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信息处理方法、物联信息控制器及智慧城市系统与流程

2021-10-24 06:4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智慧 城市 信息 器及 特别


1.本技术涉及智慧城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信息处理方法、物联信息控制器及智慧城市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的智慧城市系统中,由各个政务部门在城市中的建筑分别布置相应的传感器,且获取的数据也归由各个相应的政务部门进行分析保存;在这种方式下,当有新的建筑出现或者新的商家入驻时,相关的政务部门无法第一时间获取到与建筑相关联的注册类信息,使得政务部门的信息滞后,不利于开展政务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信息处理方法、物联信息控制器及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政务部门的信息滞后的问题。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物联信息控制器,所述方法包括:
6.获取目标建筑对象的第一建筑信息,并存储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建筑信息用于指示与所述目标建筑固定的注册类信息;
7.向政务部门的业务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建筑信息。
8.可见,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采集目标建筑对象的注册类信息进行存储,并上传至具有相应职能的政务部门的业务服务器进行存储,实现了目标建筑对象注册类信息的双重备份,使得相应的政务部门能够实时获取任意目标建筑对象的最新注册类信息。
9.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物联信息控制器,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被配置有无线接口和有线接口,所述无线接口用于与感知设备或业务服务器的无线通信,所述有线接口用于与感知设备或业务服务器进行有线通信,所述感知设备用于采集目标建筑对象的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所述业务服务器用于存储相应政务部门所接收的第一建筑信息和第二建筑信息,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包括:
10.主控单元,通过所述无线接口或者有线接口连接感知设备和业务服务器,用于获取目标建筑对象的第一建筑信息,向所述政务部门所在的业务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建筑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建筑固定的注册类信息,所述责任主体包括所述目标建筑对象的管理方和/或政务部门;
11.存储单元,连接主控单元,用于保存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第二建筑信息,在主控单元进行调用时向所述主控单元发送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
12.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智慧城市系统,包括:应用层,数据层,传输层,以及物联感知层;所述物联感知层包括如上文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和感知设备;所述传输层用于为物联感知层与数据层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数据层包括多个业务服务器,所述多个业
务服务器分别用于存储相应政务部门所接收的第一建筑信息;所述应用层包括分别部署于所述多个业务服务器中的多个应用程序,所述多个应用程序用于响应报警信息,并根据报警信息调用所述多个业务服务器中的基础数据;或者,所述多个应用程序用于根据具体事件调用所述多个业务服务器中的基础数据。
13.第四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时实现如上文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
14.第五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文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建筑信息处理方法的一个可能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16.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建筑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17.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物联信息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智慧城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本技术中的“多个”是指两个及以上。
21.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对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和带来的技术效果做更为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解释说明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的限定。此外,下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不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22.首先,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涉及的部分名词进行解释,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23.1、注册类信息。把名字记入簿册,多指取得某种资格;今指向有关机关、团体或学校登记备案;谓登记于簿籍;备案。本技术中的注册类信息是指地理位置,gis坐标及边界信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建筑产权人,建筑管理员,建筑内的企业法人,以及相关人员的身份信息等。
