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气零接触上水器及保鲜取液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9-10 21: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保鲜 器及 空气 接触 系统


1.本发明属于取液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零接触上水器及保鲜取液系统。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取水器,一种是使用时将桶装水装放于取水器顶部的取水器,另一种是使用时将桶装水装放于取水器底部的取水器,后者的原理是将饮水桶装放于取水器的底部,在饮水桶的桶盖处伸入水管,并利用水泵将饮水桶中的水抽送至取水器的加热部件或制冷部件或出水口处。相对于前者类型的取水器,后者类型的取水器在更换桶装水时,由于无需将桶装水抬升一定的高度,因此更换桶装水时更加省时省力,从而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3.然而,目前上述后者类型的取水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每次使用都会用手将长的硅胶管或不锈钢管插入到桶底,取水时外部的空气会进入饮水桶内与饮用水直接接触而污染水质,因此这种取水方式卫生性较差,不利于用户的饮水健康。
4.与传统桶装水不同的真空保鲜软桶水具有保持水质新鲜的特点,要求与取水器连通时不能漏气,也不能用手接触与水接触的水管,传统取水器无法满足真空保鲜软桶水的上述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真空保鲜软桶水产品提供一种空气零接触上水器及保鲜取液系统,旨在解决现有取水器在使用过程中,外部的空气容易进入饮水桶内以及使用时用手将水管深入桶底所带来的污染水质的技术问题。
6.本发明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空气零接触上水器,该空气零接触上水器包括:
8.帽盖,所述帽盖包括用于配合水桶盖的套筒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套筒部的一端的连接端面;
9.具有进液口的导水芯,所述导水芯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端面的一侧相连接,所述导水芯的第二端沿远离所述连接端面的方向延伸并从所述套筒部的另一端伸出,且所述导水芯的外径在沿其第二端向其第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变大,所述导水芯的内部具有与所述进液口相连通的第一通道;
10.具有出液口的管道接头,所述管道接头设置于所述连接端面背向所述导水芯的另一侧,且所述管道接头的内部具有分别与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的第二通道。
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端面背向所述管道接头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凸台,所述导水芯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连接端面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凸台的外径大于所述导水芯的第一端的外径。
12.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端面背向所述导水芯的一侧上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管道接头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连接端面相连接,所述管道接头的另一端具有所述出液
口。
13.进一步地,所述进液口设于所述导水芯的外周表面上,所述导水芯的外周表面上还设有环形卡槽,且所述环形卡槽位于所述导水芯的第二端与所述进液口之间。
14.进一步地,所述导水芯的第二端上具有圆弧面。
15.进一步地,所述管道接头呈圆台状,且所述管道接头靠近所述连接端面的一端的外径大于所述管道接头远离所述连接端面的另一端的外径。
16.进一步地,所述空气零接触上水器为注塑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17.进一步地,所述空气零接触上水器还包括与所述管道接头相连接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套设于所述管道接头上或者所述单向阀的入液口与所述管道接头的所述出液口相连通。
18.进一步地,所述套筒部呈六棱柱状。
19.进一步地,所述空气零接触上水器还包括中空的内筒以及可沿所述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复位移动的推杆组件;
20.所述内筒安装于所述第一通道内并将所述第一通道划分为第一腔室以及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的第二腔室,且所述内筒的表面上开设有对应所述进液口设置的入液孔;
21.所述推杆组件的第一端贯穿所述内筒,所述推杆组件的第二端贯穿所述导水芯的第二端的端面,且所述内筒的内壁与所述推杆组件之间存在间隙并形成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所述入液孔相连通的液流通道,所述进液口经过所述入液孔和所述液流通道后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
22.所述推杆组件的表面上安装有对应所述入液孔设置并可沿所述推杆组件的宽度方向复位移动的堵孔件,其中,当所述推杆组件的第二端受压而缩入所述第一腔室时,所述堵孔件解除对所述入液孔的封堵;当所述推杆组件的第二端的受压状态解除时,所述堵孔件将所述入液孔封堵。
23.进一步地,所述推杆组件包括杆体和第一弹性件,所述杆体的第一端贯穿所述内筒,所述杆体的第二端贯穿所述导水芯的第二端的端面;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杆体相连接,以提供所述杆体的第二端的受压状态解除时的弹性回复力,使得所述堵孔件将所述入液孔封堵。
