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板簧限位块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5:2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总成 钢板 弹簧 板簧


1.本发明涉及钢板弹簧总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板簧限位块。


背景技术:

2.在悬架中,钢板弹簧往往兼做导向机构,可以使其结构简化,并且方便维修保养、降低制造成本。
3.载货汽车在使用中其后桥的负荷变化范围较大,部分车型满载时其后悬架负荷甚至可达到满载的4倍多。如果采用线性弹性特性的悬架,板簧刚度不变,则满载和空载时后悬架的偏频变化较大。假如以空载质量设计板簧刚度,则满载时板簧承载能力不够;假如以满载质量设计板簧刚度,则空载状态时板簧刚度过大,平顺性较差。载重型货车后悬架多采用钢板弹簧作为弹性元件,为了满足空载和满载状态均有良好的平顺性,后悬板簧多采用主、副钢板弹簧结构来获取良好的弹性特性。
4.传统的钢板弹簧设计,副簧限位块固定在车架上。副簧未与限位块接触前,只有主簧起作用,此时悬架的刚度为主簧设计刚度;板簧继续向上运动,副簧与限位块接触,副簧开始起作用。由于副簧限位块固定在车架上,随着板簧继续上跳,副簧上板簧限位块间的弧长减小。而弧长减小会引起板簧刚度的增加。板簧刚度增加后,会导致整车偏频发生变化,影响舒适性。
5.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板簧限位块。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板簧限位块,能够使得板簧向上运动时,板簧之间的刚度不会增加,确保整车偏频不会发生变化,符合舒适性要求。
7.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板簧限位块,包括板簧总成和车架,所述车架的前壁上设有前支架和后支架,所述板簧总成的底部主簧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相连,所述板簧总成的顶部副簧两端分别连接有前移动限位块和后移动限位块,所述车架的后上分别设有前移动限位块导轨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两者呈中空前、后端开口的方形结构,所述车架上设有前导孔和后导孔,所述前导孔和后导孔设置于前移动限位块导轨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的前端开口处;所述前移动限位块导轨的前侧内壁与前限位块复位弹簧的一端相连,所述前限位块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前移动块的前端相连,所述前移动块与所述前移动限位块导轨配合滑动,所述前移动块与所述前移动限位块相连;所述后移动限位块导轨的后侧内壁与后移动块复位弹簧的一端相连,所述后移动块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后移动块的后端相连,所述后移动块与所述后移动限位块导轨配合滑动,所述后移动块与所述后移动限位块相连。
8.所述前移动块和后移动块呈方形结构,两者后壁上设有用于固定螺杆穿过的沉头通孔,所述固定螺杆的内端固定于所述前移动限位块和后移动限位块的后壁上,其外端穿
过所述沉头通孔后与螺母连接。
9.所述前移动限位块导轨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的后端开口上分别设有前导轨盖板和后导轨盖板。
10.所述前导孔和后导孔呈方形结构,其宽度小于所述前移动限位块导轨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的前端开口宽度,其宽度大于所述固定螺杆的外径。
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能够使得板簧向上运动时,板簧之间的刚度不会增加,确保整车偏频不会发生变化,符合舒适性要求。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中部分结构示意图。
13.图中:1板簧总成,2车架,3前支架,4后支架,5前移动限位块,6后移动限位块,9前移动限位块导轨,10前限位块复位弹簧,11前导轨盖板,12前移动块,13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4后移动块,15后导轨盖板,16后移动块复位弹簧,17前导孔,18后导孔,19固定螺杆,20沉头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