24.2、建筑。指人工建筑而成的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范畴,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两大类。建筑物一般指房屋,房屋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与建筑物有区别的是构筑物,构筑物指房屋以外的工程建筑,
如围墙、道路、水坝、水井、隧道、水塔、桥梁和烟囱等。
25.3、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英语:smart city)起源于传媒领域,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26.4、物联信息控制器。物联信息控制器,全称为建筑物联网信息处理单元(building internet of thing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unit,biipu),在本技术中用于实现建筑信息处理方法。
27.目前,在智慧城市系统中,由各个政务部门各自在城市中的建筑分别布置相应的传感器,且获取的数据也归由各个相应的部门进行分析保存,由于每个政务部门的信息所布置的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均不相同,且各个政务部门之间数据相互独立,这使得现有的智慧城市系统在“层级/行业/区域/平台/传感器”等均存在数据壁垒和重复问题;同时,在出现需要紧急调用数据的情况时,现有的智慧城市系统中,需要向数据归属的部门进行申请,在申请通过后才能获取到相关数据,使得数据获取的时效性低,造成不利后果,且使得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单位主体的责任边界模糊。
28.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信息处理方法、物联信息控制器及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政务部门的信息滞后的问题。
29.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建筑信息处理方法的一个可能的应用场景。如图1所示,所述目标建筑对象40可为写字楼,在所述写字楼中设置相应的物联信息控制器30,将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与相应的感知设备60和政务部门的业务服务器50连接。具体的,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或有线方式与感知设备60和业务服务器50连接。由感知设备60获取写字楼相关的产权信息和法人信息,gis坐标,bim信息,管理人员信息,入驻的公司法人信息,入驻公司的成员信息等固定的注册类信息。所述感知设备60包括但不限于摄像设备、指纹采集设备、政务业务客户终端、定位器等设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唯一性限定。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从所述感知设备60获取到注册类信息后进行保存,然后向业务服务器50发送所述注册类信息,使得政务部门能够同步获取到目标建筑对象40的注册类信息,提高了政务部门的信息时效性,避免了信息滞后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3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目标建筑对象40还可以是其他房屋建筑或者构筑物,例如游泳池、体育馆等建筑物,路灯、交通灯、消防栓、社区健身设施等构筑物,即可以是任意的建筑,在此不做唯一性限定。
31.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建筑信息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32.请参阅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物联信息控制器30,所述方法包括:
33.步骤100、获取目标建筑对象40的第一建筑信息,并存储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建筑信息用于指示与所述目标建筑对象40关联的注册类信息。
34.示例的,请一并参阅图1~图3,在目标建筑对象40投入使用之前,由目标建筑对象40的管理人员通过所述感知设备60进行采集和/或录入,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获取感知
设备60采集的注册类信息。例如,采集管理人员、入驻公司成员、常驻人员等自然人的脸部信息、指纹信息,录入建筑所属法人、企业法人、建筑产权信息等相关信息,关联bim系统、gis系统获取建筑模型及实时定位等,具体所需要获取的信息可由政务部门进行规定,建筑管理人员则根据相应的规定获取相应的信息,在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中保存,实现了目标建筑注册类信息的整合,方便调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注册类信息是目标建筑的固定信息,若不主动变更则保持不变。
35.步骤200、向政务部门的业务服务器50发送所述第一建筑信息。
36.示例的,请一并参阅图1~图3,在获取到所述第一建筑信息之后,由所属物联信息控制器30根据相应的分类结果同步向政务部门的业务服务器50上传所获取到的注册类信息,实现了目标建筑对象40注册类信息的双重备份,同时使得相应的政务部门能够实时获取所需的目标建筑对象40的最新注册类信息。
37.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3,所述步骤300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38.步骤300、获取所述目标建筑对象40的第二建筑信息,并缓存所述第二建筑信息。
39.示例的,所述第二建筑信息包括感知设备检测到的正常数据或异常数据,具体的,所述感知设备60还可以是传感器、rfid电子标签、二维码、摄像头、遥测遥感设备等,例如,温度传感器、烟雾报警器、水压传感器、地震传感器,电力传感器,面部扫描设备、指纹录入设备等,可根据政务部门的需要或者目标建筑对象40的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唯一性限定。在获取到的第二建筑信息为之后,将所述第二建筑信息进行缓存,在到达预设时间或者预设存储容量阈值之后,在进行缓存清除;也可以在达到预设容量阈值后提醒管理人员增加内容或者转移数据,或者由管理人员清除数据,在此不做唯一性限定。
