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烟雾感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8-27 11: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感应器 烟雾 感应 装置 用于
一种烟雾感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消防的感应器,尤其涉及一种烟雾感应装置。



背景技术:

消防系统中,烟雾感应器材是用于采集烟雾状态的重要设施,其一般安装于建筑物的室内天花板处,现有的烟雾感应器,其一般在壳体的周围或者壳体的下端设置进烟口,但是很多情况下,烟雾会贴着天花板扩散,因烟雾感应器的进烟口位于天花板下方,导致烟雾感应器难以及时、准确地检测到烟雾,导致其检测准确性不足。此外,现有的烟雾感应器只具有烟雾检测的能力,当某处发生烟雾时,只能想控制系统反馈检测信号,而监控人员无法通过视觉观测掌握现场的具体情况,导致现有的烟雾感应器缺乏远程监控能力,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助于将烟雾导入壳体内,从而提高烟雾检测准确性与可靠性的烟雾感应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烟雾感应装置,其包括有壳体以及固定安装于天花板上的盘座,所述壳体与所述盘座可拆卸配合,所述壳体内固定有pcb板,所述pcb板上设有烟雾传感器,所述壳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盘座的直径,且所述壳体与所述盘座的连接处形成有锥状过渡部,所述锥状过渡部呈镂空状,所述烟雾传感器的进烟口朝向所述锥状过渡部。

优选地,所述锥状过渡部上开设有多个并行设置的条状槽孔,多个条状槽孔沿所述锥状过渡部的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壳体远离所述盘座的一端固定有面盖。

优选地,所述pcb板上设有摄像头,所述面盖上开设有窗口,所述摄像头与所述窗口相互对齐。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固定有竖轴和减速马达,所述竖轴上套设有轴套且二者转动配合,所述轴套的边缘处形成有向外延伸的挡板和扇形齿轮,所述减速马达的输出轴上固定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扇形齿轮边缘处的齿牙相互啮合,借由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扇形齿轮的传动配合,令所述减速马达驱使所述轴套正向或者反向旋转,进而带动所述挡板遮挡于所述摄像头与所述窗口之间,或者从所述摄像头与所述窗口之间移出。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固定有摄像头外套,所述摄像头设于所述摄像头外套之内。

优选地,所述摄像头的竖直高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摄像头外套的竖直高度。

优选地,当所述挡板遮挡于所述摄像头与所述窗口之间时,所述挡板盖合于所述摄像头外套的开口。

优选地,所述摄像头外套和所述挡板均呈圆形。

优选地,所述pcb板上设有多个led灯珠,多个led灯珠沿所述pcb板的边缘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烟雾感应装置中,所述壳体上端与所述盘座的连接处形成有镂空状的锥状过渡部,所述锥状过渡部可用于进入烟雾,当室内有烟雾产生时,烟雾一般会沿着天花板扩散,因镂空状的锥状过渡部靠近所述盘座,因此,天花板周围的烟雾会经过锥状过渡部的镂空孔进入壳体内,由于所述烟雾报警器的进烟口朝向所述锥状过渡部,使得能够及时检测到烟雾,相比现有技术中将镂空孔设置于壳体下端的结构而言,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检测到烟雾,大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能力,较好地满足了应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烟雾感应装置的立体图一;

图2为烟雾感应装置的立体图二;

图3为烟雾感应装置的分解图一;

图4为烟雾感应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摄像头关闭时的壳体内部结构图;

图6为摄像头打开时的壳体内部结构图;

图7为烟雾感应装置的分解图二;

图8为烟雾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9为烟雾传感器的分解图一;

图10为烟雾传感器的分解图二;

图11为烟雾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12为壳体与盘座连接处的结构图;

图13为盘座的正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烟雾感应装置,结合图1至图13所示,其包括有壳体1以及固定安装于天花板上的盘座2,所述壳体1与所述盘座2可拆卸配合,所述壳体1内固定有pcb板3,所述pcb板3上设有烟雾传感器4,所述壳体1的直径大于所述盘座2的直径,且所述壳体1与所述盘座2的连接处形成有锥状过渡部5,所述锥状过渡部5呈镂空状,所述烟雾传感器4的进烟口朝向所述锥状过渡部5。

上述结构中,所述壳体1上端与所述盘座2的连接处形成有镂空状的锥状过渡部5,所述锥状过渡部5可用于进入烟雾,当室内有烟雾产生时,烟雾一般会沿着天花板扩散,因镂空状的锥状过渡部5靠近所述盘座2,因此,天花板周围的烟雾会经过锥状过渡部5的镂空孔进入壳体1内,由于所述烟雾传感器4的进烟口朝向所述锥状过渡部5,使得能够及时检测到烟雾,相比现有技术中将镂空孔设置于壳体1下端的结构而言,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检测到烟雾,大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能力,较好地满足了应用要求。

