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健身镜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4: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健身器材 健身


1.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健身镜。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健身镜作为一种新型轻便的健身器材,包括镜面结构和显示结构,镜面结构设置在显示结构的前方以反射用户的运动姿势图像,方便用户得到运动反馈,显示结构透过镜面结构显示视频内容,此时用户的运动姿势图像与视频内容叠加显示,以指导用户采用正确姿势健身。如此,用户既不必查看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或电脑屏幕,也可以随时获知自身的健身姿势,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健身房、公共场所等场景中。然而,目前众多的健身设备主要通过向用户提供运动阻力来帮助用户达到锻炼的目的,而现有的健身镜通常只作为显示装置使用,并没有配置相关的运动阻力装置来提供运动阻力,无法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力量训练。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健身镜,通过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传动连接差速机构,差速机构将驱动电机输出的转矩一分为二,独立分配至第一绕线机构和第二绕线机构,从而使得第一绕线机构对第一拉力件提供运动阻力,和/或第二绕线机构对第二拉力件提供运动阻力,以解决现有的健身镜通常只作为显示装置使用,并没有配置相关的运动阻力装置来提供运动阻力,无法为用户提供相应力量训练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健身镜,包括:
5.中框结构的主体支架;
6.镜面显示模块,固定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架的正面;
7.导引模块,包括第一导引组件和第二导引组件,所述第一导引组件和所述第二导引组件分别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架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第一导引组件用于绕设第一拉力件,所述第二导引组件用于绕设第二拉力件;
8.驱动模块,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架的内部,包括驱动电机、差速机构、第一绕线机构和第二绕线机构;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差速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差速机构的两个输出轴分别与所述第一绕线机构和所述第二绕线机构传动连接,并用于将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的转矩独立分配至所述第一绕线机构和所述第二绕线机构,以使所述第一绕线机构对所述第一拉力件提供运动阻力,和/或所述第二绕线机构对所述第二拉力件提供运动阻力。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健身镜通过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传动连接差速机构,差速机构将驱动电机输出的转矩一分为二,独立分配至第一绕线机构和第二绕线机构,从而使得第一绕线机构对第一拉力件提供运动阻力,和/或第二绕线机构对第二拉力件提供运动阻力。如此,用户通过预先设定驱动电机的总驱动力,就能针对单手或双手进行力量训练,适用于家庭、健身房、公共场所等场景。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健身镜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健身镜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13.图3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健身镜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14.图4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健身镜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5.图5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模块的正视结构和沿a

a剖面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6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模块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7.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健身镜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18.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健身镜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9.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1.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模块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2.图12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理线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13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理线模块的侧视结构和沿c

c剖面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14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理线模块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5.图15是图4或图8中xv部分的第二力臂的折叠结构放大示意图;
26.图16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补偿模块与第一拉力件和第二拉力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7.图17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补偿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8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补偿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29.图19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补偿模块的侧面结构和沿b

b剖面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0.主要元件及符号说明:
