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池布线模块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2: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电池 布线 模块 专利申请 装配

电池布线模块
本技术为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1810307413.2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配于车辆的高电压用的二次电池的电池布线模块。


背景技术:

2.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在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中,在作为行驶驱动用的电源搭载的高电压的二次电池中装配有电池布线模块。电池布线模块具备壳体和母线和电线,壳体装配于二次电池,母线与插入到壳体的内部的二次电池的电极连接,电线连接于母线。
3.专利文献1的电池布线模块的壳体由相互邻接配置的多个分割壳体构成。分割壳体具有收纳母线的母线收纳部。另外,在各分割壳体设置有将母线收纳部的开口封闭的盖部,该盖部与分割壳体设置为一体,各盖部以彼此相邻的方式构成。盖部起到防止外部异物与母线收纳部内的母线或二次电池的电极接触、确保母线收纳部的内外之间的绝缘性等作用。通过像专利文献1的电池布线模块那样,壳体采用组合结构,从而能利用各分割壳体间的晃荡来吸收由二次电池的公差或热膨胀引起的变形,由此,能抑制所不期望的壳体的变形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

16156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5.在上述的电池布线模块中,因为在相邻的盖部彼此之间产生间隙,所以存在如下问题:母线收纳部内的二次电池的电极与配置于壳体的上方(盖部的上方)的导体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空间距离)经由所述间隙变短。
6.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布线模块,其能确保二次电池的电极与配置于盖部的上方的导体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7.解决上述课题的电池布线模块,其构成为具备:壳体,其装配于车载用的二次电池;母线,其与插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所述二次电池的电极连接;以及电线,其连接于所述母线,所述壳体具有:第1分割壳体及第2分割壳体,其分别具有收纳所述母线的母线收纳部;第1盖部,其以与所述第1分割壳体成为一体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1分割壳体且将所述第1分割壳体的母线收纳部的开口覆盖;以及第2盖部,其以与第2分割壳体成为一体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2分割壳体且将所述第2分割壳体的母线收纳部的开口覆盖,所述第1分割壳体的所述母线收纳部和第2分割壳体的所述母线收纳部彼此相邻,所述第1盖部与所述第2盖
部彼此相邻,所述电池布线模块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盖部设置有舌片部,所述舌片部从所述第1盖部向所述第2盖部侧延伸,所述舌片部在所述母线收纳部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2盖部重叠。
8.根据此结构,插入到壳体(母线收纳部)的内部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和配置于盖部的上方的导体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空间距离)绝缘距离d借由第1盖部的舌片部30而迂回,从而能使该绝缘距离d变长。
9.在上述电池布线模块中,所述舌片部相对于所述第2盖部位于所述母线收纳部的内部侧。根据此结构,因为舌片部相对于第2盖部位于母线收纳部的内部侧,所以能使第1以及第2盖部的外部侧的表面平面化。
10.在上述电池布线模块中,所述舌片部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与所述第2盖部重叠的部位向所述第2盖部的相反侧突出。根据此结构,能抑制舌片部相对于第2盖部的重叠相反的误组装(舌片部与第2盖部的外部侧重叠的误组装)。发明效果
11.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布线模块,能确保二次电池的电极与配置于盖部的上方的导体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
附图说明
12.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以下,参照图1~图4对电池布线模块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图中为x、y、z)分别作为电池布线模块的深度方向x、宽度方向y、高度方向z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构成的一部分夸大或简化而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也存在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14.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10装配于在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上设置的高电压车载用的二次电池b。二次电池b供应电力给行驶驱动用的电动机(图示省略),并且根据充电状态,二次电池b利用来自电动机或发电机的发电电力充电。另外,二次电池b例如由多个板状电池在深度方向x上层积而成的电池模块而构成,二次电池b在深度方向x上的一端侧设定为正电极侧,在深度方向x上的另一端侧设定为负电极侧。