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板簧限位块,包括板簧总成1和车架2,所述车架2的前壁上设有前支架3和后支架4,所述板簧总成1的底部主簧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支架3和后支架4相连,所述板簧总成1的顶部副簧两端分别连接有前移动限位块5和后移动限位块6,所述车架2的后上分别设有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两者呈中空前、后端开口的方形结构,所述车架2上设有前导孔17和后导孔18,所述前导孔17和后导孔18设置于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的前端开口处;所述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的前侧内壁与前限位块复位弹簧10的一端相连,所述前限位块复位弹簧10的另一端与前移动块12的前端相连,所述前移动块12与所述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配合滑动,所述前移动块12与所述前移动限位块5相连;所述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的后侧内壁与后移动块复位弹簧16的一端相连,所述后移动块复位弹簧16的另一端与后移动块14的后端相连,所述后移动块14与所述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配合滑动,所述后移动块14与所述后移动限位块6相连。
15.工作原理:当板簧总成1的顶部副簧未带动两端的前移动限位块5和后移动限位块6移动时,只有底部主簧起作用,此时悬架的刚度为主簧设计刚度;当板簧总成1向上运动,顶部副簧带动两端的前移动限位块5和后移动限位块6移动时,副簧开始起作用,前移动限位块5和后移动限位块6带动前移动块12和后移动块14分别在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内移动,前移动限位块5和后移动限位块6之间的弧长不会减小,从而使得板簧之间的刚度不会增加,确保整车偏频不会发生变化,符合舒适性要求;当板簧向下运动后,前限位块复位弹簧10和后移动块复位弹簧16能够使得顶部副簧复位。
16.所述前移动块12和后移动块14呈方形结构,两者后壁上设有用于固定螺杆19穿过的沉头通孔20,所述固定螺杆19的内端固定于所述前移动限位块5和后移动限位块6的后壁上,其外端穿过所述沉头通孔20后与螺母连接,便于安装与拆卸。
17.所述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的后端开口上分别设有前导轨盖板11和后导轨盖板15,起到限位作用,确保前移动块12和后移动块14不会由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的后端开口处滑出。
18.所述前导孔17和后导孔18呈方形结构,其宽度小于所述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的前端开口宽度,其宽度大于所述固定螺杆19的外径,起到限位作用,确保前移动块12和后移动块14不会由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的前端开口处滑出。
1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板簧限位块,包括板簧总成(1)和车架(2),所述车架(2)的前壁上设有前支架(3)和后支架(4),所述板簧总成(1)的底部主簧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支架(3)和后支架(4)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总成(1)的顶部副簧两端分别连接有前移动限位块(5)和后移动限位块(6),所述车架(2)的后上分别设有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两者呈中空前、后端开口的方形结构,所述车架(2)上设有前导孔(17)和后导孔(18),所述前导孔(17)和后导孔(18)设置于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的前端开口处;所述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的前侧内壁与前限位块复位弹簧(10)的一端相连,所述前限位块复位弹簧(10)的另一端与前移动块(12)的前端相连,所述前移动块(12)与所述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配合滑动,所述前移动块(12)与所述前移动限位块(5)相连;所述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的后侧内壁与后移动块复位弹簧(16)的一端相连,所述后移动块复位弹簧(16)的另一端与后移动块(14)的后端相连,所述后移动块(14)与所述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配合滑动,所述后移动块(14)与所述后移动限位块(6)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板簧限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移动块(12)和后移动块(14)呈方形结构,两者后壁上设有用于固定螺杆(19)穿过的沉头通孔(20),所述固定螺杆(19)的内端固定于所述前移动限位块(5)和后移动限位块(6)的后壁上,其外端穿过所述沉头通孔(20)后与螺母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板簧限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的后端开口上分别设有前导轨盖板(11)和后导轨盖板(1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板簧限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孔(17)和后导孔(18)呈方形结构,其宽度小于所述前移动限位块导轨(9)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13)的前端开口宽度,其宽度大于所述固定螺杆(19)的外径。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钢板弹簧总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板簧限位块,包括板簧总成和车架,所述车架的前壁上设有前支架和后支架,所述板簧总成的底部主簧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相连,所述板簧总成的顶部副簧两端分别连接有前移动限位块和后移动限位块,所述车架的后上分别设有前移动限位块导轨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两者呈中空前、后端开口的方形结构,所述车架上设有前导孔和后导孔,所述前导孔和后导孔设置于前移动限位块导轨和后移动限位块导轨的前端开口处。本发明能够使得板簧向上运动时,板簧之间的刚度不会增加,确保整车偏频不会发生变化,符合舒适性要求。符合舒适性要求。符合舒适性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刘洲 黄晖 阮航 吴和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22
技术公布日:2021/10/23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