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0:3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座椅 装置 车辆


1.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在车辆用的座椅装置中,存在具备设置于座椅表皮的内侧的空气袋、和使该空气袋扩张收缩的供排气装置的座椅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椅装置具备因空气的填充而扩张从而从内侧按压座椅表皮的多个空气袋。而且,构成为利用这些各空气袋的按压作用对落座于该座椅的乘客给予放松效果。
3.另外,在该现有例子的座椅装置中,在头枕位于下限位置的情况下,停止对配置于椅背的上端部的空气袋的空气的供给。即、在落座于座椅的乘客的身高较矮的情况下,配置于椅背的上端部的空气袋可能变为位于较该乘客的肩靠上方的状态。基于这一点,在如上述那样头枕位于下限位置的情况下,推定为落座于座椅的乘客的身高也矮。于是,构成为对配置于被推定为由该扩张产生的座椅表皮的按压作用下降了、即难以得到对乘客的放松效果的椅背上端的座椅区域的空气袋,停止其扩张收缩。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76611号公报
5.然而,上述那样的对放松用的空气袋的扩张收缩控制一般构成为,对设置于座椅表皮的内侧的多个空气袋设定这些各空气袋按时间差扩张收缩的扩张收缩模式,从而依次切换该扩张了的空气袋对座椅的乘客给予按压力的位置。因此,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中,存在因部分地停止空气袋的扩张收缩而产生不对座椅的乘客给予按压力的待机时间的问题。于是,由此其质感可能下降,因此在该方案中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放松用的空气袋更适宜地扩张收缩的车辆用座椅装置。
7.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优选,具备:扩张收缩模式设定部,其对因空气的供给而扩张从而从内侧按压座椅表皮的多个空气袋设定该各空气袋的扩张收缩模式;调整位置检测部,其对设置有前述各空气袋的座椅检测构成该座椅的座椅要素的调整位置;以及按压作用下降区域推定部,其基于前述座椅要素的调整位置来推定存在由前述空气袋的扩张产生的前述座椅表皮的按压作用下降了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前述扩张收缩模式设定部在推定存在前述按压作用下降区域的情况下,设定排除了前述各空气袋中位于前述按压作用下降区域的前述空气袋的前述扩张收缩模式。
8.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空气袋在不能够对座椅的乘客有效地给予按压作用的位置扩张收缩。而且,从扩张收缩模式排除设置于这样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的空气袋,从而能够不产生待机时间地、高效地使其他各空气袋依次扩张收缩。于是,由此能够使这样的放松用的空气袋更适宜地扩张收缩。
9.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基础上优选,前述调整位置检测部检测构成
为能够调整倾斜角度的椅背的调整位置作为前述座椅要素的调整位置,前述按压作用下降区域推定部在前述椅背的调整位置位于超过该椅背的包括中立位置而预先设定的有效按压角度范围地向后方侧倾斜了的位置的情况下,推定前述椅背形成的背靠面的上部作为前述按压作用下降区域。
10.即,落座于座椅的乘客的倾斜支点和椅背的倾斜支点在该配置中存在偏移。因此,在使椅背向后方较大地倾斜了的情况下,乘客的上身变为在相对地更下侧的位置与该背靠面抵接。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适当地推定存在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于是,由此,设定排除了位于被推定作为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的背靠面的上部的空气袋的各空气袋的扩张收缩模式,从而能够使该放松用的空气袋更适宜地扩张收缩。
11.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基础上优选,前述调整位置检测部检测构成为能够调整倾斜角度的椅背的调整位置作为前述座椅要素的调整位置,前述按压作用下降区域推定部在前述椅背的调整位置位于超过该椅背的包括中立位置而预先设定的有效按压倾斜范围地向前方侧倾斜了的位置的情况下,推定前述椅背形成的背靠面的下部作为前述按压作用下降区域。
12.即,在使椅背向前方侧较大地倾斜了的情况下,乘客的落座位置容易变浅。其结果是,乘客的腰部变为容易从背靠面分离的状态。因此,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适当地推定存在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于是,由此,设定排除了位于被推定作为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的背靠面的下部的空气袋的各空气袋的扩张收缩模式,从而能够使该放松用的空气袋更适宜地扩张收缩。
13.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基础上优选,前述调整位置检测部检测构成为能够调整前后方向的滑动位置的坐垫的调整位置作为前述座椅要素的调整位置,前述按压作用下降区域推定部在前述坐垫的调整位置位于超过该坐垫的包括中立位置而预先设定的有效按压滑动范围地向前方侧滑动了的位置的情况下,推定前述坐垫形成的落座面的前部作为前述按压作用下降区域。