31.100、健身镜;10、主体支架;11、力臂旋转轴;20、镜面显示模块;21、显示器;22、镜子;221、全反射区域;222、部分反射区域;30、导引模块; 31、第一导引组件;311、第一旋臂;312、第一滑动件;313、第一挡位调节件; 314、第一定滑轮;315、第一挡位限位孔;316、第一支腿;317、第三定滑轮; 32、第二导引组件;321、第二旋臂;322、第二滑动件;323、第二挡位调节件; 324、第二定滑轮;325、第二挡位限位孔;326、第二支腿;327、第四定滑轮; 33、转座;34、旋转座轴承;40、驱动模块;41、驱动电机;411、电机固定块; 42、差速机构;420、主动锥齿轮;421、从动锥齿轮;422、行星齿轮;423、第一花键行星齿轮;424、第二花键行星齿轮;425、传动盘;426、止颤轴承; 427、固定轴;428、垫圈;429、固定法兰;43、第一绕线机构;431、第一绕线件;431a、绕线圈;431b、内挡板;431c、外挡板;431d、绕线圈限位板;432、第一绕线筒;44、第二绕线机构;441、第二绕线件;442、第二绕线筒;45、驱动壳体;45a、第一壳
体;45b、第二壳体;45c、环形限位凸起;45d、穿入或穿出的开口;45e、环形安装凸起;451、容纳腔;452、差速通孔;453、驱动通孔;454、驱动开口;46、连接组件;461、连接轴承;462、传动齿轮;462a、主传动齿轮;462b、传动齿轮轴;462c、从传动齿轮;47、理线模块;471、理线活动架;472、理线固定架;473、理线滚筒;474、弹性件;475、安装柱; 476、防滑胶层;48、控制器;481、控制器固定板;50、第一拉力件;51、第二拉力件;60、压力传感模块;61、固定架;62、承力组件;63、压力传感器; 70、纳物箱;80、挂壁支架;90、补偿模块;91、第一补偿机构;911、第一支撑组件;912、第一摆角压迫组件;92、第二补偿机构;921、第二支撑组件; 922、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30、支撑固定轴;931、支撑轴承;932、滚筒;933、支撑限位板;940、摆角固定板;941、摆角旋转轴;942、补偿电机;943、摆角活动板;943a、输出通孔;943b、限位通孔;944、单向轴承;945、限位柱; 946、摆角轴承;95、补偿限位板;951、限位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应当理解,文中所使用的步骤编号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不作为对步骤执行先后顺序的限定。
34.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35.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 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36.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37.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健身镜100,包括:主体支架10、镜面显示模块20、导引模块30和驱动模块40。
38.镜面显示模块20固定安装在主体支架10的正面。
39.导引模块30包括第一导引组件31和第二导引组件32,第一导引组件31和第二导引组件32分别安装在主体支架10的左右两侧,并且第一导引组件31用于绕设第一拉力件50,第二导引组件32用于绕设第二拉力件51。
40.请结合图5和图6,驱动模块40安装在主体支架10的内部,包括驱动电机 41、差速机构42、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44。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与差速机构42传动连接,差速机构42的两个输出轴分别与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44传动连接,并用于将驱动电机41输出的转矩独立分配至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44,以使第一绕线机构43对第一拉力件50提供运动阻力,和/或第二绕线机构44对第二拉力件51提供运动阻力。
41.本实施例中的健身镜100可应用于家庭、健身房、公共场所等场景,具体包括主体
支架10、以及安装在主体支架10正面的镜面显示模块20。
42.如图4所示,主体支架10为中框结构,用于安装各个模块,例如在主体支架10的正面安装镜面显示模块20,在其左右两侧安装导引模块30,在其内部安装驱动模块40。
43.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如图1所示,镜面显示模块20包括显示器21 和镜子22。镜子22包括全反射区域221和部分反射区域222。部分反射区域222 设置在显示器21的前面,用于在显示器21开启时,透过显示器21所播放的视频并同时反射用户的运动姿势图像,还用于在显示器21关闭时,反射用户的运动姿势图像。全反射区域221为部分反射区域222以外的镜面区域。
44.在本实施例中,镜面显示模块20包括用于显示视频内容的显示器21和用于反射用户运动姿势的镜子22。
45.具体地,在显示器21开启时,部分反射区域222透过显示器21所播放的视频,同时反射用户的运动姿势图像。此时用户的运动姿势图像与视频内容叠加显示在部分反射区域222,以指导用户采用正确姿势健身。在显示器21关闭时,部分反射区域222几乎不可见,可以全反射用户的运动姿势图像,并遮挡健身镜100内部的元器件(例如驱动模块40)。全反射区域221用于全反射用户的运动姿势图像,并遮挡健身镜100内部的元器件。
46.此外,该健身镜100还具有扬声器,以使用户能够在观看视频内容的同时收听音频。
47.如图3所示,驱动模块40安装在主体支架10的内部,并通过转矩分配输出的方式,分别对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施加运动阻力。
48.具体地,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均包括拉力绳。拉力绳的固定端与驱动模块40连接,自由端可以形成有拉力圈,或者设置有具有一定刚度的拉力环,拉力圈或者拉力环供用户握持,以进行拉伸运动。在本实施例中,拉力绳为韧度高的钢索,钢索不易断裂,可反复使用。
49.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运动阻力为驱动模块40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 或第二拉力件51上的驱动力(也称为负载力),该驱动力与用户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上的拉力作用相反。而本实施例中的健身镜100可以出厂设置或现场设置(例如用户现场输入)有多个预设运动阻力。通过设置多个不同的预设运动阻力,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健身模式,以便对用户的同一肌肉群进行不同的力量锻炼,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5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握住拉力环,驱动模块40分别对第一拉力件50 和第二拉力件51施加运动阻力。在启动阶段,当用户施加在拉力绳上的力大于所施加的运动阻力时,则可以拉动拉力绳;在平稳阶段,当用户施加在拉力绳上的力小于所施加的运动阻力时,例如用户放松,由于驱动模块40持续对拉力绳输出运动阻力,拉力绳会回缩,直至用户再次施加大于运动阻力的力时,拉力绳才被拉出,如此往复,以便用户持续进行锻炼。
51.示例性的,假设预设总运动阻力为100n,则驱动模块40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上的总运动阻力为100n。若此时用户对第一拉力件50 和第二拉力件51施加的总拉力为120n,大于预设总运动阻力的100n,则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均被用户向外拉动。当用户放松,例如进行伸展运动或休息,由于驱动模块40持续对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输出100n 的总运动阻力,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会回缩,直至用户再次施加大于总运动阻力的力时,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才被拉出,如此往复,用户则可
以持续进行100n的总拉力锻炼。