40.步骤400、若所述第二建筑信息包括所述异常数据,则向责任主体发送报警信息,其中,所述责任主体包括所述目标建筑对象40的管理方和/或政务部门。
41.示例的,若获取到的所述第二建筑信息包括异常数据时,则针对所述异常数据生产报警信息,向相应的责任主体发送所述报警信息。例如,向管理方的管理人员发送所述报警信息,以通知所述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检查,或者向相关的政务部门的业务服务器50发送所述报警信息,以通知所述政务部门进行相应的处理。
42.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3,所述步骤400,具体包括:
43.步骤410、将所述管理方划分为社会主体,将所述政务部门划分为政府主体。
44.示例的,为了清晰的划分政府和目标建筑对象40管理方的主体责任,将目标建筑对象40的管理方划分为社会主体,将政务部门划分为政府主体,便于异常数据触发并上报后的责任划分。
45.步骤420、若所述第二建筑信息包括异常数据,则根据第一预设规则向所述社会主体和/或政府主体发送所述报警信息。
46.示例的,预先将可能出现的异常数据与所要上报的责任主体进行关联,所述第一预设规则则是根据所述关联关系,将所述异常数据对应的报警信号发送至所异常数据所关联的责任主体的业务服务器中。
47.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3,所述步骤400,具体包括:
48.步骤430、根据职权高低分别将所述社会主体和所述政府主体划分职权等级。
49.示例的,依据由低到高逐级上报处理的规则,根据所述社会主体和政府主体的职
权高低划分职权等级。社会主体可以根据管理架构所预设的管理等级进行划分,例如普通员工、组长、经理、主管、总经理等,也可以是所属场地的使用人、管理人、责任人、法定代表人,所属物业值班人、管理人、负责人等;政府主体可以根据行政等级进行划分,例如社区、街道、行政区、市级、省级等,在此不做唯一性限定。
50.步骤440、若所述第二建筑信息包括异常数据,则根据所述职权等级向所述责任主体逐级上报所述报警信息。
51.示例的,根据所述第二建筑信息的具体内容,选择对应的责任主体进行逐级上报所述报警信息。例如,烟雾报警器检测到目标建筑对象40的烟雾浓度过高,首先向目标建筑对象40的社会主体上报报警信息,由社会主体确认是否发生火警事故,若未能及时确认则向更高一级的社会主体上报,直至上报到政府主体。这有利于最终的责任的划分,报警信息上报到哪个责任主体,那个责任主体就负有相应的责任对报警事件进行处理。
52.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3,所述步骤440,具体包括:
53.步骤441、根据所述职权等级由低到高向所述社会主体的用户终端发送所述报警信息。
54.示例的,当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获取到的所述第二建筑信息包括所述异常数据时,则根据预设异常数据类型所对应的最低级社会主体发送报警信息,若所述最低级社会主体未对所述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则将报警信息继续上报至更高一级社会主体,直至所述报警信息被处理,或者所述报警信息上报至最高级社会主体。
55.可选的,若所述社会主体无法处理所述报警信息,则可主动上报至政府主体,由政府主体进行处理。
56.由于最低级社会主体的管理人员一般是管理异常数据源的感知设备60的具体人员,可快速的到达异常地点进行排查,使故障能够快速确认,避免延误导致重大事故;若所属最低级社会主体为尽到排查义务,则逐级上报直至报警信息被处理,若社会主体均未尽到排查义务,则可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问责,清晰的划分了相应的责任归属。
57.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3,所述步骤441,具体包括:
58.步骤4411、向职权等级最低的第一社会主体的第一用户终端发送所述报警信息。
59.示例的,所述社会主体可以通过相应的用户终端接收报警信息。
60.具体的,在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设置好之后,所述第一社会主体通过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与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进行关联,当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获取到所述异常数据后,生产所述报警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终端,通知所述第一社会主体根据所述报警信息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
61.其中,所述第一社会主体为所述最低级社会主体。
62.可见,本示例中,直接将报警信息发送至社会主体的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优选移动终端,使得社会主体能够及时获取到报警信息,避免延误处理。
63.步骤4412、若所述第一社会主体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未对所述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则向职权等级更高一级的第二社会主体的第二用户终端发送所述报警信息。
64.示例的,为每个社会主体预设一个处理报警信息的时间阈值。
65.具体的,为所述第一社会主体预先设置第一预设时间,若所述第一社会主体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内未对所述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则为了避免事故处理延误,向职权等级更
高的第二社会主体发送所述报警信息。
66.优选的,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可设置相对较短,例如1~5分钟,同时可使所述第一用户终端接收到报警信息后发出警报声,提醒第一社会主体及时处理所述报警信息。
67.可见,本示例中,当所述社会主体超过所述时间阈值未处理所述报警信息,则向下一级社会主体进行上报,即达到了通知目的,又避免了事故的处理被进一步延误。
68.步骤4413、若所述第二社会主体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未对所述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则重复上述报警信息发送过程直至向最高级社会主体所的用户终端发送所述报警信息。