14.即,使坐垫向前方侧较大地滑动,由此落座于座椅的乘客的腿部变得容易与位于其前方的仪表盘、前座等干涉。其结果是,乘客的腿部变为所谓的“膝站立”状态,由此其大腿部变得容易从坐垫的落座面分离。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适当地推定存在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于是,由此,设定排除了位于被推定作为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的落座面的前部的空气袋的各空气袋的扩张收缩模式,从而能够使该放松用的空气袋更适宜地扩张收缩。
15.在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基础上优选,前述调整位置检测部检测构成为能够调整前后方向的滑动位置的坐垫的调整位置作为前述座椅要素的调整位置,前述按压作用下降区域推定部在前述坐垫的调整位置位于前方侧的包括滑动极限位置而预先设定的按压作用下降滑动范围内的情况下,推定前述坐垫形成的落座面的前部作为前述按压作用下降区域。
16.根据上述结构,在难以预先确定坐垫的中立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推定存在由于该坐垫向前方侧滑动而产生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
17.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放松用的空气袋更适宜地扩张收缩。
附图说明
18.图1是在座椅表皮的内侧设置有空气袋的座椅的立体图。
19.图2是座椅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20.图3是对空气袋的扩张收缩模式示出一个例子的时间图。
21.图4是设置于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和倾斜器装置的说明图。
22.图5是构成为能够调整倾斜角度的椅背所设定的有效按压角度范围、和基于其调整位置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的推定的说明图。
23.图6是落座于座椅的乘客的侧面图。
24.图7是由于椅背向后方倾斜而形成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的说明图。
25.图8是由于椅背向前方倾斜而形成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的说明图。
26.图9是表示关于基于椅背的调整位置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的推定、和扩张收缩模式的设定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27.图10是构成为能够调整滑动位置的坐垫所设定的有效按压滑动范围、和基于其调整位置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的推定的说明图。
28.图11是由于坐垫向前方滑动而形成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的说明图。
29.图12是表示关于基于坐垫的调整位置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的推定、和扩张收缩模式的设定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x

座椅表皮;10

空气袋;20

座椅装置;23

控制装置;23a

扩张收缩模式设定部;23b

调整位置检测部;23c

按压作用下降区域推定部;ptn

扩张收缩模式;e

座椅要素;p

调整位置;rd

按压作用下降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32.如图1所示,车辆用的座椅1具备坐垫2、和设置于该坐垫2的后端部的椅背3。而且,在该椅背3的上端设置有头枕4。
3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中设置有通过在坐垫2和椅背3的内侧扩张收缩从而从内侧按压其座椅表皮1x的多个空气袋10a~10h。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形成了能够基于这些各空气袋10的按压作用来对落座于该座椅1的乘客给予放松效果的座椅装置20。
34.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中,在椅背3的内侧,沿着其背靠面5地设置有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a~10e。而且,在坐垫2也同样,沿着其落座面6地设置有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f~10i。
35.具体而言,椅背3侧的各空气袋10a~10e分别沿着背靠面5的上下方向排列为两列地设置。而且,坐垫2侧的各空气袋10f~10i也相同地,沿着其落座面6的前后方向排列为两列地设置。
36.另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20具有向这些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压送空气的空气泵21。并且,在该空气泵21与各空气袋10之间夹有供排气阀装置2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20中,这些空气泵21和供排气阀装置22由控制装置23控制其工作。
