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隐藏式气路及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8-27 10: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气溶胶 装置 隐藏 特别 式气路
隐藏式气路及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溶胶产生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隐藏式气路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加热不燃烧烟具包括主机及安装于主机上的雾化装置,雾化装置的外壳设有供烟支插入进行电加热的烟口,然而,现有的加热不燃烧烟具的气路为从顶部进气,外形难看且气阻大,抽吸阻力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隐藏式气路及气溶胶产生装置,从而克服现有的加热不燃烧烟具的气路为从顶部进气,外形难看且气阻大,抽吸阻力大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隐藏式气路,包括第一外壳、支架、烟托及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内设有容纳腔,所述第一外壳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端,所述第二外壳设有第一端,所述烟托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开口端上,所述第一端安装于所述开口端或所述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托设有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开口端对应的端面之间设有进气间隙,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进气间隙通过进气气路相连通。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一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开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进气孔的一端与所述进气间隙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气气路的一端相连通。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架的外周壁开设有贯穿所述支架下端面的进气槽,所述第二支架的外周壁套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进气槽的内周壁与对应的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形成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的一端与所述进气间隙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气气路的一端相连通。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孔内凸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面设有第二限位部,当所述第二支架的外周壁套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时,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抵。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面上开设有贯穿该端面的通气槽,当所述第一支架固定于所述开口端时所述通气槽稍高出所述开口端,使得所述第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时所述通气槽与对应的第一端的端面形成进气间隙。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一第二进气孔,所述支架的外周壁开设有贯穿所述支架下端面的进气槽,所述支架的外周壁固定于所述开口端的内周壁,所述进气槽的内周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形成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的一端与所述进气间隙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气气路的一端相连通。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外壳设有第一烟道口,所述支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烟道口对应的第二烟道口,所述烟托设有与所述第二烟道口对应的第三烟道口。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防尘盖,所述防尘盖设有转动部和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二外壳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转动部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二外壳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部对应的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当所述第二外壳转动时,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以带动所述防尘盖遮挡或避让所述第二烟道口。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进气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进气孔均匀开设于所述支架的外周。

为实现上述目的,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隐藏式气路。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进气方式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顶部调整隐藏至侧部的进气间隙,气流从进气间隙进入到腔体内,经过烟支,从烟支吸嘴处吸出,从外部看不到进气孔,进气孔为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进气间隙,因此整体外形美观,且在侧部进气,与从顶部相比,气路更加通畅。

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可打开或关闭的防尘盖,能够防止不使用时灰尘进入到气溶胶产生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一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二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的部分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烟支插入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烟支取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防尘盖的第一闭合状态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防尘盖的第一打开状态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防尘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防尘盖的第二闭合状态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防尘盖的第二打开状态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外壳,11-容纳腔,12-开口端;

2-第二外壳,21-第一端,22-第一烟道口;

3-支架,31-第一支架,311-安装孔,312-第一限位部,313-进气槽,32-第二支架,321-第二烟道口,322-通气槽;

4-烟托,41-第一进气孔;

5-防尘盖,51-转动部,52-第一驱动部,53-连接部,54-遮挡部;

6-顶座,7-顶座支架,8-发热组件,9-烟支;

1a-进气间隙,1b-进气气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隐藏式气路,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第一外壳1、支架3、烟托、进气气路1b及第二外壳2,第一外壳1内设有容纳腔11,第一外壳1设有与容纳腔11连通的开口端12,第二外壳2设有第一端21,烟托4安装于容纳腔11内,支架3安装于开口端12上,烟托4位于支架3的下方,第二外壳2的第一端12安装于开口端12或支架3上,烟托4的底部设有第一进气孔41,第二外壳2的第一端21与第一外壳1的开口端12相对应的端面之间设有进气间隙1a,进气气路1b的一端与进气间隙1a相连通,另一端连通第一进气孔41。将进气方式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顶部调整隐藏至侧部的进气间隙1a,气流从进气间隙1a进入到腔体内,经过烟支9,从烟支吸嘴处吸出,从外部看不到进气孔,进气孔为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之间的进气间隙1a,因此整体外形美观,且在侧部进气,与从顶部相比,气路更加通畅。