24.进一步地,所述杆体包括轴杆和轴套,所述轴杆的第一端贯穿所述内筒,所述轴套穿过所述导水芯的第二端的端面并套设于所述轴杆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内筒相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轴套相抵接。
25.进一步地,所述堵孔件包括与所述入液孔相适配的孔塞以及沿所述推杆组件的宽度方向布置的第二弹性件,所述孔塞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内筒的内壁滑动接触,所述孔塞的另一侧表面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推杆组件的表面固定连接;其中,当所述推杆组件的第二端的受压状态解除时,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所述孔塞将所述入液孔封堵。
26.进一步地,所述推杆组件的表面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孔塞与所述安装孔滑动配合,且所述孔塞的另一侧表面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安装孔的侧壁固定连接。
27.进一步地,所述内筒靠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端具有开孔,所述液流通道通过所述开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所述推杆组件上套设有对应所述开孔设置的第一密封件;其中,当所述推杆组件的第二端受压而缩入所述第一腔室时,所述第一密封件将所述开孔封堵。
28.进一步地,所述内筒的外表面上套设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入液孔和所述第一腔室之间且/或位于所述入液孔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
29.进一步地,所述内筒的内壁与所述入液孔之间的交接处为圆弧面。
30.对应地,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保鲜取液系统,该保鲜取液系统包括连接管、含有水泵的取液器、可压缩的软水桶以及前述的空气零接触上水器,所述软水桶的桶口处设有水桶盖,所述水桶盖具有可供所述导水芯通过的插接口,其中:
31.所述套筒部套设于所述水桶盖上;
32.所述导水芯穿过所述插接口并伸入所述软水桶的内腔中,且所述导水芯与所述插接口的内壁紧密配合;
33.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管道接头的所述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水泵的入水口相连通。
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5.本发明提出的空气零接触上水器,一方面,通过设置用于扣合水桶盖的帽盖,当帽盖扣合在水桶盖上时,利用套筒部对水桶盖的外壁进行紧密的包裹以及利用连接端面对水桶盖的出水口处进行遮挡,从而可避免外部空气进入到水桶盖的出水口处,实现了外部空气的一次隔绝;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用于导通水流的导水芯,而且由于导水芯的外径从进水端往出水端方向逐渐变大,因此当导水芯穿过水桶盖并插入到软水桶的内腔时,导水芯的外壁能够与水桶盖的内壁紧密贴合,从而可避免取液过程中外部空气从导水芯与水桶盖之间的间隙进入到软水桶内而污染水质,实现了外部空气的二次隔绝;如此,通过将帽盖与导水芯进行搭配使用,可起到双重密封的效果,从而可有效避免用户在使用取液器进行取液的过程中,外部的空气进入软水桶内而污染水质,实现了取液过程中桶内液体的空气零接触;此外,帽盖的设置,使得在将导水芯插入软水桶的内腔的过程中,可降低因用户的手触摸到导水芯而导致污染水质的风险。
附图说明
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7.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空气零接触上水器处于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38.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空气零接触上水器处于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39.图3为图1的俯视图;
40.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空气零接触上水器的立体结构图;
41.图5为图4的俯视图;
42.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空气零接触上水器的正视图;
43.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空气零接触上水器的剖视图;
44.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空气零接触上水器的剖视图;
45.图9为图8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46.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内筒的剖视图;
47.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导水芯的剖视图;
48.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保鲜取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保鲜取液系统的剖视图;
50.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保鲜取液系统的剖视图
51.图15为图1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52.图16为图15中内筒的俯视图。
53.附图标记说明:
[0054]1‑
帽盖,11

