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山区地质移动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0:2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地质 检测设备 山区 监测系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区地质移动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2.我国幅员辽阔,高原、山区、丘陵等分布广泛,该类地区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及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底面塌陷及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会有前兆,对地质活动进行监测,是预报、预防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
3.现有技术中对于滑坡、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多采用埋桩法进行监测,通过测量桩体间的距离,了解地质移动变化情况。现有埋桩法采用的装置结构简单,测量手段简易,不能很好地适应复杂的野外环境,测量数据精确度较低,不能实时反馈监测情况,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效果欠佳,且测量过程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不适于大规模的地质变化监测。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山区地质移动监测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地质移动监测不及时,反馈时间长,监测数据准确性差,测量过程费时费力等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山区地质移动监测系统,包括:
7.第一支撑杆,其下端固定埋设于地下,其上端设有拉绳传感器、无线传输模块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8.第二支撑杆,其下端固定埋设于地下,上端设有接线座;
9.信号接收器;
10.其中,所述拉绳传感器包括轮毂和传感元件,所述轮毂上缠绕有可拉伸的不锈钢绳,所述传感元件与轮毂连接;所述接线座与所述不锈钢绳连接;所述无线传输模块与传感元件电性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与拉线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连接,提供电能;所述信号接收器与所述无线传输模块相适配,用于远程接收无线传输模块发送的监测信号。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包括相适配的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位于下方,呈空心筒状结构,其杆身两侧竖向均布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杆部下端插接于所述第一杆部内,其杆身上径向贯穿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适配;第一杆部与第二杆部经调节螺栓连接固定。
12.可选地,所述第一杆部下端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下侧中部沿轴向设有钻头,所述钻头长度大于1米。
13.可选地,还包括若干稳定钻钉,若干所述稳定钻钉穿设于底座上,向下延伸至地下;所述稳定钻钉的长度不小于所述钻头的长度。
14.可选地,所述拉绳传感器还包括恒力弹簧件,所述恒力弹簧件与所述轮毂连接,能带动所述不锈钢绳回收,为所述不锈钢绳提供拉紧张力。
15.可选地,还包括拉绳,所述拉绳张紧跨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一端连接所述接线座,另一端连接不锈钢绳端部。
16.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端设有旋转座,所述拉绳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安装于所述旋转座上。
17.可选地,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包括电池板和蓄电池,所述电池板转动安装于支架上,所述支架设于第一支撑杆上;所述蓄电池与电池板连接,为拉线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提供电能。
18.可选地,还包括电子水平仪,所述电子水平仪设于第一支撑杆上端,与所述无线传输模块连接。
19.可选地,还包括定位模块,所述定位模块与太阳能电池模块连接,能实时发射定位信号。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本实用新型的山区地质移动监测系统,设置分别固定埋设于地上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上设置拉绳传感器,其不锈钢绳与第二支撑杆上的接线座连接,通过拉绳传感器监测到的不锈钢绳拉伸情况变化,可获得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两个位置之间距离变化情况,从而获得地质位移情况。该监测系统无需人工进行测量,可实时快速获取监测数据,且数据准确可靠,能有效提高监测效率,保证地灾预警及时可靠,适于大规模监测预警。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支撑杆上端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第一支撑杆;11、第一杆部;111、第一安装孔;121、第二安装孔;12、第二杆部;13、调节螺栓;14、旋转座;2、第二支撑杆;3、信号接收器;4、拉绳传感器;41、轮毂;42、传感元件;43、不锈钢绳;44、恒力弹簧件;5、无线传输模块;6、电池板;61、支架;7、底座;71、钻头;72、稳定钻钉;8、电子水平仪。
具体实施方式
29.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