为了更好地导入烟雾,本实施例中,所述锥状过渡部5上开设有多个并行设置的条状槽孔50,多个条状槽孔50沿所述锥状过渡部5的周向均匀分布。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壳体1远离所述盘座2的一端固定有面盖10。

进一步地,所述pcb板3上设有摄像头30,所述面盖10上开设有窗口11,所述摄像头30与所述窗口11相互对齐。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内固定有竖轴13和减速马达17,所述竖轴13上套设有轴套14且二者转动配合,所述轴套14的边缘处形成有向外延伸的挡板15和扇形齿轮16,所述减速马达17的输出轴上固定有驱动齿轮18,所述驱动齿轮18与所述扇形齿轮16边缘处的齿牙相互啮合,借由所述驱动齿轮18与所述扇形齿轮16的传动配合,令所述减速马达17驱使所述轴套14正向或者反向旋转,进而带动所述挡板15遮挡于所述摄像头30与所述窗口11之间,或者从所述摄像头30与所述窗口11之间移出。

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壳体1内设置了所述摄像头30,当烟雾感应装置向主监控系统反馈烟雾检测信号时,监控人员可通过摄像头30获取室内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加全面地获知监控区域的消防状态,以便采用合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驱动齿轮18与所述扇形齿轮16的传动配合,可以利用所述减速马达17驱使所述挡板15往复移动,进而实现遮挡和打开所述摄像头30的作用,在所述挡板15的保护作用下,可以避免空间内的油雾、灰尘等附着于摄像头的镜头上,仅在需要获取视频信息的时候才打开所述挡板15,基于上述原理,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所述摄像头30起到防护作用,不仅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能够保证摄像头获取清晰的视频信息,大大提升了烟雾感应装置的整体性能。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壳体1内固定有摄像头外套31,所述摄像头30设于所述摄像头外套31之内。

进一步地,所述摄像头30的竖直高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摄像头外套31的竖直高度。

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挡板15遮挡于所述摄像头30与所述窗口11之间时,所述挡板15盖合于所述摄像头外套31的开口。

基于所述挡板15与所述摄像头外套31的配合,可以将所述摄像头30遮挡于所述挡板15和所述摄像头外套31形成的封闭空间内,由此可大大提升对摄像头的保护作用。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摄像头外套31和所述挡板15均呈圆形。

为了实现灯光提示功能,本实施例中,所述pcb板3上设有多个led灯珠32,多个led灯珠32沿所述pcb板3的边缘均匀分布。

实施例二

实际应用中,烟雾感应装置一般采用红外对管的方式实现烟雾检测,这种结构需要在红外对管的检测端设置一个迷宫,当烟雾进入迷宫式,红外对管可以及时感知烟雾颗粒。但是烟雾并非是均匀散布的,通常情况下,烟雾会成股流动,当一股烟雾进入迷宫时,虽然烟雾处于迷宫中,但是该股烟雾很可能会避开红外对管的检测区域,这就导致迷宫内虽然存在烟雾,但无法被检测到的情况出现,由此降低了烟雾感应装置的检测准确性与可靠性。

对此,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迷宫式烟雾传感器,结合图8至图11所示,所述烟雾传感器4包括有底盖40和上盖41,所述上盖41的边缘处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筒形侧壁42,所述底盖40盖合于所述筒形侧壁42的下端开口处,所述上盖41上形成有内筒43,所述内筒43位于所述筒形侧壁42的内侧且二者之间设有环状间隙44,所述底盖40上穿设有红外发射器400和红外接收器401,所述红外发射器400和所述红外接收器401呈倒“v”形设置,且所述红外发射器400的发射端和所述红外接收器401的接收端均朝向所述内筒43的内部空腔,所述内筒43与所述底盖40之间形成有用于导入烟雾的底部间隙45,所述筒形侧壁42呈网格状。

上述烟雾传感器中,在所述上盖41与所述底盖40之间设置了筒形侧壁42,在筒形侧壁42内侧具有内筒43,基于上盖41、底盖40、内筒43和底盖40的结合形成迷宫状结构,同时利用所述红外发射器400和所述红外接收器401的配合对进入所述内筒43的烟雾进行检测,其中,由于所述筒形侧壁42呈网格状,所以当烟雾经过所述筒形侧壁42进入所述环状间隙44以及所述内筒43时,烟雾会被网格状的所述筒形侧壁42打散,使得所述环状间隙44以及所述内筒43内的烟雾更加均匀,即使外部烟雾成股流动,也会在其经过网格后均匀地向所述环状间隙44以及所述内筒43扩散,由于内部烟雾分布均匀,使得红外对管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检测到烟雾,大大提升了烟雾感应装置的检测准确性与可靠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烟雾检测准确性,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筒43的内壁形成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竖向三角条棱430,多个竖向三角条棱430沿所述内筒43的周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43内侧的所述上盖41上形成有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向三角条棱410。