套筒部,12

连接端面,131

第一凸台,132

第二凸台;
[0055]2‑
导水芯,21

进液口,22

第一通道,221

第一腔室,222

第二腔室,23

环形卡槽,24

端孔;
[0056]3‑
管道接头,31

出液口,32

第二通道;
[0057]4‑
软水桶,41

水桶盖,411

封盖,412

插接口;
[0058]5‑
连接管;
[0059]6‑
单向阀;
[0060]7‑
内筒,71

入液孔,72

液流通道,73

开孔,74

环形凹槽;
[0061]8‑
推杆组件,81

第一弹性件,821

轴杆,822

轴套;
[0062]9‑
堵孔件,91

孔塞,92

第二弹性件;
[0063]
101

第一密封件,102

第二密封件。
[0064]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65]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66]
参照图1、图6、图7、图12和图13,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零接触上水器,该空气零接触上水器用于装设在可压缩的软水桶4的桶口处,其与水管搭配使用后,能够将软水桶4的内腔与具有抽水功能的取液器(例如含有水泵的饮水机、泡茶机、热饮机等)进行连通,以便取液器将软水桶4中的液体(如矿泉水、果汁等)抽出供用户饮用,具体地,该空气零接触上水器包括:
[0067]
帽盖1,帽盖1包括用于配合水桶盖41的套筒部11以及设置于套筒部11的一端的连接端面12;
[0068]
具有进液口21的导水芯2,导水芯2的第一端与连接端面12的一侧相连接,导水芯2的第二端沿远离连接端面12的方向延伸并从套筒部11的另一端伸出,且导水芯2的外径在沿其第二端向其第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变大,导水芯2的内部具有与进液口21相连通的第一通道22;
[0069]
具有出液口31的管道接头3,管道接头3设置于连接端面12背向导水芯2的另一侧,且管道接头3的内部具有分别与出液口31、第一通道22相连通的第二通道32。
[0070]
为方便理解和说明,本实施例以含有水泵的饮水机作为取液器为例,阐述本实施例的空气零接触上水器的使用原理,具体如下:
[0071]
使用前,通过水管将空气零接触上水器与饮水机中的水泵进行连通:具体地,将水管的一端与水泵的进水口进行连通,将水管的另一端与管道接头3进行对接;
[0072]
使用时,通过导水芯2顶开位于水桶盖41出水口处的封盖411,使得导水芯2完全插入到软水桶4的内部中,同时使得帽盖1扣合在水桶盖41上;在利用饮水机进行取液的过程中,在水泵的作用下,软水桶中的液体从导水芯2的进液口21流入,然后从管道接头3的出液口31流出,并最终被抽送至饮水机的出水口处供用户饮用。其中,在取液的过程中,随着软水桶4中的液体逐渐被抽出而减少,桶内的气压会小于桶外的气压,进而在大气压差的作用下,软水桶的桶身会逐渐被压缩而变“矮”,使得导水芯2可持续与软水桶4中的液体保持接触,以保证取液的持续性。
[0073]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空气零接触上水器,一方面,通过设置用于扣合水桶盖41的帽盖1,当帽盖1扣合在水桶盖41上时,利用套筒部11对水桶盖41的外壁进行紧密的包裹以及利用连接端面12对水桶盖41的出水口处进行遮挡,从而可避免外部空气进入到水桶盖41的出水口处,实现了外部空气的一次隔绝;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用于导通水流的导水芯2,而且由于导水芯2的外径从进水端往出水端方向逐渐变大,因此当导水芯2穿过水桶盖41并插入到软水桶4的内腔时,导水芯2的外壁能够与水桶盖41的内壁(水桶盖41一般为塑料材质,具有一定的弹性)紧密贴合,从而可避免取液过程中外部空气从导水芯2与水桶盖41之间的间隙进入到软水桶4内而污染水质,实现了外部空气的二次隔绝;如此,通过将帽盖1与导水芯2进行搭配使用,可起到双重密封的效果,从而可有效避免用户在使用取液器进行取液的过程中,外部的空气进入软水桶4内而污染水质,实现了取液过程中桶内液体的空气零接触。而且,由于导水芯2的外径从进水端往出水端方向逐渐变大,因此还可适应不同出水口口径的水桶盖41,从而使得本实施例的空气零接触上水器可具有更广的适用范围;此外,帽盖的设置,使得在将导水芯插入软水桶4的内腔的过程中,可降低因用户的手触摸到导水芯而导致污染水质的风险。
[0074]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6和图7,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连接端面12背向管道接头3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凸台131,导水芯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凸台131与连接端面12相连接,且第一凸台131的外径大于导水芯2的第一端的外径。
