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矿山井下下向进路一步骤回采控制爆破方法与流程

2021-10-09 12:2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井下 进路 爆破 矿山 回采


1.本发明属于矿山井下凿岩控制爆破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矿山井下下向 进路一步骤回采控制爆破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矿山开采已逐步走向机械化、自动化,极大 地提高了矿山生产效率。目前,许多矿山已经引进凿岩台车进行采矿,其可 自由移动,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较以往钻凿方式提高了作业效率,改善了作 业环境条件。但由于凿岩台车体积过大,当掘进断面较小时,其难以钻凿楔 形孔,导致爆破时掏槽效果较差。
3.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矿山井下通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 采用垂直掏槽孔,其掏槽空间较为狭小,且难以将岩石抛出,从而影响后续 炮孔爆破效果,导致掘进进尺小;同时,采用传统控制爆破方法时顶眼与上 部充填体间距设计不合理,间距较小时会破坏充填体,间距较大时爆破效果 较差;而且,矿山井下顶眼和帮眼很少采用光面爆破,导致断面规整度低, 常用的毫秒延时导爆管雷管也难以精确控制炮孔起爆时间,影响矿岩爆破效 果。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凿岩台车在小断面时难以钻凿楔形孔,井下常用垂直掏槽孔, 其掏槽空间较为狭小,且难以将岩石抛出,同时顶眼与上部充填体间距设计 不合理,严重影响爆破效果,顶眼和帮眼很少采用光面爆破,常用的毫秒延 时导爆管雷管难以精确控制炮孔起爆时间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矿山 井下下向进路一步骤回采控制爆破方法。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矿山井下下向进路一步骤回采控制爆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s1、确定断面爆破的掏槽方法以及辅助眼和周边眼的排列形式:
8.本发明采用环形掏槽和掏槽空孔的组合掏槽方法,中间两个炮孔为掏槽 空孔,记为掏槽眼ⅱ,掏槽空孔旁边两排炮孔为微斜孔,掏槽空孔上下两个 炮孔为垂直孔,统一记为掏槽眼ⅰ;顶眼与上部围岩间距0.4~0.5m,且为垂 直炮孔,帮眼、底眼与围岩间距0.1m,且炮孔底部向围岩有一定的偏移,顶 眼、帮眼和底眼组成周边眼;辅助眼均匀布置于周边眼和掏槽眼之间。
9.s2、确定控制爆破方案和相关参数:
10.s21、掏槽眼设计:掏槽眼ⅱ为空孔,装1~2卷乳化炸药即可,以减少底 部岩石的夹制作用;掏槽眼ⅰ单孔装药量为2.1kg,共需7卷乳化炸药;竖排 炮孔之间间隔0.5m,掏槽眼前口间距1.4m,掏槽眼后口间距0.6m;所有炮孔 深度皆需超深0.2m,炮孔深度为2.7m。
11.s22、周边眼设计:顶眼为一排与上部围岩间隔0.4m的垂直炮孔,炮孔 间距,0.5~0.6m;帮眼和底眼均与围岩间隔0.1m,帮眼间距为0.5~0.6m,底 眼间距为0.55~0.65m,帮眼和底眼的炮孔底部均需向围岩偏移5
°
;顶眼和 帮眼每个炮孔需装5卷膨化硝铵炸药,每
卷炸药需间隔0.4~0.5m,而底眼需 装7卷乳化炸药,以便于清渣装运;所有炮孔深度皆为2.5m。
12.s23、辅助眼设计:辅助眼包括上下辅助眼和左右辅助眼,上辅助眼与顶 眼间隔0.5~0.6m,且炮孔间距为0.5~0.6m,下辅助眼炮孔间距为0.6~0.7m; 左右辅助眼均为两排辅助眼,同排辅助眼炮孔间距为0.55~0.65m,相邻两排 辅助眼间隔0.5~0.6m;与掏槽眼ⅰ相邻的两排辅助眼与其间隔0.2~0.3m;所 有炮孔深度皆为2.5m;所有炮孔装药量皆为6卷乳化炸药。
13.s3、按照上述设计方案,根据现场岩石力学性质,采用凿岩台车钻凿炮 孔。
14.s4、按照设计方案装药:
15.装药参数参考上述设计方案;掏槽眼、辅助眼和底眼采用乳化炸药,且 使用连续不耦合装药结构;顶眼和帮眼采用膨化硝铵炸药,使用间隔0.4~0.5m 的不连续不耦合装药结构;所有炮孔皆需装一卷底药,保证炸药安装到位, 最后所有炮孔用水炮泥堵塞。
16.s5、设计起爆网络:
17.所有炮孔均采用孔底反向起爆,孔内安设一发电子雷管,微差起爆,起 爆顺序为掏槽眼ⅰ、掏槽眼ⅱ、辅助眼、帮眼、底眼、顶眼;顶眼和帮眼采 用光面爆破,孔内安设一发电子雷管,并在孔内全长敷设导爆索,形成光面 爆破起爆网络。
18.s6、解码数码电子雷管,随后起爆。