上述多个竖向三角条棱430和多个横向三角条棱410有助于减少红外光反射,避免误检测的情况出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组合,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盖40上形成有多个竖向撑块402,多个竖向撑块402沿所述底盖40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筒形侧壁42套设于多个竖向撑块402的外侧,且所述筒形侧壁42与所述竖向撑块402紧密配合。

为了进一步加强连接关系,本实施例中,两个对称设置的竖向撑块402上分别形成有插柱403,所述插柱403穿过所述上盖41且二者紧密配合。

实施例三

实际应用中,烟雾感应装置为了简化安装步骤以及方便布设工作,一般会在天花板上预先安装底盘,然后将壳体以旋拧方式安装在底盘上,在壳体与底盘的连接处通过相互抵接的触片和弹片进行电性连接,但是现有的产品中,触片和弹片一般是上下层叠、正向接触的,二者之间借助壳体与底盘之间的压力实现弹性抵接,因壳体与底盘之间的压力较大,在长期使用条件下,弹片很容易疲劳,导致弹片的弹性能力降低,进而出现弹片与触片接触不良的情况,故障率较高,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对此,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烟雾感应器的电性连接机构,结合图3、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烟雾感应器包括有壳体1以及固定安装于天花板上的盘座2,所述壳体1的顶面穿设有金属插柱100,所述盘座2上设有插柱夹持器件200,所述插柱夹持器件200包括有并排设置的第一金属弹片201和第二金属弹片202,所述第一金属弹片201和第二金属弹片202均竖向固定于所述盘座2上,所述第一金属弹片201和第二金属弹片202之间形成有用于夹持所述金属插柱100的接触夹口203,所述第一金属弹片201的端部和第二金属弹片202的端部之间形成有v形插口204,组装时,令所述金属插柱100与所述v形插口204对齐,然后旋拧所述壳体1,所述金属插柱100经由所述v形插口204滑入所述接触夹口203内,借由所述第一金属弹片201和第二金属弹片202之间的弹性夹持力将所述金属插柱100夹紧,以令所述金属插柱100与所述插柱夹持器件200保持电性连接。

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壳体1的顶面设置了竖向延伸的金属插柱100,同时在所述盘座2上设有包含第一金属弹片201和第二金属弹片202的插柱夹持器件200,当金属插柱100滑入第一金属弹片201和第二金属弹片202之间时,在所述第一金属弹片201和第二金属弹片202的夹持作用下,可以与所述金属插柱100紧密接触,相比现有技术中采用正向叠合的接触方式而言,本实用新型无需克服壳体1与所述盘座2之间的较大压力,仅依靠所述第一金属弹片201和第二金属弹片202之间的自然弹力夹紧金属插柱100,致使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夹持关系更加可靠、金属弹片不易疲劳、使用寿命更加长久。此外,在组装过程中,先令所述金属插柱100与所述v形插口204对齐,然后再旋拧所述壳体1,使得安装过程更加简单,所述金属插柱100能更加容易地与所述第一金属弹片201和第二金属弹片202相互匹配,有助于提高安装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壳体1的顶面穿设有两个或者多个金属插柱100,所述盘座2上设有两个或者多个插柱夹持器件200,所述金属插柱100与所述插柱夹持器件200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盘座2的边缘处形成有环状凸缘205,所述插柱夹持器件200位于所述环状凸缘205的内侧。

为了使得所述壳体1与所述盘座2良好卡合,本实施例中,所述环状凸缘205的内侧形成有内沿206,所述内沿206上开设有避让口207,所述壳体1的顶面形成有倒“l”形的卡扣102,所述卡扣102穿过所述避让口207,旋拧所述壳体1时,所述卡扣102相对所述内沿206滑动,且所述卡扣102卡设于所述内沿206的内侧。

为了进一步提高弹片的弹性能力,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弹片202呈弯曲状。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金属弹片201和所述第二金属弹片202分别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盘座2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金属弹片201和所述第二金属弹片202之间的夹持能力,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弹片201的外侧和所述第二金属弹片202的外侧分别设有竖直加强板209,所述竖直加强板209与所述盘座2一体成型。

上述结构中,当所述第一金属弹片201和所述第二金属弹片202向外张开一定程度并接触竖直加强板209时,可利用竖直加强板209对金属弹片提供一定的反作用力,从而加强二者之间的弹性夹持力,保证电性连接关系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所述金属插柱100呈长条块状。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