[0075]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在导水芯2与连接端面12之间的连接处设置外径大于导水芯2外径的凸台结构,如此,可增强导水芯2的连接强度,降低导水芯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折断的风险。
[0076]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3和图6,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连接端面12背向导水芯2的一侧上设有第二凸台132,管道接头3的一端通过第二凸台132与连接端面12相连接,管道接头3的另一端具有出液口31。其中,可选地,参照图4和图5,第二凸台132在连接端面12上的垂直投影呈水滴状,如此,使得整个空气零接触上水器更具艺术感。
[0077]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在管道接头3与连接端面12之间的连接处设置外径大于管道接头3外径的凸台结构,如此,一方面可增强管道接头3的连接强度,另一
方面在将水管的一端与管道接头3进行对接时,第二凸台132可为手指提供着力点,使得用户的安装操作可更加轻松便捷。
[0078]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图6、图7和图1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导水芯2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多个进液口21,且至少两个进液口21沿导水芯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0079]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一方面,通过在导水芯2的外周表面设置多个进液口21,如此,当软水桶4中的液体较多时,有利于提高液体的供应速度;另一方面,通过对多个进液口21进行纵向布置,使得导水芯2可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液位高度。
[0080]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图7和图1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进液口21设于导水芯2的外周表面上,导水芯2的外周表面上还设有环形卡槽23,且环形卡槽23位于导水芯2的第二端与进液口21之间。
[0081]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当导水芯2顶开水桶盖41的封盖411而进入软水桶4的内腔时,可利用导水芯2上的环形卡槽23卡住水桶盖41的封盖411,使得水桶盖41的封盖411可随着导水芯2一起进入软水桶4的内部中,从而可避免封盖411的存在而影响导水芯2与水桶盖41之间的密封效果。
[0082]
进一步地,参照图2、图6和图7,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导水芯2的第二端上具有圆弧面(图中未进行标示),如此设置,可在导水芯2顶开水桶盖41的封盖411的过程中,方便导水芯2能顺利进入封盖411的内腔,且减少导水芯2与封盖411之间的受力面积,以便更好地顶开封盖411。
[0083]
进一步地,参照图6、图7和图1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管道接头3呈圆台状,且管道接头3靠近连接端面12的一端的外径大于管道接头3远离连接端面12的另一端的外径。
[0084]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将管道接头3设计为“上窄下宽”的圆台形,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管道接头3与水管之间的连接便利性和提高密封效果,另一方面使得管道接头3可适应更多管径规格的水管。
[0085]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图6和图7,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空气零接触上水器为注塑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如此,一方面有利于保持空气零接触上水器内部通道的密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空气零接触上水器的制造成本。
[0086]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6、图12和图1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空气零接触上水器还包括与管道接头3相连接的单向阀6,其中,单向阀6套设于管道接头3上或者单向阀6的入液口与管道接头3的出液口31相连通(具体地,单向阀6的入液口可通过管道与管道接头3的出液口31相连通,图示性地,单向阀6设置于连接管5上,且单向阀6靠近连接管5与管道接头3相连接的一端设置)。