52.进一步地,导引模块30用于改变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的拉力方向和行程,以便对用户的不同肌肉群进行锻炼,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53.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导引模块30包括两组导引组件:第一导引组件31和第二导引组件32,两组导引组件分别设置在主体支架10的左右两侧,并且第一导引组件31绕设第一拉力件50,第二导引组件32绕设第二拉力件51,以配合用户的左右手锻炼。
54.再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驱动模块40包括驱动电机41、差速机构 42、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44。
55.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41的数量为一个,该驱动电机41通过差速机构 42将驱动电机41的驱动力平衡分配至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44,以使第一绕线机构43对第一拉力件50提供运动阻力,第二绕线机构44对第二拉力件51提供运动阻力。其中,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44相互独立,可以同时正转,也可一侧转一侧不转,或是一侧正转一侧反转,并且两侧在受同一负载牵引时互不干扰。在一个子实施例中,驱动电机41为直流无刷电机。通过精确控制相电流,可以控制驱动电机41的转矩动态恒定。
56.具体地,该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与差速机构42的输入轴传动连接,差速机构42的内部也是通过传动机构(详细见如下实施例描述)连接,将驱动电机 41输出的转矩通过其两个输出轴独立分配至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 44。
57.请参阅图5和图6,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差速机构42包括差速器,差速器的两个输出轴分别与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44传动连接。
58.在本实施例中,当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转矩传动输入差速器的输入轴时,该输出转矩经差速器的主动锥齿轮420和从动锥齿轮421之间传递,然后由花键行星齿轮(例如图6中的第一花键行星齿轮423和第二花键行星齿轮424)分配至左、右两个输出轴,从而分别驱动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44。
59.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6,在某一个子实施例当中,差速器包括:主动锥齿轮420、从动锥齿轮421、两个行星齿轮422、第一花键行星齿轮423和第二花键行星齿轮424。
60.主动锥齿轮420与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用于接收由驱动电机41 输出的转矩。从动锥齿轮421与主动锥齿轮420传动连接,用于将驱动电机41 输出的转矩传递至行星齿轮422上。两个行星齿轮422分别位于十字轴的其中相对两处,用于将传递到的转矩分配至第一花键行星齿轮423和第二花键行星齿轮424。第一花键行星齿轮423和第二花键行星齿轮424分别设置在十字轴的另外相对两处,并均与两个行星齿轮422啮合,第一花键行星齿轮423用于将分配到的转矩传递至第一绕线机构43,第二花键行星齿轮424用于将分配到的转矩传递至第二绕线机构44。
61.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与主动锥齿轮420传动连接,主动锥齿轮420与设置在传动盘425上的从动锥齿轮421传动连接,并将驱动电机41 输出的转矩传递至从动锥齿轮421上。进一步地,主动锥齿轮420通过止颤轴承426与从动锥齿轮421传动连接。
62.两个行星齿轮422和两个花键行星齿轮设置在十字轴的四个方位。两个行星齿轮422穿设在固定轴427上,对应的外端均由垫圈428限位。第一花键行星齿轮423和第二花键行星齿轮424分别设置在两个相对的固定法兰429上,其中一个固定法兰429设置在传动盘425上,另外一个固定法兰429设置在驱动壳体45(如图6中所示的第一壳体45a)上。此外,第
一花键行星齿轮423 和第二花键行星齿轮424与对应的固定法兰429之间均还设置有垫圈428。两个行星齿轮422均与从动锥齿轮421连接,并接收从动锥齿轮421传递的转矩,然后再分别将转矩分配至第一花键行星齿轮423和第二花键行星齿轮424。最后,第一花键行星齿轮423通过其输出轴将所分配到的转矩传递至第一绕线机构43,第二花键行星齿轮424通过其输出轴将所分配到的转矩传递至第二绕线机构44。
63.如此,在所分配到的转矩作用下,第一绕线机构43可以对第一拉力件50 施加运动阻力,第二绕线机构44可以对第二拉力件51施加运动阻力。
64.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最小能耗原理”,差速器对驱动电机41输出转矩的分配调整是自动的,但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44输出的总驱动力一定。因此,第一绕线机构43输出的驱动力和第二绕线机构44输出的驱动力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这与用户的左右手对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 51上的拉力有关,例如当用户的左手对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上的拉力较大,右手对施加在第二拉力件51上的拉力较小时,对应地,第一绕线机构43输出的驱动力为较大,第二绕线机构44输出的驱动力为较小。
65.示例性的,假设驱动电机41预设输出的驱动力200n。当用户同时拉动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时,由于此时用户双手的力量强度较为相似,因此200n驱动力通过差速器分配后,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的拉力大小相近,例如第一绕线机构43对第一拉力件50提供100n的运动阻力,第二绕线机构44对第二拉力件51提供100n的运动阻力。
66.在运动一段时间后,由于用户双手的力量强度出现不同,假设用户的惯用手为右手,则第一绕线机构43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的拉力小于第二绕线机构 44施加在第二拉力件51的拉力,例如第一绕线机构43对第一拉力件50提供 70n的运动阻力,第二绕线机构44对第二拉力件51提供130n的运动阻力。
6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绕线机构43对第一拉力件50提供上的运动阻力,第二绕线机构44对第二拉力件51提供上的运动阻力,均还可以继续根据用户双手的施力情况变化,但输出的总驱动力不变,在不考虑损耗的情况下,保持为 200n。
68.当然,用户也可以只设置一侧的绕线机构,从而对其中一只手进行力量训练,然后再设置另一侧的绕线机构,从而对另外一只手进行力量训练,从而分别对左右手进行单独力量训练。
69.示例性的,假设驱动电机41预设输出的总驱动力200n。若用户仅拉动第二拉力件51,则第二绕线机构44持续对第二拉力件51提供200n的运动阻力,使得用户的右手可以持续进行200n的拉力锻炼。再例如,假设驱动电机41预设输出的驱动力150n,若用户仅拉动第一拉力件50,则第一绕线机构43持续对第一拉力件50提供150n的运动阻力,使得用户的左手可以持续进行150n 的拉力锻炼。
70.如此,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设定方式,例如设定驱动电机41的总驱动力以及选择所需训练的手,能够同时针对双手或者针对单手进行力量训练,训练应用场景广泛。
71.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健身镜100通过在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上传动连接差速机构42,差速机构42将驱动电机41输出的转矩一分为二,独立分配至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44,从而使得第一绕线机构43对第一拉力件 50提供运动阻力,和/或第二绕线机构44对第二拉力件51提供运动阻力。如此,用户通过预先设定驱动电机41的总驱动力,就