19.有益效果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矿山井下下向进路一步骤回采控制爆破 方法,采用微楔形掏槽代替井下常用的垂直掏槽,在不增加工程量的同时又 可较好的将岩石抛出,并且可解决凿岩台车因体积过大而难以在小断面钻凿 楔形孔的难题;根据不耦合装药条件下的裂隙圈半径理论计算,可获得顶眼 与上部充填体间距的理论范围,既可保护上部充填体,又不会降低爆破效果; 利用电子雷管和导爆索代替常规的导爆管雷管,可更为精确的控制爆破间隔 时间;顶眼和帮眼采用光面爆破,可提高断面爆破后的规整性,提高断面爆 破效果。因此,本方法具有掏槽效果好、进尺深、爆破断面规整、可保护断 面上部充填体和爆破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矿山井下下向进路一步骤回采控制爆破方法流程图。
22.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炮孔设计正视示意图。
23.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炮孔设计剖面示意图。
24.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炮孔装药设计示意图。
25.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控制爆破参数
26.图中,11、充填体;12、围岩。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 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28.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矿山井下下向进路一步骤回采控制爆破方
法, 包括以下步骤:
29.s1、确定断面爆破的掏槽方法以及辅助眼和周边眼的排列形式:
30.本发明采用环形掏槽和掏槽空孔的组合掏槽方法,中间两个炮孔为掏槽 空孔,记为掏槽眼ⅱ,掏槽空孔旁边两排炮孔为微斜孔,掏槽空孔上下两个 炮孔为垂直孔,统一记为掏槽眼ⅰ;顶眼与上部围岩间距0.4~0.5m,且为垂 直炮孔,帮眼、底眼与围岩间距0.1m,且炮孔底部向围岩有一定的偏移,顶 眼、帮眼和底眼组成周边眼;辅助眼均匀布置于周边眼和掏槽眼之间。
31.s2、确定控制爆破方案和相关参数:
32.s21、掏槽眼设计:掏槽眼ⅱ为空孔,装1~2卷乳化炸药即可,以减少底 部岩石的夹制作用;掏槽眼ⅰ单孔装药量为2.1kg,共需7卷乳化炸药;竖排 炮孔之间间隔0.5m,掏槽眼前口间距1.4m,掏槽眼后口间距0.6m;所有炮孔 深度皆需超深0.2m,炮孔深度为2.7m。
33.s22、周边眼设计:顶眼为一排与上部围岩间隔0.4m的垂直炮孔,炮孔 间距,0.5~0.6m;帮眼和底眼均与围岩间隔0.1m,帮眼间距为0.5~0.6m,底 眼间距为0.55~0.65m,帮眼和底眼的炮孔底部均需向围岩偏移5
°
;顶眼和 帮眼每个炮孔需装5卷膨化硝铵炸药,每卷炸药需间隔0.4~0.5m,而底眼需 装7卷乳化炸药,以便于清渣装运;所有炮孔深度皆为2.5m。
34.s23、辅助眼设计:辅助眼包括上下辅助眼和左右辅助眼,上辅助眼与顶 眼间隔0.5~0.6m,且炮孔间距为0.5~0.6m,下辅助眼炮孔间距为0.6~0.7m; 左右辅助眼均为两排辅助眼,同排辅助眼炮孔间距为0.55~0.65m,相邻两排 辅助眼间隔0.5~0.6m;与掏槽眼ⅰ相邻的两排辅助眼与其间隔0.2~0.3m;所 有炮孔深度皆为2.5m;所有炮孔装药量皆为6卷乳化炸药。
35.s3、按照上述设计方案,根据现场岩石力学性质,采用凿岩台车钻凿炮 孔。
36.s4、按照设计方案装药:
37.装药参数参考上述设计方案;掏槽眼、辅助眼和底眼采用乳化炸药,且 使用连续不耦合装药结构;顶眼和帮眼采用膨化硝铵炸药,使用间隔0.4~0.5m 的不连续不耦合装药结构;所有炮孔皆需装一卷底药,保证炸药安装到位, 最后所有炮孔用水炮泥堵塞。
38.s5、设计起爆网络:
39.所有炮孔均采用孔底反向起爆,孔内安设一发电子雷管,微差起爆,起 爆顺序为掏槽眼ⅰ、掏槽眼ⅱ、辅助眼、帮眼、底眼、顶眼;顶眼和帮眼采 用光面爆破,孔内安设一发电子雷管,并在孔内全长敷设导爆索,形成光面 爆破起爆网络。
40.s6、解码数码电子雷管,随后起爆。
4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矿山井下下向进路一步骤回采控制爆破 方法,采用微楔形掏槽代替井下常用的垂直掏槽,在不增加工程量的同时又 可较好的将岩石抛出,并且可解决凿岩台车因体积过大而难以在小断面钻凿 楔形孔的难题;根据不耦合装药条件下的裂隙圈半径理论计算,可获得顶眼 与上部充填体间距的理论范围,既可保护上部充填体,又不会降低爆破效果; 利用电子雷管和导爆索代替常规的导爆管雷管,可更为精确的控制爆破间隔 时间;顶眼和帮眼采用光面爆破,可提高断面爆破后的规整性,提高断面爆 破效果。因此,本方法具有掏槽效果好、进尺深、爆破断面规整、可保护断 面上部充填体和爆破成本低等优点。