15.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池布线模块10具备壳体11和多个母线12和多根电线13(参照图2),壳体11装配于二次电池b的上部,多个母线12收纳于壳体11,多根电线13收纳于壳体11,并连接于各母线12。另外,构成二次电池b的所述多个板状电池借由各母线2串联连接。另外,壳体11通过合成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形而形成。
16.壳体11形成为在深度方向x上的中间部被分割的构成,将被分割而成的壳体中的
一方设为第1分割壳体14,将另一方设为第2分割壳体15。第1以及第2分割壳体14、15分别具有朝上方(二次电池侧的相反侧)开口的多个母线收纳部16以及同样朝上方开口的电线收纳部17。在第1以及第2分割壳体14、15沿深度方向x排列设置的状态下,多个母线收纳部16沿深度方向x排列设置成2列,在这各列的内侧(宽度方向y的内侧)设置有电线收纳部17。
17.在各母线收纳部16收纳有平板状的母线12。另外,在各母线收纳部16中沿高度方向z插入有二次电池b的电极ba,各电极ba插通到形成于各母线12的插通孔12a。接着,各电极ba和各母线12通过利用未予图示的螺栓进行的紧固或焊接等而彼此电气连接在一起。
18.如图2所示,与各母线12连接的各电线13穿过电线收纳部17,且布线至形成于第1分割壳体14的电线导出部18为止。接着,从电线导出部18导出的各电线13的端部例如与未予图示的连接器部连接。另外,该连接器部例如与搭载于车辆的充电控制用的ecu(电子控制单元)连接。
19.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第1分割壳体14一体形成有一对第1盖部21,一对第1盖部21分别将该第1分割壳体14的母线收纳部16的各列覆盖。同样,在第2分割壳体15一体形成有一对第2盖部22,一对第2盖部22分别将该第2分割壳体15的母线收纳部16的各列覆盖。各第1盖部21具有平板状的盖主体21a,同样,各第2盖部22具有平板状的盖主体22a。
20.各第1盖部21的盖主体21a借由形成于各外侧壁23的上端部的铰链部24而与第1分割壳体14相连,各外侧壁23分别位于第1分割壳体14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并且,各盖主体21a构成为在闭位置将最接近的母线收纳部16的列以及电线收纳部17的上方覆盖。另外,各盖主体21a构成为以各铰链部24为中心进行转动,且能移动至将母线收纳部16和电线收纳部17开放的开位置。另外,在各盖主体21a,在将母线收纳部16和电线收纳部17封闭的闭位置形成有卡止片26,卡止片26卡止于第1分割壳体14的内侧壁25的凸部25a。
21.另外,第2分割壳体15侧的第2盖部22与第1分割壳体14侧的第1盖部21的上述构成大致相同。因此,在第2分割壳体15侧的第2盖部22中,对与第1分割壳体14侧的第1盖部21相同的构成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22.在第1以及第2分割壳体14、15沿深度方向x相邻配置的状态下,第1分割壳体14的母线收纳部16的列和第2分割壳体15的母线收纳部16的列沿深度方向x彼此相邻。另外,第1盖部21的盖主体21a和第2盖部22的盖主体22a分别在闭位置的状态下沿深度方向x相邻。另外,第1以及第2盖部21、22的各盖主体21a、22a的上表面构成为呈平面状,且相互对齐。
23.在此,在各第1盖部21一体形成有舌片部30,舌片部30从盖主体21a向第2盖部22侧延伸。参照图3对舌片部30的构成进行说明。另外,在此,在使各第1以及第2盖部21、22处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对舌片部30的形状等构成进行说明。舌片部30具有第1延出部31和第2延出部32,第1延出部31从盖主体21a的第2盖部22侧的端部向下方(母线收纳部16的内部侧)延伸,第2延出部32从第1延出部31的下端向深度方向x的第2盖部22侧延伸。第2延出部32形成为与高度方向z正交的板状。第2延出部32的一部分位于第2盖部22的盖主体22a的下侧(母线收纳部16的内部侧)。即,第2延出部32的一部分相对于第2盖部22的盖主体22a在高度方向z(母线收纳部16的开口方向)上重叠。另外,电极ba排列于沿深度方向x的直线l上,在第1盖部21的闭状态下舌片部30(第2延出部32)位于直线l的上方(参照图2)。
24.另外,舌片部30具有突出部33,突出部33从第2延出部32向下方、即朝向相对于盖主体22a分开的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33以从与盖主体22a重叠的部位、即第2
延出部32的在深度方向x上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突出部33形成为与深度方向x正交的板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舌片部30在宽度方向y上具有比盖主体21a的长度稍短的长度。
25.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装配有电池布线模块10的二次电池b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车辆侧的导体部件p位于电池布线模块10的上方(第1以及第2盖部21、22的上方)。该导体部件p与母线收纳部16内的电极ba之间的绝缘距离d(空间距离)设定为穿过第1以及第2盖部21、22的各盖主体21a、22a彼此的间隙s的距离。在此,因为在第1盖部21形成有与第2盖部22(盖主体22a)重叠的舌片部30,所以绝缘距离d借由舌片部30而迂回,从而能使该绝缘距离d变长。
