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花坛雨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11:2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雨水 循环系统 花坛 利用


1.本技术涉及雨水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花坛雨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在城市中种植越来越多的绿色植物来点缀我们的生活,以达到缓解城市污染、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和防风降噪的效果。
3.相关技术如公告号为cn203072474u公开的一种自蓄水花坛,该花坛是在花坛体的侧面底部开孔并连接有透明的水位管,花坛体内安装一花盆壳体,花盆壳体的盆底与花坛体的底部留有空隙,花盆壳体的内部四周及盆底设有漏水孔。
4.上述相关技术中,发明人认为:当降雨时,雨水落进花盆内,通过渗透逐渐流入花坛内进行储存,使得雨水收集的速度较为缓慢,从而降低花坛内部的储水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增大花坛的储水量,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花坛雨水循环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花坛雨水循环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花坛雨水循环系统,包括坛体、设置于所述坛体内承载植被的盆体,所述坛体底部设有支撑所述盆体的支撑柱,所述坛体内的底壁和内侧壁与所述盆体外侧壁之间形成有集水槽,所述坛体上设有将所述集水槽内的水灌溉至所述盆体内的灌溉装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雨时,雨水一部分进入盆体内对植被进行灌溉,另一部分水顺着坛体内侧壁和盆体的外侧壁流入集水槽内,以通过集水槽储存大量雨水,并通过灌溉装置将收集的雨水浇灌至盆体内,实现雨水收集的回收利用。因此通过设置支撑柱和集水槽,增大集水槽于坛体和盆体之间的空间,以使雨水通过集水槽进入坛体内的速度加快,进而加快雨水的收集速度,从而增大花坛内的储水量。
9.可选的,所述灌溉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坛体上的水泵、连通于所述水泵进水端的进水管、连通所述水泵出水端的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延伸至所述集水槽槽底,所述出水管延伸至所述盆体的上方。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集水槽内收集的雨水灌溉至盆体内时,启动水泵,水泵将集水槽内的雨水通过进水管抽入至出水管,以通过出水管喷洒至盆体上方,实现盆体内植被的灌溉。因此通过设置水泵,利用进进水管将雨水导入出水管,使得收集的雨水在水泵的作用下从出水管喷洒出,以使收集的雨水得到回收利用,从而便于节约水资源。
11.可选的,所述出水管包括位于所述集水槽内的连接管、若干连通于连接管的喷水管、设置于所述喷水管远离所述连接管一端的喷头,所述喷水管沿所述盆体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喷头朝向所述盆体内喷水。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泵将雨水抽送至出水管时,雨水从进水管进入连接管,通过连接管后分散至各个喷水管内,以通过喷水管上的喷头将雨水喷洒至盆体内。以增
大出水管于盆体上的喷洒范围,使得盆体喷洒更为均匀,从而便于雨水均匀喷洒至盆体上。