可以理解,为使烟支9插入气溶胶产生装置,第二外壳2设有第一烟道口22,支架3开设有与第一烟道口22对应的第二烟道口321,烟托4设有与第二烟道口321对应的第三烟道口。第一烟道口22、第二烟道口321及第三烟道口共同组成烟支9插入的烟道口,而烟托4内设置有发热组件8,烟支9插入烟道口后继续推进,从而使发热组件8插入烟支内,由发热组件8对烟支9进行加热雾化。

该实施例中进一步的,进气气路1b与进气间隙1a之间设有第二进气孔,该第二进气孔主要设置在支架3上,或者支架3与第一壳体1之间,具体地,例如第二进气孔开设在支架3与第一壳体1之间时,支架3的外周壁开设有贯穿支架3下端面的进气槽313,当然,该进气槽313也可贯穿支架3的上端面,支架3的外周壁固定于第一壳体1的开口端12的内周壁,进气槽313的内周壁与对应的第一外壳1的内壁形成第二进气孔,第二进气孔的一端与进气间隙1a相连通,另一端与进气气路1b的一端相连通,此方式设计,可使烟支9插入烟道口后,支架3将容纳腔11隔离成一似密封的腔体,而第二进气孔则是形成连通腔体的进气通道,再通过进气气路1b将气流引向烟托4底部的第一进气孔41进入烟支9,参与加热雾化后从烟道口排出。

又譬如第二进气孔开设于支架3上,第二进气孔的一端与进气间隙1a相连通,另一端与进气气路1b的一端相连通。具体而言,本实施例公开了一支架3的具体结构,即支架3包括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第一支架31的中部设有安装孔311,第二支架32的外周壁开设有贯穿支架下端面的进气槽313,当然,该进气槽313也可贯穿支架3的上端面,第二支架32的外周壁套设于安装孔311内,进气槽313的内周壁与对应的安装孔311的内壁形成第二进气孔,第二进气孔的一端与进气间隙1a相连通,另一端与进气气路1b的一端相连通。此方式设计,可使烟支插入烟道口后,支架将容纳腔隔离成一似密封的腔体,而第二进气孔则是形成连通腔体的进气通道,再通过进气气路将气流引向烟托底部的进气孔进入烟支,参与加热雾化后从烟道口排出。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31的安装孔311内凸设有第一限位部312,第二支架32的下端面设有第二限位部,当第二支架32的外周壁套设于安装孔311内时,第二支架32的第二限位部与第一支架31的第一限位部312相抵,使得第二支架32卡于第一支架31上形成支架3。

另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第二外壳2若直接固定在支架3上,此时第二外壳2的第一端21的端面则是与支架3对应的端面外周相对应,此时若想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外壳2之间形成间隙,则第一支架31的一端面上开设有贯穿该端面的通气槽322,当第一支架31固定于开口端12时通气槽322稍高出开口端12,使得第二外壳2的第一端21安装于第一支架31上时通气槽322与对应第二外壳2的第一端21的端面形成进气间隙1a。

可以理解,第二进气孔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多个第二进气孔均匀开设于支架3的外周。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第二进气孔为四个的实施例,四个第二进气孔均匀开设于支架3的四周,四个第二进气孔的一端均与进气间隙1a连通,另一端均通过进气气路1b连通烟托4底部的第一进气孔41。增多进气孔数量,能够提升吸入的进气量,能够使烟支雾化的效果更好。

值得说明的是,进气气路优选由气溶胶产生装置内的零部件的间隙组成,如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进去气路1b的第一段由支架3的下端面、顶座6的上端面及烟托4的部分上端的外周面组成,第二段由顶座6的中孔内壁、烟托4的部分上端的外周面组成,第三段由顶座支架7的中孔部分下端内周壁及烟托4的下端的外周面组成,第四段由顶座支架7的中孔部分下端内周壁、烟托4底部端面及发热组件8上端面组成,因此进去气路由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及第四段串联连接而成。