37.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泵21中使用以马达24为驱动源的电动泵。并且,供
排气阀装置22经由具有挠性的树脂制的气管25连接于各空气袋10和空气泵21。即,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20利用这些气管25和供排气阀装置22的内部通路,而形成将该各空气袋10与空气泵21之间连通的空气的供排气流路lo。于是,本实施方式的供排气阀装置22由此构成为在供排气流路lo的中途配置其供气阀26和排气阀27。
3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中,输入对设置于座椅1的操作开关28的操作输入信号scr。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构成为基于该操作输入信号scr所表示的工作要求,来控制该空气泵21和供排气阀装置22的工作,以使各空气袋10扩张收缩。
39.若详述,则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对设置于座椅1的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a~10i,基于规定进行供气的空气袋10与进行排气的空气袋10的组合的预先决定的扩张收缩模式ptn,来依次切换成为该扩张状态的空气袋10。
40.例如,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作为扩张收缩模式ptn的一个例子,在该椅背3的上下方向上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并且在坐垫2的前后方向上从后方侧朝向前方侧,依次切换通过该空气的供给而使其扩张的放松用的空气袋10。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20中,由此构成为该扩张了的空气袋10从内侧按压座椅表皮1x的位置,即、按压座椅1的乘客的位置,从其肩部向脊背、从脊背向腰部、并且从臀部向大腿部依次移动。
4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重复执行这样的各空气袋10的扩张收缩模式ptn多次。并且,控制装置23保持与操作输入信号scr所表示的工作要求相应的多个种类的扩张收缩模式ptn。于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20由此构成为落座于座椅1的乘客能得到所希望的放松效果。
42.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20能够通过供排气阀装置22的工作而对多个不同的放松用的空气袋10分别独立且同时地进行该供排气。于是,由此构成为在执行上述那样的放松控制时,在对任一个空气袋10进行排气的时间点,该空气泵21都不停止地持续输送空气。
4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对设置有这些放松用的空气袋10的座椅1,检测构成为能够调整其位置的座椅要素e的调整位置p。
44.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车辆地板30固定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部导轨31。另外,在该下部导轨31安装有沿其长边方向在下部导轨31上滑动的上部导轨32。并且,对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而言,其坐垫2固定在该上部导轨32的上方。于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由此能够基于这些下部导轨31和上部导轨32形成的座椅滑动装置33的动作,来调整构成该座椅要素e的坐垫2的前后方向位置,即滑动位置x。
4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中,对椅背3而言,其下端部经由倾斜器装置34连结于坐垫2的后端部。于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能够基于该倾斜器装置34的动作,来调整构成该座椅要素e的椅背3的倾斜角度θ。
46.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检测坐垫2的滑动位置x,作为构成为能够调整位置的座椅要素e的调整位置p。另外,控制装置23检测椅背3的倾斜角度θ,作为该座椅要素e的调整位置p。并且,控制装置23基于这些检测到的座椅要素e的调整位置p,来推定由该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在座椅表皮1x的内侧扩张所产生的按压作用下降了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存在。于是,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构成为,在推定存在这样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情况下,设定排除了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a~10i中位于该被推定的按压作用下降区
域rd的空气袋10的扩张收缩模式ptn。
