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及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2021-08-20 16: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灶具 燃烧器 用于
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及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燃烧器的燃气出气道的出气口处的燃气混气压力高,火盖的火孔出气不均匀,特别是与出气口相邻的火孔上极易产生黄火、离焰、脱火等现象,导致火盖的火焰分布不均匀,燃气燃烧不充分。此外,引射能力及空气与燃气混合均会直接影响灶具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引射和燃气混合能力不足会导致燃烧效率较低且烟气过高,不利于节能环保。

目前,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通常在让巴南区出气口处设置分流板来降低燃气出气口处的燃气混气压力,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全面进风式燃烧器》,其专利号为zl200920236836.6(授权公告号为cn201547778u)公开了一种全面进风式燃烧器,包括燃烧器座、分火盖座、内分火盖和外分火盖,燃烧器座上有内火进气管、外火进气管,内火进气管端有一个喷嘴,燃气出气道将外引射管与外环燃气槽连通,在外环燃气槽内有减压分流板,减压分流板上有若干个减压分流孔,减压分流板上位于燃气出气道的出气口上方。又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垂直多引射管式三环火燃烧器》,其专利申请号为cn201811106986.5(申请公布号为cn109237475a)公开了一种垂直多引射管式三环火燃烧器,所述外环燃气槽内设置有圆环形分流均流板,圆环形分流均流板上设有若干导流孔和连接孔;外环燃气槽的底板上设有若干个支撑柱,支撑柱支撑圆环形分流均流板,螺钉穿过连接孔与支撑柱螺合。

上述对比文件中的燃烧器通过设置分流板可以降低燃气压力,但由于燃气出气口均竖直向上,燃气都直接从减压分流孔(导气孔)竖直向上流出至分流板上方,不利于燃气均匀分布在分流板上方,导致出气不够均匀,此外,燃气出气口竖直向上设置不利于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火盖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使得燃气和空气混合更加均匀的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火焰燃烧加强且稳定的火盖。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火盖的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包括

分流件,呈环状;

火盖本体,呈环状,且至少局部覆盖在所述分流件之上,且与所述分流件之间形成有腔室,所述火盖本体上开设有出火孔;

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包括有内环壁,所述内环壁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周向间隔布置且位于所述出火孔之下的导流片,相邻两个所述导流片之间形成有与所述腔室相连通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流片在所述内环壁周向方向上或径向方向上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从而使所述导流片在整体上呈现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向排列。

为了提高热效率,所述火盖本体包括有呈环状的顶板,所述分流件的内环壁竖向设置,且该内环壁与所述顶板邻近内周缘处具有间隔而形成出火缝隙。出火缝隙的存在,使得火盖本体的内侧形成旋转火焰,有利于热效率的提高。

为了增大出火火焰与炊具底部的接触面积,所述出火缝隙的内部流道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

实现出火缝隙的形式有多种,但是优选地,所述内环壁的顶面具有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的导向面,所述顶板的内周面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所述导向面上设置有用来支撑所述顶板的内周面从而使内环壁和顶板之间形成所述的出火缝隙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且至少有两个并沿周向间隔布置。

为了提高火盖腔室内的气流的均匀性,所述火盖本体包括有均呈环状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下盖竖向设置,所述上盖包括有所述的顶板,所述顶板的底壁面和下盖的顶壁面之间形成有所述的出火孔,所述导流片的外侧边沿与所述下盖的内周面相接触。另外,火盖本体采用分体件的形式,方便对火盖本体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顶板的底壁面在邻近外侧周缘的位置上具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上凹槽,相邻两个所述上凹槽之间形成有下凸部,所述下盖的顶壁面在对应所述上凹槽的位置上设置有上凸部而在对应所述下凸部的位置上具有下凹槽,在所述上盖设置在所述下盖的状态下,所述下凸部位于对应所述下凹槽内且该下凸部的底面与对应下凹槽之间留有间隔而形成第一出火通道,所述上凸部位于对应上凹槽内,且该上凸部的顶面与对应上凹槽之间留有间隔而形成第二出火通道,所述出火孔包括所述的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相邻所述下凸部和上凸部之间留有连通所述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的间隙。

为了增大出火火焰与炊具底部的接触面积,所述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均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如此,在相同火盖尺寸下,外圈火焰与炊具底部接触面积增大,热效率提升。

形成上凸部、上凹槽、下凸部及下凹槽的方式有多种,但是优选地,所述下盖的顶壁面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所述下盖的顶壁面局部向下凹陷形成有所述的下凹槽,所述下凹槽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所述顶板的外侧边缘向下延伸形成有外环壁,所述外环壁的底面为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局部向上凹陷形成有所述的上凹槽,所述上凹槽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

优选地,所述下凹槽的底面及上凹槽的顶面均为弧形面。

为了在火盖的外侧形成连续均匀分布的环形火焰,至少相邻两个间隙之间具有传火槽,所述传火槽与相邻的间隙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上述的火盖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基座,所述基座上具有呈环状且顶部敞口的环形腔体,所述火盖搁置在所述环形腔体的顶部敞口处且与所述环形腔体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相连通的外环混气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的导流片的设置,使得火盖的腔室内的气流更加地均匀,降低了燃烧热的能量损失,有利于后续提高热效率;此外,导流片的存在,能使出火缝隙处形成旋转火焰,从而进一步提高热效率;此外,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设置,使得火盖的外侧形成连续分布的环形火焰,增加了与二次风的接触面积,加强了火焰的燃烧,间隙的存在,同时实现了环形火焰的自稳焰,提高了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火盖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火盖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的灶具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剖视图;

图10为图8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11为第一喷嘴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燃烧器包括有火盖、基座3、聚能罩03、外环引射管4、第一喷嘴座5、炉头6、内火盖7、内环引射管8、第二喷嘴座9及安装板10。