能针对单手或双手进行力量训练,适用于家庭、健身房、公共场所等场景。
72.请参阅图5和图6,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驱动模块40还包括驱动壳体45,驱动壳体45的内部形成容纳腔451,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差速通孔452 以及底部开设有驱动通孔453。差速器设置在容纳腔451内,并且差速器的两个输出轴分别从对应的差速通孔452伸出,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从驱动通孔453 穿入而与差速器传动连接。
73.第一绕线机构43包括设置在驱动壳体45第一外侧的第一绕线件431,第二绕线机构44包括设置在驱动壳体45第二外侧的第二绕线件441,第一绕线件 431用于绕设第一拉力件50,第二绕线件441用于绕设第二拉力件51,并且分别与差速器的两个输出轴传动连接。
74.在本实施例中,差速器密封容纳在驱动壳体45所形成的容纳腔451内,并从两个对应的差速通孔452伸出两个输出轴,用于将驱动电机41输出的转矩一分为二,独立分配输出至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44上。
75.进一步地,驱动壳体45还开设有驱动通孔453,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从驱动通孔453穿入而与差速器的输入轴传动连接。
76.而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44则分别安装在该驱动壳体45的相对两外侧。
77.具体地,第一绕线机构43包括第一绕线件431,第一绕线件431设置在驱动壳体45的其中一外侧,用于通过固定第一拉力件50的固定端,以绕设第一拉力件50。当第一绕线件431因差速器驱动而转动时,带动第一拉力件50绕设在第一绕线件431上,从而对第一拉力件50施加运动阻力。
78.第二绕线机构44包括第二绕线件441,第二绕线件441设置在驱动壳体45 的另外一外侧,用于通过固定第二拉力件51的固定端,以绕设第二拉力件51。当第二绕线件441因差速器驱动而转动时,带动第二拉力件51绕设在第二绕线件441上,从而对第二拉力件51施加运动阻力。
79.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6,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驱动壳体45包括第一壳体45a和第二壳体45b,第一壳体45a与第二壳体45b相对设置并共同形成容纳腔451,第一壳体45a与第二壳体45b均还开设有差速通孔452和驱动通孔 453。第一壳体45a和第二壳体45b均还分别包括向外侧延伸的环形限位凸起 45c,第一绕线件431和第二绕线件441分别设置在对应的环形限位凸起45c内。
80.第一绕线件431和第二绕线件441均分别包括绕线圈431a、内挡板431b和外挡板431c。内挡板431b与外挡板431c相对设置在环形限位凸起45c内,绕线圈431a设置在内挡板431b和外挡板431c之间,并与对应的第一拉力件50 或第二拉力件51的固定端连接,环形限位凸起45c上开设有供第一拉力件50 或第二拉力件51穿入或穿出的开口45d。
81.在本实施例中,差速器密封安装在第一壳体45a和第二壳体45b所形成的容纳腔451内,并从两个对应的差速通孔452伸出两个输出轴。
82.第一壳体45a和第二壳体45b均还分别形成有环形限位凸起45c,各自的环形限位凸起45c沿其对应的本体相对向远离容纳腔451的方向延伸,分别用于容纳第一绕线件431和第二绕线件441,以使第一绕线件431和第二绕线件441 能够分别安装在该密封结构的左右相对两侧。
83.同时,环形限位凸起45c上开设有供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穿入或穿出的
开口45d,如此,当第一拉力件50绕设在第一绕线件431时,可从开口进线或出线,当第二拉力件51绕设在第二绕线件441时,也可从其对应的开口进线或出线。
84.此外,第一绕线件431和第二绕线件441的绕线圈431a、内挡板431b和外挡板431c均为同心圆环,同心圆环的中心轴与差速器的输出轴共轴,用于对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施加转矩。
85.具体地,绕线圈431a上形成有固定第一拉力件50的固定端或第二拉力件 51的固定端的卡勾结构。外挡板431c上设置有与差速器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啮齿,当差速器输出分配后的转矩时,外挡板431c能够带动绕线圈431a和内挡板 431b转动,使得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绕设在对应的绕线圈431a上。而内挡板431b和外挡板431c分别设置在绕线圈431a的轴向相对两侧,均用于对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进行限位,从而减小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在被外拉和回缩过程中的晃动。
86.再有,第一壳体45a和第二壳体45b上还形成有向外侧延伸的环形安装凸起45e,绕线圈431a通过其中一个连接轴承461套设在环形安装凸起45e上,差速器的输出轴通过另外一个连接轴承461设置在第一壳体45a和第二壳体45b 上。
87.可以理解,连接轴承461可以减小绕线圈431a和差速器的输出轴在转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从而保证输出转矩的精度。
88.在某一个子实施例中,第一绕线件431和第二绕线件441均还分别包括有绕线圈限位板431d,绕线圈限位板431d设置在外挡板431c与连接轴承461之间,并用于对连接轴承461进行轴向限位。
89.请参阅图4至图6,在某一个子实施例中,第一壳体45a和第二壳体45b均为大盘结构。
90.由于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在外拉或回缩过程中,容易出现乱线和卡线的问题。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壳体45a和第二壳体45b设计成大盘结构,可以实现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在对应绕线圈431a上的有序缠绕,使得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排列整齐,避免乱线和卡线。
91.同时,如图5所示,驱动电机41、差速器、第一绕线件431、第二绕线件 441、第一壳体45a和第二壳体45b共同形成网球拍型的集成结构,以便更好地安装在主体支架10内。
92.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模块40不仅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差速密封大盘结构,还可以为其他具体的结构,例如长向绕线筒结构。以下将结合附图对长向绕线筒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93.请参阅图7至图11,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第一绕线机构43包括第一绕线筒432,第二绕线机构44包括第二绕线筒442。第一绕线筒432用于绕设第一拉力件50,第二绕线筒442用于绕设第二拉力件51,并且分别与差速器的两个输出轴传动连接。
94.驱动模块40还包括连接组件46,连接组件46还包括多个传动齿轮462,多个传动齿轮462相互传动连接,至少一个传动齿轮462与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传动连接,至少一个传动齿轮462与差速器传动连接。
95.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差速器的输入轴与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传动连接,两个输出轴分别与第一绕线筒432和第二绕线筒442传动连接,并用于将驱动电机41输出的转矩一分为二,独立分配输出至第一绕线筒432和第二绕线筒442上。当第一绕线筒432被差速
器驱动转动时,第一拉力件50绕设在第一绕线筒432上,当第二绕线筒442被差速器驱动转动时,第二拉力件51绕设在第二绕线筒442上。