47.若详述,则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对于构成为能够调整倾斜角度θ的椅背3,保持包括其中立位置θ0地预先设定的有效按压角度范围α。此外,以下为了方便说明,椅背3的倾斜角度θ视为因该椅背3向前方倾斜而值变小,因该椅背3向后方倾斜而值变大。于是,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基于该检测到的椅背3的倾斜角度θ是否处于该有效按压角度范围α内,来推定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存在。
48.即,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20中,设定这些各空气袋10的配置,以使在椅背3的倾斜角度θ处于通常的使用状态、即中立位置θ0附近的情况下,设置于该座椅表皮1x的内侧的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a~10i能够对座椅1的乘客h给予适当的按压作用。
49.然而,落座于座椅1的乘客h的倾斜支点m,即、在该乘客h倾斜上身ha的情况下作为支点的腰部hb的位置从该倾斜器装置34形成的椅背3的倾斜支点n偏移。因此,在从中立位置θ0较大地改变了椅背3的倾斜角度θ的情况下,乘客h的上身ha容易变为部分地难以与该背靠面5抵接的状态。
5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中,椅背3形成的背靠面5和坐垫2形成的落座面6分别形成有在椅背3的倾斜角度θ处于中立位置θ0附近的情况下该乘客h的上身ha和大腿部hd容易抵接的弯曲的形状,但为了方便,在图6、图7以及图8中简化其形状地记载。
51.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增加倾斜角度θ地使椅背3向后方侧较大地倾斜,从而落座于该座椅1的乘客h的上身ha变为在相对地更下侧的位置与该背靠面5抵接。其结果是,在背靠面5的上部5a,即使令设置于该位置的放松用的空气袋10a(参照图1)在座椅表皮1x的内侧扩张也不能够对乘客h的上身ha有效地给予该按压作用的可能性变大。
52.基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中设定了该有效按压角度范围α的上限值θ2。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在椅背3的倾斜角度θ大于该上限值θ2的情况(θ>θ2)、即椅背3的调整位置p位于超过有效按压角度范围α地向后方侧倾斜了的位置的情况下,推定该椅背3形成的背靠面5的上部5a作为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设定排除了配置于该背靠面5的上部5a的空气袋10a的扩张收缩模式ptn。
53.即,构成为例如在输入了与图3所例示的扩张收缩模式ptn相对应的放松工作要求的情况下,跳过本来应最初使其扩张的空气袋10a的顺位,而重新构建从第2顺位的空气袋10b开始使排除了该空气袋10a的各空气袋10b~10i依次扩张收缩的新的扩张收缩模式ptn。并且,构成为在重复该扩张收缩模式ptn的情况下,也再次跳过该空气袋10a的顺位地执行各空气袋10b~10i的扩张收缩。
54.另外,如图8所示,在减小倾斜角度θ地使椅背3向前方侧较大地倾斜了的情况下,乘客h的落座位置容易变浅。其结果是,乘客h的腰部hb变为容易从背靠面5分离的状态,由此在背靠面5的下部5b中,即使令设置于该位置的放松用的空气袋10e(参照图1)在座椅表皮1x的内侧扩张也不能够对乘客h的上身ha有效地给予该按压作用的可能性变大。
55.基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中设定了该有效按压角度范围α的下限值θ1。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在椅背3的倾斜角度θ小于该下限值θ1的情况(θ<θ1)、即椅背3的调整位置p位于超过有效按压角度范围α地向前方侧倾斜了的位置的情况下,推定该椅背3形成的背靠面5的下部5b作为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于是,构成为在这种情况下,设定排除了配置于该背靠面5的下部5b的空气袋10e的扩张收缩模式ptn。
56.即,例如在输入了与图3所例示的扩张收缩模式ptn相对应的放松工作要求的情况下,跳过本来应第5顺位使其扩张的空气袋10e的顺位,提升使以后的空气袋10f~10i扩张的顺位。于是,由此,构成为重新构建排除了该空气袋10e的使各空气袋10a~10d、10f~10i依次扩张收缩的新的扩张收缩模式ptn。
57.若进一步详述,则如图9的流程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若检测椅背3的倾斜角度θ作为构成座椅1的座椅要素e的调整位置p(步骤101),则将该倾斜角度θ与上述有效按压角度范围α的上限值θ2和下限值θ1比较(步骤102和步骤103)。并且,控制装置23在由此判定为椅背3的调整位置p处于有效按压角度范围α内的情况下(θ1≤θ≤θ2,步骤102:否和步骤103:否),判定为在座椅1中未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步骤104)。于是,控制装置23对设置于该座椅1的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a~10i,不设要排除的空气袋10地设定这些各空气袋10的扩张收缩模式ptn(步骤105)。
58.另外,控制装置23在上述步骤102中,在检测到大于该上限值θ2的倾斜角度θ,由此判定为椅背3的调整位置p超过有效按压角度范围α地位于后方侧的位置的情况下(θ>θ2,步骤102:是),推定该背靠面5的上部5a为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步骤106)。于是,控制装置23排除该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a~10i中设置于背靠面5的上部5a的空气袋10a地设定这些各空气袋10的扩张收缩模式ptn(步骤107)。