69.示例的,为所述第二社会主体设置第二预设时间,若第二社会主体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也仍然未对所述报警信号进行处理,则继续重复逐级上报操作,将所述报警信号逐级上报,直至所述报警信息被处理或者最高级社会主体接收到所述报警信息为止。
70.优选的,由于此时距离报警信号触发已经过去了一定时间,因此,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应设置得比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更短,例如1~3分钟,同时,也可使所述第二用户终端接收到报警信息后发出警报声。
71.可见,本示例中,根据逐级上报的等级缩减报警信号的处理等待时间(即所述预设阈值),尽量降低事故的延误时间,使得异常事件能够被及时处理。
72.步骤442、若所述社会主体未对所述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则根据所述职权等级由低到高向所述政府主体的业务服务器50发送所述报警信息。
73.示例的,若所述社会主体未及时处理报警信息,为了避免发生重大事故,继续向所述政府主体上报所述报警信息,根据政府主体的职权等级逐级上报,直至所述报警信息被处理。由社会主体先就近处理报警信息,若所述报警信号未被及时处理,再由政府主体进行处理,报警体系完整且高效,避免了消防、公共安全等信息的误报问题,浪费公共资源,同时使得责任精准到某一主体,便于后续追责任和调查。
74.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3,所述步骤442,具体包括:
75.步骤4421、若所述最高级社会主体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未对所述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则向职权等级最低的第一政府主体的第一业务服务器51发送所述报警信息。
76.示例的,为所述最高级社会主体设置第三预设时间,若所述最高级社会主体在所述第三预设时间内仍未处理所述报警信息,则说明事态已经比较严重,因此,进一步向职权等级最低的第一政府主体的第一业务服务器51发送所述报警信息,所述第一业务服务器51接收到所述报警信息后,发起警报或者向相应的第一政务终端发送提示信息,提醒所述第一政府主体对所述报警信息进行处理。例如,所述报警信息为消防信息(烟雾浓度异常和/或温度异常等),当上报到所述第一业务服务器51后,则表示发起火警报警,通知目标建筑对象40最近的第一政府主体(在此可为街道消防队)出警进行处理。
77.可见,本示例中,将报警信息升级上报至政府主体,由政府主体进行处理,实现了异常数据对应的异常事故的应急处理,有利于消除安全隐患。
78.其中,所述第一政务终端可以是第一政府主体处理政务的终端设备,一般应安排值班人员进行监控,所述第一政务终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业务服务器51的提示信息。
79.步骤4422、若所述第一政府主体在第四预设时间内未对所述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则向职权等级更高一级的第二政府主体的第二业务服务器52发送所述报警信息。
80.示例的,为所述第一政府主体也设置相应的第四预设时间,若所述第一政府主体
在所述第四预设时间内仍未对所述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则继续向第二政府主体的第二业务服务器52发送报警信息,同样实现逐级上报功能。
81.可选的,所述第二政府主体也设置有相应的第二政务终端,所述第二政务终端功能与所述第一政务终端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82.步骤4423、若所述第二政府主体在第五预设时间内未对所述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则重复上述报警信息发送过程直至向最高级政府主体的第三业务服务器53发送所述报警信息。
83.示例的,为所述第二政府主体也设置相应的第五预设时间,若所述第二政府主体在所述第五预设时间内仍未对所述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则继续进行逐级上报操作,直至所述报警信息上报至最高级政府主体的第三政务服务器为止。最终由所述最高级政府主体对所述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并根据所述逐级上报的路线进行事故原因排查以及事后追责,逐级上报的功能有助于责任的划分,有利于排查工作和追责工作的进行。
84.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所述步骤420,具体包括:
85.步骤421、同时向所述社会主体和/或所述政府主体发送所述报警信息。
86.示例的,可以同时向所有责任主体发送报警信息,例如,检测到温度信息、烟雾信息等超过第一阈值时,则判定发生火灾,此时,不需要值班人员进行检查再上报,直接将报警信息发给所有相关的责任主体,使承租人、物业管理人等社会主体,消防人员、警务人员等政府主体均第一时间获取火灾信息,社会主体进行相应的疏散工作,政府主体则组织救援工作。
87.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所述步骤420,具体包括:
88.步骤422、根据职权高低分别将所述社会主体和所述政府主体划分职权等级。
89.示例的,依据由低到高逐级上报处理的规则,根据所述社会主体和政府主体的职权高低划分职权等级。社会主体可以根据管理架构所预设的管理等级进行划分,由于上文以及进行类相应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90.步骤423、根据预设规则向相应职权等级的所述社会主体的用户终端发送所述报警信息。
91.示例的,在一些情况下,检测到的所述异常数据需要越级上报,以便相应的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因此,将所述异常数据与上级的社会主体和/或者政府主体进行关联,在检测到所述异常数据后,则直接越级发送到所关联的上级责任主体中。
92.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3,所述根据步骤200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93.步骤500、当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变更时,向相应的所述政务部门的业务服务器50发送变更的所述第一建筑信息。
