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8: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减震器 车用 预压 调节 摩托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用的前减震器的预压力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2.摩托车前减震器,分为双腔和单腔两种结构形式。在前减震安装及使用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预压力的调节,即对减震主弹簧的初始预压力进行调节,以提高减震使用的舒适性和寿命。
3.现有的前减震预压力调节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多,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调节操作也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操作方便、性能可靠的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调节机构,且多数零部件能实现双腔和单腔上的通用。
5.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调节机构,包括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防退限位环、弹簧预压调节环和预压力传递环,四者均位于前减震器上端的外管辅助安装环内,所述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可转动地安装在外管辅助安装环内,所述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的中部带有圆台,所述防退限位环套装在圆台上方并与外管辅助安装环螺纹连接,以防止阻尼调节上端盖退出,弹簧预压调节环套装在圆台的下方并与外管辅助安装环螺纹连接,且弹簧预压调节环与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通过前后延伸的防转动面配合,使得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时,弹簧预压调节环同步转动,并由于外管辅助安装环的螺纹限制进行上下移动,所述外管辅助安装环的下端抵在预压力传递环的上端,预压力传递环的下端直接或间接抵在减震主弹簧的上端,从而调节减震主弹簧的预压力。
6.当摩托车前减震器采用双腔结构时,所述预压力传递环、弹簧支撑管、弹簧支撑套、减震主弹簧从上到下依次抵紧安装,从而实现预压力传递环间接抵在减震主弹簧的上端。
7.所述预压力传递环与弹簧支撑管一体设计;或者,所述预压力传递环与弹簧支撑管分体设计,预压力传递环的下端外壁削薄形成导向面,所述弹簧支撑管的上端套在导向面上。
8.当摩托车前减震器采用单腔结构时,所述预压力传递环直接抵在减震主弹簧的上端。
9.优选为,所述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与防退限位环之间、圆台与外管辅助安装环之间、外管辅助安装环与前减震外管之间分别安装有密封圈。
10.优选为,所述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的上端伸出部分设置成六方结构,弹簧预压调节环与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的防转动面也为六方面。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不需要对现有前减震器进行大的改动;操作方便,只需要拧动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即可进行预压力的调节,性能可靠;多数零部件能实现双腔和单腔上的通用,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双腔结构的摩托车前减震器的安装示意(无预压状态)。
13.图2为图1调整预压力后的状态。
14.图3为图2的上部放大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单腔结构的摩托车前减震器的安装示意。
16.图5为图4的上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8.结合图1—图5所示,一种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调节机构,主要由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防退限位环2、弹簧预压调节环3和预压力传递环4组成。外管辅助安装环5、减震主弹簧6、前减震外管9是摩托车前减震器必不可少的零部件,而弹簧支撑管7、弹簧支撑套8用于双腔结构。
19.由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防退限位环2、弹簧预压调节环3和预压力传递环4均位于前减震器上端的外管辅助安装环5内,外管辅助安装环5安装在前减震外管9内。
20.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可转动地安装在外管辅助安装环5内。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的中部带有圆台1a,用于安装密封圈10,并将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分为上安装段和下安装段,上安装段用于套装防退限位环2,下安装段用于套装弹簧预压调节环3。
21.防退限位环2套装在圆台1a上方并与外管辅助安装环5螺纹连接,以防止阻尼调节上端盖1退出,但不影响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的转动。