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山区地质移动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包括分别设置于待监测区域内两个点位上的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及远程接收监测信息的信号接收器3。
36.其中,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分别设置于两个位置上,其下端均固定埋设于地上。第一支撑杆1的上端设置有拉绳传感器、无线传输模块5和太阳能电池模块等。第二支撑杆2的上端设置于接线座21,用于固定连接绳索。
37.具体地,如图3所示,拉绳传感器4包括轮毂41和传感元件42。轮毂41上带有螺纹,并缠绕有不锈钢绳43,不锈钢绳43可拉伸或收回;传感元件42与轮毂41连接,用于测量拉伸或收回不锈钢绳43的长度,进而可测得两个物体间的位移量。不锈钢绳43连接至第二支撑杆2上的接线座21上,使拉绳传感器4用于测量第一支撑杆1与第二支撑杆2之间的距离变化。即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不锈钢绳43会相应的伸出或收回,带螺纹的轮毂41发生旋转,传感元件42检测到相应的电信号,通过该电信号可获知距离变化情况。无线传输模块5与传感元件42电性连接,可接收并传输传感元件42检测到的电信号。
38.太阳能电池模块与拉绳传感器4和无线传输模块5等连接,为拉绳传感器4和无线传输模块5等提供电能,保证该监测系统正常可持续的运行。
39.信号接收器3与无线传输模块5向适配,可远程接收无线传输模块5发送的监测信号。即无需到现场进行检测和数据获取,就可获得地质位移的监测数据,且可同时获得多个
监测位置的监测数据,实时快速的实现地质位移监测。
40.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为更好地适应山区地势高低不平的情况,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均为可伸缩调节高度的支撑杆。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均包括相适配的第一杆部11和第二杆部12。其中,第一杆部11位于下方,呈空心筒状结构,其杆身两侧竖向均匀分布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孔111;第二杆部12的下端插接于第一杆部11内,相应的第二杆部12的杆身上径向贯穿设有第二安装孔121,第二安装孔121亦竖向分布,与第一安装孔111对应适配。第一杆部11和第二杆部12连接时,经至少两个调节螺栓13穿过第一安装孔111及第二安装孔121进行连接固定。即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可通过调节第二杆部12插接于第一杆部11的深度来实现高度调节,使其更好的适应两个测量点之间的高度差异,保证监测更加准确可靠。
41.第一杆部11下端设有底座7,底座7下侧中部沿轴向向下设有钻头71,该钻头71下部为尖头,其长度大于1米,可根据支撑杆的总长进行长度设置。设置钻头71可更好的插入土壤中,进行埋桩固定。
42.进一步地,还包括若干稳定钻钉72,稳定钻钉72穿设于底座7上,向下延伸插入地下,分布于钻头71的周围,与钻头71一起对支撑杆进行固定。稳定钻钉72的长度不小于钻头71的长度,且稳定钻钉72的数量至少包括3个,沿圆周均匀分布于钻头71外周,且与底座7固定,可更好的对支撑杆进行固定,保证支撑杆安装的稳定性。
43.如图3所示,拉绳传感器4还包括恒力弹簧件44,该恒力弹簧件44与轮毂41连接,能带动不锈钢绳43回收,为不锈钢绳43提供拉紧张力,使拉伸出的不锈钢绳43绷直保持张紧度不变,保证位移测量的准确性。
44.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适应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埋桩距离较远的情况,还设有拉绳22,拉绳22一端连接第二支撑杆2上的接线座21,另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杆1上的不锈钢绳43端部,拉绳22张紧跨设于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之间。当两个支撑杆之间因地质位移二发生距离变化时,不锈钢绳43发生伸展收缩,来适应距离变化,而不锈钢绳43的伸展收缩被传感元件42检测到,进而获得位移变化信息。设置拉绳22相当于延长不锈钢绳43的长度,是该系统能适应更多的监测情况。
45.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1的上端还设有旋转座14,拉绳传感器4和无线传输模块5安装于该旋转座14上,可转动旋转座14调节拉绳传感器4的朝向,使其对应朝向第二支撑杆2的方向,更好的进行安装设定。
46.太阳能电池模块包括电池板6和蓄电池,电池板6可转动的安装于支架61上端,支架61下端与第一支撑杆1上部连接,可转动电池板6的方向适应不同的安装位置,使电池板6更好的朝向阳光照射的方向,获得更多的光照。蓄电池与电池板6连接,用于储存电能;蓄电池与拉线传感器4及无线传输模块5等连接,为拉线传感器4和无线传输模块5提供电能,保证该系统正常可持续的运行。
47.还包括电子水平仪8和定位模块等,其中电子水平仪8设置于第一支撑杆1的上端,与无线传输模块5电性连接,用于检测第一支撑杆1的倾斜与否,并将检测信号经无线传输模块5传输至信号接收器3,便于监测中心掌握第一支撑杆1的使用情况。定位模块安装于第一支撑杆1内,与太阳能电池模块连接,有太阳能电池模块提供电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射定位信号。相应的信号接收器3可接收定位模块发送的定位信号,便于掌握第一支撑杆1的安
装位置,与无线传输模块5传输的信号对应,可更好的了解不同部位地质位移发生情况,更好的进行地灾监测预警。
48.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山区地质移动监测系统,设置分别固定埋设于地上的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第一支撑杆1上设置拉绳传感器4,其不锈钢绳43与第二支撑杆2上的接线座21连接,通过拉绳传感器4监测到的不锈钢绳43拉伸情况变化,可获得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两个位置之间距离变化情况,从而获得地质位移情况。该监测系统无需人工进行测量,可实时快速获取监测数据,且数据准确可靠,能有效提高监测效率,保证地灾预警及时可靠,适于大规模监测预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