59.并且,控制装置23在检测到小于该下限值θ1的倾斜角度θ,由此判定为椅背3的调整位置p超过有效按压角度范围α地位于前方侧的位置的情况下(θ<θ1,步骤102:否和步骤103:是),推定该背靠面5的下部5b为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步骤108)。于是,控制装置23排除该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a~10i中设置于背靠面5的下部5b的空气袋10e地设定这些各空气袋10的扩张收缩模式ptn(步骤109)。
60.另外,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对于构成为能够调整滑动位置x的坐垫2,保持包括其中立位置x0而预先设定的有效按压滑动范围β。此外,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坐垫2的滑动位置x视为因该坐垫2向前方滑动而值变小,因该坐垫2向后方滑动而值变大。另外,图10中的滑动位置x表示在同一图中虚线所示的坐垫2的中央2x的移动量。并且,例如设定座椅1的乘客h是标准体型并假定通常使用的滑动位置x,从而预先设定坐垫2的中立位置x0。于是,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基于该检测到的坐垫2的滑动位置x是否处于上述有效按压滑动范围β内,来推定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存在。
61.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20中,设定这些各空气袋10a~10i的配置,以使该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a~10i能够在包括中立位置x0、座椅1的乘客h能够不担心腿部hc的前方干涉地落座于坐垫2的滑动位置x给予适当的按压作用。
62.然而,如图11所示,使坐垫2较大地向前方侧滑动,由此落座于座椅1的乘客h的腿部hc变得容易与位于其前方的仪表盘35、前座等干涉。其结果是,乘客h的腿部hc成为所谓的“膝站立”状态,由此其大腿部hd变得容易从坐垫2的落座面6分离。于是,由此,在该落座面6的前部6f,即使令设置于该位置的放松用的空气袋10i(参照图1)在座椅表皮1x的内侧扩张也不能够对乘客h的大腿部hd有效地给予该按压作用的可能性变大。
63.基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中设定了该有效按压滑动范围β的前侧边界值xf。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在坐垫2的滑动位置x的值小于该前侧边界值xf的情况(x<xf)、即坐垫2的调整位置p位于超过有效按压滑动范围β地向前方侧滑动了的位置的情
况下,推定该坐垫2形成的落座面6的前部6f作为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于是,构成为在这种情况下,设定排出了配置于该落座面6的前部6f的空气袋10i的扩张收缩模式ptn。
64.即,例如在输入了与图3所例示的扩张收缩模式ptn相对应的放松工作要求的情况下,不使本来应在最后使其扩张的空气袋10i扩张收缩。于是,由此构成为,重新构建排除了扩张该空气袋10i的顺位的使各空气袋10a~10h依次扩张收缩的新的扩张收缩模式ptn,从而以跳过本来应使该空气袋10i扩张的顺位的形式,执行基于该新的扩张收缩模式ptn的各空气袋10a~10h的扩张收缩规定的重复次数。
65.若详述,则如图12的流程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若检测坐垫2的滑动位置x作为构成座椅1的座椅要素e的调整位置p(步骤201),则将该滑动位置x与该有效按压滑动范围β的前侧边界值xf比较(步骤10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20中,在该有效按压滑动范围β未设定后侧边界值。并且,控制装置23在由此判定为坐垫2的调整位置p处于有效按压滑动范围β内的情况下(x≥xf,步骤202:否),判定为在该座椅1不存在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步骤203)。于是,控制装置23对设置于该座椅1的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a~10i,不设该要排除的空气袋10地设定这些各空气袋10的扩张收缩模式ptn(步骤204)。
66.另外,控制装置23在检测到具有小于该前侧边界值xf的值的滑动位置x,由此判定为坐垫2的滑动位置x超过有效按压滑动范围β地位于前方侧的位置的情况下(x<xf,步骤202:是),推定该落座面6的前部6f为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步骤205)。于是,控制装置23排除该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a~10i中设置于落座面6的前部6f的空气袋10i地设定这些各空气袋10的扩张收缩模式ptn(步骤206)。