如图8和图9所示,安装板10基本水平布置,安装板10上开设有供炉头6自下向上穿过的安装孔,炉头6具有顶部敞口的内环通道61和位于内环通道61的外围且顶部敞口的外环通道62,基座3上具有呈环状且顶部敞口的环形腔体31及位于环形腔体31的内围具有供内环通道61自下向上穿过的开孔,在内环通道61穿过开孔的状态下,内火盖7覆盖在内环通道61的顶部敞口处而与内环通道61围合形成有内环混气室。

如图9所示,基座3设置在外环通道62的顶部敞口处,且位于安装板10之上,该基座3与安装板10之间留有供二次空气进入的补气通道e。基座3的环形腔体31与外环通道62相连通。火盖搁置在环形腔体31的顶部敞口处且与环形腔体31之间形成有外环混气室,补气通道e与外环混气室相连通。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火盖包括分流件01和火盖本体02,分流件01和火盖本体02均呈环状,火盖本体02至少局部覆盖在分流件01之上,且与分流件01之间形成有腔室。如图5和图6所示,火盖本体02包括均呈环状的下盖1和上盖2,火盖本体02采用分体件的形式,方便清理。如图2所示,下盖1竖向设置,且该下盖1的顶壁面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下盖1的顶壁面局部向下凹陷形成有的下凹槽11,下凹槽11的底面为弧形面,且下凹槽11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前述的下凹槽11有多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相邻两个下凹槽11之间形成有上凸部12。

如图7所示,上盖2包括有呈环状的顶板21,顶板21的内侧边缘向下延伸形成有呈环形的内侧壁板23,顶板21的外侧边缘向下延伸形成有外环壁22,外环壁22的底面为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面在对应上凸部12的位置上局部向上凹陷形成有上凹槽222,上凹槽222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上凹槽222的顶面为弧形面。相邻两个上凹槽222之间形成有下凸部221。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上盖2设置在下盖1的状态下,下凸部221位于对应下凹槽11内且该下凸部221的底面与对应下凹槽11之间留有间隔而形成第一出火通道a,而上凸部12位于对应上凹槽222内,且该上凸部12的顶面与对应上凹槽222之间留有间隔而形成第二出火通道b,相邻下凸部221和上凸部12之间留有连通第一出火通道a和第二出火通道b的间隙c。如图2、图7和图9所示,上述的第一出火通道a和第二出火通道b均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且第一出火通道a和第二出火通道b均与外环混气室相连通。第一出火通道a和第二出火通道b为火盖本体02的出火孔。

如图6所示,第一出火通道a的纵截面面积为s1,对应地,下凸部221沿周向方向的宽度为l,以宽度l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s,纵截面面积s1满足:0.5s<s1<s;第二出火通道b的纵截面面积为s2,对应地,上凸部12沿周向方向的宽度为w,以宽度w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为s0,纵截面面积s2满足:0.5s0<s2<s0。

为了在火盖的外侧形成连续均匀分布的环形火焰,如图6所示,至少相邻两个间隙c之间具有传火槽d,传火槽d形成在上盖2和下盖1的对接面上,传火槽d有四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且前述的传火槽d与相邻的间隙c相连通。

如图1至图4所示,分流件01包括有竖向设置的内环壁011,内环壁011位于下盖1的内围,内环壁011的横截面呈圆形,内环壁011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周向间隔布置且位于出火孔之下的导流片012,导流片012的外侧边沿与下盖1的内周面相接触,相邻两个导流片012之间形成有与腔室相连通的导气通道013,导流片012在内环壁011周向方向上或径向方向上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各个导流片01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从而使导流片012在整体上呈现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向排列。

如图2至图4所示,上述的分流件01的内环壁011与顶板21邻近内周缘处具有间隔而形成出火缝隙04,出火缝隙04的内部流道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具体地,如图2所示,内环壁011的顶面具有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的导向面0111,顶板21的内周面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导向面0111上设置有用来支撑顶板21的内周面从而使内环壁011和顶板21之间形成的出火缝隙04的支撑部014,支撑部014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且至少有两个并沿周向间隔布置。

如图8所示,聚能罩03呈环状,且设置在安装板10上,并位于火盖本体02的外围。如图8至图10所示,外环引射管4设置在炉头6上,且位于安装板10之下,该外环引射管4与炉头6的外环通道62相连通,第一喷嘴座5设置在外环引射管4上,如图10所示,第一喷嘴座5内部具有燃气通道51及位于燃气通道51外围且与燃气通道51互不连通的环形通道52,燃气通道51的出气口处设置有喷口朝向外环引射管4进气口的第一喷嘴50,第一喷嘴50与燃气通道51相连通,上述环形通道52上上开设有用来连通鼓风机的进风口521,环形通道52在邻近第一喷嘴50的位置上开设有朝向外环引射管4进气口的出气孔522,出气孔522有3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在第一喷嘴50的外围,经3个出气孔流出的3束空气流与燃气流在外环引射管内交汇,形成冲击而快速混合成均匀混气。

此外,如图10所示,内环引射管8设置在炉头6上,且位于安装板10之下,该内环引射管8与内环通道61相连通,内环引射管8上设置有第二喷嘴座9,第二喷嘴座9上设置有喷口朝向内环引射管8的进气口的第二喷嘴90。

上述实施例中,整个燃烧器在内火盖、出火缝隙及外环火盖的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出火,即形成内、中、外三环火,对炊具(如锅)的加热更加地均匀,综合火力会向轴心位置偏移,加热锅底的热效率也会更高。导流片的设置,既可以提升火盖腔室内的气流均匀性,又可以在出火缝隙处形成旋转火焰,形成自稳焰,从而有利于热效率的提升。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