94.示例的,在某些情况下,所述目标建筑对象40的第一建筑信息会发生变更,例如产权转移、新企业入驻、旧企业迁出、企业人员变更、目标建筑对象40的管理人员变更等,在此不做唯一性限定。当所述目标建筑对象40的第一建筑信息发生变更时,需要管理人员依据职权通过感知设备60采集和/或录入新的第一建筑信息,传至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进行保存,同时由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向相应的所述政务部门的业务服务器50发送更新后的所述第一建筑信息,使得政务部门获取的信息与目标建筑对应的实际信息一致,提高了政
务部门的信息时效性,进一步避免类政务部门信息的滞后。
95.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3,所述步骤200,具体包括:
96.步骤201、对所存储的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所述第二建筑信息进行加密。
97.示例的,为了增强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所述第二建筑信息的安全性,避免被非法用户或者无关用户获取到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所述第二建筑信息,本示例通过对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所述第二建筑信息进行加密,实现了信息的保密。
98.可选的,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加密方法,例如密码加密、调制加密等,在此不做唯一性限定。
99.步骤202、根据所述分类结果向相应的所述政务部门所对应的业务服务器50发送加密后的所述第一建筑信息或所述第二建筑信息。
100.示例的,发送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所述第二建筑信息时,也进行发送端加密,避免信息发送的过程中被非法拦截,导致信息泄露。
101.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3,所述步骤200之后,还包括:
102.步骤600、获取所述业务服务器50发送的第一建筑信息调用指令和/或第二建筑信息调用指令和/或第二建筑信息调用指令。
103.示例的,在某些场景下,不同的政务部门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互,此时,可根据政务部门的职权,直接向所述目标建筑对象40中的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获取相应的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以协助所述政务部门的工作。例如,发生火警之后,公安部门在调查事故起因时,需要调取所述目标建筑对象40中的消防信息、法人信息、管理人员信息、bim模型等信息等。现有技术中若要获取所述消防信息,则需要向管理所述消防信息的政府部门进行申请,而本示例中,则可从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中直接获取,而不同行政级别的政务部门也可以跨行政区域调取相应的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达到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提取,提高了政务工作的效率。
104.步骤700、若解析出所述第一建筑信息调用指令和/或第二建筑信息调用指令具有权限标识,则根据所述第一建筑信息调用指令和/或第二建筑信息调用指令向所述业务服务器50发送相应的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
105.示例的,并不是任意政务部门均可随意调取第一建筑信息和所述第二建筑信息,预先在具有权限的政务部门设置权限标识,当所述政务部门发送所述第一建筑信息调用指令或第二建筑信息调用时,所述第一建筑信息调用指令和所述第二信息调用指令中均携带所述权限标识,当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解析出所述权限标识后才相应所述第一建筑信息调用指令和/或所述第二信息调用指令,进而发送相应的第一建筑信息和所述第二建筑信息。
106.可见,本示例中,通过在相应的政务部门设置权限标识,使得所述政务部门在需要调用相应的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时,能够直接从所述物联网控制器中进行调取,不必向相关政务部门进行申请,也省去了所述相关政务部门调取数据的过程,精简了政务处理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公共资源。
107.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所述步骤200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108.步骤800、实时检测自身的压力值,若所述压力值大于第一阈值,则根据第二预设规则向责任主体发送报警信息。
109.示例的,为了避免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被恶意破坏,所述物联控制器还设置有压力值检测功能,预先设置所述压力值的第一阈值,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实时检测自身的压力值,若检测到的所述压力值超过了第一阈值,则表明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正被暴力袭击,因此,即可产生报警信息发送至相应的社会主体,由所述社会主体中的安保人员进行制止,也可以同时向政府主体中的警察部门发送报警信息,进行报案,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唯一性限定。
110.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所述步骤200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111.步骤900、实时检测自身的位置信息,若所述位置信息发生改变,则根据第三预设规则向责任主体发送报警信息。
112.示例的,同样为了避免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被盗窃,设置了防盗检测功能,实时对比检测到位置信息与存储的固定位置信息(此为第一建筑信息中的其中一个信息)进行对比,若对比结果不相同,则根据所述第三预设规则,向社会主体的管理人员提醒或者政府主体的警察部门进行报案,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唯一性限定。
