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1: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气溶胶 装置 地说 雾化 加热


1.本发明涉及加热不燃烧雾化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气道一般形成于用于收容气容胶的外罩内部,在使用过程中,该气道只能供气体进入气溶胶形成基体,无法对外罩外表面进行降温,且该气道的气流通常不均匀和充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供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安装并可形成气流通道的固定管;
5.所述固定管包括支撑壁以及与所述支撑壁对应设置供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装入的第一开口;
6.所述气流通道先从所述第一开口沿着所述固定管的管壁内侧朝所述支撑壁方向延伸至所述固定管的外部,再从所述支撑壁穿入所述固定管中并朝所述第一开口方向延伸设置,以供气流从所述支撑壁进入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中将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产生的气溶胶送出。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形成于所述固定管中,并与所述第一开口与外部连通,且从所述第一开口朝所述支撑壁方向延伸。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形成于所述支撑壁外,且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连通。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第二进气通道;
10.所述固定管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设置的第二开口;所述支撑壁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
11.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形成于所述支撑壁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连通。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壁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的一侧设有进气槽;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形成于所述进气槽中。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槽的槽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通道口。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连通的连通通道;
15.所述连通通道设置于所述固定管的管壁上。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管的管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连通通道形成于所述通孔中。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到所述支撑壁小于所述通孔到所述第一开口的距离;
18.或者,所述通孔到所述支撑壁大于或等于所述通孔到所述第一开口的距离。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壁上设有供外部气体进入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穿孔。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管包括管状本体;
21.所述管状本体中设有对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
22.和/或,所述管状本体的内部形成供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插设的插设通道;所述插设通道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插设通道的径向尺寸与横截面呈圆形的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外径相当。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凸出所述管状本体的管壁设置的限位凸筋。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凸筋为多个,多个所述限位凸筋沿所述管状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管包括管状本体,所述管状本体的内部形成供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插设的插设通道;所述插设通道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所述插设通道的长轴大于横截面呈圆形的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外径,所述插设通道的短轴与横截面呈圆形的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外径相当。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固定管外围的外罩;
27.所述外罩为中空且两端贯通的结构。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管的长度大于所述外罩的长度,所述固定管的两端从所述外罩的两端穿出设置。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管的管壁上开设有通孔;
30.所述外罩上设有与所述通孔对应设置的通气孔。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加热组件;
32.所述固定管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二开口;
33.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从所述第二开口穿过所述支撑壁插入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中设置。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壁上设有穿孔,所述发热体从所述穿孔插入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中;
35.所述穿孔与所述发热体之间留设有间隙,以供外部气体进入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呈片状,所述穿孔为条形孔;
37.所述穿孔的长度大于所述发热体的宽度;或者所述穿孔的宽度大于所述发热体的厚度。
38.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加热组件电连接的供电组件。
39.实施本发明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气流通道可从该固定管的第一开口沿着该固定管的管壁内侧朝该支撑壁方向延伸至固定管的外部,再从该支撑壁放入至固定管中并从朝第一开口方向延伸供气流从支撑壁进入气溶胶形成基体中将气溶胶形成基体产生的气溶胶送出。该气流通道可对该固定管的外表面进行降温,且该气流通道具有气流均匀,气流充分的优点。
附图说明
40.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41.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2.图2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43.图3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44.图4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45.图5是图4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46.图6是图5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固定管的结构示意图;
47.图7是图6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固定管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48.图8是图6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固定管的进气槽的结构示意图;
