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的多功能进风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1-08-17 13: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特指 多功能 上进 调节 燃烧器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的多功能进风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上进风燃烧器的多功能进风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燃气灶具一般采用上进风燃烧器,由于热负荷的要求,通常会设置两根或多根引射管及对应的喷嘴分别对炉头的主火和中心火进行供气,喷嘴通常安装在底座上,其一端与底座内部的燃气通道直接连通,另一端则是与对应的引射管入口呈相对设置,引射管与喷嘴之间形成有间隙。喷嘴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作为一次空气进气口,使燃气与空气第一次预混,当第一次预混气从喷嘴喷入引射管时,引射器入口作为二次空气进气口吸入空气使燃气第二次预混。经两次预混后的燃气中空气与燃气的比例直接影响到燃气燃烧工况,如空气与燃气比例不当(例如,燃气压力变化,风门长时间使用后自动位移等,都会导致空气与燃气比例失调),可能产生离焰、回火或黄焰,使灶具无法正常使用或浪费燃气,这时就需要调节空气进气量使空气与燃气的比例恢复至正常,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大多是在二次空气进气口(即引射管入口)安装一个挡板,通过拨动挡板改变风门大小来改变二次空气进入量,但是由于空气进气量的调整往往是微调,用手拨动手柄的方式难以控制挡板的转动幅度与位置,因而调节较为不便,很难达到精确控制。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进风燃烧器的多功能进风调节机构,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应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的多功能进风调节机构,包括底座与燃烧器基体,燃烧器基体与底座配合连接,底座上固定连接有喷嘴组件,喷嘴组件包括喷嘴与调节螺母,喷嘴的第一端固定于底座上,并与底座上的燃气通道相连通,喷嘴内设有内腔,喷嘴上设有若干个与内腔相连通的空气进风口,燃烧器基体上设有引射管,引射管上设有引射管入口,引射管入口与喷嘴的第二端之间呈相对设置,并设有间隙,调节螺母可活动的套于喷嘴上,通过转动调节螺母可调节空气进风口的空气进风量或可调节引射管入口与喷嘴之间的间隙大小。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喷嘴的第一端设有与底座上的燃气通道相连接的第二外螺纹,喷嘴的第二端设有与调节螺母配合连接的第一外螺纹,第一外螺纹与第二外螺纹之间成型有外六角部,外六角部上设有若干个与内腔相连通的空气进风口,调节螺母的第一端设有与第一外螺纹配合连接的内螺纹,调节螺母的第二端设有能够遮盖所述空气进风口的套筒部。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第一外螺纹由喷嘴靠近引射管入口的一端端部延伸至外六角部上的空气进风口处。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若干个与内腔相连通的空气进风口沿圆周方向均匀布设于外六角部上。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调节螺母第二端的套筒部的孔径大于调节螺母第一端的内螺纹的孔径。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调节螺母的外壁上设有防滑纹。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内腔的第一端设有与燃气通道相连通的燃气进气口,内腔的第二端设有与引射管入口对应设置的混合通道。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转动调节螺母,可调节空气进风口的空气进风量或可调节引射管入口与喷嘴之间的间隙大小,可以起到调节一次空气进气口(即空气进风口)或二次空气进气口(即引射管入口)的空气进气流量的效果,从而使空气与燃气的预混比例达到正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喷嘴组件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调节螺母调节空气进风口的空气进风量状态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调节螺母调节引射管入口与喷嘴之间的间隙大小状态图。