6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中,基于图5所示的椅背3的倾斜角度θ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推定结果和空气袋10的排除决定,继承到基于该图10所示的坐垫2的滑动位置x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推定和空气袋10的排除。因此,例如,在椅背3超过有效按压角度范围α地处于前方侧的位置,并且坐垫2超过有效按压滑动范围β地处于前方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推定椅背3形成的背靠面5的下部5b、和坐垫2形成的落座面6的前部6f,作为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20中,由此构成为设定排除了位于该背靠面5的下部5b和落座面6的前部6f的各空气袋10e、10i的扩张收缩模式ptn。
68.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69.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3中,检测构成为能够调整位置的椅背3的倾斜角度θ和坐垫2的滑动位置x。并且,基于该椅背3的倾斜角度θ和坐垫2的滑动位置x,来推定在背靠面5的上部5a和下部5b、以及落座面6的前部6f中的任一处是否存在由设置于座椅表皮1x的内侧的放松用的各空气袋10所产生的按压作用下降了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而且,在推定存在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情况下,设定排除了设置于背靠面5的上部5a和下部5b、以及落座面6的前部6f的各10a、10e以及10i中位于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空气袋的、由其他空气袋10构成的新的扩张收缩模式ptn。
70.接下来,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71.(1)构成车辆用的座椅装置20的控制装置23具有作为对因空气的供给而扩张从而从内侧按压座椅表皮1x的多个空气袋10设定这些各空气袋10的扩张收缩模式ptn的扩张收缩模式设定部23a的功能。另外,控制装置23具有作为对设置有各空气袋10的座椅1检测构成该座椅1的座椅要素e的调整位置p的调整位置检测部23b的功能。并且,控制装置23具有
作为基于座椅要素e的调整位置p来推定存在由空气袋10的扩张所产生的座椅表皮1x的按压作用下降了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推定部23c的功能。而且,控制装置23在推定存在这样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情况下,设定排除了各空气袋10中位于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空气袋10的扩张收缩模式ptn。
72.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放松用的空气袋10在不能够对座椅1的乘客h给予有效的按压作用的位置扩张收缩。并且,从扩张收缩模式ptn排除设置于这样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空气袋10,从而能够不产生待机时间地、高效地使其他各空气袋10依次扩张收缩。此外,避免在负荷较小的状态下的空气袋10的扩张,从而能够实现耐久性的提高。于是,由此,能够使这些放松用的空气袋10更适宜地扩张收缩。
73.(2)控制装置23检测构成为能够调整倾斜角度θ的椅背3的调整位置p作为座椅要素e的调整位置p。而且,控制装置23在椅背3的调整位置p位于超过该椅背3的包括中立位置θ0而预先设定的有效按压角度范围α地向后方侧倾斜了的位置的情况下(θ>θ2),推定该椅背3形成的背靠面5的上部5a作为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
74.即,落座于座椅1的乘客h的倾斜支点m和椅背3的倾斜支点n在该配置中存在偏移。因此,在使椅背3向后方较大地倾斜了的情况下,乘客h的上身ha变为在相对地更下侧的位置与该背靠面5抵接。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适当地推定存在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于是,由此,设定排除了位于被推定作为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背靠面5的上部5a的空气袋10a的各空气袋10b~10i的扩张收缩模式ptn,从而能够使该放松用的空气袋10更适宜地扩张收缩。
75.(3)控制装置23在椅背3的调整位置p位于超过该椅背3的包括中立位置θ0而预先设定的有效按压角度范围α地向前方侧倾斜了的位置的情况下(θ<θ1),推定该椅背3形成的背靠面5的下部5b作为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
76.即,在使椅背3向前方侧较大地倾斜了的情况下,乘客h的落座位置容易变浅。其结果是,乘客h的腰部hb变为容易从背靠面5分离的状态。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适当推定存在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于是,由此,设定排除了位于被推定作为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背靠面5的下部5b的空气袋10e的各空气袋10a~10d、10f~10i的扩张收缩模式ptn,从而能够使该放松用的空气袋10更适宜地扩张收缩。
