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除杂及加热的电镀槽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8-17 13: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电镀 加热 系统
一种除杂及加热的电镀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杂及加热的电镀槽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镀槽系统中采用立于槽内进水侧的钛加热管进行加热。这种方式中,钛加热管占用了部分镀槽空间,造成槽内局部温度过高,且由于管外镀液流动缓慢而导致总传热系数小,致使调温的响应时间太长。

现有的电镀槽系统中的除杂手段主要有:应用过滤机进行连续循环过滤以除去不溶性悬浮杂质,在工作间歇采用小电流电解以除去可溶性的有害金属离子和阴离子,以及定期停线用活性炭滤芯吸附有机杂质,均涉及停线、换芯等操作,影响生产。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槽内局部温度过高、调温响应时间太长、除杂时的操作影响生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杂及加热的电镀槽系统,其温度均匀、调温响应时间短、除杂时无需中断生产操作,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除杂及加热的电镀槽系统,包括通过管路连通形成循环回路的电镀槽、过滤器、换热器、吸附电解池和泵送装置;

所述电镀槽设有镀槽进液管和镀槽出液口;

所述过滤器设有过滤进液口和与所述镀槽进液管连通的过滤出液口;

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电镀槽外,设有换热进液口、与所述过滤进液口连接并通过第一阀门控制连通或断开的换热出液口;

所述吸附电解池包括位于吸附电解池内的吸附部和电解部;所述吸附电解池的池底设有与所述进液口相连接并通过第二阀门控制连通或断开的池进液口;所述吸附电解池的上侧设有与所述换热进液口连接的池出液管,所述池出液管设有第三阀门;

所述泵送装置设于所述循环回路中用于驱动电镀液流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附部为设于所述吸附电解池池底的活性炭。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解部包括阴电极、阳电极和与所述阴电极、所述阳电极电连接的电源,所述阴电极和所述阳电极均插设在所述吸附电解池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泵送装置为加压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压泵位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吸附电解池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镀槽出液口位于所述电镀槽的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用于补充电镀液的补液管,所述补液管的出口端与所述吸附电解池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除杂及加热的电镀槽系统中,将换热器设置在了电镀槽外,增加了电镀槽内的有效空间、消除了局部过热现象,保证温度均匀,调温响应时间短;增设了吸附电解池,其吸附部可以吸附除去电镀液中的有机杂质,其电解部可电解除去有害金属离子和阴离子,如此无需中断生产停线换芯,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此外,换热器的位置是在过滤器的前方,可以减小液体粘度,改善过滤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的除杂及加热的电镀槽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电镀槽;11-镀槽进液管;12-镀槽出液口;

20-过滤器;21-过滤进液口;22-过滤出液口;

30-换热器;31-换热进液口;32-换热出液口;33-第一阀门;

40-吸附电解池;41-吸附部;42-电解部;421-阴电极;422-阳电极;423-电源;43-池进液口;44-第二阀门;45-池出液管;46-第三阀门;

50-泵送装置;

60-补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附图中各处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参照图1,一种除杂及加热的电镀槽10系统,包括通过管路连通形成循环回路的电镀槽10、过滤器20、换热器30、吸附电解池40和泵送装置50。

其中,所述电镀槽10设有镀槽进液管11和镀槽出液口12,所述镀槽出液口12位于所述电镀槽10的底部。所述过滤器20设有过滤进液口21和与所述镀槽进液管11连通的过滤出液口22,即过滤器20过滤后的电镀液从过滤出液口22经过镀槽进液管11进入到电镀槽10内。

所述换热器30位于所述电镀槽10外以增加电镀槽10内的有效空间,消除局部过热现象。所述换热器30设有换热进液口31、与所述过滤进液口21连接并通过第一阀门33控制连通或断开的换热出液口32,具体地换热出液口32通过管路与过滤进液口21连接,第一阀门33就设置在该管路上以控制连通或关闭。

所述吸附电解池40包括位于吸附电解池40内的吸附部41和电解部42,电解部42位于吸附部41的上侧;所述吸附电解池40的池底设有与所述进液口相连接并通过第二阀门44控制连通或断开的池进液口43,该池进液口43通过管道与电镀槽10的镀槽出液口12连通;所述吸附电解池40的上侧设有与所述换热进液口31连接的池出液管45,所述池出液管45设有第三阀门46;所述泵送装置50设于所述循环回路中用于驱动电镀液流动。

基于上述的结构,简述本电镀槽10系统的工作过程:在泵送装置50的驱动下,电镀液从电镀槽10的镀槽出液口12排出到吸附电解池40,经过吸附部41吸附除去电镀液中有机杂质,将电解部42电解除去有害金属离子和阴离子,再从池出液管45输送到换热器30进行加热,从换热器30输送到过滤器20进行加热,最终从过滤器20再次回到电镀槽10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除杂及加热的电镀槽10系统中,将换热器30设置在了电镀槽10外,增加了电镀槽10内的有效空间、消除了局部过热现象,保证温度均匀;增设了吸附电解池40,其吸附部41可以吸附除去电镀液中的有机杂质,其电解部42可电解除去有害金属离子和阴离子;此外,换热器30的位置是在过滤器20的前方,可以减小液体粘度,改善过滤效果。

具体地,所述吸附部41为设于所述吸附电解池40池底的活性炭,活性炭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能够有效除去电镀液中的有机杂质。

具体地,所述电解部42包括阴电极421、阳电极422和与所述阴电极421、所述阳电极422电连接的电源423,所述阴电极421和所述阳电极422均插设在所述吸附电解池40内,阴电极421吸引去除金属阳离子,阳电极422吸引去除阴离子。

其中,所述换热器30为板式换热器30,板式加热器一侧为加热蒸汽,另一侧为镀液,传热效果明显改善,调温灵敏度明显提高。所述泵送装置50为加压泵,所述加压泵位于所述换热器30和所述吸附电解池40之间。

本除杂及加热的电镀槽10系统还包括用于补充电镀液的补液管60,所述补液管60的出口端与所述吸附电解池40相连通,补液管60的另一端连着装有电镀液的容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除杂及加热的电镀槽系统的其它内容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