96.此外,连接组件46的多个传动齿轮462用于对驱动电机41提供的驱动力进行减速增扭,并传递至差速器上。
97.具体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主传动齿轮462a与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传动连接,主传动齿轮462a通过传动齿轮轴462b与从传动齿轮462c传动连接,从传动齿轮462c与差速器传动连接。
98.请参阅图9至图11,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驱动模块40还包括驱动壳体45,驱动壳体45安装在主体支架10内,第一绕线筒432、第二绕线筒442 和差速器均集成设置在驱动壳体45内。其中,第一绕线筒432与第二绕线筒442 并排设置,驱动壳体45的顶部还开设有供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穿出的驱动开口454。差速器设置在第一绕线筒432与第二绕线筒442之间,驱动电机41通过连接组件46与差速器传动连接。
99.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差速器为轴间差速器,轴间差速器设置在第一绕线筒432与第二绕线筒442之间。驱动电机41则设置在第一绕线筒432与第二绕线筒442的下方位置,并且其输出轴通过多个传动齿轮462与差速器传动连接。驱动电机41则通过多个电机固定块411安装在驱动壳体45上。其中,多个电机固定块411的形状、尺寸、开孔等情况根据驱动电机41安装的情况具体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100.如图11所示,在某一个子实施例中,驱动壳体45也可以包括第一壳体45a 和第二壳体45b。
101.请继续参阅图9至图11,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控制器48也集成在设置在驱动壳体45内。
102.如图10和图11所示,控制器48通过控制器固定板481安装在驱动壳体45 上。其中,控制器固定板481的形状、尺寸情况根据控制器48安装的情况具体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103.如此,第一绕线筒432、第二绕线筒442、差速器和控制器48均集成设置在驱动壳体45内,以便更好地安装在主体支架10内。
104.请继续参阅图9至图11,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驱动模块40还包括理线模块47,理线模块47设置在第一绕线筒432和/或第二绕线筒442上,并用于抵持第一拉力件50和/或第二拉力件51。
105.由于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在外拉或回缩过程中,容易出现乱线和卡线的问题。
106.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绕线筒432和/或第二绕线筒442上设置理线模块47,理线模块47能够对第一拉力件50和/或第二拉力件51进行抵持,减小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在被外拉和回缩过程中的晃动,从而实现第一拉力件50 和第二拉力件51在绕线圈431a上的有序缠绕,使得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排列整齐,避免乱线和卡线。
107.具体地,请参阅图12至图14,在一个子实施例中,理线模块47包括理线活动架471、理线固定架472、理线滚筒473和弹性件474。理线固定架472固定设置在驱动壳体45上,并形成有安装柱475,弹性件474套设在安装柱475 上。理线活动架471与理线固定架472转动连接,并通过弹性件474抵持理线活动架471,以使设置在理线活动架471上的理线滚筒473抵持第一拉力件50 和/或第二拉力件51。
108.可以理解,当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被外拉时,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从第一绕线筒432或第二绕线筒442解除缠绕,此时,由于弹性件474始终抵持理线活动架471,即便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缠绕的数量减少,理线滚筒473始终保持在同一位置抵持第一拉力件50和/或第二拉力件 51,避免乱线或卡线。
109.当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回缩时,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 缠绕至第一绕线筒432或第二绕线筒442上,此时,由于弹性件474始终抵持理线活动架471,即便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缠绕的数量增加,理线滚筒473始终保持在同一位置抵持第一拉力件50和/或第二拉力件51,避免乱线或卡线。
110.在某一个子实施例中,理线滚筒473上套设有防滑胶层476。
111.在本实施例中,防滑胶层476可以防止理线滚筒473抵持第一拉力件50和 /或第二拉力件51时,出现打滑现象。
112.请参阅图7至图9,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健身镜100还包括压力传感模块60,驱动模块40还包括控制器48。
113.压力传感模块60设置在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的移动回路上,用于采集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的拉力大小,并将采集结果发送至控制器48。控制器48设置在主体支架11内并与驱动电机41电连接,用于根据采集结果控制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转矩。
114.本实施例设置有控制器48,控制器48能够分别精确地控制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转矩,以供差速机构42调整分配至第一绕线机构43的转矩和第二绕线机构44的转矩。
115.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设置有压力传感模块60,压力传感模块60用于采集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的拉力大小,从而监控驱动模块40分别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上的运动阻力。控制器48根据压力传感模块60 所采集到的拉力之和判断与预设总运动阻力是否相同,若相同,则继续保持驱动电机41的当前转速,从而保持驱动电机41的当前输出转矩;若不同,则计算出拉力误差,并进一步调整驱动电机41的转速,从而使对第一拉力件50和/ 或第二拉力件51施加与预设总运动阻力相同的运动阻力。
116.具体地,由于导引组件为两组,对应地,压力传感模块60也包括双倍的固定架61、承力组件62和压力传感器63。
117.请参阅图8,压力传感模块60包括两个固定架61、两个承力组件62和两个压力传感器63。
118.两个固定架61分别设置在主体支架10的上方,并分别对应第一导引组件 31和第二导引组件32。两个承力组件62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固定架61上,并分别用于穿设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两个压力传感器63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承力组件62上,并分别用于采集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的拉力大小,并将采集结果发送至控制器48,以使控制器48根据采集结果驱动电机41 的输出转矩。
119.以左侧的压力传感模块60为例,左侧的固定架61设置在主体支架10的左上方。承力组件62设置在固定架61上,用于与第一导引组件31共同穿设第一拉力件50,从而改变第一拉力件50的拉力方向。其中,承力组件62包括导引板和设置在导引板上的定滑轮。压力传感器63设置在承力组件62上,用于采集第一拉力件50的拉力大小,并将采集结果发送至控制器48。
120.同理,右侧的固定架61设置在主体支架10的右上方。承力组件62设置在固定架61