77.(4)控制装置23检测构成为能够调整前后方向的滑动位置x的坐垫2的调整位置p作为座椅要素e的调整位置p。而且,控制装置23在坐垫2的调整位置p位于超过该坐垫2的包括中立位置x0而预先设定的有效按压滑动范围β地向前方侧倾斜了的位置的情况下(x<xf),推定该坐垫2形成的落座面6的前部6f作为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
78.即,使坐垫2向前方侧较大地滑动,由此落座于座椅1的乘客h的腿部hc变得容易与位于其前方的仪表盘35、前座等干涉。其结果是,乘客h的腿部hc变为所谓的“膝站立”状态,由此其大腿部hd变得容易从坐垫2的落座面6分离。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适当地推定存在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于是,由此,设定排除了位于被推定作为该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落座面6的前部6f的空气袋10i的各空气袋10a~10h的扩张收缩模式ptn,从而能够使放松用的空气袋10更适宜地扩张收缩。
79.此外,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改变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和以下的改变例能够在没有技术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地实施。
8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座椅1中预先设定坐垫2的包括了中立位置x0的有效按压滑动范围β。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座椅1设置于能够进行越过多个座椅列的较大的滑动动作的所谓长导轨上的情况等、难以确定坐垫2的中立位置x0的情况下,预先设定前方侧的包括滑动极限位置xfm的按压作用下降滑动范围γ(参照图10,xfm≤x<xf)。于是,也可以构成为在坐垫2的调整位置p位于该按压作用下降滑动范围γ内的情况下,推定该坐垫2形成的落座面6的前部6f作为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81.·
能够调整坐垫2的滑动位置x的座椅滑动装置33和能够调整椅背3的倾斜角度θ的倾斜器装置34分别可以是手动式也可以是电动式。只要是能够检测该滑动位置x和倾斜角度θ的结构即可。
82.·
另外,只要是从内侧按压座椅表皮1x从而座椅1的乘客h能得到放松效果的位置即可,例如,搁脚部、头枕、或者扶手等,设置放松用的空气袋10的位置并非一定限定于坐垫2和椅背3。另外,也可以应用于在坐垫2或者椅背3中的任一方设置有放松用的空气袋10的结构。并且,只要能够确定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也可以并非一定检测该调整位置p的座椅要素e和放松用的空气袋10相同。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如现有技术那样,基于头枕的调整位置p来推定背靠面5的上部5a为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从而设定排除了设置于该背靠面5的上部5a的空气袋10a的各空气袋10b~10h的扩张收缩模式ptn。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对多个座椅要素e,推定存在由该调整位置p的组合形成的推定存在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
8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推定背靠面5的上部5a为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情况下,从扩张收缩模式ptn排除该椅背3中的设置于最上段的空气袋10a。另外,在推定背靠面5的下部5b为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情况下,从扩张收缩模式ptn排除该椅背3中的设置于最下段的空气袋10e。并且,在推定落座面6的前部6f为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情况下,从扩张收缩模式ptn排除该坐垫2中的设置于最前段的空气袋10i。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任意地改变从扩张收缩模式ptn排除的放松用的空气袋10的个数。例如,在推定上述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时,分别按空气袋10a和10b、空气袋10d和10e、空气袋10h和10i的组合每二段地从该扩张收缩模式ptn排除等,也根据推定的按压作用下降区域rd的大小来任意地改变。
84.接下来,将从上述实施方式和改变例能够掌握的技术思想与效果一并记载。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按压作用下降区域推定部对检测前述调整位置的前述座椅要素,推定存在前述按压作用下降区域。
85.即,在构成为能够调整位置的座椅要素设置有放松用的空气袋的结构中,由于该座椅要素的位置调整,容易在该座椅要素形成按压作用下降区域。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适当地推定存在按压作用下降区域。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