进一步参考图1-图3、图6-图10,该实施例还引入了防尘盖5,防尘盖5设有转动部51和第一驱动部52,第二外壳2可转动地设于支架3上,转动部51可转动地设于支架3,支架3整体呈环状,将支架3的一端面作为安装防尘盖5的安装面,支架3的安装面靠近其外周缘的位置开设有轴孔。第二外壳2设有与第一驱动部52对应的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与第一驱动部52连接,当第二外壳2转动时,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一驱动部51以带动防尘盖5遮挡或避让支架3的第二烟道口,以起到防尘的作用。

参考图3、图6-图10,防尘盖5设有转动部51和第一驱动部52,该实施例中,防尘盖5的转动部51为设于其底面的转轴,防尘盖5的转轴以能够转动地设于支架3的轴孔21内,使得防尘盖5往第二烟道口321方向旋转时能够遮挡第二烟道口321。第二外壳2以能够旋转的设于防尘盖5的上方,第二外壳2设有与防尘盖5的表面的第一驱动部52对应的第二驱动部,当第二外壳2正反转时,第二外壳2的第二驱动部驱动防尘盖5的第一驱动部52以带动防尘盖5往第二烟道口321移动或远离第二烟道口321,从而是防尘盖5遮挡或避让第二烟道口321。

具体而言,防尘盖5包括连接部53与遮挡部54,连接部53的一端连接遮挡部54的一端,转动部设于连接部53上,遮挡部54用于遮挡第二烟道口321,该实施例中,遮挡部54的形状为扇形或圆形,但不限于此,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具体的设置形式在以下实施例进行对应说明。

参考图6和图7,公开了防尘盖5为两个的具体实施方式,防尘盖5的遮挡部54优选为半圆形,具体的,防尘盖5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组合成防尘盖5,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均设有转动部51和第一驱动部52,两个转动部51可转动地设于支架3上,第二外壳2设有与每个第一驱动部31对应的第二驱动部,当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转向第二烟道口321时,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的半圆形遮挡部54能够闭合,闭合后即能够完全遮挡第二烟道口321,当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的半圆形遮挡部54往远离第二烟道口321的方向移动时,则能够打开第二烟道口321。

进一步的,参考图6-图10,防尘盖5的第一驱动部52和第二外壳2的第二驱动部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设计,譬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图7,防尘盖5的第一驱动部52为相对转动部51设置的滑块,即转动部51设置在防尘盖5的连接部53,滑块设置在对应连接部53的遮挡部54上。第二外壳2的第二驱动部为与滑块相适配的滑槽,滑槽开设在转动件对应滑块的底面,滑槽可以为直线滑槽,也可以为弧形滑槽,可根据具体的需求设置,当第二外壳2反转时,第二外壳2的滑槽带动防尘盖5的滑块沿着滑槽进行转动,当滑块移动到滑槽的一端,则防尘盖正好打开第二烟道口321。反之,当第二外壳2正转时,第二外壳2的滑槽带动防尘盖5的滑块沿着滑槽进行转动,当滑块移动到滑槽的另一端,则防尘盖5正好遮挡第二烟道口321。

譬如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8-图10,防尘盖5的转动部51设于连接部53的中部,防尘盖5的第一驱动部52为设于连接部53的另一端的滑槽(也可为一端延伸出连接部53的另一端的滑槽),滑槽优选设置成直线滑槽,如图8所示,转动部51与滑槽位于防尘盖5的同侧。第二外壳2的第二驱动部为与滑槽相适配的滑块,滑块开设在第二外壳2对应滑槽的底面,当第二外壳2反转时,第二外壳2的滑块带动防尘盖5的滑槽使防尘盖5做远离第二烟道口321转动,当滑块移动到滑槽的一端,则防尘盖正好打开烟道口。反之,当第二外壳2正转时,第二外壳2的滑块带动防尘盖的滑槽使防尘盖往第二烟道口321转动,当滑块移动到滑槽的另一端,则防尘盖5正好遮挡第二烟道口321。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隐藏式气路。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