49.图9是图6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外罩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0是图6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52.图12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固定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54.需要理解的是,“上”、“下”、“第一”、“第二”等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殊的差别,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55.图1及图2示出了本发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可采用低温加热不燃烧方式加热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可呈圆柱状,具体的,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可以为植物的叶或/和茎制成的丝条状或片状的固定材料并且可以固定材料中进一步添加香气成分。
56.如图3至图5所示,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可包括收容组件10。该收容组件10用于收容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收容组件10包括固定管11、外罩12以及上盖13。该固定管11设置于该上盖13中,用于供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安装,并可形成气流通道20。该外罩12套设于该固定管11的外周,用于将固定管11与该上盖13连接固定。该上盖13套设于该外罩12的外围。
57.如图6至图8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管11为中空结构,用于供气溶胶形成基体200插设。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固定管11的长度可大于该外罩12的长度,该固定管11的两端可从该外罩12的两端穿出设置。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固定管11的长度不限于大于该外罩12的长度。
58.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管11包括管状本体111、第一开口112、第二开口113以及支撑壁114。该管状本体111可大致呈圆柱状,其内侧为中空结构,内侧形成供气溶
胶形成基体200插设的插设通道1110,该插设通道1110可以大致呈圆形,其径向尺寸可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外径大致相当。该第一开口112设置于该管状本体111的一端,并与该管状本体111连通,用于供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装入该管状本体111中。该第二开口113设置于该管状本体111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开口112相对设置,具体地,与该第一开口112沿轴向对称设置,并可与该管状本体111连通。该支撑壁114设置于该管状本体111中,位于该第一开口112和该第二开口113之间,该支撑壁114大致呈圆形,与该第一开口112和该第二开口113同轴设置,该支撑壁114到该第一开口112的距离大于该支撑壁114到该第二开口113的距离。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可从该第一开口112朝该支撑壁114的方向插入该管座本体111中,并可从该第一开口112退出。
59.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管11的管壁上开设有通孔115,该通孔115位于该管状本体111上并位于支撑壁114和第一开口112之间,该通孔115用于连通该固定管11的内外侧,供固定管11内侧的气体流出固定管。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通孔115靠近该支撑壁114设置,即通孔115到第一开口112的距离大于到支撑壁114的距离,位于该支撑壁114相背于该第二开口113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地,该通孔115可抵靠于该支撑壁114上,该通孔115到该支撑壁114之间的距离可大致为零,使得从该通孔115到该第二气流通道22之间的距离缩短,进而可提高气流流通速率。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通孔115也可靠近该第一开口112设置,其到该第一开口112的距离可小于或等于到支撑壁114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通孔115可以为方形孔,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通孔115不限于为方形孔,可以为圆孔。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通孔115可以为两个,该两个通孔115可沿该固定管11的径向对称设置。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通孔115不限于为两个,可以为一个或者大于两个。
60.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壁114与该第二开口113相对设置的一侧设有进气槽116,该进气槽116可由该管状本体111一端的管壁以及支撑壁114围设形成,其与该第二开口113连通,并可与该通孔115连通,该进气槽116的槽壁上设有通道口1161,该通道口1161用于将外部与该进气槽116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通道口1161可用于将该通孔115与该进气槽116连通,以便于气体进入该进气槽116中。
61.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壁114上设有穿孔1141,该穿孔1141与该管状本体111和该进气槽116连通,相对于该第二开口113设置,用于供外部气体进入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具体地,该穿孔1141可用于供进气槽116中的气体进入该固定管11中,进而进入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将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产生的气溶胶带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穿孔1141还可用于供该加热组件30的发热体32穿入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穿孔1141为条形孔,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穿孔1141可不限于呈条状,可以为圆孔或者方孔,对应的发热体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或正方形。
62.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管11中设有限位结构117,具体地,该限位结构117设置于该管状本体111中,用于对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进行限位。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限位结构117可设置于该管状本体11的管壁内侧。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限位结构117包括限位凸筋1171,该限位凸筋1171呈条状,其沿该管状本体111的轴向延伸设置,并凸出该管状本体111的管壁设置,用于限制该气溶胶形成基体100与该固定管11位置,避免该气溶胶形成基体100偏移。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限位凸筋1171为多个,该多个限位凸筋1171沿该
管状本体111的周向间隔设置,进而可对气溶胶形成基体100进行限位,避免气溶胶形成基体100偏移。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该该限位凸筋1171使得该气溶胶形成基体100与该固定管11的管壁之间留设有间隙,以形成气流通道20,便于气体流动。