13.可选的,所述集水槽内铰接有封堵所述集水槽槽口的堵板,所述集水槽槽壁上设有抵接所述堵板上表面的抵接条,所述抵接条用于将所述堵板封堵所述集水槽槽口的状态进行固定,所述堵板的厚度朝靠近所述抵接条的方向呈渐缩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雨时,雨水从集水槽落入坛体内,抵接条抵接于堵板的上表面,使得进入的雨水顺着集水槽的槽壁流入至堵板的上表面,由于堵板朝抵接条的方向渐缩,使得流入堵板上的雨水流向抵接条,以将雨水堆积至堵板较薄一侧的上方。直至雨水堆积的重量和挡板较薄一侧的重量加起来大于挡板厚度较厚一侧的重量,堵板较薄的一端朝下转动,使得堵板脱离抵接条,将位于挡板上下两侧的集水槽打通,使得雨水收集至坛体底部。直至雨停时,堵板较重的一端向下转动,使得堵板较薄的一端向上转动,直至堵板较薄的一端抵接于抵接条,以将堵板堵住集水槽槽口的状态进行固定,使得以将集水槽进行封堵,从而减少集水槽内部水分的蒸发。
15.可选的,所述堵板和所述集水槽槽壁之间的铰接轴靠近所述堵板较厚的一侧设置,所述堵板铰接轴靠近所述抵接条一侧的重量小于远离所述抵接条一侧的重量。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铰接轴设置在靠近堵板较厚的一侧,缩小铰接轴两侧的堵板重量差,以减少堵板较薄一侧向下转动所需的雨水量,使得较少的雨水量即可带动堵板转动,从而便于堵板受到雨水的重力后打开集水槽。
17.可选的,所述集水槽正对所述抵接条的槽壁上固定连接有集流板,所述集流板高度高于所述抵接条,所述集流板远离所述坛体侧壁的一端朝下倾斜至所述堵板较薄一侧的上方。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雨时,雨水供集水槽进入,受到集流板的导流作用后流向堵板靠近抵接条的一侧,使得雨水快速聚集在堵板较薄的一侧,以加快雨水于堵板较薄一侧聚集的速度,从而达到堵板快速转动打开集水槽的效果。
19.可选的,所述盆体的顶壁上固定连接有一圈朝所述盆体内倾斜的挡板,所述喷头位于所述挡板内。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雨时,雨水一部分进入集水槽内,另一部分雨水滴落至盆体内,通过挡板将雨水滴落至盆体内飞溅的水滴进行遮挡,以减少夹杂有泥土的水滴飞溅至集水槽内,从而减少集水槽内的雨水受到污染。
21.可选的,所述坛体的顶壁上固定连接有一圈朝远离挡板方向倾斜的集流板。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雨时,雨水同时滴落在盆体内、集水槽内、集流板上,使得滴落集流板上的雨水快速流入集水槽内,以增大坛体和雨水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流入集水槽内的雨水量,从而便于坛体快速收集雨水。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通过设置支撑柱和集水槽,增大集水槽于坛体和盆体之间的空间,以使雨水通过集水槽进入坛体内的速度加快,以加快雨水的收集速度,从而增大花坛内的储水量;
25.通过设置水泵,利用进进水管将雨水导入出水管,使得收集的雨水在水泵的作用下从出水管喷洒出,以使收集的雨水得到回收利用,从而便于节约水资源;
26.通过设置渐缩状的堵板,利用抵接条将堵板封堵集水槽的状态进行固定,使得降雨时堵板转动将集水槽打开进行雨水收集,雨停时,堵板转动和抵接条抵接,以将集水槽进
行封堵,从而减少集水槽内部水分的蒸发;
27.通过设置挡板和集流板,利用挡板减少盆体内夹杂有泥土的水滴飞溅至集水槽内,并通过集流板增大流入集水槽内的雨水量,从而便于坛体快速收集雨水。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坛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灌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坛体;11、支撑柱;12、集水槽;13、集流板;14、导流板;15、堵板;2、盆体;21、放置槽;22、挡板;23、抵接条;3、灌溉装置;31、水泵;32、进水管;33、出水管;331、连接管;332、喷水管;333、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花坛雨水循环系统。
34.参照图1和图2,一种花坛雨水循环系统包括坛体1、固定连接于坛体1内部的盆体2,盆体2内开设有供植被土壤放入的放置槽21。坛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根支撑盆体2的支撑柱11,坛体1内壁和盆体2外侧壁之间形成有供雨水流入的集水槽12,集水槽12围绕盆体2的四周及底部。