上,用于与第一导引组件31共同穿设第一拉力件50,从而改变第一拉力件50的拉力方向。其中,承力组件62包括导引板和设置在导引板上的定滑轮。压力传感器63设置在承力组件62上,用于采集第一拉力件50的拉力大小,并将采集结果发送至控制器48。
121.然后控制器48根据两个压力传感器63的采集结果确定是否调节驱动电机的转速,以调节驱动电机的输出转矩。
122.请参阅图7和图15,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第一导引组件31包括第一旋臂311、第一滑动件312、第一挡位调节件313和多个第一定滑轮314。第一旋臂311沿主体支架10的高度方向设置在主体支架10的左侧,并且开设有多个第一挡位限位孔315。第一滑动件312穿设在第一旋臂311上,第一挡位调节件313设置在第一滑动件312上,并且用于限定在任意一个第一挡位限位孔315 上。至少一个第一定滑轮314固定安装在第一旋臂311的顶部,至少一个第一定滑轮314固定安装在第一滑动件312上,多个第一定滑轮314的导引方向不同并共同用于将第一拉力件50导引至主体支架10的外部。
123.第二导引组件32包括第二旋臂321、第二滑动件322、第二挡位调节件323 和多个第二定滑轮324。第二旋臂321沿主体支架10的高度方向设置在主体支架10的右侧,并且开设有多个第二挡位限位孔325。第二滑动件322穿设在第二旋臂321上,第二挡位调节件323设置在第二滑动件322上,并且用于限定在任意一个第二挡位限位孔325上。至少一个第二定滑轮324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臂321的顶部,至少一个第二定滑轮324固定安装在第二滑动件322上,多个第二定滑轮324的导引方向不同并共同用于将第二拉力件51导引至主体支架 10的外部。
124.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定滑轮314和多个第二定滑轮324用于穿设对应的拉力件,从而改变拉力件的拉力方向。
125.具体地,如图15所示,至少一个第二定滑轮324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臂321 的顶部,用于将从主体支架10穿出的第二拉力件51导引至与第二旋臂321平行的方向上。至少一个第二定滑轮324固定安装在第二滑动件322上,用于将与第二旋臂321平行的第二拉力件51导引至健身镜100的外部,以供用户握持第二拉力件51上的拉力圈或拉力环。
126.同理,至少一个第一定滑轮314固定安装在第一旋臂311的顶部,用于将从主体支架10穿出的第一拉力件50导引至与第一旋臂311平行的方向上。至少一个第一定滑轮314固定安装在第一滑动件312上,用于将与第一旋臂311 平行的第一拉力件50导引至健身镜100的外部,以供用户握持第一拉力件50 上的拉力圈或拉力环。
127.此外,如图15所示,第一滑动件312还能够实现第一拉力件50在第一旋臂311上的多挡移动调节,第二滑动件322还能够实现第二拉力件51在第二旋臂321上的多挡移动调节。
128.具体地,第一挡位调节件313为拉扣,能够插设在任意一个第一挡位限位孔315上,以限定第一滑动件312在第一旋臂311上的位置;当需要改变第一滑动件312的位置时,将第一挡位调节件313从该第一挡位限位孔315拔出,然后插设在另一个第一挡位限位孔315上,以实现第一拉力件50在主体支架10 高度方向上的行程变化。如此,通过改变第一滑动件312在第一旋臂311上的位置,可以实现多种模式的锻炼。
129.同理,第二挡位调节件323为拉扣,能够插设在任意一个第二挡位限位孔 325上,以限定第二滑动件322在第二旋臂321上的位置;当需要改变第二滑动件322的位置时,将第
二挡位调节件323从该第二挡位限位孔325拔出,然后插设在另一个第二挡位限位孔325上,以实现第二拉力件51在主体支架10高度方向上的行程变化。如此,通过改变第二滑动件322在第二旋臂321上的位置,可以实现多种模式的锻炼。
130.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第一导引组件31还包括第一支腿316和第三定滑轮317。第一支腿316可拆卸连接在主体支架10的底部一侧,并向主体支架10的正面延伸。第三定滑轮317设置在第一支腿316 上远离主体支架10的底部的一端,用于穿设第一拉力件50,以改变第一拉力件50的拉力方向。
131.第二导引组件32还包括第二支腿326和第四定滑轮327。第二支腿326可拆卸连接在主体支架10的底部另一侧,并向主体支架10的正面延伸。第四定滑轮327设置在第二支腿326上远离主体支架10的底部的一端,用于穿设第二拉力件51,以改变第二拉力件51的拉力方向。
132.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312最多能移动到第一旋臂311的底部,第二滑动件322最多能移动到第二旋臂321的底部,无法配合用户完成向上提拉的力量训练。
133.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腿316和第三定滑轮317用于改变第一拉力件50 的拉力方向,使得第一拉力件50在穿设第三定滑轮317后,可以进行向上的提拉训练。同理,第二支腿326和第四定滑轮327用于改变第二拉力件51的拉力方向,使得第二拉力件51在穿设第三定滑轮317后,可以进行向上的提拉训练。
134.如此,通过在主体支架10的底部增设第一支腿316、第三定滑轮317、第二支腿326和第四定滑轮327,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模式的锻炼。
135.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第一旋臂311和第二旋臂321均能够相对主体支架10向主体支架10的背面折叠。
136.相对于现有的健身镜100,本实施例在主体支架10的两侧安装体积较大的第一旋臂311和第二旋臂321,会增加健身镜100原有的体积。
13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进一步通过巧妙的折叠设计,将第一旋臂311 和第二旋臂321设计成可以向主体支架10背面折叠的结构,当不使用健身镜100 时,第一旋臂311和第二旋臂321可以从主体支架10的左右两侧折叠至主体支架10的背面。如图3所示,第一旋臂311已经折叠至主体支架10的背面,第二旋臂321保持在主体支架10的侧面。如此,缩小健身镜100的占地面积,易于实现居家的力量训练。
138.具体地,如图15所示,在某一个子实施例中,第一导引组件31和第二导引组件32均还包括旋转座33和旋转座轴承34,主体支架10上设置有力臂旋转轴11。旋转座33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旋臂311相对的两端和第二旋臂321相对的两端。转座轴承34设置在旋转座33上,并且套设在力臂旋转轴11上,以使第一旋臂311和第二旋臂321均能够绕着对应的力臂旋转轴11相对于主体支架 10旋转。
139.在用户需要进行力量训练时,将第一旋臂311和第二旋臂321绕着对应的力臂旋转轴11旋转至主体支架10的左右两侧,以供用户进行拉力训练。在用户不需要进行力量训练时,将第一旋臂311和第二旋臂321绕着对应的力臂旋转轴11旋转至主体支架10的背面,从以便将第一旋臂311和第二旋臂321折叠收纳,减小健身镜100整体的占地面积;同时,折叠收纳后提升健身镜100 的美观,使得健身镜100也可以作为普通镜子22使用。
140.请参阅图3,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健身镜100还包括纳物箱70、挂壁支架80和
补偿模块90。
141.纳物箱70安装在主体支架10的内部,并且能够从主体支架10的侧面抽出。挂壁支架80安装在主体支架10的背面,并用于安装在墙壁上。补偿模块90分别设置在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的移动回路上,并分别用于对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进行拉力补偿。
142.可以理解,当用户不使用健身镜100时,健身镜100的配件(例如拉力器的手环、第一支腿316和第二支腿326等)可以被拆卸下来,然后从主体支架 10的侧面抽出纳物箱70,再将配件收纳在纳物箱70内。如此,用户无需将配件收纳至其他地方,直接将健身镜100配件收纳至主体支架10的内部,节省额外的收纳空间。在一个子实施例中,纳物箱70的侧面还设置有把手,以便用户从主体支架10的侧面抽出纳物箱70。
143.挂壁支架80用于将安装有镜面显示模块20等结构的主体支架10安装在墙壁上,从而将健身镜100整体固定安装在墙壁上,以进一步缩小健身镜100的占地面积。