63.再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外罩12为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该外罩12横截面呈圆形,该外罩12的径向尺寸可略大于该固定管11的径向尺寸。该外罩12包括套设于该固定管11外周的主体部121以及设置于该主体部121一端与该上盖13可拆卸连接的连接部122。该主体部121为管状,该主体部121内侧壁设有对该固定管11径向限位的限位凸缘1210;该限位凸缘1210可呈环状,其内径可与该固定管11的外径相当。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外罩12上设有通气孔1211,该通气孔1211与该通孔115对应设置,可供通孔115的气体输出。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通气孔1211可设置于该主体部12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部122呈管状,其径向尺寸了略大于该主体部121的径向尺寸,该连接部122与该上盖13卡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部122的外侧壁上设有与该上盖13卡接的卡扣1221。
64.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收容组件10还包括弹性件14;该弹性件14可套设于该固定管11的外周,并可位于该固定管11和该外罩12之间,用于在气溶胶形成基体200插入该固定管11时,对该固定管11起到弹性缓冲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弹性件14可以为弹簧。该固定管11的外侧壁可设置于该弹性件14配合的凸缘118。该凸缘118可呈环状,可与该弹性件14卡接。
65.再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流通道20形成于该固定管11的内侧和外侧。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气流通道20先从第一开口112沿着固定管11的管壁内侧朝支撑壁114方向延伸至固定管11的外部,再从支撑壁114穿入该固定管11中,并朝该第一开口112方向延伸设置,从而可供外部气体进入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将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产生的气溶胶送出。通过将该气流通道20延伸至起到管11的外部,可对该固定管11的外表面进行降温,并且使得气流通道20中的气流更为均匀和充分。
6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流通道20包括第一进气通道21、第二进气通道22以及连通通道23。该第一进气通道21设置于该固定管11中,由该管状本体111的管壁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之间的间隙形成,该第一进气通道21的一端可与该第一开口112连通,即可与外部连通,供外部气体进入。该第一进气通道21可从该第一开口112朝该支撑壁114方向延伸至该通孔115处,与该通孔115连通。该第二进气通道22可形成于该支撑壁114与该第二开口113之间,即形成于该进气槽116中,并与该第一进气通道21和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连通,用于供第一进气通道21的气体进入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该连通通道23设置于该固定管11的管壁上,形成于该通孔115中,用于连通第一进气通道21和第二进气通道22。该第二进气通道22通过与该通道口1161连通,进而与该进气槽116连通,即该通道口1161将该第一进气通道21和该第二进气通道22连通。
67.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开口113可以省去,该支撑壁114可以为固定管11的底壁,该第二进气通道22可形成于该支撑壁114的外侧。当然,可以理解地,也可以在该支撑壁114上且朝向该固定管11相背于该第一开口112的一侧开设进气槽形成该第二进气通道22。
68.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还包括加热组件30,该加热组件30用于对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进行加热。该加热组件30包括固定座31、以及发热体32。该固
定座31设置于该固定管11设有该第二开口113的一端,用于供发热体31安装。该发热体32设置于该固定座31上,且凸出该固定座31设置并从该第二开口113穿过该支撑壁114插入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设置,具体地,该发热体32可从该穿孔1141穿入插入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32大致呈片状,该发热体32的宽度可小于该穿孔1141的长度,进而可与该穿孔1141的孔壁之间留设有间隙,以便于进气槽1161中的气体进入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32的宽度可不限于小于该穿孔1141的长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32的厚度可小于还穿孔1141的宽度,从而可与该穿孔1141的孔壁之间留设有间隙,以便于进气槽1161中的气体进入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
69.再如图1及图2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还包括供电组件40,该供电组件40可与该加热组件30电连接,具体地,该供电组件40可与固定座31连接,进而给该发热体32通电。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供电组件40包括电源壳41、电池42、支架43、套管44、气流感应装置45以及主控板46。该电源壳41为筒状,用于将电池42、支架43、气流感应装置45和主控板46收容于其中。该支架43设置于该电源壳41中,用于支撑该电池42和该主控板46。该套管44套设于该支架43上,且从该电源壳41一端的开口穿出,可从该收容组件10穿入套设于部分外罩12的外周,将收容组件10与该供电组件40连接固定。该气流感应装置45设置于该主控板46上,用于启动该加热组件30。该主控板46与该电池42和该加热组件30的固定座31连接,以便于该电池42向该加热组件30进行供电。
70.如图3、图9及图10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套管44可包括套体441、设置于该套体441的外侧壁上的第一限位凸点442、设置于该套体441的内侧壁上的第二限位凸点443。该套体441的横截面可呈圆形,该第一限位凸点441可以为两个,该两个第一限位凸点441可沿该套体441的径向对称设置于该套体441的外侧壁,用于与该收容组件10的上盖13配合限位,该收容组件10与该供电组件40安装时,该上盖13可与该第一限位凸点441卡接,该上盖13的内侧壁设有与该第一限位凸点441配合限位的第一限位凹槽131。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限位凸点441可不限于两个。该第二限位凸点443可以为两个,该两个第二限位凸点443可沿该套体441的径向对称设置于该套体441的内侧壁,用于与该外罩12配合限位。该收容组件10与该供电组件40安装时,该第二限位凸点443可与该外罩12卡接,该套体441套设于该外罩12上时,该第二限位凸点443可卡入在该外罩12外侧壁上设置的第二限位凹槽1212中。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限位凸点443不限于两个。
71.图11示出了本发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其与该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通孔115靠近该第一开口112设置,其到该第一开口112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到该支撑壁114的距离,从使得该通孔115到支撑壁114上的第二进气通道22的距离增加,进而可带走更多固定管的外表面的热量。
72.图12示出了本发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其与该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固定管11的横截面可以呈椭圆形,该管状本体111内部形成的插设通道1110可呈椭圆形,该限位凸筋1171可以省去。该插设通道1110的短轴的长度可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外径大致相当以便于固定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该插设通道1110的长轴的长度可大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外径,该第一进气通道21可设位于该该插设通道1110的长轴两端。
73.可以理解地,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