[0087]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增设与管道接头3相连接的单向阀6,使得在利用取液器进行取液的过程中,软水桶4中的液体只能沿导水芯2向管道接头3的方向单向流出,而进入水管后的液体则无法回流至软水桶4中,如此,一方面可避免液体回流而降低桶内水质的新鲜程度,另一方面,在一些具体的使用场景中,可避免在将水管的一端从管道接头3上拔出后因液体回流而出现漏液现象。
[0088]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6和图1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套筒部11呈六棱柱状,如此,通过将套筒部11设计为六棱柱状,相比于圆柱状,可增加套筒部11与用户手掌之间的
接触面积,从而可在将空气零接触上水器插装于水桶盖41上的过程中,增加套筒部11与用户手掌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用户的安装操作可更加轻松便捷。
[0089]
进一步地,参照图8至图12以及图14至图16,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空气零接触上水器还包括中空的内筒7以及可沿第一通道22的长度方向复位移动的推杆组件8;
[0090]
内筒7安装于第一通道22内并将第一通道22划分为第一腔室221以及与第二通道32相连通的第二腔室222,且内筒7的表面上开设有对应进液口21设置的入液孔71;
[0091]
推杆组件8的第一端贯穿内筒7,推杆组件8的第二端贯穿导水芯2的第二端的端面(具体地,导水芯2的第二端的端面上开设有端孔24,推杆组件8的第二端穿过该端孔24设置),且内筒7的内壁与推杆组件8之间存在间隙并形成分别与第一腔室221、第二腔室222、入液孔71相连通的液流通道72,进液口21经过入液孔71和液流通道72后与第二腔室222相连通;
[0092]
推杆组件8的表面上安装有对应入液孔71设置并可沿推杆组件8的宽度方向复位移动的堵孔件9,其中,当推杆组件8的第二端受压而缩入第一腔室221时,堵孔件9解除对入液孔71的封堵;当推杆组件8的第二端的受压状态解除时,堵孔件9将入液孔71封堵。
[0093]
在本实施例中,导水芯2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连接端面12的一侧,在具体实施时,导水芯2的第一端可通过插接(如过盈配合)、螺纹连接等方式与连接端面12的一侧可拆卸连接,例如,可在第一凸台131的内壁设置内螺纹,在导水芯2的第一端上设置外螺纹,然后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将导水芯2固定于连接端面12的一侧。
[0094]
在本实施例中,该空气零接触上水器的使用原理如下:
[0095]
在将导水芯2插入软水桶4的内腔之前,推杆组件8的第二端伸出第一腔室221外,同时入液孔71处于被堵孔件9封堵的状态;
[0096]
当将导水芯2插入软水桶4的内腔时,推杆组件8的第二端因顶触封盖411而受压,使得推杆组件8逐渐向上移动,而堵孔件9随着推杆组件8一起向上移动并因受到内筒7内壁的挤压而逐渐脱离入液孔71,使得入液孔71逐渐被打开,从而使得进液口21与第二腔室222相连通;
[0097]
当导水芯2顶开水桶盖41的封盖411并进入软水桶4的内腔时,导水芯2上的环形卡槽23卡住水桶盖41封盖411,使得封盖411可随着导水芯2一起进入软水桶4的内腔中,此时,由于封盖411“包裹”住导水芯2的第二端,因此使得推杆组件8的第二端保持受压状态(即,受到封盖411的阻挡)而不会从端孔24中伸出,从而使得进液口21可与第二腔室222保持连通状态,保证后续取液过程中的液流畅通;
[0098]
在利用饮水机进行取液的过程中,在水泵的作用下,软水桶4中的液体依次经过进液口21、入液孔71后流入液流通道72中,然后依次经过第二腔室222、第二通道32后从管道接头3的出液口31流出,并最终被抽送至饮水机的出水口处供用户饮用;
[0099]
当用户将导水芯2从软水桶4中抽出时(例如当软水桶4中的液体被用尽而需要更换软桶水时),封盖411复位至水桶盖41相应的位置上而脱离导水芯2的第二端,使得推杆组件8的第二端的受压状态解除而复位(具体地,当推杆组件8的第二端的受压状态解除时,推杆组件8向下移动,推杆组件8的第二端从端孔24中伸出而将端孔24封堵),而在推杆组件8复位的过程中,堵孔件9逐渐回到与入液孔71相对的位置而将入液孔71进行封堵,使得进液口21与第二腔室222相隔绝,进而使得当将导水芯2从软水桶4中抽出后,可避免外部空气中
的灰尘、杂质等进入导水芯2内而污染第一通道22等液体流道,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取液过程中桶内液体被污染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饮水健康。