144.在一个子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挂壁支架80的形状与主体支架10的形状基本一致,均包括长方形的外边框和设置在外边框内的连接横杆。其中,连接横杆用于加固外边框,以便将安装有镜面显示模块20等结构的主体支架10 牢靠地安装在墙壁上。
145.在某一具体的场景当中,以第一拉力件50为例,在第一拉力件50被外拉时,由于第一绕线筒43主要被第一拉力件50带动,驱动电机41逆着其预设转动的方向而转动,此时转子逆着磁力线转动,即转子反转,转子与磁力线之间的相对运动大,转子切割磁力线的程度大。根据电磁定律,驱动电机41内部产生较大的反电动势,进而产生较大的感应电流,进一步增大第一绕线机构43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上的运动阻力,所以第一绕线机构43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 上的运动阻力实际上大于预设运动阻力。
146.当用户放松第一拉力件50时,第一拉力件50会回缩,在回缩过程中,由于第一绕线筒43主要被驱动电机41带动,驱动电机41沿其预设转动的方向而转动,此时转子顺着磁力线方向转动,即转子正转,转子与磁力线之间的相对运动小,转子切割磁力线的程度小。根据电磁定律,驱动电机41产生较小的反电动势,进而产生较小的感应电流,所以第一绕线机构43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 上的运动阻力实际上略小于预设运动阻力。
147.可见,在外拉和回程过程中,实际上第一绕线机构43和第二绕线机构44 对应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上的运动阻力并非相同,即拉力矩和回力矩不一致,影响用户进行严格的力量训练。
148.为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3,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健身镜100还包括补偿模块90,补偿模块90设置在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的移动回路上,并分别用于对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进行回程拉力补偿。
149.具体地,请结合图16至图19,补偿模块90包括第一补偿机构91和第二补偿机构92。
150.第一补偿机构91包括第一支撑组件911和第一摆角压迫组件912,第一支撑组件911和第一摆角压迫组件912相对设置在主体支架10上,第一摆角压迫组件912用于与第一支撑组件911配合,以单向压迫第一拉力件50。
151.第二补偿机构92包括第二支撑组件921和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第二支撑组件921和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相对设置在主体支架10上,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用于与第二支撑组件921配合,以单向压迫第二拉力件51。
152.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摆角压迫组件912与第一支撑组件911配合以单向压迫第一拉力件50,以及通过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与第二支撑组件921配合以单向压迫第二拉力件51的方式,分别对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进行回程拉力补偿。
153.具体地,在第一拉力件50被外拉时,第一摆角压迫组件912与第一支撑组件911不对第一拉力件50进行单向压迫,用户体验到的拉力为差速机构42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上的运动阻力。在第一拉力件50回程时,第一摆角压迫组件912与第一支撑组件911相互配合,对第一拉力件50进行单向压迫,增大第一拉力件50回缩时的阻力,该阻力与驱动电机41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上的运动阻力叠加,从而使用户体验到第一拉力件50回程的运动阻力与外拉的运动阻力基本一致。
154.示例性的,假设为保持驱动电机41的转速恒定,施加在驱动电机41上的预设电流为3a。在第一拉力件50被外拉时,驱动电机41产生的感应电流为1a, 1a的阻力叠加在预设电流3a的运动阻力上,则用户体验到的拉力为4a对应的运动阻力。在第一拉力件50回程时,第一摆角压迫组件912与第一支撑组件911 对第一拉力件50进行单向压迫,也产生接近1a对应的运动阻力,1a的阻力叠加在预设电流3a的运动阻力上,则用户体验到回程的阻力也为4a对应的运动阻力,使得拉力矩和回力矩一致。
155.同理,在第二拉力件51被外拉时,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与第二支撑组件 921不对第二拉力件51进行单向压迫,用户体验到的拉力为差速机构42施加在第二拉力件51上的运动阻力。在第二拉力件51回程时,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 与第二支撑组件921相互配合,对第二拉力件51进行单向压迫,增大第二拉力件51回缩的阻力,该阻力与差速机构42施加在第二拉力件51上的运动阻力叠加,从而使用户体验到第二拉力件51回程的运动阻力与外拉的运动阻力基本一致。如此,以满足用户进行严格力量训练的需求。
156.需要说明的是,感应电流的大小与转子切割磁力线的程度(与转子的转速、磁场磁感应强度等)有关,换言之,每次外拉过程中感应电流的大小会发生变化。例如在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在被用户外拉时,驱动电机41的转速越大,产生对应的感应电流越大,上述1a的感应电流大小仅做示例性说明。
157.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健身镜100通过在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 的移动回路上增设补偿模块90,补偿模块90能够分别对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进行单向压迫,使得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在拉出时不受压迫,而在回程时受压迫,实现回程拉力补偿,使得拉力矩和回力矩一致,从而为用户提供精确的力量训练。
158.请参阅图17至图19,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第一支撑组件911和第二支撑组件921均分别包括支撑固定轴930、支撑轴承931和滚筒932,支撑固定轴930设置在主体支架10上,滚筒932通过支撑轴承931套设在对应的支撑固定轴930上。
159.在本实施例中,滚筒932可以绕着支撑固定轴930转动,使第一拉力件50 和第二拉力件51在外拉和回程时均不卡滞。同时,在支撑固定轴930的径向限制下,滚筒932可以配合第一摆角压迫组件912和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共同压迫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以补偿回程的阻力。
160.请参阅图17和图18,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第一支撑组件911和第二支撑组件921均还分别包括两个支撑限位板933,两个支撑限位板933均设置在主体支架10上,并分别用于对对应的滚筒932进行轴向限位。
161.可以理解,滚筒932在滚动时容易从支撑固定轴930的两端滑出。本实施例通过在滚筒932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支撑限位板933,限制滚筒932在滚动时的轴向位移,从而防止滚筒932从支撑固定轴930的两端滑出。
162.请继续参阅图17至图19,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第一摆角压迫组件 912和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均分别包括摆角固定板940、摆角旋转轴941、补偿电机942和摆角活动板943。