22.弹簧预压调节环3套装在圆台1a的下方并与外管辅助安装环5螺纹连接,弹簧预压调节环3与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通过前后延伸的防转动面配合。阻尼调节上端盖1上的防转动面的长度大于弹簧预压调节环3的长度,使得弹簧预压调节环3具备上下移动的行程量。
23.当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时,弹簧预压调节环3同步转动,并由于外管辅助安装环5的螺纹限制进行上下移动。外管辅助安装环5的下端抵在预压力传递环4的上端,预压力传递环4的下端直接或间接抵在减震主弹簧6的上端,从而调节减震主弹簧6的预压力。
24.图1—图3所示为双腔结构的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传递环4、弹簧支撑管7、弹簧支撑套8、减震主弹簧6从上到下依次抵紧安装,从而实现预压力传递环4间接抵在减震主弹簧6的上端。
25.在双腔结构的摩托车前减震器上应用时,预压力传递环4与弹簧支撑管7可以一体设计;为了加工方便,预压力传递环4与弹簧支撑管7采用分体设计,最好时,预压力传递环4的下端外壁削薄形成导向面4a,弹簧支撑管7的上端套在导向面4a上。
26.如图4、图5所示,当摩托车前减震器采用单腔结构时,预压力传递环4直接抵在减
震主弹簧6的上端。
27.结合图2—图5所示,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与防退限位环2之间、圆台1a与外管辅助安装环5之间、外管辅助安装环5与前减震外管9之间分别安装有密封圈10。
28.另外,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的上端伸出部分设置成六方结构,方便通过内六方扳手拧动,进行减震主弹簧6的预压力调节。转动弹簧预压调节环3与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的防转动面也为六方面,当然,也可以采用扁方或其它多边形或异性防转动面,并不以此为限。


技术特征:
1.一种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防退限位环(2)、弹簧预压调节环(3)和预压力传递环(4),四者均位于前减震器上端的外管辅助安装环(5)内,所述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可转动地安装在外管辅助安装环(5)内,所述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的中部带有圆台(1a),所述防退限位环(2)套装在圆台(1a)上方并与外管辅助安装环(5)螺纹连接,以防止阻尼调节上端盖(1)退出,弹簧预压调节环(3)套装在圆台(1a)的下方并与外管辅助安装环(5)螺纹连接,且弹簧预压调节环(3)与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通过前后延伸的防转动面配合,使得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时,弹簧预压调节环(3)同步转动,并由于外管辅助安装环(5)的螺纹限制进行上下移动,所述外管辅助安装环(5)的下端抵在预压力传递环(4)的上端,预压力传递环(4)的下端直接或间接抵在减震主弹簧(6)的上端,从而调节减震主弹簧(6)的预压力。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摩托车前减震器采用双腔结构时,所述预压力传递环(4)、弹簧支撑管(7)、弹簧支撑套(8)、减震主弹簧(6)从上到下依次抵紧安装,从而实现预压力传递环(4)间接抵在减震主弹簧(6)的上端。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压力传递环(4)与弹簧支撑管(7)一体设计。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压力传递环(4)与弹簧支撑管(7)分体设计,预压力传递环(4)的下端外壁削薄形成导向面(4a),所述弹簧支撑管(7)的上端套在导向面(4a)上。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摩托车前减震器采用单腔结构时,所述预压力传递环(4)直接抵在减震主弹簧(6)的上端。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与防退限位环(2)之间、圆台(1a)与外管辅助安装环(5)之间、外管辅助安装环(5)与前减震外管(9)之间分别安装有密封圈(10)。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的上端伸出部分设置成六方结构,弹簧预压调节环(3)与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1)的防转动面也为六方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调节机构,包括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可转动地安装在外管辅助安装环内,防退限位环套装在圆台上方并与外管辅助安装环螺纹连接,弹簧预压调节环套装在圆台的下方并与外管辅助安装环螺纹连接,预载和阻尼调节上端盖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时,弹簧预压调节环同步转动,并由于外管辅助安装环的螺纹限制进行上下移动,外管辅助安装环的下端抵在预压力传递环的上端,预压力传递环的下端直接或间接抵在减震主弹簧的上端,从而调节减震主弹簧的预压力。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操作方便、性能可靠的摩托车前减震器预压力调节机构,且多数零部件能实现双腔和单腔上的通用。腔和单腔上的通用。腔和单腔上的通用。


技术研发人员:杨开勤 文绍荣 杨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山市清相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2
技术公布日:2021/10/23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