图中:1、底座;2、燃烧器基体;3、喷嘴;30、外六角部;31、空气进风口;32、第一外螺纹;33、第二外螺纹;34、燃气进气口;35、混合通道;4、调节螺母;41、内螺纹;42、套筒部;43、防滑纹;5、引射管;6、引射管入口;7、燃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上进风燃烧器的多功能进风调节机构,包括底座1与燃烧器基体2,燃烧器基体2与底座1配合连接,底座1上固定连接有喷嘴组件,喷嘴组件包括喷嘴3与调节螺母4,喷嘴3的第一端固定于底座1上,并与底座1上的燃气通道7相连通,喷嘴3内设有内腔,喷嘴3上设有若干个与内腔相连通的空气进风口31,燃烧器基体2上设有引射管5,引射管5上设有引射管入口6,引射管入口6与喷嘴3的第二端之间呈相对设置,并设有间隙,调节螺母4可活动的套于喷嘴3上,通过转动调节螺母4可调节空气进风口31的空气进风量或可调节引射管入口6与喷嘴3之间的间隙大小。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转动调节螺母4,可调节空气进风口31的空气进风量或可调节引射管入口6与喷嘴3之间的间隙大小,可以起到调节一次空气进气口(即空气进风口31)或二次空气进气口(即引射管入口6)的空气进气流量的效果,从而使空气与燃气的预混比例达到正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嘴3的第一端设有与底座1上的燃气通道7相连接的第二外螺纹33,喷嘴3的第二端设有与调节螺母4配合连接的第一外螺纹32,第一外螺纹32与第二外螺纹33之间成型有外六角部30,外六角部30上设有若干个与内腔相连通的空气进风口31,调节螺母4的第一端设有与第一外螺纹32配合连接的内螺纹41,调节螺母4的第二端设有能够遮盖所述空气进风口31的套筒部42。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旋转调节螺母4,使调节螺母4沿第一外螺纹32相对于喷嘴3轴向运动,当使调节螺母4朝空气进风口31方向运动时,调节螺母4会逐渐遮挡空气进风口31,可以改变空气进风口31处的空气进气量,从而起到对燃气与空气的第一次预混的调控作用,而当使调节螺母4朝引射管5方向运动时,调节螺母4的端部逐渐接近引射管入口6,可以改变引射管入口6处的空气进气量,从而起到对燃气与空气的第二次预混的调控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调节螺母4可以双向旋接于第一外螺纹32上,当引射管5与喷嘴3之间的间距较远时,安装时可以使调节螺母4第一端的内螺纹41朝着靠近喷嘴3的空气进风口31方向安装,这样在旋转调节螺母4时,可以有效利用套筒部42的长度来起到补偿作用(在这种安装方式下,当旋转调节螺母4使内螺纹41位于喷嘴3的端部时,套筒部42虽处于悬空状态,但不会从喷嘴3上掉下,此时套筒部42的轴向长度便有效对引射管5与喷嘴3之间起到了补偿作用,即使引射管5与喷嘴3间距较远,套筒部42仍然可以起到遮挡引射管入口6的效果,从而起到对第二次预混的调控的作用);当引射管5与喷嘴3间距较近时,安装时可以使调节螺母4的内螺纹41朝着远离喷嘴3的空气进风口31方向安装,这样在旋转调节螺母4时,可以有效利用套筒部42的长度来逐渐遮挡空气进风口31,可以改变空气进风口31处的空气进气量,从而起到对燃气与空气的第一次预混的调控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螺纹32由喷嘴3靠近引射管入口6的一端端部延伸至外六角部30上的空气进风口31处。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便于提高调节螺母4在第一外螺纹32上的行程,也就是说,当引射管5与喷嘴3之间的间距较远时,旋转调节螺母4可以有效利用套筒部42的轴向长度便有效对引射管5与喷嘴3之间起到了补偿作用,同时,当引射管5与喷嘴3间距较近时,旋转调节螺母4可以有效利用套筒部42的长度来逐渐遮挡空气进风口31,可以改变空气进风口31处的空气进气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若干个与内腔相连通的空气进风口31沿圆周方向均匀布设于外六角部30上。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便于空气从喷嘴3的周围均可以进入到内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螺母4第二端的套筒部42的孔径大于调节螺母4第一端的内螺纹41的孔径。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使调节螺母4第一端的内螺纹41始终旋接于第一外螺纹32上时,调节螺母4第二端的套筒部42的轴向长度便有效对引射管5与喷嘴3之间起到了补偿作用,以及可以有效利用套筒部42的长度来逐渐遮挡空气进风口31,可以改变空气进风口31处的空气进气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螺母4的外壁上设有防滑纹43。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便于调节螺母4的安装与拆卸,以及转动微调时,精确度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腔的第一端设有与燃气通道7相连通的燃气进气口34,内腔的第二端设有与引射管入口6对应设置的混合通道35。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燃气通道7的燃气从燃气进气口34进入到内腔,并与空气进风口31进入的空气完成第一次预混后,进入到混合通道35,再引射至引射管入口6与空气完成第二次预混。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