[0100]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的空气零接触上水器通过进行上述结构设计,不仅可保证取液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且在将导水芯2从软水桶4中抽出后,可避免外部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进入导水芯2内而污染第一通道22等液体流道,提高了液体流道的卫生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用户的饮水健康。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堵孔件9的数量与进液口21的数量相适应,且各个堵孔件9与各个进液口21一一对应设置,较佳地,堵孔件9设置为两个并对称设置。
[0101]
进一步地,参照图8、图9和图1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推杆组件8包括杆体(图中未进行标示)和第一弹性件81,杆体的第一端贯穿内筒7,杆体的第二端贯穿导水芯2的第二端的端面;第一弹性件81与杆体相连接,以提供杆体的第二端的受压状态解除时的弹性回复力,使得堵孔件9将入液孔71封堵。
[0102]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使得推杆组件8可沿着第一通道22的长度方向复位移动,具体地,当将导水芯2插入软水桶4的内腔时,杆体的第二端因顶触封盖411而受压,使得杆体逐渐向上移动,同时第一弹性件81被逐渐压缩;而当用户将导水芯2从软水桶4中抽出时,杆体的第二端的受压状态解除,在第一弹性件81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杆体逐渐向下移动,实现复位。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弹性件81可以是弹簧、弹片、橡筋等具有良好弹性性能的器件,此外,第一弹性件81与杆体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只要能保证杆体能够沿着第一通道22的长度方向上下移动即可,例如,第一弹性件81可以是弹片,该弹片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腔室221的侧壁和杆体的侧表面;又例如,第一弹性件81也可以是弹簧,该弹簧套设于杆体上且该弹簧的一端连接杆体,该弹簧的另一端与内筒7的下端相抵接;又例如,第一弹性件81也可以是弹簧,该弹簧套设于杆体上且该弹簧的一端连接杆体,该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腔室222的侧壁或者第一凸台131的侧壁连接(例如,可在第一凸台131的侧壁凸出设置一圈环形凸起,弹簧的一端连接杆体,弹簧的另一端与该环形凸起相抵接)。如此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0103]
进一步地,参照图8、图9和图1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杆体包括轴杆821和轴套822,轴杆821的第一端贯穿内筒7,轴套822穿过导水芯2的第二端的端面并套设于轴杆821的第二端上;第一弹性件81位于第一腔室221内,且第一弹性件81的一端与内筒7相抵接,第一弹性件81的另一端与轴套822相抵接。其中,在具体实施时,轴杆821的第二端与轴套82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插接(如过盈配合)、螺纹连接等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0104]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不仅可使得杆体可沿着第一通道22的长度方向复位移动,而且可便于推杆组件8的安装。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弹性件81为弹簧为例说明推杆组件8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当轴套822的端部受压时,轴套822连同轴杆821整体一起向上移动,此时弹簧被压缩;当轴套822端部的受压状态解除时,在弹簧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轴套822连同轴杆821整体一起向下移动,实现复位。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弹性件81为弹簧时,该弹簧的形状可以是圆柱状,也可以是“上宽下窄”的螺旋状。
[0105]
进一步地,参照图8、图9、图15和图16,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堵孔件9包括与入液孔71相适配的孔塞91以及沿推杆组件8的宽度方向布置的第二弹性件92,孔塞91的一
侧表面与内筒7的内壁滑动接触,孔塞91的另一侧表面通过第二弹性件92与推杆组件8的表面固定连接;其中,当推杆组件8的第二端的受压状态解除时,在第二弹性件92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孔塞91将入液孔71封堵。