2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第1盖部21的舌片部30相对于第2盖部22的盖主体22a位于下侧(母线收纳部16的内部侧)的位置,所以在组装时,需要使第1盖部21比第2盖部22先处于闭状态。
27.在此,如图4所示,因为弄错第1以及第2盖部21、22的关闭顺序,先使第2盖部22处于闭状态之后,想要使第1盖部21转动而关上第1盖部21时,舌片部30的突出部33与第2盖部22的盖主体22a干涉,所以难以关闭第1盖部21。由此,能抑制第1以及第2盖部21、22的关闭顺序成为相反的错误组装,并且作业者容易意识到第1以及第2盖部21、22的关闭顺序的错误。
28.另外,万一,在关闭第2盖部22之后而关闭第1盖部21的情况下,处于第1盖部21的舌片部30骑到第2盖部22的盖主体22a的上表面的状态。此时,第1盖部21成为相对于第2盖部22浮起与舌片部30的突出部33的高度相当的量的状态,且容易通过目视对第1盖部21的浮起进行确认。由此,能容易对第1以及第2盖部21、22的错误组装进行确认。
29.接着,记载本实施方式的效果。(1)在第1盖部21设置有舌片部30,舌片部30从盖主体21a向第2盖部22侧延伸,且在母线收纳部16的开口方向(高度方向z)与第2盖部22(盖主体22a)重叠。根据此结构,母线收纳部16内的二次电池b的电极ba与配置于第1以及第2盖部21、22的上方的导体部件p之间的绝缘距离d(空间距离)借由第1盖部21的舌片部30而迂回,从而能使该绝缘距离d变长。
30.(2)舌片部30相对于第2盖部22(盖主体22a)位于母线收纳部16的内部侧。由此,舌片部30不构成向盖主体21a、22a的上表面(与母线收纳部16相反的一侧的面)侧突出的凸部,其结果,能使构成壳体11的上表面的第1以及第2盖部21、22的上表面平面化。
31.(3)舌片部30具有突出部33,突出部33从与第2盖部22的盖主体22a重叠的第2延出部32向该盖主体22a的相反侧突出。根据此结构,能抑制舌片部30相对于第2盖部22的重叠相反的误组装(舌片部30与第2盖部22的外部侧重叠的误组装)。
32.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以以下方式进行变更。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电线导出部18设置于第1分割壳体14,也可以将电线导出部18设置于第2分割壳体15。
33.·
舌片部30的形状等构成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根据第1以及第2分割壳体14、15或第1以及第2盖部21、22的各盖主体21a、22a的构成进行适宜地变更。例如,也可以从上述实施方式的舌片部30省略突出部33。
3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以及第2盖部21、22的闭状态下,舌片部30位于盖主体
22a的下侧(母线收纳部16的内部侧),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舌片部30位于盖主体22a的上侧(母线收纳部16的外部侧)。
3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舌片部30(第2延出部32)以与高度方向z正交的方式延伸,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盖主体22a倾斜。另外,优选为舌片部30的形状为不影响母线收纳部16的内部等配置的形状。
3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舌片部30在宽度方向y上的长度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长度,只要构成为舌片部30在所述直线l(电极ba的排列线)和高度方向z上重叠,也可以构成为使舌片部30在宽度方向y上的长度比上述实施方式短。
3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沿深度方向x排列的电极ba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设置有舌片部30,但是也可以构成为舌片部30位于电极ba的正上方。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以及第2盖部21、22设置为分别能在第1以及第2分割壳体14、15上转动。但是,只要第1盖部21设置为与第1分割壳体14形成为一体,第2盖部22设置为与第2分割壳体15形成为一体,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
38.·
第1分割壳体14以及第2分割壳体15的构成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适宜地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母线收纳部16的宽度方向y的内侧设置有电线收纳部17,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母线收纳部16的宽度方向y的外侧设置有电线收纳部17。
3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壳体11由两个分割壳体(第1以及第2分割壳体14、15)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构成壳体11的分割壳体的数量设定为三个以上。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壳体11按每个母线收纳部16进行分割。
40.·
也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进行适宜地组合。附图标记说明
41.10

电池布线模块11

壳体12

母线13

电线14

第1分割壳体15

第2分割壳体16

母线收纳部21

第1盖部22

第2盖部30

舌片部33

突出部b

二次电池ba

电极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