113.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物联信息控制器30有多个,具体的,所述步骤400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114.步骤401、与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进行关联。
115.示例的,在多个物联信息控制器30中,还包括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将上述的物联信息控制器30(为了便于描述,下文称为第一物联信息控制器)与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进行关联,以形成相应的区域集群。例如,社区中的多个物联信息控制器30进行关联,组成社区集群;街道中的多个物联信息控制器30进行关联,形成街道集群;行政区中的多个物联信息控制器30进行关联,组成行政区集群等,可以有更多组合集群,在此不做唯一性限定。
116.步骤402、发送第一设置信息将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设置为从机。
117.示例的,若第一物联信息控制器为进行汇总的主机,则由所述第一物联信息控制器发送所述第一设置信息至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将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30设置为所述第一物联信息控制器30的从机。
118.具体的,当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为主机时,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为一个或多个。
119.步骤403、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接收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发送的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或所述第二建筑信息。
120.示例的,由所述第一物联信息控制器接收所有的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获取到的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进行汇总,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
121.步骤404、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向所述政务部门的业务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或所述第二建筑信息。
122.示例的,当所述第一物联信息控制器汇总所有的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后,根据相应的规则统一向相应的责任主体进行上报,当需要进行相应的调用时,相应的社会主体管理人员或者政府主体首先定位到所述第一物联信息控制器直接调取区域集群内的相应的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效率。
123.在另一个示例中,所述步骤400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124.步骤405、接收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的设置信息,被设置为所述第二物联信息
控制器的从机;
125.示例的,若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为进行汇总的主机,则由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发送所述第二设置信息至所述第一物联信息控制器,将所述第一物联信息控制器设置为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的从机。
126.具体的,当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为主机时,所述第一物联信息控制器为一个或多个。
127.步骤406、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向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发送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或所述第二建筑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或所述第二建筑信息由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向所述政务部门的业务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或所述第二建筑信息。
128.示例的,所述第一物联信息控制器将从所述感知设备获取到的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由所述第二物联信息控制器接收所有的所述第一物联信息控制器获取到的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进行汇总,根据相应的规则统一向相应的责任主体进行上报。
129.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所述步骤200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130.步骤210、根据gis信息向所述业务服务器发送建筑编码申请请求,其中,所述建筑编码申请请求用于申请基于gis信息的唯一建筑编码。
131.示例的,通过第一建筑信息中的gis信息,向数据层的城市数据中心(如图4所示)发送建筑编码申请请求,为目标建筑注册唯一的建筑编码,以便识别和后续的调用。
132.其中,所述城市数据中心由上述的多个业务服务器组成。