42.实施例:
43.本实施例中,围岩属于ⅱ~ⅲ级围岩,岩性较好,岩石较为难爆,断面为 4
×
4m的微拱形。
44.作为具体实施例,图2所示为井下下向进路一步骤回采控制爆破炮孔设 计正视图。其中,ⅰ为环形掏槽眼,ⅱ为掏槽空孔,ⅲ为辅助眼,ⅳ为边眼,
ꢀⅴ
为底眼,

为顶眼;数字1~10为炮孔起曝顺序;标号11为充填体,标号 12为围岩。首先采用凿岩台车在断面中心钻凿掏槽空孔,再以此为基础钻凿 环形掏槽眼,竖排掏槽眼间距为0.5m,横排掏槽眼间距为1.4m,所有掏槽眼 超深0.2m,超深后炮孔深度为2.7m。然后与围岩间隔0.1m并以0.5m为间距 均匀布置帮眼、以0.55m为间距均匀布置底眼,底眼需向下偏移一定角度, 帮眼则需向左右偏移一定角度;顶眼与上部充填体间隔0.4,炮孔间距为0.6m。 最后按照图示在掏槽眼和周边眼之间均匀布置辅助眼,排间距为0.5m,孔间 距为0.55m,孔深为2.5m,所有炮孔直径皆为42mm。
45.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3所示,所述步骤s1中采用微楔形掏槽设计 的微斜孔是与水平方向呈81
°
的倾斜炮孔,由此适用于凿岩台车的小断面,易 于抛出岩石。
46.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步骤s1中不耦合装药条件下的裂隙圈半径计算公 式如下:
[0047][0048]
其中,σ
r
为压碎圈与裂隙圈分界面上的径向应力,β为衰减指数,ρ0为 炸药密度,d
v
为炸药爆速,n为炸药爆炸产物膨胀碰撞炮孔壁时的压力增大系 数,k为装药径向不耦合系数,l
e
为装药轴向系数,α为载荷传播衰减指数, r
b
为炮孔半径,σ
td
为岩石的单轴动态抗拉强度,σ
cd
为岩石的单轴动态抗压强 度,b为侧向应力系数,μ
d
为岩石动态泊松 比。式中取σ
cd
=80mpa,σ
td
=10mpa,d
v
=3200m/s,ρ0=1000kg/m3,将这些参数 和上述炮孔间距、炮孔深度、炮孔直径等参数代入计算,可知顶眼与上部充 填体的适宜间距为0.4~0.5m。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充填体下方0.4m 处以0.6m为间距均匀布置顶眼,炮孔深度为2.5m。
[0049]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3所示,所述步骤s21中掏槽炮孔前后口间 距应满足:
[0050]
l1≤2
×
(2lcotα d)
[0051]
其中,l1为掏槽眼前口间距,l为同排掏槽眼间距,α为炮孔与工作面的 夹角,d为掏槽眼后口间距。根据上述设计参数可知l=0.5m,α=81
°
,d=0.6m, 代入计算可知掏槽炮孔(即微楔形孔)前口间距取1.4m为宜。
[0052]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步骤s23中的底眼向下偏移5
°
,帮眼向左右各偏 移5
°
,由此可以更好的将岩石抛出,形成规整的断面,提高爆破效果。
[0053]
作为具体实施例,图4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炮孔装药设计示意图,ⅰ号掏 眼槽装7卷乳化炸药,底眼与ⅰ号掏眼槽相同,ⅱ号掏眼槽装1~2卷乳化炸 药,ⅲ号辅助眼装6卷乳化炸药,且都采用连续不耦合装药;顶眼和边眼装5 卷膨化硝铵炸药,每卷炸药间隔0.5m,为不连续不耦合装药;所有炮孔采用 孔底反向起爆,掏槽眼与辅助眼炮孔内安设一发电子雷管,微差起爆,掏槽 眼ⅰ与掏槽眼ⅱ之间间隔300~400ms起爆,由此可以较好的掏出岩石,
形成 较大自由空间;同时顶眼和边眼采用光面爆破,其孔内安设一发电子雷管, 且孔内全长敷设导爆索,要求顶眼和边眼的导爆索采用三角搭接,形成光面 爆破复式起爆网络,由此可以保证顶眼和边眼同时起爆,从而提高光爆效果, 形成规整的轮廓面。
[0054]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步骤s5中炮孔起爆间隔时间计算公式如下:
[0055][0056]
其中,w为最小抵抗线的长度,v
r
为裂隙发展速度。取w=1.1m, v
r
=2.22m/s,将其代入式中计算可知每种炮孔起爆间隔时间为500ms为宜,爆 破效果最好。
[0057]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 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 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 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