、背带等各种需求,并且也兼备了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纤维与其它纤维材料相结合的优点。
43.实施例3
44.请参照图8至图10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一种高强度防滑织带,本实施例之织带10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织带10有正面13和反面14,该正面13和反面14的结构均相同,具有多条间隔设置的第一织物11、第二织物12,该第一织物11和第二织物12从正面13一直延伸到反面14,并且第一织物11和第二
织物12之间是相互平行的。此处,各第一织物11和第二织物12是较窄的,形成了两种材质相间的样式。
45.实施例4
46.请参照图11至图1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四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一种高强度防滑织带,本实施例之织带10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织带10有正面13和反面14,该正面13和反面14的结构均相同,正面13划分为左侧131、中部132和右侧133,所述第一织物11是位于左侧131和右侧133,第二织物12是位于中部132,该第一织物11和第二织物12从正面13一直延伸到反面14,并且左右两条第一织物11和中间的第二织物12均是相互平行的。
47.终上四种实施例,均能起到减轻织带10重量、增加织带10强度、减少打滑的效果。还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织物11和第二织物12选择不同的颜色时,该第一织是一种色彩,第二织物12又是另一种色彩,可以使得整条织带10的样式更为丰富。
4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