[0106]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实现了堵孔件9在轴杆821的宽度方向上的复位移动,使得当轴套822的端部受压而缩入第一腔室221时,堵孔件9可打开入液孔71,以保证后续取液过程中的液流畅通,而当轴套822端部的受压状态解除时,堵孔件9可将入液孔71封堵,以将第二腔室222与进液口21进行隔绝,避免外部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进入导水芯2内而污染第一通道22等液体流道。具体地,当将导水芯2插入软水桶4的内腔时,轴套822的端部因顶触封盖411而受压,使得轴套822连同轴杆821整体一起向上移动,而孔塞91随着轴杆821一起向上移动并因受到内筒7内壁的挤压而逐渐脱离入液孔71,使得入液孔71逐渐被打开,从而使得进液口21与第二腔室222相连通,此时,第一弹性件81和第二弹性件92均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当导水芯2顶开水桶盖41的封盖411并进入软水桶4的内腔时,导水芯2上的环形卡槽23卡住水桶盖41封盖411,使得封盖411可随着导水芯2一起进入软水桶4的内腔中,此时,由于封盖411“包裹”住导水芯2的第二端,因此使得轴套822的端部保持受压状态而不会从端孔24中伸出,从而使得进液口21可与第二腔室222保持连通状态,保证后续取液过程中的液流畅通;而当用户将导水芯2从软水桶4中抽出时,封盖411复位至水桶盖41相应的位置上而脱离导水芯2的第二端,使得轴套822端部的受压状态解除,在第一弹性件81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轴套822连同轴杆821整体一起向下移动,轴套822的端部从端孔24中伸出而将端孔24封堵,而孔塞91在轴杆821的带动下,孔塞91沿着内筒7的内壁向下滑动,并当孔塞91回到与入液孔71相对的位置时,在第二弹性件92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孔塞91面向内筒7的一侧弹入入液孔71中而将入液孔71进行封堵,使得进液口21与第二腔室222相隔绝。
[0107]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弹性件92可以是弹簧、弹片、橡筋等具有良好弹性性能的器件;此外,孔塞91的具体形状可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只要能保证孔塞91面向内筒7的一侧可与内筒7内壁保持滑动接触且当孔塞91正对入液孔71时,孔塞91能够将入液孔71进行封堵即可,例如,当进液口21为圆孔形时,则孔塞91面向内筒7的一侧的形状可以是圆弧面(具体地,此时整个孔塞91的形状可以圆球状、半球状、子弹头形状等等);又例如,当进液口21为矩形时,则孔塞91面向内筒7的一侧的形状可以是上下两侧均为斜面的楔形(具体地,此时整个孔塞91的形状可以是面向内筒7的一侧的形状为棱台形而背向内筒7的一侧的形状为棱柱形、圆柱形等等)。如此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需要保证封盖411对导水芯2第二端的抱紧力大于第一弹性件81的弹性回复力,同时第一弹性件81的弹性回复力要大于内筒7内壁与孔塞91之间的摩擦力。
[0108]
进一步地,参照图8、图9和图1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推杆组件8的表面上开设有安装孔(图中未进行标示),第二弹性件92位于安装孔内,孔塞91与安装孔滑动配合,且孔塞91的另一侧表面通过第二弹性件92与安装孔的侧壁固定连接。
[0109]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设置安装孔来对孔塞91进行定位,可在轴杆821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提高孔塞91与内筒7内壁滑动接触时的稳定性和顺畅性,以便更好地控制孔塞91打开或关闭入液孔71。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可选地,当进液口21为圆孔形时,孔塞91面向内筒7的一侧的形状可以是半球面,孔塞91背向内筒7的一侧可以
是实心或空心的圆柱状。
[0110]
进一步地,参照图8、图9、图10和图1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内筒7靠近第一腔室221的一端具有开孔73,液流通道72通过开孔73连通第一腔室221,推杆组件8上套设有对应开孔73设置的第一密封件101;其中,当推杆组件8的第二端受压而缩入第一腔室221时,第一密封件101将开孔73封堵。图示性地,第一密封件101套设于轴杆821上并对应位于内筒7下端的开孔73设置,在具体实施时,可选地,该第一密封件101可为密封圈,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0111]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当导水芯2插入软水桶4的内腔后,第一密封件101可随着轴杆821向上移动并对开孔73进行封堵,避免液体流入到第一腔室221中而与第一弹性件81相接触;而当导水芯2从软水桶4中抽出后,第一密封件101可随着轴杆821向下移动并解除对开孔73的封堵,而此时的入液孔71处于被孔塞91封堵的状态,同时位于导水芯2第二端的端孔24也处于被轴套822封堵的状态,因此可降低外部空气进入第一腔室221的风险;如此,一方面通过避免取液时液体与第一弹性件81相接触,另一方面通过避免导水芯2抽出后外部空气与第一弹性件81相接触,从而在一些具体使用场景中(例如当第一弹性件81为弹簧时),可降低第一弹性件81发生氧化生锈的风险,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弹性件81的使用寿命以及进一步降低取液过程中液体受污染的风险,达到进一步提高用户的饮水健康的效果。