163.摆角固定板940设置在主体支架10上并且相对水平线向上倾斜,第一支撑组件911和第二支撑组件921均设置在对应摆角固定板940的上方。摆角旋转轴941和补偿电机942分别设置在摆角固定板940的两端,摆角活动板943通过摆角旋转轴941与摆角固定板940相对旋转设置,摆角活动板943上还开设有输出通孔943a,补偿电机942的输出轴从输出通孔943a穿出后,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支撑组件911或第二支撑组件921正相对。
16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摆角压迫组件912和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均为摆角结构,并且相对水平线呈向上倾斜。
165.摆角固定板940安装在主体支架10上,并用于安装补偿电机942和摆角活动板943。补偿电机942设置在摆角固定板940上靠近第一支撑组件911或第二支撑组件921的位置,用于对夹在补偿电机942输出端与第一支撑组件911或第二支撑组件921之间的拉力件施加回程阻力。
166.具体地,在第一拉力件50被外拉时,差速机构42对第一拉力件50施加运动阻力,补偿电机942不运行,此时第一拉力件50上的运动阻力实际上大于预设运动阻力。在第一拉力件50回程时,差速机构42对第一拉力件50施加运动阻力,同时补偿电机942运行并与第一支撑组件911的滚筒932配合,对第一拉力件50进行单向压迫,增大第一拉力件50回缩时的阻力,该阻力与差速机构42施加在第一拉力件50上的运动阻力叠加,使用户体验到同一第一拉力件 50回程的运动阻力与外拉的运动阻力基本一致。
167.同理,在第二拉力件51被外拉时,差速机构42对第二拉力件51施加运动阻力,补偿电机942不运行,此时第二拉力件51上的运动阻力实际上大于预设运动阻力。在第二拉力件51回程时,差速机构42对第二拉力件51施加运动阻力,同时补偿电机942运行并与第二支撑组件921的滚筒932配合,对第二拉力件51进行单向压迫,增大第二拉力件51回缩时的阻力,该阻力与差速机构 42施加在第二拉力件51上的运动阻力叠加,使用户体验到同一第二拉力件51 回程的运动阻力与外拉的运动阻力基本一致。
168.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设定补偿电机942的电流,使其对第一拉力件50和第二拉力件51产生的回程阻力对应补偿驱动电机41感应电流对应的运动阻力。
169.示例性的,假设施加在驱动电机41上的预设电流为3a。在第一拉力件50 被外拉时,补偿电机942不运行,驱动电机41运行产生的感应电流为1a,1a 的阻力叠加在预设电流3a的运动阻力上,则用户体验到外拉的阻力为4a对应的运动阻力。在第一拉力件50回程时,补偿电机942运行并与滚筒932配合,产生接近1a对应的运动阻力,1a的阻力叠加在驱动电机41预设电流3a的运动阻力上,则用户体验到回程的阻力也为4a对应的运动阻力,使得拉力矩和回力矩一致。
170.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每次外拉过程中感应电流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当每次外拉过程中感应电流的变化较大时,可以通过测量每次外拉过程中感应电流的大小,从而调整此
次回程过程中补偿电机942的电流大小;当每次外拉过程中感应电流的变化较小时,补偿电机942的电流可以为固定值(例如设定为1a),如此不必每次都测量感应电流的大小,从而调整回程过程中补偿电机942的电流大小,而此时拉力矩和回力矩也基本一致。
171.此外,由于摆角固定板940相对水平线向上倾斜,因此摆角活动板943也是相对水平线向上倾斜。如此,在回程时,当补偿电机942运行时,摆角活动板943对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施加回程阻力;同时,由于摆角活动板943还能绕着摆角旋转轴941相对摆角固定板940转动,在外拉时,摆角活动板943不会对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进行压迫,实现外拉不卡滞。
172.请继续参阅图11至图13,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第一摆角压迫组件 912和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均还分别包括单向轴承944,补偿电机942的输出轴从输出通孔943a穿出后与单向轴承944传动连接,单向轴承944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支撑组件911或第二支撑组件921正相对。
17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摆角压迫组件912和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的补偿电机942的输出轴上均安装有单向轴承944。
174.在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被拉出时,补偿电机942不运行,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直接带动单向轴承944转动,此时单向轴承944在接触点切线合力的方向向上。在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回程时,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也带动单向轴承944转动,但此时为实现回程拉力补偿,补偿电机942运行而带动单向轴承944反向转动,使得单向轴承944在接触点处切线合力的方向向下。
175.本实施例通过在补偿电机942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单向轴承944,保证了第一支撑组件911或第二支撑组件921拉出和回程时都无卡滞现象。
176.请继续参阅图17至图19,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第一摆角压迫组件 912和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均还分别包括限位柱945,限位柱945固定设置在摆角固定板940上,摆角活动板943上开设有限位通孔943b,限位柱945穿设在限位通孔943b。
177.可以理解,当补偿电机942运行时,补偿电机942对摆角活动板943施加转矩,使得摆角活动板943发生偏移。
178.为避免摆角活动板943偏移位置较大,而导致补偿电机942的输出轴不能与对应的第一支撑组件911或第二支撑组件921正相对,本实施例增加限位柱 945,当摆角活动板943偏移时,限位通孔943b也跟着偏移,此时在限位柱945 的限制作用下,摆角活动板943不再偏移,实现补偿电机942的输出轴始终与对应的第一支撑组件911或第二支撑组件921正相对。
179.请参阅图17,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摆角固定板940和摆角活动板943 均为圆角矩形状。
180.本实施例将摆角固定板940和摆角活动板943的形状设计成圆角矩形,避免摆角固定板940和摆角活动板943的边缘为直角时勾住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而出现卡滞现象。
181.请参阅图16至图19,在某一个具体实施例当中,第一补偿机构91和第二补偿机构92均还分别包括两个补偿限位板95,两个补偿限位板95分别设置在第一补偿机构91的相对两侧或第二补偿机构92的相对两侧,并且均开设有一个限位穿孔951,两个限位穿孔951相
对并均用于穿设第一拉力件50或第二拉力件51。
18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补偿机构91的相对两侧和第二补偿机构92的相对两侧各设置有一个补偿限位板95,每个补偿限位板95上均开设有限位穿孔951。
183.当第一拉力件50夹在第一支撑组件911和第一摆角压迫组件912时,相对的两个限位穿孔951分别限制第一拉力件50的两侧,使得第一拉力件50不易脱离第一支撑组件911和第一摆角压迫组件912的夹持,提高了单向压迫的可靠性。
184.同理,当第二拉力件51夹在第二支撑组件921和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时,相对的两个限位穿孔951分别限制第二拉力件51的两侧,使得第二拉力件51 不易脱离第二支撑组件921和第二摆角压迫组件922的夹持,提高了单向压迫的可靠性。
185.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