35.参照图1和图2,坛体1顶壁和盆体2顶壁相齐平,盆体2顶壁上固定连接有一圈朝放置槽21内倾斜的挡板22,挡板22将放置槽21槽口围绕,以减少夹杂有泥土的水滴飞溅至集水槽12内。
36.参照图1和图2,坛体1的顶壁上固定来接有一圈和挡板22相对应的集流板13,集流板13朝远离挡板22的方向倾斜呈渐扩状,以增大坛体1接收雨水的面积,进而增大流入集水槽12内的雨水量。
37.参照图2,坛体1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导流板14,导流板14沿坛体1内侧壁周向设置,导流板14远离坛体1侧壁的一端朝下倾斜并缩小集水槽12的槽口距离。集水槽12的两个相对槽壁上铰接有将集水槽12槽口封堵的堵板15,堵板15位于导流板14的下方。
38.参照图1和图2,盆体2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抵接于堵板15上表面的抵接条23,抵接条23沿盆体2的侧壁向坛体1侧壁延伸,直至抵接条23固定连接于坛体1的两个相对侧壁上,另外一对抵接条23位于盆体2侧壁上和延伸出盆体2的抵接条23相连接。两个抵接条23之间的堵板15铰接于抵接条23上,以减小相邻堵板15之间的缝隙,进而将堵板15下方的集水槽12进行密封。
39.参照图2,堵板15的厚度朝靠近抵接条23的方向呈渐缩状,堵板15和集水槽12槽壁、抵接条23之间的铰接轴靠近堵板15较厚的一侧设置,导流板14远离坛体1的一端延伸至堵板15厚度较薄一侧的上方。堵板15铰接轴靠近抵接条23一侧的重量小于远离抵接条23一侧的重量,且堵板15抵接于抵接条23时,堵板15将集水槽12的槽口密封。
40.参照图2,当雨水进入集水槽12时,雨水经过导流板14的导流后流向堵板15靠近抵接条23厚度较薄的一侧,使得雨水在堵板15厚度较薄的一侧聚集。直至雨水堆积的重量和
挡板22较薄一侧的重量加起来大于挡板22厚度较厚一侧的重量,使得堵板15较薄一侧朝下转动,以将堵板15上下集水槽12连通,使得雨水进入集水槽12内。
41.参照图2,当雨水较少或停止时,堵板15厚度较厚的一端朝下转动,带动堵板15厚度较薄的一端朝上转动,直至堵板15厚度较薄的一端抵接于抵接条23,限制堵板15继续转动,以将堵板15下方的集水槽12进行密封,从而减少集水槽12内部水分的蒸发。
42.参照图2,坛体1上安装有将集水槽12内收集的雨水灌溉于放置槽21内的灌溉装置3,灌溉装置3包括放置于坛体1一侧的水泵31、连通于水泵31进水端的进水管32、连通于水泵31出水端的出水管33,进水管32贯穿坛体1侧壁延伸至集水槽12的槽底,出水管33贯穿坛体1侧壁嵌入至盆体2内。
43.参照图2和图3,出水管33包括贯穿坛体1侧壁并位于集水槽12内的连接管331、若干连通于连接管331的喷水管332、连通于喷水管332远离连接管331一端的喷头333。本技术实施例喷水管332的数量优选为四根,分别位于盆体2的四个角。
44.参照图2和图3,连接管331远离坛体1侧壁的一端嵌入盆体2内,喷水管332竖直嵌入于盆体2的四个角内,连接管331沿盆体2的周向方向依次连通喷水管332的底部,使得各个喷水管332通过连接管331相互连通。
45.参照图2和图3,喷水管332的顶部贯穿盆体2的顶壁位于挡板22内,喷头333位于挡板22内朝向放置槽21内,以使得水泵31将集水槽12内收集的雨水通过进水管32输送至连接管331,再由连接管331输送至各个喷水管332内,以使水从喷头333喷洒至盆体2内,以使坛体1收集雨水后将收集的雨水回收利用,从而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花坛雨水循环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当降雨时,雨水一部分降落至盆体2内,另一部分顺着集流板13进入集水槽12内,以使雨水快速流入集水槽12内,并通过支撑柱11增加盆体2底部和坛体1底部之间的距离,使得集水槽12的容水量增大,以增大花坛内的储水量。同时水泵31能将集水槽12内收集的雨水通过进水管32、连接管331、喷水管332后从喷头333喷洒至盆体2内,以实现雨水的回收再利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