[0112]
进一步地,参照图9、图10和图1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内筒7的外表面上套设有第二密封件102(图示性地,内筒7的外表面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密封件102的环形凹槽74),第二密封件102位于入液孔71和第一腔室221之间且/或位于入液孔71和第二腔室222之间(优选地,入液孔71和第一腔室221之间、入液孔71和第二腔室222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02)。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内筒7与第一通道22之间的密封性。其中,在具体实施时,第二密封件102可为密封圈。
[0113]
进一步地,参照图,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内筒7的内壁与入液孔71之间的交接处为圆弧面。如此设置,有利于在孔塞91脱离或弹入入液孔71的过程中,降低入液孔71的轮廓边缘与孔塞9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不仅使得孔塞91可更加顺畅地脱离或弹入入液孔71,而且可降低入液孔71的轮廓边缘与孔塞91之间因摩擦而产生异物的风险。
[0114]
对应地,参照图1至图16,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保鲜取液系统,该保鲜取液系统包括连接管5(可选地,该连接管5为食品级材质软管)、含有水泵的取液器(图中未示意出)、可压缩的软水桶4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空气零接触上水器,软水桶4的桶口处设有水桶盖41,水桶盖41具有可供导水芯2通过的插接口412(即水桶盖41的出水口)以及用于封闭插接口412的封盖411,其中:
[0115]
套筒部11套设于水桶盖41上;
[0116]
导水芯2穿过插接口412并顶开封盖411后伸入软水桶4的内腔中,且导水芯2与插接口412的内壁紧密配合,导水芯2的第二端伸入封盖411的内腔中并通过环形卡槽23与封盖411相卡接;
[0117]
连接管5的一端与管道接头3的出液口31相连通,连接管5的另一端与水泵的入水口相连通。
[0118]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取液器可以是饮水机、泡茶机、热饮机等具有抽水功能的取液
设备,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根据需要,上述软水桶4可以是申请人在2020年1月20日所提交的申请号为cn202010067241.3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11232372b)中所述的可压缩的饮用水桶,当然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压缩式软水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根据需要,上述水桶盖41可以是申请人在2020年6月12日所提交的申请号为cn202010540856.3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11674708a)中所述的桶盖,当然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桶盖,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上述空气零接触上水器的改进,本实施例的保鲜取液系统具有与上述空气零接触上水器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其中,在具体实施时,为进一步提高插接口412与导水芯2之间的密封效果,优选地,上述插接口412为“上宽下窄”的中空筒状结构。
[0119]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公开的空气零接触上水器及保鲜取液系统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120]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121]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12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