133.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请参阅图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物联信息控制器30,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被配置有无线接口32和有线接口31,所述无线接口32用于与感知设备60或业务服务器50的无线通信,所述有线接口31用于与感知设备60或业务服务器50进行有线通信,所述感知设备60用于采集目标建筑对象40的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所述业务服务器50用于存储相应政务部门所接收的第一建筑信息和第二建筑信息,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包括:主控单元33,通过所述无线接口32或者有线接口31连接感知设备60和业务服务器50,用于获取目标建筑对象40的第一建筑信息,根据政务部门的职能将所述第一建筑信息进行分类,根据所述分类向所述政务部门所在的业务服务器50发送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建筑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建筑对象40固定的注册类信息,所述责任主体包括所述目标建筑对象的管理方和/或政务部门;存储单元34,连接主控单元33,用于保存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第二建筑信息,在主控单元33进行调用时向所述主控单元33发送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
134.具体的,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设置在目标建筑对象40中,通过i/o、rs232/485、sockets等接口与所述感知设备60连接,所述感知设备60采集和/或录入相应的第一建筑信息传至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中,由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对所述第一建筑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例如分类、存储等),然后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再通过wifi、光纤、以太网、宽频电力线等传统的lan、man和wan通信技术,或者umts和lte等移动通信技术将数据汇入传输层12的网关节点,根据分类结果将所述第一建筑信息和/或所述第二建筑信息传输至相应的所述业务服务器50中,以供相应的政务终端进行调用。
135.在一个可能的实例中,请参阅图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智慧城市系统,包括:应用层10,数据层11,传输层12,以及物联感知层13;所述物联感知层13包括上文所述物联信息控制器30和感知设备60;所述传输层12用于为物联感知层13与数据层11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数据层11(如图4所示的城市数据中心)包括多个业务服务器50,所述多个业务服务器50分别用于存储相应政务部门所接收的第一建筑信息;所述应用层10包括分别部署于所述多个业务服务器50中的多个应用程序,所述多个应用程序用于响应报警信息,并根据报警信息调用所述多个业务服务器50中的基础数据;或者,所述多个应用程序用于根据具体事件调用所述多个业务服务器50中的基础数据。
136.具体的,所述物联感知层13利用rfid、传感器、摄像头、二维条码、遥测遥感等感知设备和技术,实现对城市中人与物的全面感知。所述传输层12使用wifi,光纤、以太网、宽频电力线等传统的lan、man和wan通信技术,以及umts和lte等移动通信技术。所述数据层11负责数据的存储与访问,存储了各种职能的政务部门关于本目标建筑对象40的第一建筑信息和第二建筑信息。所述应用层10主要负责各个不同职能的政务部门的具体业务逻辑处理;不同的政务部门部署在不同的业务服务器50的集群上,互不相干。这些不同业务都可以通过数据层11来调用本技术中物联信息控制器30所储存的其它政务部门的数据。
137.可见,相较于现有技术,各职能部门是分别存储本职能部门数据,且应用层10无法跨部门共享数据,本技术通过物联信息控制器30向相应的政务部门的业务服务器50上传第一建筑信息,并上报包括异常数据的第二建筑信息,各个政务部门的业务服务器50分别存储本职能范围内的政务部门的数据,但是在需要时可从物联信息控制器30中调用所需的第一建筑信息和/或第二建筑信息,打通了数据壁垒。
13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建筑信息处理方法中的步骤。
13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如图5所示,其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processor)20;显示屏21;以及存储器(memory)22,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23和总线24。其中,处理器20、显示屏21、存储器22和通信接口23可以通过总线2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显示屏21设置为显示初始设置模式中预设的用户引导界面。通信接口23可以传输信息。处理器20可以调用存储器22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140.此外,上述的存储器22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141.存储器22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设置为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或模块。处理器2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22中的软件程序、指令或模块,从而执行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142.存储器22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2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多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也可以是暂态存储介质。
143.此外,上述存储介质以及移动终端中的多条指令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中已经详细说明,在这里就不再一一陈述。
14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